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MRI改变与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将3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依照MRI观测脊髓受压程度及信号的变化特点,进行手术前后随访,比较改善率。结果手术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脊髓的受压程度与改善率呈负相关(P<0.01)等/等信号组预后较好,低/高信号组预后较差。结论 MRI检查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及预后判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前后路联合手术对脊髓型颈椎病伴椎管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颈椎病伴椎管狭窄患者43例,均采取前后路联合手术进行治疗,对患者进行12~48个月的随访,平均(22.39±4.25)个月,根据JOA评分系统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的后植骨均融合,无并发症发生和假关节形成,椎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术前患者的JOA评分为(9.25±3.12)分,术后6个月为(13.27±4.35)分,术后12个月为(14.53±4.39)分,手术后的JOA评分明显高于手术前(P<0.05),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的JOA评分平均改善率分别为51.87%和68.13%。结论前后路联合手术可以有效提高脊髓型颈椎病伴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改善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I信号改变能否预测脊髓型颈椎病(CSM)保守治疗的效果。方法总结87例轻型CSM患者保守治疗随访结果与颈脊髓T2加权信号增强(ISI)的关系。结果治疗前功能评分28.5±2.5(26~35),最后随访32.5±2.5(28~37),评分增加4.6±1.7(-4~10);多节段ISI、局限性ISI及无ISI三组患者年龄、发病时间、治疗前后评分及治疗改善率、满意率均无明显差异;ISI减弱、无变化或无ISI均不影响保守治疗效果。结论对轻型脊髓型颈椎病,出现脊髓信号增强患者通过保守治疗也能有较好预后。  相似文献   

4.
陈峰  余永强 《安徽医药》2015,(8):1438-1441
目前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诊断脊髓型颈椎病(CSM)的最佳手段,能清楚显示受压颈髓信号的改变,以此明确疾病进展,但病情常呈隐匿性进展,当临床症状已经相当严重时,病程已经发展至不可逆期,手术预后较差。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对 CSM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现在就 DTI 扫描技术、相关指标、成像原理及其对 CSM的诊断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诊断脊髓型颈椎病的价值及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脊椎型颈椎病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与观察组相匹配的健康人60例作为对照组,2组均行颈髓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DTI扫描,对比2组测量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部分各向异性(FA)值以及不同脊髓损伤髓损伤程度患者ADC及FA值,并分析2组对象的DTI图像特点。结果健康人FA值较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低,而ADC值则较高。随着脊髓受压程度加重,ADC值呈明显升高、FA值明显降低的趋势。结论 DTI较常规MRI能更准确发现脊髓型颈椎病的病变,其量化指标更有助于评估脊髓受损程度,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6.
CT、MRI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MRI对脊髓型颈椎病(CSM)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2例CSM患者的CT、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患者中,CT显示骨性椎管狭窄5例,其中先天性狭窄3例,椎体缘骨质增生22例,钩突和关节突关节增生20例,有不同程度椎间盘突出23例,后纵韧带及项韧带钙化13例.MRI显示椎间盘突出、变性28例,后纵韧带增厚21例,黄韧带增厚7例,全部病例脊髓不同程度受压,其中脊髓变性6例.结论 CT、MRI是重要的检查CSM的方法,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确切依据.  相似文献   

7.
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病分型中最常见、最严重的一型,由于该病呈相对恶性发展趋势,且发展结果终将导致脊髓不可逆性损害,故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具有特异性。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20例中男性79例,女性41例;年龄35~82岁,平均5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3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术后通过复诊方式随访32例,并按殷华符等提出的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32例术前术后比较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术后优良率达87.5%.结论 "双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是一种安全、效果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应用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CSM患者4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行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照组行传统C3~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并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JOA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颈椎活动度和颈椎曲度指数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应用于CSM中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指数及神经功能,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赵志英 《河北医药》1998,20(4):248-249
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严重的颈椎疾病,是因压迫或刺激脊髓而引起,多发生于40~60岁中老年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靠而有效的方法。我院自1995年8月~1997年10月共行此手术17例,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7例患者,其中男性13例,女性4例,年龄42~70岁(平均52.6岁)。术后除发生1例褥疮并发症外,其余效果均满意。 2 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11.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myelopathy ,CSM)是颈椎退行性改变导致脊髓或硬膜囊多个平面受压、脊髓血供障碍引起的脊髓功能障碍性疾病 .原则上脊髓型颈椎病一旦确诊,又无手术禁忌证者应尽早手术治疗.笔者通过对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钉板系统内固定法与"锚定法"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对比,结合术后神经功能改善及轴性症状(AS)的发生率分析,比较其两种手术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13.
近年来,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在国内外发展非常迅速,但也随之出现了许多并发症以及疗效不佳等问题,其原因大多与手术时机、手术适应证的掌握及操作技术有密切关系,本文通过检索文献资料,探讨关于脊髓型颈椎病目前存在的部分争议并综述其治疗的一些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15.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属颈椎病中的一种疾病,占所有类型的颈椎病中的5%~10%,是其中最严重的一个类型.其发病机制是由于颈椎椎体的退变及其周围软组织的退变(如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骨化等),导致脊髓或血管或神经等组织器官受到压迫或刺激,继而出现脊髓相应的功能障碍,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四肢麻木乏力、活动不灵、走路时有踩棉花的感觉等.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故并无“脊髓型颈椎病”这一病名的直接记载,与之相关的描述见于“痹证”“骨痹”“项强”“眩晕”“痿症”和“颈肩痛”等病名下.结合历代医家的文献记载和现代的研究,CSM的病变组织在骨、髓,部位在督脉和足太阳经循行范围,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是内外两方面,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相似文献   

16.
脊髓型颈椎病治疗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脊髓型颈椎病常见特征,筛选预示脊髓型颈椎病发作,力求针对本病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一些思路,以此来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早期诊断、治疗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椎管扩大成形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56例接受一期前后路联合减压椎管扩大成形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术后症状、体征的改善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患者平均JOA评分由手术前的(9.7±1.31)分提高至手术后的(14.3±1.72)分,手术效果优良率为73.6%。本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颈椎前后路联合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手术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40例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46例,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对单节段、两节段、三节段、四节段压迫的改善率。结果随访20—73个月,平均43个月,两种减压术后JOA评分改善率在单节段压迫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节段、三节段压迫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四节段压迫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单节段压迫者,前路手术效果好,对于两个或三个节段压迫者,前、后路手术的疗效相同,对于四个节段的压迫,后路手术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后路椎管成形与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I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1月—2013年7月就诊的80例颈椎管狭窄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后路椎管成形术与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后路椎管成形术与传统固定术治疗。结果治疗组术后恢复率达73.63%,对照组为47.9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颈后疼痛发生率为5.00%,显著低于对照组(30.00%);轴性症状发生率为2.5%,显著低于对照组(27.50%):椎板塌陷和关门现象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后路椎管成形与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可以提高术后恢复率,改善预后,应用价值高,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5例脊髓型颈椎病人手术前后的护理,总结此类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术前准备及护理包括①一般准备工作;②床上肢体功能锻炼;③床上大小便训练;④俯卧位卧床训练;⑤气管、食管推移训练;⑥心理护理。术后护理包括①密切观察血压、呼吸和脉博;②防止脊髓水肿;③头颈部制动;④预防感染;⑤术后肢体功能锻炼;⑥卫生宣教;⑦合理饮食。提示:这些护理措施,有助于病人配合手术、早日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