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患者伴门静脉和或下腔静脉癌栓接受外放射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总结近8年180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伴门静脉和或下腔静脉癌栓患者,其中66例接受直线加速器外放疗作为放疗组,114例未接受外放疗作为对照组,放疗组与对照组间影响患者的主要预后因素除肿瘤标志物有差别外,其他因素无明显差别。放疗组放疗方法为常规分割,局部放疗癌栓,放射治疗剂量介于36~60Gy(中位50Gy)。放射治疗中及治疗后随访肝功能、影像学检查和生存情况。应用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比较两组的生存期。结果66例癌栓患者接受外放射治疗,22例(33.3%)患者癌栓完全缓解,16例(24.2%)部分缓解,26例(39.4%)稳定,2例(3.1%)进展;1年生存率27.9%,中位生存期7.3个月。对照组1年生存率为12.3%,中位生存期为4个月。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外放射治疗显示出很强的保护因素(RR=0.408,P<0.001)。放疗组病人生存情况与甲胎蛋白水平无关;但与γ-GT水平、肝内病灶单多发、癌栓存在的部位有关。死亡原因多为肝内肿瘤未控制导致肝衰。对照组下腔静脉系统癌栓患者生存情况比门静脉癌栓患者差,相反,放疗组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的生存情况好于门静脉癌栓患者。结论结合外放射治疗可明显延长肝细胞肝癌伴有门静脉和或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的生存期,肝内原发肿瘤灶为单发的癌栓患者,放射治疗更能延长其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加或不加全脑放疗对肝细胞癌有限数目脑转移瘤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8年7月武警部队上海肿瘤放射诊疗中心及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肿瘤放疗中心收治的肝细胞癌脑转移瘤(1~4枚)患者75例,其中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患者45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加全脑放疗的患者30例.分析两组患者治疗的肿瘤客观缓解率、总生存期、放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并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组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加全脑放疗组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88.9%和80.0%,未见统计学差异(P=0.537);全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为5.7个月,其中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组为6.2个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加全脑放疗组为5.4个月,未见统计学差异(P=0.380);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灶数目(P=0.041)、病灶总体积(P=0.012)及肝内病灶的控制情况(P=0.006)是影响脑转移瘤患者总生存期的主要因素;两种治疗方式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肝细胞癌有限数目脑转移瘤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单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可取得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加全脑放疗相似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相关因素及预后。[方法]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经手术切除的382例肝细胞肝癌,将伴腹腔淋巴结转移的13例患者设为淋巴结转移组,同时期不伴淋巴结转移的369例肝癌患者设为非淋巴结转移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HBsAg、症状、肝硬化、AFP值、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有无包膜、病灶数目、门静脉癌栓和生存期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3.40%(13/382)。肿瘤大小、大体类型、门静脉癌栓与腹腔淋巴结转移相关。淋巴结转移组中位生存时间10个月,而非淋巴结转移组中位生存时间23个月。[结论]肝细胞肝癌淋巴转移发生率较低,病理类型、门静脉癌栓及肿瘤大小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术后种植转移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于徐州市中心医院的原发性肝癌术后腹腔种植转移(腹腔种植转移组28例)及无腹腔种植转移(无腹腔种植转移组294例)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分析腹腔种植转移与临床特征及总生存期的关系。结果 腹腔种植转移组和无腹腔种植转移组在肝包膜侵犯、肿瘤破裂和肿瘤分化程度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种植转移组和无腹腔种植转移组术后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4.7%和59.3%,平均总生存期为11.8和43.4个月;中位总生存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5个月vs 52个月,P<0.01)。结论 肝癌术后种植转移与包膜侵犯、肿瘤破裂及肿瘤低分化密切相关,严重影响患者总生存期。  相似文献   

5.
