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重症心脏瓣膜病心脏不停跳下瓣膜置换术40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重症心脏瓣膜病病人手术风险大 ,手术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较高。 1 999年 1 1月以来 ,我们采用心脏跳动下瓣膜置换手术治疗 40例重症心脏瓣膜病病人 ,效果较好。临床资料  40例中男 1 7例 ,女 2 3例 ;年龄 5~ 64岁。行二尖瓣置换术 (MVR) 2 4例 ,主动脉瓣置换术 (AVR ) 6例 ,MVR +AVR 1 0例。另选择 1 998年 1月至 1 999年 1 0月所做的31例重症心脏瓣膜病行瓣膜置换者作为对照组 ,男 1 3例 ,女1 8例 ;年龄 1 3~ 59岁 ;MVR 1 9例 ,AVR 8例 ,MVR +AVR 4例。术前两组的心胸比率、射血分数 (EF)、心功能等指标…  相似文献   

2.
1994年 3月至 2 0 0 0年 6月 ,我们共行心脏直视手术 72 4例 ,其中 3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病人行心脏瓣膜置换术 ,现报道如下。例 1 女 ,41例。术前诊断为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钙化。入院时血小板计数 46× 10 9/L[正常值 ( 10 0~ 30 0 )× 10 9/L],骨髓穿刺无特殊原发性血液病发现 ,肝炎系列、抗核抗体等均为阴性 ,无脾肿大 ,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G(PAIgG)阳性 ( 90ng 10~ 7PL) ,诊为ITP。术前输入同类血小板 10单位后血小板计数为 6 7× 10 9/L。遂行常规体外循环下双瓣膜置换。术中血…  相似文献   

3.
抑肽酶对体外循环术后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对 2 9例体外循环 (CPB)手术病人应用全量和预充液单次剂量 (小剂量 )抑肽酶 ,观察不同剂量抑肽酶对CPB后白细胞介素 6 (IL 6 )、IL 10血浆浓度的影响 ,探讨其在CPB心脏手术中的抗炎作用。资料与方法  2 9例在CPB下行单、双瓣膜置换或瓣膜直视成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病人 ,术前随机分成 3组 ,各组一般情况差异无显著性。 (1)全量抑肽酶组 (全量组 ) :10例 ,男 4例 ,女 6例 ;平均年龄 (38 3± 5 5 )岁 ;平均体重 (5 5 2±3 0 )kg ;平均CPB时间 (85 6± 5 3)min ;麻醉诱导后缓慢静脉注射 2 0 0万KIU(2 80…  相似文献   

