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骨膜下动脉瘤样骨囊肿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52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左小腿前内侧出现一“蚕豆”大小的肿块,无痛,质较硬,无移动,局部皮肤无异常。此后,肿块逐渐增大,故来院就诊。查体:体温36.5℃,脉搏84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5/75mmHg。心、肺、腹检查未见异常。左小腿前内侧的胫骨中下1/3处有一约8cm×6cm半球形肿块,局部皮肤发亮,可见表浅静脉怒张,皮温较健侧高,肿块质较硬、有韧性、轻压痛,无移动。X线片显示左胫骨中下1/3内侧骨皮质有一约6.5cm长的压迹,骨旁可见一约8cm×5.5cm大小的软组织阴影,未见溶骨性破坏,无骨膜反应(图1)。碱性磷酸酶:659.7U/L(正常值34~114…  相似文献   

2.
例1:女,2.5岁,小腿远端肿痛,发热38.8℃,拍X线片局部未见明显异常。肌注抗生素治疗一周,体温正常。2周后又发热,局部疼痛仍不减轻来院就诊。查体:T38℃,右胫骨远端内侧轻度红肿,WBC 16.8×10~9/L,N 48%,L 52%,ESR 50mm/h,AKP 24金氏单位。X线片显示右胫骨远端干骺端内侧局部骨破坏,轻度骨膜反应,诊断右胫骨远端急性骨髓炎,门诊诊断骨髓炎入院。 术中见髓腔病灶为变性组织,有少量液体,病理报告尤文氏瘤。 例2:男,12岁,右胫骨近端肿痛半年,症状渐加重,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股动脉外膜交感神经网剥脱切除对骨内高压的影响。方法 30只新西兰纯种大白兔制作成右胫骨上端骨内高压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行右股动脉外膜交感神经网剥脱切除术,测量手术前、后两组骨内压及血液流变学。结果实验组在手术后骨内压由(22.06±7.52)mm Hg(1 mm Hg=0.133 kPa)下降至(18.13±6.89)mm Hg(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在手术后骨内压分别为(22.37±6.65)mmHg和(18.13±6.89)mmHg(P>0.05),骨髓内血液黏度值明显下降。结论股动脉外膜交感神经网剥脱切除后,骨髓内血液稀释,黏度下降,骨内压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丁雷  李叔强  刘建国 《中国骨伤》2013,26(5):395-396
患者,男,49岁,因右膝关节间断性疼痛1年于2012年7月2日入住我科。患者自述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膝关节疼痛,疼痛呈间歇性,活动后加重,不伴有夜间痛,局部轻度肿胀,不伴有发热,无破溃情况,疼痛逐渐加重,在当地医院就诊,右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示:右胫骨近端占位性病变,建议进一步检查(见图1a,1b)。未予处置。遂于我院就诊,检查右膝关节MRI示右胫骨上端内侧可见一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18岁.因打篮球时不慎摔倒,主诉争抢篮球跳起后落下时踩在他人脚上摔倒,当即感右膝疼痛难忍,局部明显肿胀、畸形,行走困难.急诊检查后以"右胫骨卜段骨折"入院.入院后X线检查侧位片示:右胫骨上端骨骺分离,移位明显,右胫骨后内侧干骺端骨折(图1a).急诊手法复位失败,遂予右下肢石膏托临时外固定,防感染、消肿等对症治疗4 d后右膝肿胀明显消退,遂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右胫骨上段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  相似文献   

6.
1 病例资料 某部教导队骨干集训40人,均为男性,年龄17~22岁.集训前否认有明确的外伤史,局部无不适,1个月后随着训练强度的不断加大,其中10名战士先后不同程度出现下肢疼痛,多在5 km越野及400 m障碍后加重,否认明确摔伤、碰伤及其它外力作用,7例通过局部对症处理及体息制动,症状明显减轻,余3例下肢局部软组织肿胀,并来院行X线检查.集训35 d 3例首次X线片均未见异常征象.集训45 d 3例复查X线平片均未见异常征象,患者局部压痛明显.集训55 d再次摄片复查:1例右胫骨下段内侧见局部骨皮质不光滑,周围见自上而下的带状骨痂形成,无明显骨折线影,余胫腓骨骨质未见异常;2例未见骨痂形成,局部症状明显消失.回顾阅片:3例45 d复查的X线片均在右胫骨下段内侧隐约可见长短不一的骨膜反应.见图1~3.  相似文献   

