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慢性支气管炎临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气管、支气管黏膜炎性变化,粘液分泌增多,临床以长期反复发作咳嗽、咯痰,或伴有喘息为主要表现,严重时可并发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属中医"咳嗽"、"痰证"、"饮证"、"喘证"等范畴.笔者现就治疗本病的几个问题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2.
验案:孙某,男, 52岁.2007年10月15日初诊,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 初诊: 13年前因感冒后咳嗽,经治疗未愈,时轻时重,逐年加剧,秋冬为甚.今遇风寒外袭而咳嗽发作,咳色稠黏痰,胸闷不舒,呼吸气急,精神疲惫.  相似文献   

3.
朱秀峰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证拾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名医朱秀峰从事医、教、研工作 5 0余载 ,学验俱丰 ,尤擅长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朱秀峰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经验 :急性发作期 ,当首先控制感冒 ;慢性迁延期 ,正虚邪恋 ,宜标本同治 ;临床缓解期 ,扶正固本 ,尤重视补肾。在分期治疗的同时结合咳之久近、喘之虚实、痰之寒热随证化裁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慢性支气管炎治疗方面,中医内科疗法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治疗方式,针对其临床效果展开探究。方法以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就诊于万源市中医院的80例该病患者为分析对象,通过随机方式的有效利用,将其分为两组,一组属于观察组,另一组属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共计40例,施以中医内科治疗;对照组患者共计40例,施以西医治疗。经过为期1个月的治疗之后,对它们的疗效进行分析和比较,且展开为期1年的定期随访。结果观察组40例中,临床治愈患者为22例,显效患者为12例,有效患者为6例,总有效率高达100%;对照组40例中,临床治愈患者为15例,显效患者为10例,有效患者为10例,总有效率达到了87.50%。结论在慢性支气管炎治疗方面,中医内科疗法具有理想效果,不仅疗效显著,而且具有复发率低的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宏微观辨治男性不育症临证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望、闻、问、切作为中医药学的诊法核心,千百年来指导着临床医生的治疗活动,实践证明,是极其科学的。然而这种注重整体联系的宏观诊断方法也存在着不足,那就是微观研究的不足。现代医学借助于仪器从深层组织研究结构变化,实质上是从微观角度研究疾病,这也是望、闻、问、切四诊的延伸。如果能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去研究疾病,将为更全面、更准确地诊治疾病提供依据。男性不育症患者有的症状不明显,甚至无症可辨。经过检查才发现精液、内分泌、微量元素、血液等指标异常,这是实质性变化。微观检查弥补了宏观检查之不足,也丰富了四诊的内容。如果能用现代化检查手段,将中医传统的宏观唯象辨证诊断引入细胞、分子水平,以探索疾病证  相似文献   

6.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因 《河北中医》1997,19(5):26-26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治疗体会徐因(河北省邯郸市中医院056001)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肺部疾患。每因劳累、气候变化、情志不畅等因素而诱发。临床主要表现可概括为咳、痰、喘、炎四症,但以长期反复咳嗽最为突出。某些患者经抗生素及止咳化痰药治疗,...  相似文献   

7.
中医治疗肝病临证体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曾金录  苏安 《陕西中医》2006,27(10):1309-1310
多年来,我们依据中医基本理论,在对肝病的辨治中进行了探索,收到了较好的疗效。兹将临证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脂肪肝等病症点滴体会,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证-治相应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基于临床研究证据的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证-治相应的关系,为该病中医证治的规范化研究和临床辨证治疗提供借鉴。 方法: 借鉴循证医学和流行病学的思路与方法,开展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文献研究工作,用SPSS 17.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梳理证型分布及每一证型的证治用药规律。 结果: 入选的156篇目标文献中涉及中医证型经规范后共计33种,前6位的依次是痰热蕴肺证、痰浊阻肺证、脾肺两虚证、肺肾气虚证、肺肾阳虚证、风寒袭肺证。实证排在前10位的用药中有4味是相同的,即杏仁、半夏、甘草、茯苓;而虚则主要责之于脾,共性用药为白术、甘草。痰热蕴肺证用药前3位的为黄芩、杏仁、鱼腥草,痰浊阻肺证用药前3位的是半夏、陈皮、甘草,脾肺两虚证用药前3位的是党参、白术、甘草,肺肾气虚证用药前3位的是五味子、茯苓、甘草,肺肾阳虚证用药前3位的依次是炙麻黄、肉桂、熟地,风寒袭肺证用药前3位的依次是杏仁、甘草、炙麻黄。 结论: 慢性支气管炎发病内在病机邪实主要以痰热、痰湿为主,正虚主要以肺、脾、肾虚为主,外在诱因主要为风寒袭肺;痰是慢性支气管炎实证的主要病理因素,气虚是慢性支气管炎虚证主要的病理因素;在以后的辨证论治中可以考虑以用药频次较多的中药为该证证治的基础方,在此基础上灵活变通。  相似文献   

