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类风湿关节炎自身抗体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系统性疾病。本病是慢性、进行性、侵袭性疾病,如不给予适当治疗,病情逐渐发展加重,最后导致关节强直、畸形、功能丧失而有不同程度的残废。治疗早晚对疗效、转归皆有重要影响。因此临床需要RA早期诊断的实验室指标。自从1964年证实抗核周因子(APF)是RA的特异性抗体并可在疾病早期出现后, 相似文献
2.
抗角蛋白抗体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风湿关节炎 (PA)是一种致畸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发病2年内即可出现不可逆的骨关节破坏 ,近年来认为早期诊断能缓解病情 ,减少骨关节破坏并改善预后[1],现行的RA诊断标准只有类风湿因子 (RF)是实验室指标 ,并且缺乏特异性 ,要提高RA的诊断率 ,使病人得到及时诊断 ,早期治疗 ,我院开展检测抗角蛋白抗体 (AKA)并同时联合检测RF ,提高RA诊断率。1对象和方法1 1对象 :病例选择于我院风湿科从1999年2月~2001年12月 ,RA住院病人123例 ,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制定的诊断标准。本组女90例 ,男… 相似文献
3.
4.
类风湿关节炎与银屑病关节炎患者血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水平及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血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与银屑病关节炎(PsA)中的阳性率,探讨抗CCP抗体与RA、PsA疾病活动指标、骨侵蚀的关系。方法收集RA110例,PsA48例,41名健康对照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检测血清抗CCP抗体浓度,并分析RA、PsA患者血清抗CCP抗体水平与肿胀关节数(SJC)、压痛关节数(TJC)、疾病活动指数(DAS)及骨侵蚀之间的关系。结果血清抗CCP抗体在RA阳性率为82%(90/110),在PsA阳性率为15%(7/48),正常对照组均为阴性。RA抗CCP抗体阳性率与PsA、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sA与正常对照组抗CCP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CCP抗体阳性RA患者SJC、TJC及DAS28评分均高于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CCP抗体阳性PsA患者SJC及TJC高于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例抗CCP抗体阳性的PsA患者均表现为对称性多关节炎。RA及PsA抗CCP抗体阳性和阴性患者之间骨侵蚀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RA,抗CCP抗体与疾病活动度相关。抗CCP抗体可出现在PsA患者血清中,抗CCP抗体阳性的PsA患者多表现为对称性多关节炎,且与SJC、TJC有关。 相似文献
5.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累及周围关节的多系统、炎症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理特征为关节滑膜慢性炎症,侵犯下层软骨和骨,造成关节破坏.早期诊断RA一直是各国学者关注的问题,因而寻找特异性和敏感性都较高的血清标志物备受大家的关注.近年来,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抗RA33抗体、抗角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APF)可作为早期诊断RA的血清标志物[1],其中,以抗CCP抗体敏感性强、特异性高而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与认可[2-4],并于2009年10月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年会上,与类风湿因子(RF)联合被公布为RA最新分类标准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8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145例(A组),健康体检者100例(B组).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斑点法、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联合检测抗dsDNA、抗Sm、抗U1RNP、抗SSA、抗SSB、抗Jo-1、抗Scl-70及抗CCP等8种自身抗体,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类风湿病患者均有阳性出现,总检出率88.3%,其中以女性30~50岁年龄段检出率较高.检出一项或一项以上自身抗体阳性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93.1%(27/29)、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80.%(8/10)、进展期硬皮病(PSS)83.3%(5/6)、干燥综合征(SS)94.1%(32/34)、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100%(10/10)、类风湿关节炎(RA)80.0%(44/55),阳性率较高.结论 自身抗体8项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的特异性,有助于早期自身免疫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7.
8.
