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型糖尿病患者的肥胖流行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肥胖流行现状。[方法]调查440名T2DM患者,测定其体重指数(BMI)、腰围(WC),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压等,根据2003年《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预防控制指南(试用)》判断超重、肥胖、腹型肥胖情况,并分析肥胖与其他代谢指标的关系。[结果]T2DM患者肥胖率为37.95%;超重/肥胖率为81.14%;腹型肥胖率为87.50%。BMI≥24kg/m2的T2DM病人中,同时合并腹型肥胖达95.8%。而BMI≥28kg/m2者腹型肥胖率为98.8%。行偏相关分析,WC与血压、血脂显著相关,BMI与血压显著性相关。[结论]T2DM患者超重/肥胖发生率甚高;超重/肥胖的T2DM患者,基本均属于腹型肥胖的类型;WC较BMI与血脂代谢更密切,应成为肥胖判定的必须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新疆维吾尔族居民饮食中矿物质的摄入量与超重及肥胖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维吾尔族市民与周边乡的农民422名进行膳食调查,除去糖尿病患者,数据完整者355名,以体质指数(BMI)为肥胖的诊断标准,采用超重:BMI24-27.9 kg/m2,肥胖:BMI≥28kg/m2标准[1],将人群分为超重/肥胖组和正常对照组,以矿物质摄入量为自变量,以超重及肥胖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①新疆维吾尔族居民饮食中钙、锌、钾、镁等矿物质摄入量严重低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参考摄入量[2],铜、锰的摄入量明显超标.②超重及肥胖的矿物质因素分析,铁、铜等进入回归方程(回归系数分别为-0.309、1.154,P<0.05),铜的过量摄入是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适量铁摄入是其保护因素.结论维吾尔族饮食中超重及肥胖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并存.  相似文献   

3.
新疆牧民超重和肥胖的现况调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了解新疆牧区以高脂饮食为特征的哈萨克人和蒙古人的体重指数水平。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  (1)BMI的平均值男性组为 (2 4.98± 3 .98)kg/m2 ,女性组为 (2 4.87± 4.5 1)kg/m2 ,总人群为 (2 4.91± 4.3 1)kg/m2 。 (2 )调查人群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为 5 1.66%。 结论 新疆牧区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处在全国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中国2~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BMI)界值点.方法 在中国0~18岁儿童青少年BMI生长参照值的基础上,根据常用的超重、肥胖筛查界值点选择方法(与成年人界值点接轨法、百分位法或Z分值法),初步分别确定[BMI 24kg/m2 (BMI24)、28 kg/m2(BMI28)]、(P85、P95)和(Z1、Z2)三组界值点,通过对不同界值点进行差值和检出率比较,并与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和国际肥胖问题工作组(IOTF)的超重、肥胖界值点做对比分析,最后确定适宜界值点.结果 按照不同的超重、肥胖筛查BMI界值点选择方法获得三组界值点,不同界值点之间存在不同程度差异,但在超重合并肥胖检出率上差异相对较小.与WGOC相比,男章超重、肥胖及女童肥胖界值点非常接近,女童在8.5~15.5岁其超重界值点比WGOC标准低0.3~1.0 kg/m2,通过筛查"2004年北京市儿童代谢综合征调查"数据库,女童超重检出率比WGOC标准高约3.4%.结论 采用与成年人界值点接轨法(BMI24、BMI28)获得的中国2~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界值点是适宜的,实现了在使用BMI指标上年龄的连贯性和筛查标准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安庆市宜秀区农村居民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宜秀区年龄大于18岁农村常住居民2 905人(其中男性1 460人,女姓1 445人)测量身高、体重和血压值,分析超重、肥胖患病现况不同体质指数(BMI)对象的高血压患病率进行比较。