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病 例 一 : 女 ,6 岁 , 因 “生 后 右 眼 下 斜 视 伴 眼 睑下 垂 ” 为 主 述 , 于 2003 年 1 月 13 日 住 院 。 患 儿 足 月顺 产 , 无 外 伤 及 手 术 史 , 父 母 非 近 亲 婚 姻 , 家 族 中 无类 似 患 者 。 体 格 检 查 : 发 育 正 常 , 营 养 中 等 , 无 智 力障 碍 及 身 体 畸 形 , 神 经 系 统 检 查 无 异 常 , 眼 部 检 查 ,视 力 右 眼 0.1、 左 眼 0.8, 用 1% 阿 托 品 散 瞳 检 影 右 眼+2.00D S=0.1, 左 眼 +2.50D S=1.0, 双 眼 角 膜 正 常 , 屈光 间 质 透 明 , 眼 底 正 常 , 右 眼 为 周 边 注 视 , 左 眼 中 心注 …  相似文献   

2.
0引言双上转肌麻痹(double elevator palsy)指一眼的上直肌和下斜肌同时麻痹,多为先天性,是临床上较少见的眼垂直运动障碍性疾病[1]。现报告1例左眼双上转肌麻痹出现眼部症状的患者,供临床工作中借鉴。1病例报告患者,男,24岁,因发现左眼下斜视20a就诊。20a前患者出现左眼下斜,伴左眼假性上睑下垂,无复视,无外伤史。7a前于当地医院行左眼上睑下垂矫正术,于2010-11-29来我院就诊,全身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眼科检查:VOD0.8(-1.00DS→1.0),VOS0.4(-4.00DS→1.0)。双眼前节(-),眼底未见明显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讨论双上转肌麻痹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效果,阐述该病的手术观点。方法 回顾总结了作者经手术治疗13例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结果 全部病例手术治疗后,其中8例完全正位,5例改善。结论 双上转肌麻痹临床少见,通过手术可以治愈,必须根据眼球被动牵拉试验的结果制定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4.
一眼的上直肌和下斜肌同时麻痹称双上转肌麻痹(Dou-bleelevatorparalysis),多为先天性,临床上较为少见。甘晓玲等[1]报道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小儿眼科10年中手术的垂直性斜视546例中,双上转肌麻痹仅17例(3.1%)。我科诊断本...  相似文献   

5.
双上和双下转肌麻痹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上转肌麻痹和双下转肌麻痹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进行个化手术治疗,并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位、眼外肌功能及代偿头位变化。结果23例双上转肌麻痹和双下转肌麻痹患者均有明显地垂直运动障碍并部分伴低位眼上睑下垂及代偿头位,术前垂直斜度平均为38.3△±16.7△,经手术治疗后患者垂直斜视度平均为9.2△±9.2△,较术前改善29.1△±15.0△;其中17例(73.9%)患者垂直斜度<10△。治愈12例占52.2%;好转10例占47.5%;仅1例双下转肌麻痹患者经两次手术后上斜矫正40△但仍残留40△垂直斜度。结论双上转肌麻痹和双下转肌麻痹是临床上少见的两种眼垂直运动障碍性疾病,他们的诊断和治疗较为复杂,但通过仔细的眼外肌功能检查和个体化的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不但眼位偏斜明显矫正,假性上睑下垂和代偿头位获得明显改善,也为提高斜视性弱视眼视力和双眼立体视觉提供了有利基础。  相似文献   

6.
双上斜肌麻痹的临床特征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晓玲  郭静秋 《眼科学报》1991,7(4):190-195
双眼上斜肌同时麻痹称为双上斜肌麻痹,近年来受到国内外眼科学者的重视。本文报告13例,均是我科近年来手术治疗并在术后观察3个月以上者。13例病人都无明显外伤史,发病在出生时及出生后早期,为先天性病变。手术次数1~2次。临床特征:不对称病变以单眼上斜视,代偿头位为主要表现,其中有一部分病人为潜在型双侧病变。对称型以两侧同向注视时的反向上斜视为主要表现,双侧Bielschowsky征为阳性。不少病人同时有V型斜视。需要手术治疗的病人一般应做双眼手术。可根据病情决定是同时做双侧手术,还是分次做,以及术式、术量。术后大部分病人能获得满意的头位及眼位。  相似文献   

