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株红内期虫体在肝内的清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氯喹抗性(RC)株红内期虫体在宿主体内消亡的机制。方法:电镜观察感染伯氏疟原虫RC株和药物敏感(N)株小鼠肝脏内白细胞和疟原虫的相互作用。结果:感染N株小鼠的肝脏内未见白细胞增生、浸润、感染RC株小鼠肝脏的门管区和血窦内可见大量单核-巨噬细胞和少量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生、浸润,并伴有大量感染疟原虫的红细胞滞留。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和感染疟原虫红细胞的表膜相互粘附,大量与吞噬细胞直接接触或未接触的感染疟原虫红细胞内的虫体出现危机状态(crisis form)。偶见巨噬细胞吞噬游离的裂殖子,但未见吞噬整个感染疟原虫红细胞。结论:宿主可能主要通过活化单核-巨噬细胞诱导疟原虫发生危机状态,清除RC株红内期疟原虫,而并非依赖白细胞直接吞噬、溶解疟原虫。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RC)株和敏感(N)株对宿主肝脏细胞色素P450ⅡB1基因mRNA转录影响的差异.方法:以小鼠CYP450ⅡB1基因的cDNA(552bp)为探针,分别与感染伯氏疟原虫RC株和N株的小鼠肝脏总RNA进行Northernblot杂交.结果:感染伯氏疟原虫N株小鼠肝CYP450ⅡB1基因的mRNA明显低于感染RC株鼠及正常对照鼠,而感染RC株鼠与正常对照鼠之间该基因的转录无明显差异.结论:伯氏疟原虫RC株和N株感染对宿主肝脏CYP450ⅡB1基因mRNA转录的影响有显著差异,为氯喹抗药性疟原虫可加速宿主氯喹代谢的抗药性假说提供了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感染伯氏疟原虫的小鼠体内疟原虫的数量随时间呈交替性的上升和下降,并与红内期裂体增殖的周期相一致。裂殖体所占百分比在高原虫血症期最高。感染小鼠可死亡或自愈,自愈者体内残存配子体的核缩小或消失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N)和抗性株(RC)红内期虫体在抗药性、致病力和诱导免疫应答方面差异的形态学基础。方法:应用超薄切片和透射电镜技术,比较N抹和RC抹虫体食物泡和疟色素形态及形成的差异。结果:N株滋养体具有单一的、大型的食物泡,疟色素位于滋养体周边的质膜下;在裂体生殖中,疟色素发生聚合和中心化。RC株滋养体食物泡少见,其中多数虫体形成多个微型单层膜的食物泡样结构;疟色素形成明显少于N株滋养体;而且在裂体生殖中,未见疟色素聚合和中心化。结论:伯氏疟原虫RC株长期在氯喹压力下,形成了微型食物泡样结构的摄食方式,具有与N株疟原虫不同的对游离血红素的解毒机制,这可能是伯氏疟原虫N株和RC株在抗药性、致病力和诱导宿主免疫应答方面差异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伯氏疟原虫RC株和N株感染小鼠IFN-γ mRNA 的表达及其对疟疾致病的影响.方法:应用RT-PCR技术,比较伯氏疟原虫RC株和N株感染后ICR小鼠脑、肝、脾组织IFN-γ mRNA 表达的差异,并探讨其与原虫血症、体温和体质量等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N株感染小鼠后第10天,平均原虫血症达到(64.00±7.51)%,平均体质量降至(97.60±4.59)%,平均体温降至(27.87±2.95)℃,感染小鼠开始死亡;第12天小鼠全部死亡.RC株感染小鼠后第24天,平均原虫率达(61.10±6.56)%;第26天平均体质量和平均体温降至最低点;随后原虫率逐渐下降,第30 天体质量和体温开始回升;感染后第36天,绝大多数感染鼠外周血涂片不能检出疟原虫,平均体质量和平均体温恢复正常;感染RC株小鼠的病死率仅为25%.感染N株小鼠在感染前期,肝、脾组织IFN-γ mRNA 的转录明显增强,但持续时间较短;感染RC株小鼠在感染期间,肝和脾脏一直有IFN-γ mRNA 转录,直到原虫被清除,小鼠完全康复.整个实验期间,正常对照小鼠肝和脾脏均未检测到IFN-γ mRNA .结论:由N株和RC株疟原虫感染诱导小鼠肝、脾IFN-γ mRNA 的表达可能具有不同的机制;RC株疟原虫感染可诱导小鼠肝﹑脾持续表达IFN-γ mRNA ,对减轻疟原虫感染所造成的损害和感染鼠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的抗药性与致病力的关系。方法:比较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N)和抗性株(RC)感染ICR鼠的肝、脾、脑、心、肺、肾等重要脏器病理组织学的动态变化。结果:N株感染后,小鼠肝、脾有较多的疟色素沉着,肺脏呈郁血性水肿;脑微血管充血和阻塞;各脏器呈急性炎症的病理变化特点。RC株感染后,小鼠肝、脾脏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与原虫血症的变化有关。肺脏呈间质性肺炎,各脏器呈慢性增生性炎症的病理变化特点。结论:N株致病力较强,感染后引起宿主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感染疟原虫的红细胞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造成微血管阻塞;RC株致病力较弱,宿主的免疫应答反应在感染早期可能是CD4^ Th1相关的迟发型超敏炎症反应,而感染后期是CD4^ Th2辅助作用下的抗体依赖性的免疫应答,并在疟原虫的最后清除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氧化氮对红内期约氏疟原虫感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的氏疟原虫感染早期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对红内期疟原虫的影响。方法:通过ELISA和Griess反应,观察疟原虫感染早期宿主体内细胞因子和NO对红内期虫体血症的影响及其效应。结果:疟原虫感染早期随着以IFN-γ分泌增加为主的Th1细胞免疫应答产生的过程,NO合成逐渐增加,红内期原虫血症受到抑制,一旦解除高水平NO的作用,虫体的增殖能力即可迅速得以恢复。结论:NO通过抑制裂殖子的侵袭力发挥抗红内期原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效应。  相似文献   