7.
骨母细胞瘤病段骨截除灭活再植一例孙传友,鲁胜武,陈福春,阮亚,曹家树患者女,50岁。右小腿内上方肿痛2年外院按关节炎治疗无效,1991年3月1日以右胫骨内上端骨肿瘤入院。检查;右胫骨内上端轻度肿胀,无静脉怒张,皮温稍高,局部压痛明显。X线片示:胫骨内...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通过对毕格幼犬的胫骨上段作外翻截骨,改变其膝关节的生物力学,从而引发骨关节炎的产生。选择雌性毕格幼犬44只。外翻截骨组(n=15),于胫骨上端骺板远侧10~12mm处作外翻截骨,为了使截骨后胫骨近、远端的截骨面相互接触,在腓骨上1/3处切除5mm长的一段腓骨,用预制的具有30°成角的T型AO钢板和螺钉固定于胫骨内侧。假手术组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68岁.体检B超发现右肾囊肿2周余入院.无尿频尿急尿痛及排尿困难、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反酸唆气、畏寒以热等症状.外院CT示右肾前内侧囊性病变,考虑右肾囊肿可能性大,体检:T 37℃,P 80次/min,R 19次/min,BP 16/11 kPa(1 kPa=0.133 mmHg).神清,心肺(一).  相似文献   

10.
患者 ,男 ,46岁 ,因所乘汽车与另一辆汽车相撞致伤 ,双下肢及右上肢畸形 ,出血 ,活动障碍 ,左耳道淡血性液体流出 4小时急诊入院。查体 血压 6 2 /5 2 m m Hg(9.0 /7.0 Kpa) ,表情淡漠 ,皮肤粘膜苍白 ,右下肢被动伸直位 ,右大腿中下段及左大腿中段肿胀 ,畸形 ,有异常活动。双膝部畸形 ,膝下有两处伤口 ,双膝部压痛 ,可触及骨擦感 ,关节伸屈受限 ,浮髌试验( ) ,左胫骨上端可触及骨擦感 ,有异常活动。X线显示 :右股骨中、下 1/3为斜形骨折 ,可见小骨折块。左股骨中段为横形骨折 ,双胫骨上端及双髌骨均为粉碎骨折 ,左胫骨平台骨折 ,骨折线…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 ,2 9岁 ,因铁炉爆炸被蒸气烫伤后从 2m高的工作台上摔下患者昏迷 ,立即送入当地县医院给予等渗盐水5 0 0ml 克林霉素磷酸酯 0 .9g静脉滴注。伤后 4h转入笔者单位 ,查体 :体温 37.6℃ ,呼吸 30次 /min,脉搏 96次 /min,血压 15 0 70mmHg(1mmHg =0.133kPa);意识为深昏迷 ,瞳孔左 4mm、右 2mm,对光反射迟钝 ;右耳腔出血 ;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 ;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生理反射消失 ,病理征巴宾斯基征 ( ) ;烧伤总面积 6 2 % ,其中深Ⅱ度 5 5 %、Ⅲ度 7%TBSA。CT示 :左额叶脑挫裂伤并左额颞顶硬膜下血肿、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胫骨远、近段血供进行研究,为小腿延长或胫骨骨滑移时选择截骨部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2010年8月-2014年7月,在10侧新鲜成人小腿标本上,经腘动脉加压灌注红色乳胶,分离并暴露胫前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充分显露胫前动脉骨膜分支;暴露胫后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分离暴露腓动脉。对胫前后、腓动脉及其分支进行观察测量。测量时上端以胫骨平台内侧缘(内侧髁上缘)、胫骨粗隆上极、腓骨小头上缘为参照,下端内侧以胫骨内踝尖端、外侧以胫骨外踝尖端、远侧以胫骨下端关节面为参照,测量胫骨远、近段主要供血动脉与骨端参照物的垂直距离,确定胫骨远、近端最佳截骨位置;并计算截骨指数,以表示截骨部位在胫骨全长上的相对位置。结果胫骨近段截骨部位:距离胫骨平台内侧缘(78.2±19.5)mm,距离胫骨粗隆上极(41.8±16.0)mm,距离腓骨小头上缘(66.7±16.4)mm。胫骨远段截骨部位:距离胫骨内踝下缘以上(70.8±12.1)mm,距离外踝尖端下缘以上(83.3±13.0)mm,距离胫骨下端关节面(59.1±11.7)mm。胫骨近段截骨指数为18.45~23.35,平均20.46;胫骨远段截骨指数为14.36~23.05,平均18.81。结论胫骨近段及远段截骨均选择干骺端-骨干连接处,尽量避免在胫骨中下1/3处截骨。  相似文献   

