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国内外治疗黄褐斑尚无特效药物,中医药在这方面有一定优势.从病因病机、中药内、外治法,内外合治法,耳压法,背俞穴及针刺疗法等几个方面综述了近几年中医药治疗黄褐斑概况,对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面部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其病情较顽固,且近几年来发病有增多的趋势。本病相当于中医的黧黑斑、黧黑皮干黑曾、皮皮干、面尘。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多为气血虚衰,血气不和,血脉凝涩,不能荣华面部而致,与肝、脾、肾功能及痰饮、风邪有密切关系。故其治疗应依据证候而定,从疏肝、补肾、健脾、养血、活血、滋阴、祛风、化痰等不同方面着手。辨证论治一般肝气郁结证应疏肝解郁,应用加味逍遥丸、柴胡逍遥散加减;脾虚痰湿证宜化痰利湿,常用除湿胃苓汤、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参苓白术散加减;肝肾阴虚证宜滋补肝肾,常用六味地黄丸…  相似文献   

3.
遇幼平  杨秀强 《新中医》1997,29(11):39-39
近年来我们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治疗34例黄褐斑,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选择诊断明确,症状典型的黄褐斑34例,其中女31例,男3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45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9年;伴有肝炎者3例;女性病例多伴有月经不调。2 治疗方法21 中医辨证分型211 肝郁脾虚型 症见黄褐斑色淡、形状不规则,多分布于额、眉、颊、鼻、上唇等颜面部,平素情绪易波动,易怒或忧郁,胸胁胀闷或月经不调,纳差,肠鸣或便溏,舌淡、苔薄白,脉弦缓。治以疏肝健脾为主,方用逍遥散加减。处方:柴胡、赤芍、白术、茯苓、党参各10g,当归、黄芪各15g,甘…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褐斑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色素代谢异常性皮肤病,此病多见于皮肤较白的成年女性。1 黄褐斑发病原因的探讨 到目前为止,黄褐斑的发病原因和产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现代医学认为其与妊娠、遗传、内分泌、代谢、感染、慢性疾病、精神因素等有关,常见于慢性盆腔炎、卵巢囊肿、月经不调、子宫肌瘤、人工流产、卵巢及子宫切除术后、口服避孕药、乳腺增生等与性激素失调有关的疾病,习惯性便秘、胃肠功能紊乱、肝胆病、肾脏病、结核病、疟疾等慢性病以及酒精中毒、甲状腺或垂体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肥厚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粤 《中医药研究》1998,14(3):55-57
本文概述了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现状,大体包括五个方面:辨证治疗,专方应用,外治法,中西医结合治疗,针灸治疗。在取得一定疗效上尚存在不足之处,如疗效标准不统一,远期疗效观察少,及时确实有效的药物,穴位的筛选不足等。  相似文献   

6.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发生于面部的获得性色素沉着过度性皮肤病,发生于日晒部位,并于日晒后加重。对称分布于面部,以颧部、颊部及鼻、前额、上唇为主。损害为淡褐色到深褐色的斑片,大小不一,边缘清楚或呈弥漫性,有时呈蝴蝶状,表面光滑,无炎症表现及鳞屑,无自觉症状,男女均可罹患,以中  相似文献   

7.
近年中医药治疗黄褐斑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褐斑是常见的面部色素代谢障碍性皮肤病 ,以女性多见 ,对面容影响较大 ,是皮肤科的疑难病症之一。目前国内外治疗本病尚无特效药物 ,中医药在这方面有一定优势 ,本文就近几年中医治疗黄褐斑作一综述。1 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多与脏腑 ,尤其是肝、脾、肾的功能失调以及由此引起的气血不和有关。1.1 肝气郁结 钟以泽[1] 认为忧思抑郁 ,肝气郁结 ,肝木克土 ,致脾虚失运 ,痰湿凝聚 ,秽浊之气循经上熏于面、凝滞肌肤可导致本病发生。周继刚[2 ] 认为本病可由肝郁气结 ,郁久化热 ,灼伤阴血而成。张青山[3] 将本病实证归结为肝郁气滞 ,气血不畅…  相似文献   