8.
分别用感染抗氯喹“NS”株小鼠血清(SMNS)、感染氯喹敏感株小鼠血(SMCS)和无原虫感染的正常小鼠血清(SM)与氯喹(CQ)水溶液的混合物治疗感染正常伯氏疟原虫小鼠。给药后5d涂片检查,SMNS+CQ组、SMCS+CQ组和SM+CQ组原虫感染率分别为:32、16和14%。SMNS+CQ组与其它两组原虫感染率比较,相差显著(P<0.05),提示SMNS对氯喹药效具有拮抗作用。进而发现当“NS”株对氯喹抗药性消失后,SMNS对氯喹药效的拮抗作用亦消失,另外,还同时测试了SMNS对氯喹、喹哌、羟基喹哌和  相似文献   

9.
约氏疟原虫对小鼠具有高度的感染力,每鼠接种5个感染疟原虫的红细胞时,66.6%的小鼠出现原虫血症。伯氏疟原虫的接种剂量如低于1×10~6个感染疟原虫的红细胞,只能使部分小鼠出现原虫血症。两种鼠疟原虫用相同剂量接种小鼠后,原虫血症的出现时间前者早于后者。接种约氏疟原虫的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氯喹抗性(RC)株与敏感(N)株致病力和宿主对不同虫株感染反应的差异。方法:比较伯氏疟原虫RC株和N株感染ICR小鼠后期、肝、肾、肺等重要脏器超微结构的病理学改变。结果:N株感染后期、肺血窦、肾间质和毛细血管、肺泡毛细血管含有较多的感染疟原虫红细胞,肺泡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有较多的突起与疟原虫感染红细胞相接触。较多的肝细胞、肾小球旁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肺泡Ⅰ型和Ⅱ型细胞出现膜破溃,细胞器和胞质流失等不可逆的坏死性病变,一些肝血窦、肾小管和肺泡内可见多量的细胞碎片。RC株感染后期,肝血窦、肾间质充血,含有较多的感染疟原虫红细胞。肝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病变以线粒体肿胀为主的变性,可见肝脏部分变性肝细胞出现恢复状态,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下、基膜、系膜区可见电子致密物沉着,肺泡隔内可见较多的单个核细胞。结论:N株毒力较强,对宿主`能和肺细胞超微结构的损害为不可逆的坏死性病变,呈急性变质性炎症过程;而RC株毒力明显减弱,对宿主肝、肾和肺细胞超微结构的损害以变性为主,呈慢性增生性炎症经过。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isis state at erythrocytic stage of Plasmodium berghei chloroquine-resistant (RC) strain. Methods: Agarose electrophoresis, optical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s were used. Patterns of genomic DNA structures and ultra structures of the erythrocytic parasites were observed in ICA mice (infected with the RC strain) during rising and declining of parasitemia. Results : During the declining parasitemia, the erythrocytic stage parasites of the RC strain showed round or o-val appearance with intact plasma membrane and shrank nuclei with no metabolic window, mitochondria or other membranaceous structures. Their DNA electrophoretogram revealed a ladder pattern which evidently differed from the parasites of the RC strain in the rising parasitemia and the chloroquine-sensitive (N) strain. Conclusion; The crisis state of the erythrocytic stage parasites of the P. berghei chloroquine-resistant (RC) strain is characterized by apoptosi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株和敏感株对宿主肝脏细胞色素P450ⅡB1基因mRNA转录影响的差异。方法:以小鼠CYP450ⅡB1基因的cDNA为探针,分别与感染伯氏疟原虫RC株和N株的小鼠肝脏总RNA进行了Northern blot杂交。结果;感染伯氏疟原虫N株小鼠肝CYP450ⅡB1基因的mRNA明显低于感染RC株鼠及正常对照鼠,而感染RC株鼠与正常对照鼠之间该基因的转录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按烛缸法对柏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红内期进行了体外培养的初步研究。先后5次,每次连续培养7天。除培养的第2天,其原虫率稍有增长外,随后便逐日下降;与此同时,培养的第4天,环状体有增多外,其后也逐日减少,而未成熟裂殖体及成熟裂殖体相对地逐日增加。培养结果提示有1~2个周期的裂体增殖。另将第7天的培养物无菌注入健康正常小白鼠腹腔内,7天后血检,原虫率明显上升(>5%),各红内期形态均可见到,还偶见到配子体,鼠间继续人工传代,原虫活力不减,实验鼠均于1周左右自然致死,反映原虫经体外培养7天后对宿主仍具有很强的毒力。  相似文献   

14.