肝门淋巴结清扫术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肝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转移规律以及肝门淋巴结清扫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1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在肝脏切除前常规进行肝门区域淋巴结清扫;对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部位、术前术后诊断符合率以及对预后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癌113例中18例(15.93%)患者有淋巴结转移,其中肝细胞肝癌10例,胆管细胞癌7例,混合型肝癌1例。术中门静脉、胆总管及肝动脉周围的淋巴结均被清扫,清扫的淋巴结平均数为(3.8±1.6)个。有肝门淋巴结转移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3个月,而无肝门淋巴结转移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5个月,两者2年生存率分别为17.12%和49.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淋巴结状态是肿瘤患者1个重要的预后因素,显著影响患者生存率。肝门淋巴结清扫是安全的,对没有慢性肝病的胆管细胞性肝癌患者应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6.
460例巨大肝癌放射治疗的技术改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改良的全肝移动条野放射+缩野技术+分段放射治疗技术,探讨在巨大肝癌放射治疗中的意义.方法:收集1987~2001年本院460例巨大肝癌放射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放疗剂量分为3组.结果:1组:全肝移动条野照射2轮,mTD16~19Gy共260例,临床受益率81.5%,中位生存期8个月.2组:全肝移动条野照射3~4轮,mTD24~35Gy共127例,临床受益率90.5%,中位生存期11个月.3组:全肝移动条野照射+缩野技术+分段放疗,mTD50~60Gy共73例,肿瘤明显缩小40.0%~50.0%以上,临床受益率100.0%,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5.8%、47.9%和10.9%,其中10例肿瘤缩小后二步切除,5年生存率为40.0%,10年生存率30.0%,最长生存者18年仍健在.结论:全肝移动条野放射+缩野技术+分段放疗是安全、有效的肝癌治疗技术,临床受益率高,少数患者可获根治.  相似文献   

7.
肝癌淋巴结转移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肝癌是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及生存期的一个重要因素.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都很差,经外科治疗中位生存期多数不到3个月.尤其是肝内胆管细胞癌,发生淋巴结转移可高达31.9%~58%,远远高于肝细胞癌.其发生隐匿、恶性度高、发展迅速.胆管细胞癌系源于胆管被覆上皮的一种原发性肝癌,临床又称肝内胆管细胞癌或外周型胆管癌,临床预后较肝细胞癌差,5年生存率为13%~42%.淋巴结转移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大致过程为原发肿瘤增殖后,从原发灶脱离、粘附、降解基底膜向外浸润迁移,侵入微淋巴管随淋巴液到达局部淋巴结,肝癌细胞先聚集在边缘窦,以后累及整个淋巴结,使淋巴结肿大、变硬、融合;局部淋巴结发生转移后可继续转移至下一站的淋巴结.最后经胸导管进入血流,继发血道转移.肝胆管细胞癌以淋巴转移为主,其中以微淋巴管生成,胆管癌细胞的粘附和基质降解三个步骤最为重要,以下将从这几方面详细叙述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研究进展.可为靶向治疗及生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 术后放射治疗在PN2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尚无肯定结论.本研究分析术后放疗在PN2期NSCLC各亚组中的疗效,为选择适合术后放疗患者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2005年7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PN2期NSCLC病人的临床资料.有符合条件的359例病人可供分析,其中术后放疗病人104例,术后化疗患者共207例.分析PN2期NSCLC总生存期(OS)的影响因素,将全组按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站数分组,分析术后放疗在各组中的疗效,以找出可从术后放疗中获益亚组患者.观察终点为OS和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RFS).统计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采用Log-rank比较各组生存的差异.结果 全组存活病人中位随访时间2.3年,至随访之日224例病人死亡,全组病人中位生存期为1.5年,1、3、5年生存年率分别为78%、38%和26%.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直径>3 cm(P<0.001)、多站淋巴结转移(P=0.004)、术后放疗(P=0.047)影响PN2期NSCLC的生存率.全组术后放疗与未放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9%、24%(P=0.047).亚组中,肿瘤最大直径≤3 cm组放疗与末放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及5年LRFS分别为42%、50%(P=0.900)和58%、40%(P=0.085);肿瘤最大直径>3 cm组分别为33%、15%(P=0.002)和62%、48%(P=0.033).