结果安庆市宜秀区农村居民超重率为31.3%,标化率30.3%;肥胖率为9.4%,标化率9.0%。男性的超重肥胖好发于文化程度较高的已婚中年人群,女性的超重肥胖率好发于文化程度较低的已婚中老年人群。BMI大于24 kg/m2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与小于24kg/m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7,P<0.01)。结论安庆市农村超重率和肥胖率呈现较高水平流行。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 了解龙里县布依族、汉族居民超重及肥胖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城镇2社区服务中心4个居委会、4乡镇4个行政村20~80岁身体健康的布依族、汉族2889名常住村民为调查对象,测量调查对象身高和体重等,计算BMI,以24 kg/m2≤BMI<28 kg/m2为超重,BMI≥28 kg/m2为肥胖。计算超重和肥胖率。结果 汉族成人超重率为32.86%,布依族成人超重率为20.30%,汉族男女性超重率均高于布依族(P<0.001);汉族成人肥胖率为10.48%,布依族成人肥胖率为4.88%,汉族肥胖率高于布依族(χ2=32.13,P<0.001),且汉族男女性各年龄段肥胖率均高于布依族(P<0.001);超重和肥胖总率呈现城镇(40.15%)高于农村(28.10%)(P<0.001)。结论 龙里县汉族成人超重和肥胖与2010年全国水平接近,布依族成人超重和肥胖低于全国水平,且存在民族、年龄、城乡差异;超重和肥胖总率城镇高于农村;总体肥胖率显著高于2002年,呈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十堰市某小学儿童超重与肥胖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儿童超重与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十堰市某小学二、三年级的192名儿童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收集被调查儿童的家庭情况、饮食习惯、生长发育情况及健康状况等资料。结果:192名儿童身体体制指数(BMI)为13.3~23.6 kg/m2,均数(16.9±2.0)kg/m2。男、女生的超重率分别为20.9%(24名)和13.0%(10名),肥胖率分别为5.2%(6名)和1.3%(1名)。超重的总人数为34名,患病率为17.7%;肥胖的总人数为7名,患病率为3.6%。超重与肥胖合计患病率为21.4%。家庭年饮食消费开支、食欲对超重与肥胖有显著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调查儿童超重和肥胖率较高,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儿童营养失衡性疾病之一,是多种影响因素不同作用的结果,应加强对儿童超重和肥胖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肥胖与心血管疾病(CVD)危险因素的关联,为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按照<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中判定肥胖的界值点[体重指数(BMI):24kg/m2和28 kg/m2;腰围:男性85 cm和95 cm,女性80 cm和90 cm]判定肥胖类型,比较不同类型肥胖人群与罹患CVD危险因素的关联;用logistic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BMI和腰围与CVD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与体重和腰围均在正常范围的人群(OR=1)相比,正常体重并高腰围Ⅰ(男性85~95 cm,女性80~90 cm)的人群、超重但腰围正常的人群罹患CVD危险因素的风险为1~2倍,超重并高腰围Ⅰ、肥胖但腰围正常的人群为2~3倍,超重并高腰围Ⅱ(男性≥95 cm,女性≥90 cm)、肥胖并高腰围Ⅰ或Ⅱ(男性≥85 cm,女性≥80 cm)的人群为≥3倍;同一腰围组中,随着BMI增加罹患CVD危险因素的风险也呈逐渐增加趋势;BMI和腰围同时解释CVD危险因素变异的1.7%~9.4%,大于BMI或腰围单独解释的比例(1.5%~9.0%);BMI对于收缩压的标化回归系数为0.129,略大于腰围(0.123),腰围对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同醇标化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大于BMI.结论 BMI和腰围与CVD危险因素独立相关,建议评估疾病危险时同时使用BMI和腰围两项指标.  相似文献   

9.
