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倪萍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5):188-18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颈内静脉PICC置管术在外周血管穿刺困难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留置外周静脉困难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肉眼观察操作,观察组实施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行PICC置管技术,比较两组穿刺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及一次置管位置准确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穿刺耗时短于对照组(P<0.05),操作出血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外周静脉开放困难者实施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置入PICC管道术,操作简单,穿刺成功率高,耗时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经皮穿刺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己成为临床血液透析患者建立临时性血管通路的主要方式,解决了穿刺困难、内瘘未成熟、病情危重患者在救治中建立血管通路困难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具有简便、快速、损伤小、痛苦少、血流量充足等优点,因此在临床被广泛应用,但由于保留导管留置时间的长短与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以及强高透析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对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的护理就显得格外重要。我院自2002年10月-2006年6月对94例患昔进行了颈内静脉插管,建立临时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挽救了许多危重患者的生命,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颈内静脉留置永久性双腔导管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总结了4例病人颈内静脉永久性双腔导置管术的护理体会,认为良好的心理护理及配合医生手术中的护理是颈内静脉永久性双腔导管置管术手术顺利的重要因素之一。预防控制感染,预防堵塞是保证永久性双腔导管长期使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护理程序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护理程序是一种科学的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自2000年4月起对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患者按护理程序进行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的必备条件,它是指将血液从体内引出,经过血液净化装置后,再返回体内的通道,是维持性斑液透析病人的生命线。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血管通路是动静脉内瘘。但对于需要长期血液透析但血管条件差且不能移植血管或心功能不全不能耐受动静脉内瘘分流的尿毒症病人来说,则需选择一种较为长久、安全而有效的方法替代动静脉内瘘,隧道式颈内静脉留置涤纶套双腔导管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被应用于临床,收到良好效果。我院血液净化中心2003年1月-2006年1月对3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采用了隧道式颈内静脉留置涤纶套双腔导管进行血液透析,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对这些病人的护理,取得一定效果,将其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7.
股静脉与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 比较股静脉与颈内静脉插管建立临时性血液透析通路的优缺点。方法 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106例尿毒症患者先后共留置股静脉导管72根,颈内静脉导管59根。观察两种插管途径的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血流量及 Kt/V值等。结果 颈内静脉插管的导管留量时间为 38±15天,明显长于股静脉插管21±11天(P<0.01);血流量分别为260±35ml/分、215±61ml/分(P<0.05);颈内静脉插管的血流量不足、感染及导管堵塞发生率低于股静脉插管;而且前者Kt/V值高于后者(1.1±0.4,0.8±0.5,P<0.05)。结论 相对而言,颈内静脉插管是一种更理想的临时性血液通路。 相似文献
8.
建立颈内静脉双腔留置导管血液透析通路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颈内静昧双腔留置导管,对58例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进行698次血液透析。结果58例颈内静昧插管均为一次或功.导管留置时间10-96天.平均为31.8±5.46天.透析血流量180-250ml/min.平均218±34.5ml/min,导管标本培养均为阴性,除2例因导管弯曲凝血,血流量下降,更换新导管后继续留置,表明颈内静昧双腔留置导管置管成功率高,血流量充分,感染率低,且不影响患活动,也便于观察和护理,因而颈内静脉双腔留置导管是目前急慢性血液透析中最常用、安全和有教的临时血液透析通道。 相似文献
9.
隧道颈内静脉置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进步,透析人数和生存时间逐年增加,透析相关的并发症也逐渐显露出来.而其中的血管通路问题已是决定透析寿命的主要条件,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住院治疗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颈内静脉插管留置双腔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自 1 999年 1 0月开始对 40例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作颈内静脉插管留置双腔导管行血液透析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插管方法和应用体会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对象 40例患者 ,男 2 3例 ,女 1 7例 ,年龄 2 0~ 72岁。急性肾功能衰竭 8例 ,慢性肾功能衰竭 (尿毒症 ) 32例。除 1例近期欲行肾移植术外 ,均为需行紧急血透和等待动静脉内瘘成熟的患者。1 2 方法 采用Trendelenberg体位 ,患者仰卧 ,肩下垫一小枕 ,头偏向左侧并后仰。常规消毒铺巾 ,用 1 %的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以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和锁骨… 相似文献
11.
颈内静脉留置导管输液的护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心静脉置管(CVC)可通过很多途径,其中采用最多的是颈内静脉,颈内静脉留置导管输液是临床治疗、急救用药及供给营养的重要途径。本院自2003年2月至2006年4月,对88例患者采用颈内静脉留置导管静脉输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2年来18例颈内静脉置管患者的护理,认为术前与患者沟通,对患者进行置管创口的护理,加强导管的护理,封管的护理以及对血流量不足和渗血的护理可更好地发挥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 探讨小鱼际肌压迫颈内静脉法在预防PICC置管时导管异位颈内静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11年8月-2012年8月收治142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6例和实验组66例。实验组在置管过程中送管至15cm时,助手采用小鱼际肌压迫颈内静脉下端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屈颈向术侧偏头的方法。观察两组PICC导管异位颈内静脉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无1例导管被送人颈内静脉,导管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为零;对照组3例导管被送入颈内,静脉,导管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为3.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PICC置管术送管过程中,采用小鱼际肌压迫颈内静脉法,可明显减少导管异位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17.
总结125例颈内静脉永久性留置双腔导管作为长期血管通路在血管条件差、内瘘建立困难或多次动静脉内瘘闭合使肢体血管耗竭的长期性维持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及常见并发症的护理。护理措施包括:严密观察、健康宣教、防止导管内凝血、无菌操作、防感染、防栓塞等。认为颈内静脉永久性留置双腔导管的正确使用和维护是延长留置导管使用寿命、防止感染和血栓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PICC导管在超声引导改良塞丁格技术经锁骨下静脉置管应用于癌症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市某2家三级甲等医院住院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下静脉置管的癌症患者1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4例,观察组采用PICC导管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下静脉置管,对照组采用CVC导管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下静脉置管,比较2组患者置管操作时间、穿刺点感染率、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率、导管脱出率、导管堵塞率和非计划拔管率。结果 观察组置管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且穿刺点感染率、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率、导管脱出率、导管堵塞率、非计划拔管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PICC导管用于超声引导下锁骨下静脉置管,可缩短置管操作时间,降低穿刺点感染率、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率、导管脱出率、导管堵塞发生率和非计划拔管率,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20.
PICC置管患者护理管理档案的建立与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OC)是一种由外周静脉插入,导管尖端定位在中心静脉的静脉通路建立技术。与传统的中心静脉置管相比,PICC操作简便、安全,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为抗生素、肿瘤化疗等需要长期维持静脉通路的患者提供了一个完整而有敬的途径。肿瘤患者因反复化疗、长期输液和静脉高营养,对血管造成损伤,也给护理操作带来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PICC中心静脉置管术是一种较好的选择。然而,PICC毕竟不同于周围静脉穿刺,如处理不当可造成各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导致插管失败,从而被迫放弃治疗。2005年5月-2006年5月,我科对60例PICC置管术的肿瘤患者建立了PICX;置管患者护理管理档案,制订了周密的护理管理计划,加强置管后的专业化护理,使PICC在临床得到更好的推广,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