单站淋巴结转移组放疗与未放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及5年LRFS分别为30%、40%(P=0.557)和50%、30%(P=0.420);多站转移组分别为36%、20%(P=0.013)和65%、48%(P=0.006).结论 术后辅助放疗可提高PN2期NSCLC的生存率.在PN2组,肿瘤直径>3 cm、多站淋巴结转移的亚组患者可从术后放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转移性肝癌应用放疗的疗效及预后因子。方法:转移性肝癌患者38例,21例经肝动脉栓塞化疗药物灌注(TACE)2~3次后行外放疗,17例进行单纯放射治疗,38例患者总照射剂量TD2000Gy~6600CGy,分割剂量150Gy~200CGy/次,每周5次。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过程,总有效率(PR CR)为86.8%,1年及2年生存率为55.3%,36.8%。应用SAS6.0软件单因素分析显示肝内转移数量、经动脉栓塞化疗(TACE)、适形放疗、Child-Pugh分级是对预后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P<0.001),COX回归分析上述因素也是独立的预后因子(P<0.05)。结论:经动脉栓塞化疗(TACE)、适形放疗、肝内转移数量和Child-Pugh分级对转移性肝癌放疗的生存率有显著影响,同时也是独立的预后因子。  相似文献   

10.
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肝内复发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切除术后肝内复发的预后影响因素以及复发后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 收集184例HCC切除术后肝内复发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21项临床病理学因素以及复发后治疗方式对HCC患者肝内复发后生存期的影响.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 表明,术前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较高(>100 ng/ml)、有微血管浸润、首次诊断复发时肿瘤的Child-Pugh分级为B或C级、有多个肝内复发肿瘤以及早期肝内复发(≤12个月)的患者预后不良.Cox多因素分析结果 表明,首次诊断复发时肿瘤的Child-Pugh分级、复发肿瘤的数目和复发时间是影响HCC患者复发后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69例单个复发肿瘤患者中,经再次肝切除手术和局部消融治疗患者的复发后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4和23个月,而经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治疗和未进行治疗患者的复发后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5和9个月,4种治疗方式患者的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首次诊断复发时肿瘤的Child-Pugh分级为A级、单个复发肿瘤、复发时间较晚(>12个月)、经过再次肝癌切除手术或局部消融治疗的HCC肝内复发患者的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1.
术后复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Ge NL  Ren ZG  Ye SL  Lin ZY  Xia JL  Gan YH  Li LX  Shen YF  Tang ZY 《中华肿瘤杂志》2005,27(6):380-382
目的分析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术后复发性肝细胞肝癌的生存率及影响因素。方法对行TACE治疗的130例术后复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此类患者治疗后的生存率及生存时间,分析影响其生存的相关因素。结果全组130例总的1,3,5年生存率为83.0%、45.5%和17.6%,中位生存时间2.4年。单纯TACE治疗94例,其1,3年生存率分别为76.4%和37.1%,中位生存期2.1年;TACE联合瘤内无水酒精注射(PEI)治疗36例,1,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和66.5%,中位生存期为3.5年。TACE联合PEI治疗组的生存率和生存期均显著优于单纯TACE治疗组(P<0.05),死亡风险显著低于单纯TACE治疗组(P<0.05);复发瘤直径>5cm和有远处转移者的死亡风险,显著高于肿瘤直径≤5cm和无远处转移者(P<0.05)。结论TACE联合PEI治疗,可显著提高术后复发性肝癌患者的生存率,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HT对局限于肝内的肝细胞肝癌的安全性,并与3DCRT疗效比较。方法2011年6月对35例未手术切除的局限于肝内且无远处转移和癌栓的肝细胞肝癌患者接受HT大分割治疗,单次剂量从2.4 Gy递增至5.0 Gy,单次中位剂量为3.2 Gy,中位剂量50.0 Gy;同期45例接受3DCRT常规分割放疗患者,中位剂量54.0 Gy。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临床疗效和生存期。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法检验,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两组不良反应相近(要为消化道反应、肝功能损害和血液系统毒性,P=0.293~0.664)。HT和3DCRT的OR率分别为60%和33%(P=0.024),DC率分别为94%和89%(P=0.459),1、2、3年OS率分别为97%和80%(P=0.025)、81%和55%(P=0.008)、67%和50%(P=0.043)。