7.
双上转肌麻痹伴假性上睑下垂与先天性上睑下垂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上转肌麻痹伴假性上睑下垂与先天性上睑下垂的鉴别周群,余炜上睑下垂有真性和假性两种。临床,先天性上睑下垂很容易与单眼双上转肌麻痹(一眼的上直肌和下斜肌同时麻痹)引起的假性上睑下垂混淆。在检查和诊断中,必须注意患眼的眼位、眼球运动,以鉴别真性和假性上睑...  相似文献   

8.
双下转肌麻痹的临床特征及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下转肌麻痹的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检查眼位、眼球运动、复视及代偿头位;手术减弱患眼的上直肌和下斜肌,或行下斜肌转位于下直附着点前1mm,或将内外直肌部分肌束移植到下直肌附着处.结果本病的临床特征为患眼上斜视,上斜度≥30△;眼球外下转和内下转明显受限,有不同程度的代偿头位;手术治疗13例中,一次术后眼位矫正9例,3例经第2次手术获得正位,1例未再手术.结论根据眼位、眼球运动和同视机检查即可作出诊断;手术应以患眼为主,若手术量不足时可考虑行健眼的下转肌减弱术.  相似文献   

9.
单眼的下直肌和上斜肌同时麻痹称为双下转肌麻痹,其主要表现为健眼注视时,患眼上斜视,患眼注视时,健眼下斜视合并假性上睑下垂。眼球外下转及内下转均受限,有代偿头位,部分患者有复视。此病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其诊断和治疗也比较困难,现将我科所见的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双下转肌麻痹的病因分析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虹 《实用眼科杂志》1990,8(12):738-739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 对12例患者进行斜视度、临床特点及双眼视功能检查,根据不同临床表现选择斜视手术方式,并观察术后短期、长期的斜视度和双眼视功能变化.结果 12例患者术前上直肌和下斜肌的运动均明显受限.12例中2例有双眼视功能,均无市体视觉.术后长期治愈率为75%.长期随访患者垂直斜视度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例患者有一定的双眼视功能恢复,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应根据临床表现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对于年龄小、尤其具有代偿头位患儿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以达到恢复或重建双眼视功能目的 .  相似文献   

12.
一眼的下直肌和上斜肌同时麻痹称为双下转肌麻痹。病因不清,是临床少见的眼外肌疾患。临床表现原在位健眼注视时患眼上斜视,患眼注视时健眼下斜视并合并假性上睑下垂。眼球外下转及内下转均受限,有代偿头位,部份患者有复视。  相似文献   

13.
双下转肌麻痹的病因分析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的下直肌和上斜肌同时麻痹称为双下转肌麻痹。病因不清;是临床少见的眼外肌疾患。临床表现原在位健眼注视时患眼上斜视,患眼注视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Xiao MY  Shou JY  Li YP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10):652-654
目的探讨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的临床特征和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根据病情对11例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患者行不同手术治疗,观察手术前后眼位、斜视度数及临床特征的变化。结果11例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患者中,10例患眼下斜,1例健眼上斜。患眼向上、内上及外上活动受限,且合并假性上睑下垂。10例以健眼注视的患者中,2例行患眼下直肌后退,8例行患眼上斜肌切断及下直肌后退术,其中2例因第1次手术量不足,术后6个月再行健眼上直肌后退术。7例合并外斜视患者同时行外直肌后退术(单眼5例,双眼2例)。1例以患眼注视的患者行健眼下斜肌切断及上直肌后退术。9例患者第一眼位斜视完全矫正,2例斜视症状明显改善。7例合并外斜视者症状全部消失。患眼下斜肌和上直肌功能均无改善。上睑下垂症状9例患者消失,1例患者明显改善,1例患者无改善。结论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是临床较为少见的一种眼球运动障碍性疾病,上直肌和下斜肌同时麻痹是其发病的主要临床特征;其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是垂直直肌后退术和上斜肌切断术。(中华眼科杂志.2004,40:652-654)  相似文献   