4.
血浆置换术曾用于处理成人药物中毒性肝功能衰竭以及肝移植体功能延滞患者 ,等待肝细胞恢复和再生 ,治疗性置换术也用以治疗凝血病以及消除循环中毒性物质。作者观察血浆置换术在儿童急性肝功能衰竭中的作用。去除血浆 12 1± 4 7m L /kg,置换溶液含74 %± 11%新鲜冰冻血浆。 6 3次用冷冻沉淀物 (2 6 % )以维持纤维蛋白原在 10 0 mg/d L以上 ,112次 (46 % )使用血小板浓集液以维持血小板值在 5 0× 10 9/L以上。共 4 9例儿童急性肝功能衰竭施行血浆置换术 2 4 3次 ,其指征是等待作肝移植以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者 ,每日置换 1次直至病人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cardiopulmanarybypass, CPB)期间低温改良低钾右旋糖酐(low patassiumdextran, LPD)溶液肺动脉灌注对心脏瓣膜置换病人的肺保护作用。 方法 30例行二尖瓣置换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肺灌注组(15例),CPB术中一次性肺动脉灌注低温改良LPD液;对照组(15例)常规行二尖瓣置换术,未行灌注。分别于术前、CPB结束、手术结束、术后6h测算氧合指数(PaO2 /FiO2 )、肺静态顺应性变化。CPB停机后30min,取病人右上肺组织,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 结果 肺灌注组病人CPB结束、手术结束、术后6h的氧合指数分别为(421±31)、(382±41)、(370±39)mmHg,肺静态顺应性分别为(30. 8±3. 6)、(29. 2±3. 3)、(29. 2±3. 1)ml/cmH2O,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340±33), (321+38), (315±41)mmHg和(24. 2±3. 0)、( 21. 3±2. 8 )、( 19. 0±3. 0 )ml/cmH2O (P<0. 05 )。肺组织活检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对照组肺间质水肿明显,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肺灌注组无明显病理改变。 结论 CPB术后存在肺损伤,CPB中采用低温改良LPD液肺动脉灌注具有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心血管手术麻醉与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EE)在心血管手术麻醉中的价值。方法 本组共完成 1 2 2例TEE监测。主要观察指标 :(1 )对 4 1例瓣膜置换患者的瓣膜作返流和狭窄分级及评价机械或生物瓣的功能 ;(2 ) 4 8例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 (CABG)患者手术前后心功能变化〔①面积减少分数(FAC) ;②E波与A波峰值流速比率 (E/A)和各自的流速时间积分比率 (VTIE/VTIA) ;③E波减速时间 (DT) ;④心脏指数 (CI)〕 ;(3)手术前后对 2 0例不停跳CABG患者左室室壁 (前壁、后壁、侧壁和室间隔 )运动分级 ;(4 )监测先心病矫正前后心脏结构变化。结果 TEE检测瓣膜病变与经胸超声结果一致 ,手术后瓣膜活动正常。术后FAC、CI和VTIE/VTIA分别为 (0 5 2± 0 0 8)、(2 6 4± 0 6 9)L·min 1 ·m 2 和 1 2 9± 0 1 8,与术前比较 (0 4 2± 0 0 9)、(2 0 5± 0 4 8)L·min 1 ·m 2 和 1 1 4± 0 1 6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术后E/A 0 86± 0 2 1与术前 0 77± 0 1 8比较P <0 0 1。DT无显著性变化。术前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大于 2级的占 1 0 % ,术后为 5 %。结论 在心血管手术中 ,TEE是一种新的有用的监测技术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Swan Ganz导管 ,以芬太尼麻醉方法为对照观察其对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手术病人血液动力学影响。资料和方法选择 2 0例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手术的病人 ,年龄 (37 0 4± 10 40 )岁 ,身高 (16 2 33± 7 33)cm ,体重 (5 6 2 9±9 42 )kg ,男 8例 ,女 12例 ,2 0例病人中 ,11例伴心房纤颤 ,射血分数 5 6 %~71% ,心功能按纽约心脏协会分级 (NY HA分级 )Ⅱ~Ⅲ级。所有病人术前一周进行强心、利尿和补钾治疗。麻醉处理 :2 0例病人随机分为地氟醚麻醉组 (D组 )和芬太尼麻醉组 (F组 ) ,各 10例。两组病人年龄、体…  相似文献   

8.
2261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联合瓣膜置换术临床结果与随访   总被引:43,自引:2,他引:41  
目的 总结 2 2 6 1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联合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结果与随访。方法  1977年至 2 0 0 0年间 ,2 2 6 1例病人行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联合瓣膜置换手术。男 12 0 6例 ,女 10 5 5例。年龄14~ 6 9岁 ,平均 (43 73± 9 2 9)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病 2 0 6 2例 ;术前心功能 (NYHA)III~IV级者 136 4例。4 6例为二次瓣膜置换 ,39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胸部正中纵劈胸骨 2 173例 ,胸部正中部分纵劈胸骨或右侧腋下小切口 88例。全部切除二尖瓣者 1978例 ,保留后瓣者 16 4例 ,保留前瓣者 6例 ,保留全瓣者 91例。 4 99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 ,5例同期行三尖瓣置换。共置换人工心脏瓣膜 4 5 2 7枚。结果 手术死亡率为 2 6 5 % ,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 10 30 %。术后总随访率为 88 80 % ,实际生存率在术后第 5、10、15年时分别为 (95 .76± 0 .70 ) %、(92 .90± 1.6 4 ) %、(74 .32± 16 .6 7) %。结论 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联合瓣膜置换术是治疗严重联合瓣膜疾病的可靠、有效手段 ,尤其近年手术结果令人鼓舞  相似文献   

