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腮腺肿瘤术后引起的一过性面神经功能减退或永久性面瘫分别占到 2 7%和 4 % ,一般只有肿瘤影响到面神经一半以上神经纤维时才出现临床可见的面瘫。神经电图可用于监测面神经功能 ,通过对 33例腮腺肿瘤病人术前和术后 10天、 80天面神经功能的监测发现 ,面神经功能障碍对面神经的复合动作电位 (CMAP)振幅和潜伏期有所变化。 2 7例腮腺良性肿瘤病人术前临床观察和面神经功能检测均正常 ,6例腮腺恶性肿瘤病人术前临床观察无面神经麻痹 ,而面神经电图监测有 3例异常。 2 7例良性肿瘤患者术后 10天检测时 17例面神经功能正常 ,6例恶性肿瘤患者… 相似文献
2.
腮腺良性肿瘤手术中面神经的损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腮腺良性肿瘤术中面神经损伤与手术方式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1999~2006年住院治疗病理证实为腮腺良性肿瘤的患者11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腮腺全切除术后面神经重要分支功能损伤发生率(66.7%)明显高于腮腺浅叶摘除术(39.2%)和腮腺部分切除术(12.5%);下颌缘支功能损伤的几率(31.9%)高于颊支(9.2%)和颧支(2.9%).结论 面神经主要分支功能损伤与手术方式密切相关,选择适当手术方式和手术范围,可减少面神经损伤的发生,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面神经颈支为向导显露面神经并完成腮腺良性肿瘤切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收治腮腺良性肿瘤87例,分别应用以面神经总干、颊支、下颔缘支和颈支为向导的方法显露出面神经,完成腮腺肿瘤切除,并观察术后面神经的功能情况。结果应用面神经总干、颊支、下颔缘支和颈支显露面神经的病例分别为10、8、28、41例,术后出现的面神经损伤率依次为30%、37.5%、46,4%、24.3%,其中应用下颔缘支和颈支的方法术后面神经损伤几率的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应用面神经颈支为向导显露面神经总干及其他分支的方法,方便可行,优于通过下颔缘支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腮腺手术中的主动面神经解剖与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8年6月~2001年9月,我们共行腮腺手术40余例,其中35例资料完整。随访半年以上,未出现腮腺肿瘤复发及严重的永久性面瘫,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本文结合本组病例,就腮腺手术中的主动面神经解剖与面神经保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经二腹肌后腹附着点定位面神经主干的方法在腮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19年1月我科收治的108例腮腺肿瘤患者。观察组82例均采用以二腹肌后腹附着点定位面神经主干,对照组26例均采用经下颌缘支逆行法。其中观察组25例患者采用耳后发际联合耳屏前缘美容切口。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解剖面神经并完整切除肿瘤,术后16例患者出现面瘫,观察组9例(10.9%),对照组7例(26.9%),观察组面神经损伤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78,P <0.05)。术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例出现涎腺瘘,其余患者切口均 I期愈合。所有患者均无味觉出汗综合征、术后出血、口干等并发症,随访6个月以上,无肿瘤复发。结论 在腮腺肿瘤手术中采用以二腹肌后腹附着点定位面神经主干的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定位面神经,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同时采用耳后发际美容切口,术后瘢痕隐蔽,美容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研究腮腺导管与面神经颊支的解剖关系,为术中用腮腺导管作为面神经探查标记物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观察和测量42例患者的腮腺导管和面神经颊支的解剖关系,包括深浅、成角和距离关系。结果在深浅关系上,颊支位于腮腺导管浅面占69.05%(29/42),同层面占14.29%(6/42),深面占16.67%(7/42)。从二者走形角度上,基本平行占76.19%(32/42),明显成角的占23.81%(10/42)。以出腮腺处测量距离来看,上颊支位于腮腺导管上0.2~1.0 cm,平均(0.61±0.13)cm;下颊支位于导管下0.2~1.5 cm,平均(0.77±0.27)cm。结论腮腺导管与面神经上下颊支解剖关系相对恒定,可以用于腮腺肿瘤术中寻找解剖面神经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中面神经肌电监护在腮腺良性肿瘤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在20例腮腺良性肿瘤手术中,均采用面神经主干解剖法,应用面神经肌电监护进行术中面神经定位及解剖分离,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例腮腺良性肿瘤手术平均时间为1.5h,术后面神经功能保全良好,术后随访0.5~3年,无一例复发及涎漏。结论:在腮腺手术中采用面神经监护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面神经损伤,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总结腮腺手术中安全快捷地寻找面神经的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994年至2014年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810例良性腮腺肿瘤或囊肿的病例资料。