中国成年人体重指数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中国成年人BMI与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其聚集的关系.方法 2010年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162个监测点,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了98 271名>18岁居民.采用面对面询问调查、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方法收集吸烟、饮酒、膳食、身体活动等慢性病主要危险因素及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将24 kg/m2≤BMI<28 kg/m2和≥28 kg/m2定义为超重和肥胖,在对样本经过复杂加权后,分析不同BMI组别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其聚集情况.结果 我国成年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0.6% (95%CI:29.5%~31.7%)和12.0%(95%CI:11.0%~12.9%),男性超重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09,P<0.001),45 ~ 65岁组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最高(x2值分别为485.17和112.23,P<0.001).心血管危险因素(SBP、DBP、TG、TC、HDL-C、LDL-C、FPG和空腹胰岛素水平)均随着BMI的增加而增加,超重和肥胖组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重组:F值分别为4 056.19、6 860.70、3 898.91、1 624.73、2 337.21、2 558.01、1 049.01和1 665.52,P<0.001;肥胖组:F值分别为5 628.68、9 949.81、5 508.77、1 656.34、2 452.05、2 365.92、1 441.72和6 081.27,P<0.001).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患病率均随着BMI的增加而增加,超重和肥胖组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重组:x2值分别为704.70、521.86、431.35、449.13和686.83,P<0.001;肥胖组:x2值分别为113.45、645.03、1 063.30、1 547.86和1 909.66,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调整年龄和性别后,超重和肥胖组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发病风险分别为正常组的2.5和5.5、2.2和3.4、1.8和2.9、2.9和8.2、3.3和8.9倍.结论 我国成年人随着BMI的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增大,应将控制BMI作为慢病防控的优先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1989-2006年辽宁省成年居民不同性别、年龄和居住社区体质指数(BMI)分布及变化趋势.方法 利用1989、1991、1993、2000、2004和2006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6次追踪资料,选取辽宁地区18~45岁的健康成年居民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结果 1989-2006年辽宁省18~45岁成年居民BMI均值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1989年BMI均值为(22.1±9.4)kg/m2,而2006年上升到(24.0±5.2)kg/m2.其中男性BMI均值从(22.1±2.1)kg/m2上升到(24.6±5.1)kg/m2,女性BMI均值从(22.1±2.6)kg/m2上升到(23.9±4.3)kg/m2,男性增长幅度大于女性.30岁及以上成年居民BMI均值增长较快,到2006年BMI均值已超过24.0 kg/m2;城市、郊区、县城和农村居民BMI均值1989年分别为(21.8±2.4)kg/m2、(21.8±2.6)kg/m2、(22.1±2.7)kg/m2和(21.1±2.2)kg/m2,到2006年分别增长为(24.0±4.2)kg/m2、(23.9±4.0)kg/m2、(24.2±4.2)kg/m2和(22.6±3.5)kg/m2.城市、郊区和县城居民BMI均值增长较快,农村居民BMI均值增长较慢.随着BMI水平的提高,成年居民低体重率逐年降低,而超重肥胖率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1989年辽宁省成年居民低体重率为6.9%,超重肥胖率为10.3%,到2006年该人群低体重率为4.5%,超重肥胖率为31.9%,17 a间居民超重肥胖率增长了21.6个百分点,其增长幅度为209.7%,平均每年增长率为6.9%.结论 辽宁省成年居民BMI逐年增长,应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成都市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征,探讨超重和肥胖与慢性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对成都市主城区及近郊区县12个社区7 179名18岁以上成年人进行调查.结果 调查人群的体质指数均值为(22.67±3.71)kg/m2,男性(22.88±3.52)kg/m2,女性(22.50±3.84)kg/m2.超重、肥胖的粗患病率分别为24.15%和5.39%,标化患病率分别为21.47%和4.69%.超重粗患病率男性(26.15%)高于女性(22.68%),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粗患病率女性(5.83%)高于男性(4.79%),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体质指数的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P<0.05).