类风湿关节炎的实验室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arthritis ,RA)是一种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病 ,在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中其患病率列首位。全世界的患病率大约为 1% ,成年人发病率大约 0 .3‰。据推算 ,我国该病患病率在 0 .2 4%~ 0 .4%之间 ,患病总人数至少 40 0万人。该病如不能及时诊断和治疗 ,既可发展为关节僵直、畸形、致残而严重影响劳动力。长期以来 ,RA的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实验室指标 ,所以国际上通用的美国风湿病学诊断标准中主要以临床症状和X线诊断。为此许多学者试图探索对RA诊断具有特异性、敏感性强的诊断方法 ,近年来…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评价瓜氨酸合成蛋白抗体(CPA)诊断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用酶联免疫固相吸附试验(ELISA)测定包括65例确诊的RA患者,51例非RA疾病对照组以及50例健康对照组在内的166份血清中的CPA水平,并同时检测RA患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结果 以6.25U/ml为临界值,CPA对RA诊断的敏感性为64.6%,特异性为95.04%.结论 CPA对RA诊断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RA的血清学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1.
类风湿关节炎免疫吸附剂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免疫吸附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RA)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 6 7例RA患者随机分为RA免疫吸附剂治疗 35例 (治疗组 )和非吸附治疗 32例 (对照组 )。将治疗组患者动脉血流经RA免疫吸附剂 ,吸附后由肘静脉回输入体内。随访 8~ 30个月 ,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经 1~ 2次吸附治疗 ,有效率 97% (34/ 35 ) ,较对照组 6 9% (2 2 / 32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完全缓解率治疗组 83% (2 9/ 35 ) ,较对照组 5 0 % (16 / 32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其中病史 <2年并关节功能状态Ⅱ级者 2 2例 ,完全缓解率 10 0 % (2 2 / 2 2 ) ,较对照组病史 <2年并关节功能状态Ⅱ级者 2 0例 ,完全缓解率 70 % (14 / 2 0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病史≥ 2年治疗组完全缓解率 5 4 %(7/ 13) ,较对照组 17% (2 / 12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关节功能状态Ⅲ级者治疗组完全缓解率 5 8% (7/ 12 ) ,较对照组 18% (2 / 11)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免疫吸附剂治疗RA ,优于非吸附疗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骨保护素(OPG)水平及其与疾病活动、功能状态、骨侵蚀及实验室指标的关系。方法入选活动期RA患者84例,健康对照21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OPG水平,同时记录RA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清OPG水平与RA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关系。结果RA患者血清OPG为(63±18)p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5±10)pg/ml(P<0.05)。RA血清OPG水平与年龄、健康评估问卷(HAQ)呈正相关关系,与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抗核抗体(ANA)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与疾病活动、骨侵蚀之间无明显相关。结论RA患者血清OPG水平明显增高,并且与患者的年龄、功能状态相关,与疾病活动无明显相关关系;血清OPG水平与自身抗体RF、抗-CCP抗体、ANA相关,提示OPG参与了RA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抗CCP抗体)联合检验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风湿病患者125例,按设计要求分RA组78例,其他风湿病组(非RA组)47例.采用ELISA法定量检测抗CCP抗体、乳胶凝集法检测RF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抗CCP抗体阳性率为66.7%,RF阳性率为74.4%,抗CCP抗体+RF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62.8%,抗CCP抗体+RF联合检测与单独检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联合检测的特异性98.6%,阳性似然比29.2,比单独检测有明显的提高;灵敏度49.6%,阴性预测值54%,比单独检测有明显的降低.结论 联合检测能提高检测的特异性和阳性似然比,降低检测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联合检测更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观察来氟米特(LEF)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活动期RA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给予LEF20mg/d;对照组45例,给予甲氨蝶呤15mg,每周1次,24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均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91.1%(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3%、15.6%(P〉O.05)。结论LEF治疗RA与甲氨蝶呤同样有效,且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5.