9.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中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析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1978年至 2 0 0 1年 12月 ,行瓣膜置换手术 2 14 1例 ,同期随访 16 81例 ,计 80 2 1 1人·年 ,平均 4 77人·年。通过回顾病因、手术方式、瓣膜类型等因素 ,观察术后病人心功能改善情况 ,病死率及并发症等 ,采用t检验 ,多因素回归等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  92例死亡。总体生存率 5年为 (92 3± 2 2 ) % ,10年生存率为 (90 1± 2 7) %。并发症有血栓栓塞、机械瓣膜功能障碍、瓣周漏、溶血、机械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术后心功能 (NYHA)与术前比较有明显的提高。结论  1.机械瓣置换术后中远期疗效满意 ,病死率及并发症均较低 ;与术前心功能和手术种类直接相关 ;2 .使用保留瓣下结构及三尖瓣成形术对术后心功能恢复有明显效果 ;3.术中良好心肌保护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65岁老年人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总结老年人瓣膜病的手术效果。方法 1993年至2004年252例≥65岁老年瓣膜病病人接受瓣膜手术,占同期瓣膜手术5.5%(252/4546例),其中男147例,女105例;平均年龄(67.9± 2.9)岁。风湿性瓣膜病201例(79.8%),非风湿性瓣膜病51例(20.2%)。术前心功能Ⅲ-Ⅳ级141例 (56.0%)。主动脉瓣置换63例,二尖瓣置换93例,二尖瓣成形42例,主动脉瓣置换+二尖瓣置换或成形47例,三尖瓣置换或成形7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4例。结果手术死亡23例(9.1%), 逐年病死率有下降趋势。与同期瓣膜手术16-64岁组相比,术后ICU时间显著延长[(60.1±101.2)h对 (43.0±70.6)h,P=0.00],术后带气管插管时间明显延长[(30.6±42.8)h对(24.1±45.0)h,P=0.02],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10.6%对6.4%,P=0.01),住院时间明显延长[(25.7±41.3)d和(19.6± 14.4)d,P=0.00]。手术死亡病人术前心功能级别明显高于生存者[(2.8±1.0)级对(2.4±1.0)级,P< 0.05];术前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8%对59.5%)。结论老年人瓣膜病手术总体手术病死率可以接受,近2年手术病死率已接近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双瓣手术、术后急性肾衰需要透析、体外循环时间长、主动脉阻断时间长是住院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的远期随访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随访 5 5 0 6例次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的远期临床结果 ,全面评价远期疗效。方法  1976年 5月至 1997年 5月 ,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外科实施人工瓣膜置换手术 5 5 0 6例次 ,共 5 2 79例病人 ,其中男 2 76 8例 ,女 2 5 11例 ;平均年龄 (39 86± 10 73)岁。共置换人工瓣膜 6 816枚。总随访率为86 8% ,平均随访 6 5 9年 (0 80~ 2 2 5 8年 ) ,随访总人年次为 2 86 0 8 94病人 年。结果 手术总死亡率为5 98%。人工生物瓣膜结构性衰坏发生率 1 5 7%病人 年。全组血栓栓塞发生率 0 2 2 %病人 年 (机械瓣组为 0 2 8%病人 年 ,生物瓣组为 0 0 7%病人 年 ,P =0 0 0 0 0 )。出血事件发生率 1 0 0 %病人 年 (机械瓣组为 1 34%病人 年 ,生物瓣组为 0 15 %病人 年 ,P =0 0 0 0 0 )。再手术为 0 4 5 %病人 年 (机械瓣组 0 0 2 %病人 年 ,生物瓣组为 1 6 1%病人 年 ,P =0 0 0 0 0 )。再手术原因以生物瓣衰坏为主 ,占再手术 96 35 %。远期死亡率 0 79%病人 年 ,5年生存率 (96 34± 0 31) % ,10年生存率 (92 4 8± 0 5 8) % ,15年生存率 (87 97± 1 13) % ,2 0年生存率 (82 5 1± 2 94 ) %。远期瓣膜相关死亡率 0 6 0 %病人 年 ,5年免除瓣膜相关死亡(97 2 1± 0 2 7) % ,10年  相似文献   

12.
肝胆管结石患者血小板活化及抑肽酶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 38例肝胆管结石患者外周静脉血抗a 颗粒膜蛋白 14 0 (CD6 2P)、抗溶酶体膜蛋白GP5 3(CD6 3)变化 ,以了解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状态并对部分患者用抑肽酶治疗 ,观察其对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对象与方法1.实验对象与分组 :实验对象为 2 0 0 2年 1月至 2 0 0 2年5月我院收治的肝胆管结石患者 38例 ,诊断按《肝胆管结石表 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小板、CD6 2P和CD6 3的变化组别例数 血小板 (10 9/L)术前术后CD62P (% )术前术后CD63 (% )术前术后对照组 1987± 1977± 111.4± 0 .5 2 .0± 0 .5 4.0± 1.3 5 .6…  相似文献   

