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就280例不停跳冠脉搭桥术的麻醉进行总结,提高麻醉管理水平。方法:术前根据心绞痛的不同类型给予β-受体阻滞药、钙拮抗药及镇静药。以芬太尼为主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控制心率在50-70次/min。结果:术中血流动力学基本稳定。结论:此类手术的麻醉,要对冠心病的病理生理充分理解,对监测、各种用药及每个操作可能引起的循环变化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做到循环平稳。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合并瓣膜疾病行不停跳冠脉搭桥28例的麻醉处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合并瓣膜疾病的冠心病患者行不停跳冠脉搭桥的麻醉处理进行总结分析。方法:28例患者术前肌肉注射吗啡、东莨菪碱,常规麻醉诱导及维持,术中持续泵入硝酸甘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加用尼卡地平。控制心率在70次/min左右。结果:术中血流动力学基本稳定。结论:如果术前及术中管理得当,冠心病合并瓣膜病变患者中的大多数,完全可以进行不停跳冠脉搭桥术。 相似文献
4.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近年来开展逐年增加。本研究通过检测血浆肌钙蛋白I(cTnI)及白介素6(IL-6)等反映心肌损伤和炎症反应指标的变化,探讨异氟醚心肌损伤的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5.
6.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 (OPCAB)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麻醉处理特点。方法 2 0例冠心病患者择期行OPCAB ,均采用异氟醚、芬太尼、异丙酚或咪唑安定静吸复合麻醉 ,术中用连续心排出量测定仪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全组病例均成功完成 0PCAB ,无麻醉并发症。显露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 ;显露回旋支时MPAP、PCWP、CVP显著升高 ,而MAP、CO、CI和SVI显著下降 (P <0 .0 5 )。结论采用快通道麻醉技术和正确的麻醉管理 ,可以改善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和心肌氧供需平衡 ,实现早拔管、早恢复 ,从而提高OPCAB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搭桥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我院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多支搭桥 4 2例手术的临床麻醉有关处理方法探讨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男 39例 ,女 3例 ,年龄 37~ 71岁 ,平均体重73kg。稳定性心绞痛 9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 33例 ,室壁瘤 4例 ,有充血性心衰史者 6例。CCS(加拿大心绞痛分级 ) 级 6例 , 级 36例。1.2 方法 入室监测 ECG Sp O2 ,局麻下桡动脉穿刺后观察有创压 ,面罩吸 O2 ,以咪唑安定 0 .1mg/kg,依托咪酯 3mg/kg,芬太尼 10 μg/kg,阿端 0 .1~ 0 .15 mg/kg,诱导插管 ,同时常规注射地塞米松 10 mg,先锋 V1g,颈内或锁骨下静脉穿刺测CVP,麻醉维… 相似文献
8.
9.
对冠脉搭桥术合并肺癌根治术1例的护理总结如下。男,69岁。因体检发现右上肺占位1个月余入院。气管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术前常规心电图检查示ST段改变。冠状动脉CT示:OM支近中段混合斑块,管腔狭窄,右冠中段、第三对角支起始段狭窄。冠状动脉造影示:LAD中段病变狭窄约85%,LCX近中段狭窄90%,RCA中段狭窄70%。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后,在全麻下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肺癌根治术。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左心室壁瘤切除并冠脉搭桥手术的麻醉处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施行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在全麻下成功施行室壁瘤切除左心室重建术,同期行冠脉搭桥术(2-4条),其中4例同时行瓣膜成形术.平均麻醉时间(8.0±1.2)h,平均体外循环时间(3.2±O.9)h,4例需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ABP)辅助循环.手术期间水电解质、酸碱基本维持正常范围,无麻醉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麻醉医师应充分认识该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及手术治疗要点,充分术前准备,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在有效监测下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或)IABP,及时调控血流动力学稳定,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患者麻醉手术期间循环功能变化较大,本文旨在观察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高血压手术患者循环功能的影响。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40例,男21例,女19例,术前合并Ⅰ~Ⅱ期高血压(按WHO标准确诊),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全麻组(G组)和全麻加硬膜外阻滞组(G/E组),每组各20例。两组年龄、性别、体重等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0.05),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熵指数(En)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OPCAB)麻醉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择期在异丙酚-舒芬太尼麻醉全身麻醉下行OPCAB患者7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试验组在En监测下,调整异丙酚、舒芬太尼输注速率使手术过程状态熵(SE)维持在45~55,反应熵(RE)-SE差小于10;对照组患者维持心率(HR)和血压(BP)变化不超过基础值的25%。记录手术过程、麻醉药用量、拔管时间、在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术中知晓情况等。测量患者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醇浓度。【结果】试验组麻醉过程中SE平均数为50±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异丙酚、舒芬太尼用量显著减少(P〈0.05),拔管时间显著减小,但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显著减少(P〈0.05),但两组患者ACTH和皮质醇浓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熵指数监测指导0PCAB麻醉安全可行,可以减少麻醉药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行冠脉搭桥术的老年患者,小剂量硫酸镁联合芬太尼与单纯莽太尼术后静脉镇痛的临床效应.