多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对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在自身免疫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0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实验室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ds-DNA、抗Sm、Po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相关,抗Histones与多种结缔组织病相关,抗U1-RNP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类风湿性关节炎(RA)、硬皮病、干燥综合征相关,CENP-B与局限型系统性硬化、RA、SLE、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相关,抗SS-A、抗SS-B与干燥综合征及SLE相关,Scl-70与系统性硬化相关,Jo与多发性肌炎相关。结论自身抗体的实验室检测对自身免疫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黄芪总甙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黄芪总甙 (AST)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RA)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随机、开放性的临床试验 ,治疗前后自身对照。选择RA患者 11例 ,男性 2例 ,女性 9例 ;年龄为 2 9~ 6 5岁 ,平均 (47± 14 )岁 ;病程 2个月~ 3年 ,平均 (1 8± 1 2 )年。AST的起始剂量为每日 0 6 g (0 2g ,每日 3次 ) ,若疗效不明显 ,可增至每日0 9g(0 3g ,每日 3次 )。 4周为 1疗程 ,共观察 2个疗程。在试验过程中不得加用具有镇痛、抗炎、免疫调节和肌肉松弛等影响疗效评价的中西药物。结果 11例RA患者经AST治疗 4周后 ,无效 6例 ,改善 3例 ,进步 2例 ,无明显进步病例 ,总有效率 4 5 5 % ;治疗 6周后 ,无效 5例 ,改善 2例 ,进步 3例 ,明显进步 1例 ,总有效率 5 4 5 % ;9例RA患者经AST治疗 8周后 ,无效 4例 ,进步 4例 ,明显进步 1例 ,总有效率 5 5 6 %。主要观察指标的改善结果显示 :4周疗程时 ,AST能明显改善RA患者的休息痛、舌质淡和脉象细 (P <0 0 5 ) ;6周疗程时 ,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休息痛、舌质淡、脉象细和肿胀关节数 (P <0 0 5 ) ;8周疗程时 ,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休息痛、晨僵时间、舌质淡、脉象细、肿胀关节数和指数 (P <0 0 5 )。 8周时AST明显提高RA患者淋巴细胞的增生反应 (P <0 0 5 ) ;同时降低RA患者外? 相似文献
17.
老年类风湿关节炎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类风湿关节炎(EORA)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例EORA及103例中青年发病的RA患者(MRA)的临床症状及常用实验室检查等项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急性起病在EORA组中有11例(11/19,57.9%),在MRA组中有32例(32/103,31.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ORA组中伴肺间质病变者有10例(52.6%),MRA组有27例(26.2%)。两组患者在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及男女发病率这些指标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ORA急性起病多见,首发在肩和膝等大关节受累的多见,乏力及肺间质病变等关节外表现明显增多。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利于阻止病情恶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激素序贯疗法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60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两组患者在给予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激素序贯治疗,对照组给予醋酸泼尼松治疗.对治疗7d及3个月后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治疗7d后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下降(t=19.90、7.63、14.73、7.58、6.84、14.09,均P<0.01),对照组治疗7d后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3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t=13.42、3.34、7.24,均P<0.01),两组治疗7d后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07、4.92、10.51、5.23、5.74、15.03,均P<0.01).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对照组各项指标均有明显下降,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t=1.80、1.73、1.59、1.22、1.21、1.35,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高于对照组的7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7,P>0.05).结论 激素序贯疗法可有效控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病情,是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D-二聚体(D-dimer)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中的水平,探讨D-dimer术前水平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4年12月至2005年11月行关节置换的109例患者,其中RA 52例,骨性关节炎(OA)41例和强直性脊柱炎(AS)16例;其中RA患者根据类风湿因子(RF)血清浓度,分为RF(-)组及RF(+)组。所有患者进行纤溶、凝血、血常规及炎性相关指标检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A患者血浆中的D-dimer均明显高于正常值,并明显高于OA、AS(P<0.01)。15例RA患者RF定量检查在正常范围,即RF(-),但D-dimer血浆浓度均值仍然增高,平均为(745±98)ng/ml,与OA、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dimer与RF、C-反应蛋白(CRP)等炎性指标有密切相关性(P<0.01)。结论RA患者存在与OA、AS明显不同的纤维蛋白溶解。D-dimer在RA中存在明显增高的规律,因此RA患者D-dimer水平增高,不能作为DVT发生可能性大的可靠依据,也不能以此项增高而增大术后抗凝药剂量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对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A)疾病的治疗作用。方法按简单随机化原则将活动性RA患者分组,治疗组35例,口服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每日1剂,疗程为4同;对照组22例,口服西乐葆,每日200mg,疗程亦为4周。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51.4%,总有效率为88.6%,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7.3%、68.2%(P〈0.05)。结论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在抗炎镇痛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是治疗RA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