13.
丹参对急性胰腺炎大鼠肠微循环的影响及其保护作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急表 2  3组血清PLA2 活性比较 (U/L , x±s)组别 1/ 2h 2h 6h 12hC组 6 4.2 2± 9.78 6 5 .2 7± 10 .5 2 6 5 .44± 11.70 6 6 .6 3± 9.81P组 87.49± 10 .37 94.2 9± 9.96 98.97± 13.72 10 3 .71± 14 .40T组 77.2 7± 12 .36 79.14± 13 .2 7 81.74± 8.7182 .95± 8.2 7P1 <0 .0 1<0 .0 0 1<0 .0 0 1<0 .0 0 1P2 >0 .0 5 >0 .0 5 <0 .0 5 <0 .0 0 1P3 >0 .0 5 >0 .0 5 <0 .0 5 <0 .0 5表 3  3组血清TXA2 /PGI2 比值 ( x±s)组别 1/ 2h 2h 6h 12hC组 1.18± 0 .15 1.2 2± 0 .111.2 4± 0 .15 1.2 3…  相似文献   

14.
胃粘膜pH(pHi)是反映内脏组织缺血缺氧敏感的指标。我们测定了心内直视手术病人在循环恢复后 pHi的变化 ,以评估组织氧供需状况。资料与方法择期非紫绀心内直视手术病人 10例 ,其中男 3例 ,女 7例。年龄 13~ 5 2岁。体重 5 4 1± 14 5kg ;术前心功能Ⅱ~Ⅲ级。手术种类 :室缺修补术 1例 ,房缺修补术 3例 (心脏不停跳 ) ,肺静脉畸形引流矫治术 1例 ,二尖瓣并主动脉瓣置换术 1例 ,二尖瓣置换术 3例 ,主动脉瓣置换术 1例。病人术前肌注吗啡 0 2mg/kg、东莨菪碱 0 0 0 6mg/kg ,口服雷尼替丁 5 0~ 15 0mg[1] 。用咪唑安…  相似文献   

15.
美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在 2 0 0 1年 2月之前共为15 5例病人施行 16 5次小肠移植 ,其中单纯小肠移植6 5例、肝和小肠联合移植 75例和多器官移植 2 5例 ,具体情况如附表所示。附表 小肠移植的临床资料1990~ 1994 1995~ 2 0 0 1总计例数 6 2 9315 5儿童 /成人 34/2 85 0 /4387/71已行腹部手术 (次 ) 3± 34± 4 4± 4手术时间 (h) 14± 314± 4 14± 4移植脏器数 6 6 99185 单纯小肠 2 3(35 % ) 4 2 (42 % ) 6 5 (39% ) 复合脏器 4 3(6 5 % ) 5 7(5 8% ) 10 0 (6 1% )冷缺血时间 (h) 8± 2 10± 2 9± 3骨髓强化 0 39(39% ) 39(2 4 % )小…  相似文献   