9.
该文从中医药文化角度,阐述当今社会疾病变化与中医心身医学的重要性。从中医心身医学与中医药古文化传承的关系来说明其生成的历史必然性;分别从思维方式与系统学方面说明中医心身医学更能切合现代中医药文化思维;从中医心身医学的近现代发展史说明中医心身医学符合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趋势。最终说明中医心身医学在新时代中医药文化下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效果。方法:对本院收治76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治疗。结果:通过中医辨证治疗,本组患者疗效优50例,疗效良20例,疗效差6例,疗效优良率92.11%。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江苏名医朱秀峰从事医、教、研工作50余载,学验俱丰,尤擅长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朱秀峰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经验:急性发作期,当首先控制感冒;慢性迁延期,正虚邪恋,宜标本同治;临床缓解期,扶正固本.尤重视补肾。在分期治疗的同时结合咳之久近、喘之虚实、痰之寒热随证化裁治疗。  相似文献   

12.
中药治疗先兆流产临证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3.
慢性支气管炎是一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在中医学中属“咳嗽”、“喘证”、“痰饮”等范畴 ,关于慢性支气管炎的辨证分型 ,文献资料较多 ,主要依靠传统的四诊合参 ,关于辨证与现代医学检测指标的关系鲜有报道。本文对70 0例住院慢性支气管炎病人从血象分析、肺功能、痰细菌学培养等理化指标进行调查 ,旨在探讨其相互间的相关性 ,希望从现代医学角度对中医辨证有所帮助。1 对象与方法资料来源 江苏省中医院及部分外院近 3年的住院病例。诊断标准 参照参考《实用内科学》(第 10版 ) 〔1〕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医辨证标准…  相似文献   

14.
刘军 《中医教育》2000,19(4):13-14
中医药学是保存完整并且不断发展的华夏文明的代表,综合分析这一民族文化遗产旺盛生命力的根源,除了其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外,高度的实践性是我们祖先为民族繁衍昌盛而不懈探求的精神在医学科学领域的集中体现.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产生于人类最早的卫生保健实践,中医学理论发源于我国古代医家的临证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千百年来中医学术流派纷呈、名医名家辈出同样离不开临证实践的薰陶锤炼.深入研究与探讨临证在整个中医学科体系形成、发展过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对于揭示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和中医教育规律,逐步完善和建立既符合现代规模教育总体发展趋势又体现传统中医教育特色的现代中医教育模式,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医对慢性支气管炎辨证论治的思路,古以分清标本、虚实、寒热及脏腑为要点,现代则强调辨证、辨病相结合,施行分期、分型论治。阐述历代医家辨证思路,总结分析辨证要点,以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肾功能衰竭与中医证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7.
慢性支气管炎为西医病名,中医古籍无此专论,而见诸"咳嗽"、"上气"、"痰饮"等证中的相关论述.咳嗽是其主要症状,与痰浊的关系最为密切,有谓"肺不伤不咳,脾不伤痰不多,肾不伤咳不喘",其辨证关键在于治痰.  相似文献   

18.
一、临床资料病例选择诊为支气管炎,能服中药均予以中药治疗。本组32例,年龄8个月至12岁,平均4.4岁,发病3天至3个月,平均24.8天。诊断标准本组证见咳嗽痰喘,部分有气喘。两肺有干罗音、痰鸣音。其中8例伴有喘鸣音。体温升高38℃3例,39℃1例,余体温正常。二、治疗方法药用青黛3克,银杏9克,百合9克,木瓜9克,竹茹9克,钩藤9克,板蓝根15克,发病半月以上者,加僵蚕9克,每日1剂,水煎分数次服。伴有呕吐者,  相似文献   

19.
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期的中医动态辨证北京10085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仝战旗主题词支气管炎/中医药疗法,慢性疗法慢性支气管炎中西医结合标本诊断分型万案[1],按发作期与缓解期划分为标证和本证。标证又进而分为寒痰、热痰两个证型。然而,林氏[2]、潘氏[3...  相似文献   

20.
总结钱英在治疗慢性肝病方面的临证特点,包括望诊特点和对慢性肝病病因病机的独特认识,提出的新的治法治则,及遣方用药特点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