陈俊  缪军  刘忠湘  李淑梅  薛采芳 《医学争鸣》2006,27(19):1745-1747
目的:建立恶性疟原虫顶端膜抗原1(AMA-1)基因转染伯氏疟原虫的模型.方法:将含有恶性疟原虫AMA-1基因的重组转染质粒pDB.DTm. DB./AB. AF. DB.用Bgl Ⅰ酶切线性化.伯氏疟原虫经体外培养和分离后进行电转化,转化的原虫经药物筛选后进行PCR检测.结果:PCR检测显示转染伯氏疟原虫存在恶性疟原虫AMA-1基因.结论:成功建立了恶性疟原虫AMA-1基因转染伯氏疟原虫的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追踪疟原虫发育及侵染的情况,构建及筛选胞浆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伯氏疟原虫。方法:构建含有伯氏疟原虫230p基因和GFP基因的重组质粒pL0035-GFP,质粒线性化后通过电转染转入野生型伯氏疟原虫;基于双交换同源重组原理,利用乙胺嘧啶筛选获得在230p基因处插入GFP的重组疟原虫;有限稀释法筛选表达GFP的单克隆重组伯氏疟原虫;PCR鉴定重组疟原虫基因型,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GFP表达情况。结果:PCR及DNA测序结果表明GFP基因成功整合到伯氏疟原虫基因230p;荧光显微镜可观察到重组疟原虫胞浆呈绿色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到绿色荧光信号。结论:成功构建胞浆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伯氏疟原虫。  相似文献   

16.
为观察复方萘酚喹及其各单药 (磷酸萘酚哇、双氢青蒿素、甲氧苄啶 )对伯氏疟原虫ANKA株红内期超微结构的影响 ,将感染伯氏疟原虫ANKA株的小鼠分别以复方萘酚喹 2 6 0mg·kg- 1·d- 1× 1d (内含磷酸萘酚喹 149mg、双氢青蒿素 37mg、甲氧苄啶 74mg) ,磷酸萘酚喹 149mg·kg- 1·d- 1× 1d ,双氢青蒿素 180mg·kg- 1·d- 1× 1d和甲氧苄啶 1152mg·kg- 1·d- 1× 1d灌胃给药。给药后 1、 2、 4、 8、 12和 2 4h ,采血作标本 ,经包埋 ,切片 ,染色后 ,用电镜镜检。结果 :复方萘酚喹于给药 2h后多数晚期滋养体出现质膜肿胀、破裂 ,有的呈空腔状 ;食物泡膜肿胀 ;线粒体膜肿胀、分层、剥离 ;色素颗粒变形。给药 4h后进一步加剧。 8h后小部分晚期滋养体结构已经融化崩解 ,内容物结构模糊。 12h后绝大多数晚期滋养体结构已完全破坏或消失。结论 :复方萘酚喹对伯氏疟原虫红内期超微结构的影响较其组分中各单药起效更快、力度更强和作用相对彻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伯氏疟原虫(P.b.)抗哌喹(PQR)系鼠疟模型;比较其抗性表型基本特征.方法:采用鼠-鼠间血传、药物剂量递增法对P.b.ANKA哌喹敏感株(PQS)进行抗性培育,通过测定PQS ED50和PQR ED50计算抗性指数及抗性稳定性;显微镜观察虫体形态变化、计数原虫率,记录分析小鼠接种后存活时间及肝、脾及体重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