15.
一眼的下直肌和上斜肌同时麻痹称为双下转肌麻痹,病因不清。是临床上少见的眼外肌疾患。临床表现原在位健眼注视时患眼上斜视。患眼注视时健眼下斜视并合并假性上睑下垂。眼球外下转及内下转均受限,有代偿头位,部份患者有复视。一、临床资料本文11例男性10例,女性1例;右眼3例,左眼8例;就诊年龄5~12岁4例,16~44岁7例。先天性6例,无复视,其中中度弱视2例,重度弱视1例;后天性5例,均有复视,无弱视,其中眼肌外伤史2例,不明原因3例中伴面瘫1例,耳鸣1例。11例均有代偿头位。垂直偏斜8~△~60~△(8~△~20~△4例,21~△~40~△4例,4~△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原则。方法根据患儿不同斜视程度设计不同的手术方案,一次或多次完成手术,同时观察术前术后的斜视及双眼视觉。结果16例病人中,仅1例为单纯垂直斜视,伴外斜者10例,伴内斜者5例。所有病例术前检查均无双眼视功能及立体视觉。所有病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一次手术后完全治愈者5例;一次手术后基本治愈者6例。二次手术者5例,二次手术后完全治愈者2例;二次手术后基本治愈者3例。术后随防1个月至1年,仅有2例有双眼视功能。结论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以单眼上直肌、下斜肌同时麻痹为临床特点,垂直斜视度较大,常伴有水平斜视,手术本身第一次到位成功率较低,可能需二次或多次手术方能达到预期目的。所以,全面的术前检查,细致的手术设计是手术成败的关键。双上转肌麻痹病人多无双眼视功能,手术主要目的为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17.
单眼双上转肌麻痹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年间共收治12例单眼上转肌麻痹患者,其临床特征为患眼下斜视,下斜度≥50△,多合并外斜视,外斜度<30△.患眼向上、内上和外上方向转动受限,且伴有假性上睑下垂。手术原则为垂直斜度≤30△者行患眼下直肌后徙,30~50△者行患眼下直肌和健眼上直肌后徙,≥50△者除患眼下直肌和健眼上直肌后徙外,同时作患眼上斜肌腱.对合并混合性上睑下垂行提上睑肌折叠术,真性上睑下垂行提上睑肌缩短术.依据上述原则施术12例,10例眼位矫正,上睑下垂消失,欠矫和过矫各1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单眼的上直肌和下斜肌同时麻痹称为单眼双上转肌麻痹。本病较少见。现报告3例。例1 张×女22岁自幼左眼睑裂小,左眼向下斜,于1987年7月28日就诊。体格检查未见异常。双眼视力均1.2。右眼正常。左眼上睑下垂,上睑缘与角膜中央相平。左上睑提上运动功能正常。左屈光间质及眼底均正常。右眼注视右/左25°(角膜映光法)。右眼各方向运动正常,左眼向外上、正上、内上方向运动完全不能。左眼作注视时,左上睑下垂消失,眼位右/左35°。同视机检查为垂直异常视网膜对应。诊断:左上转肌麻痹。入院治疗。术前作左眼被动转眼试验,无下直肌牵引限制。主动收缩试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 21岁生后发现,右眼睁眼困难,喜欢仰头视物,并逐渐加重,因外院诊断为"右眼先天性上睑下垂",拟行上睑下垂矫正术,于2006年5月3日来我院.门诊以"右眼双上转肌麻痹"诊断收入院.入院检查:全身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眼科情况:视力右:0.1,左:1.0;平视时,右眼睑裂闭合,右眼下睑轻度内翻倒睫,球结膜轻度充血,全角膜浅层血管翳,KP(-),前房深,Tyn(-),瞳孔直径3 mm,对光反射(+),晶体和玻璃体透明,眼底结构正常.左眼前节及后节结构正常.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下转肌麻痹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方法:以2009-07/2011-11期间我科收治的6例双下转肌麻痹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查眼位、眼球运动、代偿头位和牵拉试验等。采用减弱患眼上直肌、下斜肌转位联合或分次行水平肌手术的治疗原则。综合分析其病例资料、手术方法及随访结果,观察手术疗效。结果:本病的临床特点为患眼上斜视,上斜度≥25△,可同时伴有内斜或外斜,患眼外下转和内下转均明显受限,常以健眼为注视眼,以患眼注视时可表现为健眼假性上睑下垂。经6~24mo随访,6例患者,1次术后眼位矫正5例,1例经第2次行水平肌手术获得外观显著改善。结论:眼球运动检查是诊断双下转肌麻痹直观而有效的方法,斜视度和牵拉试验结果是手术设计的重要依据;手术可使大多数患者获得外观上的改善;合并水平斜视者手术可同期或分期进行;手术原则是减弱患眼上直肌、下斜肌转位联合或分次行水平肌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