16.
低切高挂半缝合半开放引流术治疗高位肛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治疗高位肛瘘的手术方式。方法 :5 0例高位肛瘘分为 2组 ,试验组直肠环以上瘘管挂线 ;直肠环以下瘘管切除 ,肛门外切口间断全层缝合 ,肛门内切口开放引流。对照组直肠环以上瘘管挂线 ;直肠环以下瘘管切开。结果 :(1)治愈率 :试验组 10 0 % (2 5 / 2 5 ) ,对照组 96 % (2 4 / 2 5 )。 (2 )伤口愈合时间 :试验组 (9.0 4± 1.93) d,对照组 (2 4 .6± 4 .2 2 )d (P <0 .0 1)。 (3)肛管弹性 :试验组术前优 18例、良 6例、差 1例 ;术后优 16例、良 7例、差 2例。对照组术前优 2 0例、良 3例、差 2例 ;术后优 11例、良 9例、差 5例。 (4)肛门平滑度 :试验组术后正常 2 4例 ,对照组术后正常 3例。(5 )伤口水肿 :试验组 2 3例 (92 % ) ,对照组无。 (6 )伤口疼痛 :试验组重度 2 1例、中度 3例、轻度 1例。对照组重度 2例、中度 2 0例、轻度 3例。 (7)伤口感染 :试验组 2例、对照组 1例。结论 :瘘管切除半缝合半开放引流术在保持肛门的功能、外形及缩短治疗时间上优于瘘管切开全开放引流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二尖瓣置换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14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后发生中度或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其中相对性关闭不全12例,器质性关闭不全2例。行三尖瓣成形术4例,均使用人工瓣环成形;行三尖瓣置换术10例,其中置换生物瓣6例,双叶机械瓣4例。在心脏不停跳下手术4例,常规心脏停搏手术10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用升压药维持循环,患者均顺利出院。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右心房、室均明显缩小,右心室前后径(22.5±5.6mm)较术前(31.9±5.9mm)明显减小(P<0.001)。随访14例,随访时间1.8±1.3年,心功能级2例、级9例,级2例,1例于术后4年因心力衰竭死亡。结论二尖瓣置换术后远期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经外科矫治后疗效满意,合理掌握手术指征、手术时机和良好的围术期治疗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循环血白细胞过滤对体外循环(CPB)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连续选取5 2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动脉旁路上并行安装PallLG 6白细胞滤器,在心肺复灌前5~10min至CPB结束开放滤器;对照组仅用常规动脉滤器。结果 白细胞过滤可显著降低心肺复灌前循环血总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计数;白细胞介素6在各观察时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白细胞介素8在心脏复灌前和复灌15min试验组分别为(3.7±2. 8)pg/ml和(13.8±2.0 0 )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1.6±1.1)pg/ml和(3. 5±3.5 )pg/ml,P分别为<0.0 1和<0 .0 5 ;肿瘤坏死因子α在心脏复灌前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1.1±2. 9)pg/ml和(8.9±3.9)pg/ml,P <0. 0 5 ;各观察时点试验组与对照组补体C3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术后静脉使用抗生素无差异。结论 再灌注前及再灌注早期循环血白细胞过滤不能减轻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9.
心脏机械瓣置换后不同强度抗凝对病人凝血激活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不同强度抗凝时 ,心脏机械瓣置换术后病人的凝血激活状态。方法 将 16 2例心脏机械瓣置换术后病人 ,根据抗凝强度 (INR)分成 4组 :A组 (<1 5 ) 2 5例 ;B组 (1 5~ <2 0 ) 4 4例 ;C组 (2 0~ <3 0 ) 6 1例 ;D组 (3 0~ <4 5 ) 32例。 2 0例正常成人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各组血浆凝血酶原片段 1+2 (F1 + 2 )、D 二聚体浓度。结果 A、B、C、D和对照组F1 + 2 浓度分别为(2 4 8± 1 32 )、(1 2 3± 0 6 5 )、(0 81± 0 4 5 )、(0 73± 0 39)、(1 11± 0 35 )nmol L ;D 二聚体浓度分别为(0 4 5± 0 2 4 )、(0 30± 0 17)、(0 2 4± 0 10 )、(0 2 5± 0 11)、(0 2 1± 0 0 9)mg L。A组F1 + 2 和D -二聚体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B组F1 + 2 浓度与对照组无差异 (P >0 0 5 ) ,D 二聚体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C、D组F1 + 2 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但C、D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C、D组D 二聚体浓度与对照组之间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在INR 2 0~ 3 0的抗凝强度下 ,心脏机械瓣置换术后病人凝血激活受到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联合不同射频消融方法治疗重度心脏瓣膜病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2月在解放军第1 53中心医院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的心功能分级(NYHA标准)≥Ⅲ级的心脏瓣膜疾病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接受心脏瓣膜置换联合双极射频消融者26例(双极组),心脏瓣膜置换联合单极射频消融者25例(单极组),单用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者24例(对照组).比较各组射频消融所用时间、术后即刻窦性心律恢复情况、辅助呼吸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围手术期病死率、心脏功能指标和心功能分级疗效.结果:双极组、单极组的术后即刻窦性心律恢复率(92.31%和88.00%比对照组70.83%)、辅助呼吸时间[(16.75±2.68)h和(16.04±4.21)h比对照组(24.81±3.38) h]、术后住院时间[(8.41±1.84)d和(9.01±1.72)d比对照组(11.26±2.35)d]、左室舒张末内径[6个月时(47.24±5.81) mm和(46.03±6.78) mm比对照组(53.11±4.35) mm;12个月时(41.84±3.69) mm和(40.98±5.27) mm比(48.75±4.36)mm]、左室射血分数(6个月时0.483 6±0.027 9、0.495 1±0.030 2比对照组0.433 2±0.037 2:12个月时0.580 4±0.038 5、0.569 3±0.029 6比对照组0.489 1±0.038 1)、肺动脉收缩压[6个月时(39.82±3.42) mmHg和(40.21±2.01) mmHg比对照组(44.92±2.44) mmHg;12个月时(35.62±2.11) mmHg和(36.63±1.92) mmHg比对照组(39.95±2.87) mmHg]、心功能疗效总有效率(88.46%和84.00%比对照组54.17%)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双极组和单极组上述指标差异并无显著性(P>0.05),但双极组消融用时[(22.34±2.57) min]少于单极组[(29.04±3.41) min,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有利于改善心脏瓣膜病预后效果,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在有效性、安全性方面均优于单极射频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