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8 cm (P=0.005)、放疗前行动脉栓塞化疗(P=0.000)及接受HT (P=0.002)者将在生存中获益。结论 无法切除局限于肝内的肝细胞肝癌患者HT显示精确治疗优势,在不增加不良反应同时大分割放疗缩短放疗时间,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肝癌骨转移的放射治疗疗效及相关预后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健  曾昭冲  汤钊猷  王凤英  杨平 《肿瘤》2002,22(5):421-423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癌骨转移患者的放射治疗疗效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5 2例原发性肝癌伴骨转移放射治疗的效果 ,放疗方法采用常规分割 ,每周 5次 ,每次 2Gy ,中位肿瘤剂量 4 0 .0Gy。生存率用Kaplan Meier法计算 ,单因素分析采用log rank方法 ,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 结果  1、2、3年生存率分别为 2 7.6 %、11.8%、8.9%。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表明肝内病灶的控制情况、肝功能状况、肝内肿瘤灶的数目、骨转移时是否伴有其它脏器转移因素是独立的预后因子 (P值均 <0 .0 1)。骨转移灶的数目、诊断骨转移时AFP的水平与生存率无明显相关。结论 原发性肝癌骨转移患者经外照射后症状明显缓解 ,但远期疗效很差 ,绝大多数在一年内死亡。肝内病灶控制与否、肝功能的状况、肝内肿瘤灶的数目、骨转移时是否伴有其它脏器的转移与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食管癌术后锁骨上和纵隔淋巴结转移局部放射治疗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 7月~ 2 0 0 0年 2月间收治的 5 7例食管癌术后锁骨上和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 ,局部放射治疗 ,常规分割放疗剂量 5 0~ 70Gy。结果  82 .4 %左右的肿瘤得到局部控制 ,1、2、3年生存率分别为 5 6 .1%、2 9 .8%、10 .5 % ,72 .5 %的病人死于野外转移。结论 转移淋巴结≤ 3cm者放疗后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期优于淋巴结 >3cm者。食管癌术后锁骨上和纵隔淋巴结转移经放射治疗后局部可得到有效控制 ,多数病人死于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明确胸部放疗在Ⅳ期寡转移NSCLC治疗中的意义,探索胸部放疗最佳介入时机。方法 将2008-2014年山西省肿瘤医院192例Ⅳ期“寡转移”NSCLC患者随机均分为单纯化疗组、放疗早期介入组、放疗中期介入组、放疗晚期介入组。Kanplan-Meier法生存分析。结果 192例寡转移Ⅳ期NSCLC中位生存期为14.50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7.4%、24.0%、10.7%。单纯化疗组、放疗早期介入组、放疗中期介入组、放疗晚期介入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0、21、18、13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34%、73%、71%、51%,2年生存率分别为10%、40%、32%、13%,3年生存率分别为0%、24%、16%、3%(P=0.000)。放疗剂量≥60 Gy与<60 Gy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1个月与13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76%与53%,2年生存率分别为34%与21%,3年生存率为17%与10%(P=0.002)。结论 对于Ⅳ期寡转移NSCLC患者,胸部病灶放疗的较早期介入和高剂量放疗能提高患者局控率,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伴锁骨上淋巴结转移食管癌患者的放射治疗的疗效及其预后影响因素,进一步评价食管癌临床分期.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68例接受三维适形放疗的初治食管癌伴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对预后生存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与食管癌临床分期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全组患者原发灶治疗后完全缓解(CR)26例,部分缓解(PR)33例,无变化(NR)9例.全组锁骨上转移淋巴结治疗后CR 49例,PR 19例,总有效率为100%.全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1.4%、31.0%和15.0%,中位生存期15.0个月.单因素分析表明病变部位、病变长度、原发灶放疗剂量、腹腔淋巴结转移、锁骨上转移淋巴结的大小及化疗为影响预后的因素.其中病变部位、原发灶放疗剂量、锁骨上转移淋巴结的大小及化疗为独立预后影响因素.食管胸下段癌患者的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均最低.