13.
表皮样囊肿为软组织内常见的肿瘤样病变,发生于骨内者多为末节指(趾)骨和颅骨,长管状骨内者罕见.本院诊治1例胫骨下段表皮样囊肿,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男性,24岁,左小腿持续隐痛半个月,夜间及活动后均痛,无明显外伤史.查体见左小腿下段略呈肿胀,内侧及后侧压痛,局部无发红,皮温不高.X线见胫骨下段略增粗变形,近干骺端卵圆形透亮区,呈多房性,边界清楚,病损中央骨皮质变薄,无骨膜反应.卵圆形透亮区近侧见约4cm长三角形骨密度减低区,侧位像见密度不均(见图1).术前初步诊断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骨纤).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37岁.头晕,血压增高4年于2004年1月5日入院.最高血压190/110 mmHg(1 mmHg=0.133kPa),连续服降压0号1片/d,近3年改服吲哒帕胺2.5 mg/d,血压维持在(160~140)/(90~80) mmHg.CT检查发现右肾上腺肿瘤.无心悸、胸闷、气短、腹痛、腹泻及尿频、尿痛等病史.体检:体温36.7℃,脉搏82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50/94 mmHg,皮肤无紫纹,无满月脸及水牛背,心率82次/min,律齐.双肾区无叩击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腓骨截骨和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膝内侧骨关节炎患者按截骨方式的不同分为腓骨截骨组(18例,采用腓骨截骨治疗)与胫骨截骨组(22例,采用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比较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疼痛VAS评分、HSS评分。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4~28个月。两组术后均未出现切口感染,胫骨截骨组1例脂肪液化,经换药后愈合;腓骨截骨组1例腓深神经牵拉伤,术后3个月完全恢复。VAS评分:术后1周胫骨截骨组高于腓骨截骨组(P 0. 05);术后1、3、6、24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HSS评分:术后1、3、6、24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MPTA:术后24个月胫骨截骨组优于腓骨截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和腓骨截骨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均可有效改善症状,达到治疗目的,两种截骨方式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微创内固定系统在膝关节周围复杂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AO微创内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 ilization system,LISS)治疗膝关节周围复杂骨折的效果。方法2004年4月~2005年6月对15例干骺端闭合性膝关节周围复杂骨折(左侧9例,右侧6例),分别应用股骨远端LISS或胫骨近端LISS行内固定治疗。结果15例随访5~26个月,平均13.2月。完全负重时间为12~26周,X线骨愈合时间11~24周,无延迟愈合及骨不连。浅表感染1例,皮肤水疱2例,经换药后愈合。无深部感染及皮肤坏死,无骨筋膜室综合征。Johner-W ruhs方法评价功能优11例、良3例、中1例,以优良为满意标准,本组满意率为93.3%(14/15)。1例C3型胫骨平台骨折在术后2周出现胫骨内侧骨块明显移位伴髁间分离,二次手术在胫骨平台内侧加以支撑钢板固定,术后20周骨折愈合,功能评价为良;1例C3型胫骨平台骨折在术后8周出现膝内翻(胫骨平台内翻角为82°),术后20周骨折愈合,功能评价为中。结论LISS适用于单处股骨远端、胫骨近端骨折及骨质疏松性股骨干远端骨折的治疗;对于胫骨平台C3型骨折内侧平台粉碎严重时,不能过分依赖LISS系统,或将接骨板置于内侧,而应该考虑在内侧辅助支撑钢板。  相似文献   