结论 成都市超过1/4的成年居民超重和肥胖,肥胖人群相关慢性病患病率高于正常人群,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与儿童超重肥胖相关的母亲妊娠期及围生期因素,为儿童超重肥胖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无锡3个地区的3 230名10~14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母亲妊娠期及围生期的相关资料则由当地妇女围产保健数据库获得。 【结果】 收回有效问卷2 870份,有效应答率88.9%。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3.62%,其中男生检出率为11.67%,女生为1.95%,且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母亲文化程度及妊娠初期BMI较高的儿童易超重肥胖(P<0.05),而未发现母亲其他妊娠期及围生期因素如妊高症、胎儿窘迫、孕龄等与儿童超重肥胖存在关联。在调整了性别、出生体重、饮食习惯、户外活动等可能影响BMI的因素后,母亲妊娠初期BMI与儿童超重肥胖的关联仍然存在(P<0.05),母亲妊娠初期BMI每增加1 kg/m2,儿童BMI增加0.05 kg/m2,而未发现母亲文化程度与儿童超重肥胖的关联。 【结论】 母亲妊娠初期BMI可能是影响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适当控制母亲妊娠初期BMI,可能减少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奉化市居民2004-2010年体质指数(BMI)水平与超重肥胖患病率的变化情况。方法对奉化市三次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居民BMI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并分析超重肥胖患病率的变化情况。结果 2004、2007、2010年3年BMI均值分别为(22.52±3.42)kg/m2,(22.89±3.03)kg/m2,(23.65±3.33)kg/m2,女性BMI均值均高于男性;三年超重患病率分别为22.01%、27.50%、32.83%,标化患病率分别为17.94%,23.10%,26.83%,肥胖患病率分别为5.62%、6.25%、10.00%,标化患病率分别为4.47%,4.57%,7.94%;BMI≥24kg/m2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腹部脂肪蓄积率高于BMI<24kg/m2人群。结论 6年间奉化市居民BMI均值、超重率和肥胖率均有所增加,应加强超重肥胖防治的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WHO体脂率标准评价中国现行体质指数诊断超重和肥胖标准的准确性。方法 于2013年5-7月横断面调查河北省玉田县648名18~59岁中青年农村女性,采用标准方法测量人体学指标,生物电阻抗法测量体脂率(BF%);体质指数(BMI)参照《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预防控制指南》,体脂率参照WHO标准。结果 调查对象平均BMI为(24.74±3.97) kg/m2,平均体脂率为(28.54±7.04)%;依据体脂率(>35%)和BMI(≥28.0 kg/m2)标准,调查对象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8.98%和20.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体脂率30%为超重标准,BMI 24 kg/m2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38和79.06%,诊断一致性(Kappa值)为0.66;以体脂率35%为肥胖标准,BMI 28 kg/m2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54和92.00%,Kappa值为0.62。BMI与体脂率呈二次曲线关系(R2=0.614,P<0.001)。结论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预防控制指南》推荐的超重和肥胖标准与WHO体脂率超重和肥胖标准的准确度和诊断一致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BMI水平及其变化与高血压发病的风险,为高血压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本研究使用数据来源于2010年建立、2016—2020年随访的贵州省自然人群队列,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4 540例调查对象BMI水平及分类、BMI增量及变化情况以及不同变化情况下相同增量与高血压发病间的关系,计算风险比(HR)和95%CI。结果 4 540名调查对象随访总人年(PYs)为31 490.74年,中位随访时间为6.50年。在随访期间1 010名调查对象发生了高血压,发病密度为32.07/1 000 PYs。高血压发病风险随着BMI值的升高而增加(HR = 1.052,95%CI:1.031~1.073),BMI≥22.20 kg/m2即与高血压发病相关。超重(HR = 1.223,95%CI:1.031~1.451)、肥胖(HR = 1.941,95%CI:1.478~2.549)人群发病风险高于BMI正常人群。BMI增加1~2.9 kg/m2、≥3 kg/m2时,高血压发病风险分别增加31.0%、95.0%。持续超重肥胖、正常BMI转为超重肥胖的人群高血压发病风险较保持正常BMI的人群分别增加2.220倍、2.034倍。保持正常BMI和正常BMI转为超重肥胖的人群,当BMI增量≥3 kg/m2时,高血压发病风险分别较BMI增量相对稳定(-1 ~0.9 kg/m2)人群增加了1.824倍、2.922倍。 结论 BMI水平及其变化与高血压发病密切相关,保持正常的BMI水平且不出现较大增幅(≥3 kg/m2)是预防高血压必要和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989-2011年中国成年居民体质指数分布的变化趋势。方法利用"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资料,选取1989、1991、1993、1997、2000、2004、2006、2009和2011调查中18-45岁的健康居民为对象。样本量为14831人,共计39497次观测值。应用偏度均值变异系数(LMS)方法描述体质指数分布变化。结果从1989年到2011年,中国成年男性和女性居民体质指数曲线都出现右移。