结论:放化疗联合者可作为中晚期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方法,胸上段食管癌伴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者应归为区域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化疗同期胸部三维放疗联合脑转移瘤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单纯脑转移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单纯脑转移且脑转移瘤及原发肿瘤均接受放疗的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行log-rank 检验,Cox回归模型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3.5个月(4~49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3.0个月(95% CI:11.2~14.8),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53.8%、13.5%和3.8%。胸部原发肿瘤体积<118 cm3组和≥118 cm3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4.0个月(95% CI:11.6~16.4)和12.0个月(95%  CI:10.7~13.3),1年生存率分别为66.7%和42.9%,2年生存率分别为20.8%和0,3年生存率分别为8.3%和0,两组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48,P=0.017)。胸部原发肿瘤放疗剂量(dose to PTV,DTPTV)≥66 Gy组和DTPTV<66 Gy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3.0个月(95%  CI:10.8~15.2)和14.0个月(95%  CI:10.8~17.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4,P=0.80)。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原发肿瘤体积是影响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化疗同期胸部三维放疗联合脑转移瘤放疗治疗NSCLC单纯脑转移取得较好疗效,原发肿瘤体积较小的患者生存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肝细胞性肝癌(HCC)巴塞罗那肝癌临床(BCLC)分期B期患者行肝切除术及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8月共222例BCLC B期、Child-PughA级HCC患者的生存资料, 采用t检验及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采用Cox模型分析危险因素, Kaplan-Meier曲线法分析总生存率。  结果  222例患者中, 肝切除术治疗118例, TACE治疗104例。肝切除术组患者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6%、46%、37%, 中位生存期为29个月; TACE组患者的总生存率分别为53%、19%、7%, 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P < 0.05)。Cox回归模型提示治疗方式TACE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论  肝切除术较TACE治疗可能更能提高BCLC B期、Child-Pugh A级HCC患者的总生存率。BCLC B期HCC的治疗方式应该按不同的亚组行更为细致的划分。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食管癌术后三维适形预防性照射的放疗疗效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食管癌术后三维适形预防性放疗的生存率、治疗失败部位和预后影响因素。[结果]156例患者术后放疗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8.5%、57.1%和46.0%,中位生存期为49.08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淋巴结有无转移、淋巴结转移数、淋巴结转移率、TNM分期与食管癌术后放疗患者预后有关(P均<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横径、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数、TNM分期是食管癌术后放疗后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肿瘤横径、淋巴结转移数、TNM分期是食管癌术后放疗后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术后预防性照射对淋巴结阳性患者有益。  相似文献   

20.
肝细胞肝癌肺转移的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下称肝癌)肺转移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对105例肝癌肺转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性别、肝功能、血清AFP、γ-GT水平、肝内肿瘤情况及其治疗、肺转移灶情况及其治疗、肺外其它部位转移进行Cox回归模型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寻找肝癌肺转移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并对死亡原因进行统计分析;采用K ap lan-M e ier进行生存率分析,进行Log-rank组间生存率差异显著性的比较。结果肝内肿瘤大小、Ch ild-pugh分级、肝内肿瘤手术切除、γ-GT、肺转移同时伴有胸水以及肺转移灶的治疗对肝癌肺转移患者生存有明显影响。20.0%(16/80)因肺转移导致死亡,且全部为双肺多发性转移。66.2%(53/80)因肝内肿瘤进展导致肝衰竭死亡。诊断肝癌至死亡时间的均值为(684±68)天,中位值487天;发生肺转移后生存时间的均值为(264±28)天,中位值为179天。结论肝细胞肝癌肺转移患者绝大部分死于肝内肿瘤未控,积极控制肝内肿瘤有重要意义;肺多发性转移,应积极行肺动脉化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