8.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增多性皮肤病,属中医学“肝斑”、“黧黑斑”、“蝴蝶斑”等范畴,在自然人群中患病率较高,好发于中青年女性,育龄期女性较多。近年来,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日益显示出优势,现就我院采用中医药治疗护理黄褐斑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翁丽丽  单敬文  柯岩  陈华  李晓霞  叶佩真  梅梅 《光明中医》2012,27(11):2379-2382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黄褐斑的中医药研究进展,并就如何统一黄褐斑中医辨证标准及诊疗标准,如何加强临床科研设计的科学性、严密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医治疗黄褐斑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褐斑是指由于妊娠、内分泌紊乱、药物、日晒或其它相关疾病如肝病、甲状腺疾病、妇科肿瘤等继发出现面部片状褐色、黄褐色斑片,影响美容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疾病.十余年来,中医药治疗黄褐斑从发病机理、辩证论治、外治法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尤其是以健脾、疏肝、补肾、养血活血等为主的中药疗法对治疗黄褐斑的机理研究是近年来医疗美容界探讨的主要内容之一.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论治对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从2010年11月-2011年11月在我院门诊病历中诊断为先兆流产的患者108例.通过辨证论治将患者分为四型:肾虚型,血热型,气血亏虚型,血瘀型.根据辩证论治的分型给予中药保胎治疗7天后,观察患者的疗效.结果:108例患者中,治愈的78例(占72.2%),好转的23例(占21.3%),未愈的7例(占6.48%),总有效率为(93.5%).结论:中医治疗胎漏,胎动不安(先兆流产)疗效显著,无副作用,易为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2.
阮江海  宋歌 《环球中医药》2009,2(3):229-231
采用中药面膜治疗黄褐斑具有显著效果。根据中药面膜治疗黄褐斑的方法,将其分为单纯中药面膜治疗、中药面膜配合内服汤药治疗、中药面膜结合西医治疗、以及中药面膜配合其它方法治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自拟益胃抗萎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自拟益胃抗萎汤治疗,对照组按西医常规治疗,两组患者治疗3月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5.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拟中药益胃抗萎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黏膜中、重度异型增生和大肠化生是重要的胃癌前期病变(GPL),有效的治疗GPL是开展胃癌二级预防的关键。目前现代医学对GPL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在治疗上具有较明显的优势。本文就中医药治疗GPL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发病机理1.1中医学对GPL的认识:中医学中无此病症,根据GPL的临床症状可归属于“胃痞”、“胃脘痛”、“胃胀”、“痞满”、“痞证”等范畴,尚无统一的病名。关于GPI的病理机制,随着对GPL波广泛深入研究,学者们认识不一。就其病因主要归纳为:内伤饮食、情志不和、久病体虚、脾胃虚弱等。…  相似文献   

15.
黄褐斑又名“黧黑斑”、“肝斑”、“面尘”,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色素沉着性疾病,影响美容,多由妊娠、内分泌紊乱、药物、日晒或相关疾病如肝病、甲状腺疾病、妇科肿瘤等继发。现代大量的临床及试验研究证实:针灸美容可通过针刺、灸疗等方法刺激经络穴位,从而调节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人体免疫力,使人身心健康、颜面润泽。各种期刊中关于黄褐斑的研究甚多,现就近10a来关于针灸治疗黄褐斑的现状概括如下。  相似文献   

16.
高冰 《中医药信息》2003,20(4):10-11
为了探讨中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方法和疗效,综述了1997年至2002年近6年的文献资料。结果表明,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病,无论采用主方加减、单方治疗或中西药合用均疗效显著,愈后复发率低,副作用少.长期应用无耐药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住院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52例(104眼)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并配合中药治疗。对照组18例(36眼)单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观察对比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66.3%,对照组治愈率30.6%。2组治愈率比较及出院视力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疗效高于单用西药治疗,并可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8.
笔者采用激光加按摩、循经刮痧治疗颈椎病 72例 ,临床收到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72例患者全部来自门诊病例 ,其中男 3 4例 ,女 3 8例 ;年龄最小者 2 5岁 ,最大者 65岁 ;病程最长者 5年 ,最短者 2天。72例患者均诊断为颈椎病。2 治疗方法2 .1 理疗 采用直线偏光近红外线治疗仪 ,商品名SuperLizer(SL) ,我国称之为超激光治疗仪 ,其在治疗疼痛等方面具有副作用小 ,疗效高等特点。根据患者疼痛部位选择相应的治疗位点 ,分为 3种类型 :①由提肩肌 ,颈夹肌 ,头夹肌等引起的肩部右侧疼痛 ,严重妨碍左旋转时 ,治疗采用照射颈 …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梗死急性期的救治对病人的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笔者自拟桃仁温胆汤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类风湿性关节炎在现代医学发病机制仍不明了,祖国医学认为是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经络闭阻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无论中西医学内科治疗此病,所使用药物多有毒、副作用,久服伤人。我们以"阴痹"、"阳痹"辨证,以散寒止痛、活血化瘀、祛风胜湿为治疗大法,根据风、寒、湿三邪偏盛调整药物侧重,浸浴外治阴痹诸证,既避免了药物内服的毒副作用,又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