方法:选择行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的老年患者患者90例,均分为3组,每组30例,以一次性静脉镇痛泵(2mL/h)分别行静脉术后镇痛,F组单纯芬太尼镇痛,0.2μg/(kg·h)芬太尼+5 mg氟哌利多,MF1组硫酸镁联合芬太尼镇痛,0.2 μg/(kg·h)芬太尼+0.5 mg/(kg·h)硫酸镁+5 mg 氟哌利多,MF2组硫酸镁联合芬太尼镇痛,0.2 μg/(kg.h)芬太尼+1 m/(kg.h)硫酸镁+5 mg氟哌利多,各组镇痛泵中药物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观察各组患者镇痛48h内的静息镇痛评分(VAS方法)、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和尿潴留的发生情况以及心律失常发生的情况.结果:3组患者的静息镇痛评分在12 h内MF1组和MF2组明显低于F组(P<0.05).而在12 h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以及心律失常发生率MF1组和MF2组显著低于F组(P<0.01).MF1组和MF2组之间在静息镇痛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方面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小剂量硫酸镁用于术后静脉镇痛可明显减少芬太尼的剂量,使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以及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芬太尼术后静脉镇痛. 相似文献
16.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对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中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术中血液动力学的影响以及术后恢复情况.方法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20例,麻醉用依托咪脂0.2~0.3 mg/kg、咪唑安定0.1~0.2 mg/kg、瑞芬太尼2μg/kg诱导,术中用瑞芬太尼0.1~0.3μg/(kg·min)和异丙酚2~4 mg/(kg·h)维持,在术前、开心包后、搬动心脏操作中、术毕和拔管后观察血液动力学指标及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同时采集桡动脉和肺动脉血,测定血气;观察术后拔除气管插管、ICU停留及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死亡等情况.结果 患者术中血液动力学出现显著变化,心脏操作中平均动脉压(MAP)、心指数(CI)、左室每搏作功指数(LVSWI)、右室每搏作功指数(RVSWI)下降,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升高(P<0.01);拔管时间(2.1±0.5)小时,ICU停留时间(1.8±0.7)天,术后住院时间(10.5±2.1)天;所有患者均无脑部并发症,1例出现房颤,无死亡病例.结论 术中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能使患者安全度过非体外循环搭桥术,但在心脏操作期间易出现血压、每搏量、心指数下降,伴心率、静脉压升高,处理及时无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术中配合经验。【方法】36例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PCABG)患者,术中控制血压、心率的变化,保证有效循环血量,应用心脏表面固定器及血管夹临时阻断,使吻合局部心肌相对静止,并使冠状动脉处于无血状态,术中注意手术环境的恒温、恒湿,合理配合手术。【结果】36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均获成功,无严重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收缩无力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心绞痛症状明显改善,随访1个月至2年,无死亡病例.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高质量的术中配合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代谢综合征对冠心病冠脉病变程度的影响。方法:对21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住院患者,分别计算血糖、血脂、体重指数、血压等指标。据代谢综合征有与无分为两组,分析两组冠状动脉造影情况。结果: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组体重指数、空腹血糖、甘油三脂均明显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P≤0.05)。餐后2 h血糖明显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P≤0.01)。代谢综合征组积分值明显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P=0.023),多支病变率明显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P=0.008 7)。结论:代谢综合征加重冠心病冠脉病变进展,尤其是多支血管受累明显。 相似文献
19.
剖腹产手术腰硬联合麻醉与连续硬膜外麻醉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观察剖腹产手术中,腰硬联合麻醉(CSEA)及连续硬膜外麻醉(CEA)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80例ASAⅠ-Ⅱ级剖腹产手术的病人,分为CSEA组和CEA组各40例。均取L2-3间隙行穿刺,CSA组以连续硬膜外穿刺成功后腰麻针刺破蛛网膜下麻醉,并硬膜外置入导管;CEA组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置入导管进行硬膜外麻醉。分别记录血液动力学变化、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最高阻滞平面、达到最高阻滞平面的时间、给局麻药后30min时运动神经阻滞程度(改良Bromage评分,MBS)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CSEA组的首次局麻药用量(0.75%罗哌卡因)与CEA组比较,以小剂量的罗哌卡因用于CSEA,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达最高阻滞平面的时间限制缩短,MBS评分明显升高(P<0.05);首次后胸段平均最高阻滞平面下降一个节段的时间无明显差异;CSEA组给局麻药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在麻醉后各个时点分别与麻醉前比较无明显差异。两个时点分别与麻醉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病人术后均无麻醉并发症。结论:腰硬联合麻醉较连续硬膜外麻醉有局麻药用量少、起效迅速、阻滞完善、肌肉松弛、血液动力学较平稳等优点。腰硬联合麻醉可以较安全地适用于剖腹产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20.
急性脑血管病变累及下丘脑、脑干及边缘系统(如岛叶等)所引起的类似急性心肌缺血、心肌梗塞、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称为脑心综合征。我科2001-07~2003-02共收治急性脑血管病212例,其中发现ECG异常141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