所有百分位数的BMI都呈现出增加趋势,特别是男性在高百分位数的BMI增加更明显。男性和女性的BMI中位数和超重肥胖率也逐年增加,1997年到2011年期间,增加更明显,男性BMI四分位间距从3.4kg/m2增加到4.8kg/m2,女性从3.7kg/m2增加到4.4 kg/m2。与9省区相比,北京、上海、重庆男女性的超重肥胖率更高。结论过去的二十多年中,随着BMI曲线的变化,中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显著增加,尤其是男性的增加趋势更为明显。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中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β2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β2-adrenergic receptor,β2-AR)Arg16/Gly多态性与哈萨克族人超重、肥胖的相关性. [方法]随机入选557例新疆北部的哈萨克族牧民,男性232例,女性325例,年龄30~70岁,按体重指数(BMI)<24 ks/m2、24~27.9 kg/m2、≥28 kg/m2将入选人群划分为正常、超重及肥胖组3组.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析入选人群的β2-AR基因Arg16/Gly多态性,观察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正常、超重及肥胖3组中的分布频率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结果]正常、超重、肥胖3组间相应Arg16/Arg、Arg16/Gly、Gly16/Gly 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28、0.45、0.27,0.36、0.46、0.18和0.33、0.43、0.24;3组间Arg16、Gly16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51、0.49,0.59、0.41和0.55、0.45,3种基因型及二种等位基因在正常、超重及肥胖3组中的分布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比较3种基因型在哈萨克族男性、女性人群中正常、超重及肥胖3组中的分布频率也来发现统计学差异. [结论]哈萨克族人群β2-AR基因Arg16/Gly多态性与哈萨克族人群的超重、肥胖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2013-2017年贵阳市部分高考人群超重及肥胖流行趋势。方法 连续5年采集贵阳市部分高考考生(16~19岁)的身高和体重数据,共计32814人,计算超重、肥胖率,比较超重、肥胖人群与正常BMI调查对象的谷丙转氨酶(ALT)、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 2013-2017年贵阳高考体检人群超重检出率分别为:5.58%,7.45%,9.12%,11.4%和12.09%;肥胖检出率分别为:5.53%,6.43%,7.3%,6.9%和6.9%;男性肥胖检出率分别是:3.8%,4.3%,4.7%,4.3%和3.8%;女性肥胖率分别是:1.7%,2.2%,2.5%,2.6%和3.2%;男性超重检出率分别是2.5%,4.1%,4.9%,6.1%和6.5%;女性超重率分别是3.1%,3.3%,4.1%,5.3%和5.5%。2013-2017年超重人群的BMI分别为:26.0 ±0.7(kg/m2),26.0±1.1(kg/m2),25.7±1.3(kg/m2),25.8±0.8(kg/m2)和26.3±0.5(kg/m2);肥胖人群的BMI分别为:30.2±2.4(kg/m2),29.7±1.8(kg/m2),31.2±2.9(kg/m2),30.5±1.4(kg/m2)和29.9±3.1(kg/m2);肥胖/超重比值分别为:0.99、0.86、0.80、0.62和0.58。超重肥胖青少年人群外周血ALT、TG、TC异常率和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人群。结论 近年来贵阳市青少年的超重及肥胖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男性高于女性,超重及肥胖已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北京市昌平区2009—2010年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的分布状况,为制定学生超重和肥胖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对昌平区2009—2010学年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昌平区中小学生体重指数(BMI)为(19.3±4.3)kg/m2、超重(8.9%)和肥胖(4.6%)检出率均随年龄呈上升趋势;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城镇学生均高于乡村学生,男生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昌平区中小学学生超重和肥胖的预防从小学低年级就应开始,而干预的重点应为城镇学校高年级的男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青岛市某高校新入学大学生身高、体重和肥胖状况,为开展预防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青岛市某高校2012年和2013年新入学的7 891名学生(男生4 213名,女生3 678名)为研究对象,进行医学体格检查,测量身高、体重,计算BMI,并对入学大学生肥胖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校男女新生平均BMI分别为21.69 kg/m~2、20.29 kg/m~2,新生超重检出率为12.08%,肥胖检出率为3.97%,新生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6.04%,其中男生超重肥胖率为22.53%,女生超重肥胖率为8.62%,上述各项指标男生均高于女生(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肥胖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应加强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