17.
表皮样囊肿为软组织内常见的肿瘤样病变,多见于皮下。骨内表皮样囊肿罕见,多表现为溶骨性破坏或假瘤,主要见于颅骨和指/趾骨,多由外伤后植入骨内,而在椎体和长管状骨极为罕见[1]。本院收治1例胫骨中段骨内原发表皮样囊肿,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61岁男性患者,左小腿局部逐渐肿大并疼痛2年余,加重1个月入院,无外伤史,鱼鳞病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小腿中下段疼痛,以隐痛及胀痛为主,晚间明显,活动后加重,可自行缓解,无发热现象;疼痛区渐出现缓慢增大的局部硬质包块,伴有压痛,局部皮肤无发红,皮温正常。  相似文献   

18.
腓肠肌移位在胫骨近端肿瘤保肢术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探讨腓肠肌移位在胫骨近端肿瘤保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995年以来,在15例胫骨近端肿瘤术中采用腓肠肌移位覆盖已灭活骨段、骨水泥或自体骨表面(腓肠肌内侧头移位12例,外侧头移位3例)。其中骨肉瘤7例,骨巨细胞瘤5例,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软骨肉瘤及骨母细胞瘤各1例。手术类型为:①瘤段骨酒精灭活7例;②保留半月板并用自体髂骨板重建一侧胫骨平台的膝关节重建5例;③瘤段骨微波灭活2例;④局部切除植骨1例。结果 15例中,有2例(均系术前化疗患者)发生切口处皮下脂肪液化,经及时二期缝合后愈合,其余患者未发生伤口并发症。腓肠肌移位后对小腿及躁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未发生局部复发。骨肉瘤肺转移死亡3例。结论 胫骨近端肿瘤切除后采用腓肠肌移位可改善局部血运,有效覆盖深层结构,防止因为伤口并发症而导致的保肢手术失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解剖研究后交叉韧带(PCL)胫骨止点情况,确定PCL前外侧束(ALB)与后内侧束(PMB)胫骨止点的位置、形状与面积,探讨PCL双束四骨道重建中胫骨骨道定位标志与定位方法.方法 30例成人膝关节标本,根据屈伸膝关节过程中纤维束紧张与松弛情况,将PCL分为ALB与PMB,并确定各束中的功能束,用多种指标测量ALB、PMB与功能束的胫骨止点,解剖寻找双束四骨道重建PCL中胫骨骨道定位标志与定位方法.结果 PCL胫骨止点位于后髁间窝内,其纵轴由近内斜向远外,与胫骨干夹角平均为(16.5±1.4)°.ALB与PMB胫骨止点基本呈远近排列,ALB胫骨止点接近于菱形,平均面积为(90±20)mm2,PMB胫骨止点近似长方形,平均面积(96±32)mm2,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ALB与PMB中均存在功能束,分别止于ALB胫骨止点的远外侧部及PMB胫骨止点的远内侧部,均接近椭圆形,面积分别为(35±12)mm2与(36±6)mm2,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ALB功能束胫骨止点中心与PMB功能束胫骨止点中心距离为(12.7 ±1.9)mm.胫骨内、外侧髁间棘及胫骨上端后方骨嵴为重要的解剖标志.结论 PCL胫骨止点可以容纳两个胫骨骨道,PCL的ALB与PMB中均存在功能束,提示临床双束四骨道重建PCL时,胫骨骨道应分别定位于ALB与PMB功能束胫骨止点处.  相似文献   

20.
正病例资料患者,男,29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15 h"入苏州大学附属太仓医院就诊。患者既往体健。体格检查示:T 37.5℃,P 88次/min,R 20次/min,BP 154/91 mm Hg(1 mm Hg=0.133 k Pa);全身浅表淋巴结(-);心肺正常;腹平坦,肝脾未触及肿大;右下腹麦氏点有压痛,无肌紧张,有反跳痛,未触及明显包块;肠鸣音正常。血常规:WBC 14.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86.5%。腹部CT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