结果 术中465例采用总干法寻找面神经, 其中11例未找到面神经总干而改用他法, 3例术中损伤面神经总干;138例采用颧支法寻找面神经, 均成功确认神经, 无术中医源性损伤;74例采用下颌缘支法, 均成功确认面神经, 8例术中损伤;133例采用颊支法, 均成功确认神经, 5例术中损伤。结论 腮腺手术中应以固定的解剖标志寻找面神经, 首选总干法及颧支法, 尽量避免下颌缘支法, 但也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两种切除腮腺肿瘤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探讨保留腮腺功能、减少手术并发症及术后面部畸形的最佳方法。方法:将我院收治确诊的31例腮腺肿瘤患者分为2组,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20例(浅叶组),肿瘤包膜外0.5~1.0cm部分腺体连同肿瘤切除术11例(部分切除组)。结果:随访1~3年,浅叶组口干1例,部分切除术组无口干;两组分别有一过性额支症状1例和下颌缘支症状1例;浅叶组面部均不同程度出现凹陷畸形,部分切除组面部畸形不明显;两组随访期内均无复发。结论:肿瘤外0.5~1.0cm肿瘤与部分腺体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安全可行,面部畸形不明显,腮腺功能保留良好。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腮腺深叶肿瘤切除保存腮腺浅叶的方法,可使腮腺功能保存,颜面不对称畸形改善,减少面神经损伤和弗雷综合征的发生。方法2001-2004年北京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收治腮腺肿瘤114例,其中腮腺浅叶肿瘤101例,深叶肿瘤13例,在深叶肿瘤中7例患者行保存腮腺浅叶的深叶肿瘤切除。结果经过平均3年3个月(20个月至5年)的随访,未见肿瘤复发。7例中仅1例面神经下颌缘支运动减弱,术后3个月面神经恢复正常,其他患者面神经功能正常。所有患者无弗雷综合征发生,面部外观塌陷不明显,腮腺功能正常。结论保存腮腺浅叶的腮腺深叶肿瘤切除可减少面神经损伤和弗雷综合征的发生率,使腮腺的功能和外观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保留腮腺咬肌筋膜、耳大神经和腮腺导管对降低术后并发症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腮腺良性肿瘤行肿瘤切除术的患者,保留腮腺咬肌筋膜、耳大神经和腮腺导管,术后予负压引流和局部加压包扎,观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无1例复发.3例患者发生面神经损伤,均为一侧口角略歪斜,鼓腮稍...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32岁.发现右耳垂下肿物2年,红枣大小,无疼痛,无口眼歪斜,抗炎无效,肿物无明显增大.体检:右耳垂下方乳突尖前方触及一约2 cm×2 cm大小肿物,质硬,表面光滑,边界模糊,活动差,无压痛,与皮肤无粘连,局部皮肤无红肿,淋巴结未触及. 相似文献
16.
腮腺肿瘤切除术历经200多年,手术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手术切口的选择上,从传统主张大切口、大翻瓣术式,到现代功能性腮腺外科理念引导下利用人体天然隐蔽部位的改良除皱美容切口,以及在内镜辅助下的各种个性化改良手术切口,让手术越来越精细化,并可以达到术后不留可见瘢痕的美学效果。在根治肿瘤的前提下,还尽可能保存器官的形态和功能。这些理念和技术的改进提高了腮腺肿瘤的治疗水平。本文回顾了腮腺肿瘤手术方式的变革与发展,并就腮腺手术切口的设计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保留腮腺导管的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腮腺良性肿瘤保留导管的浅叶部分切除术的效果.方法对27例腮腺良性肿瘤保留导管的浅叶部分切除术患者进行回顾分析,评价面外形改变,腮腺的分泌功能,面神经损伤情况,唾液积潴,术后复发.结果经过1年~5年的门诊复诊及随访发现,面外形无凹陷畸形,面神经无损伤,无涎瘘形成.保留的残余腺体有涎液分泌,肿瘤无复发.结论认为保留腮腺导管的良性肿瘤浅叶部分切除术是一种可行性术式并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显微镜在腮腺手术面神经解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显微镜下腮腺切除并面神经解剖术的结果和手术经验.方法 记录28例显微镜下腮腺切除加面神经解剖术的术中和术后指标,包括手术用时、定位面神经总干所需时间、出血量、腮腺导管保存率、总干和重要分支永久损伤率、面神经分支一过性失用率、耳大神经保存率、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涎瘘、味觉出汗综合征等).结果 各主要指标结果为:定位总干用时(11.6±4.1)min、耳大神经保存率为75.0%(21/28)、面神经分支永久损伤率为3.6%(1/28,该例为恶性).术中视野清晰,组织结构对比度高,重要解剖结构均可及时发现,所有手术顺利完成.结论 显微镜下腮腺切除并面神经解剖术有一定优势,有可能成为耳鼻咽喉科医生介入腮腺手术领域的一种专科特色. 相似文献
19.
武文明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4,18(3):129-132
本简要回顾了面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历史及进展情况,对其原理和监测方式,参数的电生理特性作了介绍,并就其影响因素,临床应用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51岁。因左面颊部外伤11天,左耳前溢液4天入院。患者于11天前工作时不慎被齿轮伤及左面颊部,当时面部感疼痛、创口出血,无其它不适。即就诊于当地医院,急诊行“头面部清创缝合术”,术后给予抗感染、止血等对症治疗。4日前拆线后进食时觉左耳前伤口处有较多透明液体流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