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观察在“吴门医派络病理论”指导下,自制祛风止痛膏治疗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观察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0%.结论 在“吴门医派络病理论”指导下,自制祛风止痛膏治疗腰痛,能使药效直达病所,祛邪活络止痛.  相似文献   

2.
络病学说是指导内伤疑难杂病临床治疗的应用理论,掌握络病发病特点、病理变化、临床特征及治疗方药将会使许多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的难治性疾病的临床治疗取得新的突破,着重阐述了应用络病理论在诊治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络病理论在肿瘤靶向血管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肿瘤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早期肿瘤的发现、诊断、手术根治治疗。中晚期肿瘤的综合治疗,在处理肿瘤原发灶方面进展迅速,但是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尚无可靠的方法应用于临床。血管生成是肿瘤赖以生长、转移的基础。一个内皮细胞所占据的一段毛细血管可滋养100个瘤细胞。  相似文献   

4.
陆芝兰 《中外医疗》2013,32(10):121-121,123
目的探讨络病理论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以供临床参考。方法以2008年4月—2012年3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79例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均给予严格控制血糖、补充维生素B1片、甲钴胺胶囊等营养神经治疗,观察组同时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给予中药汤剂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并比较总有效率的差异。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均有一定的改善,其中观察组改善程度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络病理论应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治疗中,不仅可以改善临床症状,还可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滑膜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对称性、侵蚀性自身免疫病,临床表现为多关节肿痛、晨僵等症状,后期可出现关节畸形、系统受累等表现。络病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之一,络病指因络脉感受邪气,气血运行失调,影响经络、四肢、脏腑正常生理功能而引发的各类疾病。近年来,络病理论在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诊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虫类药物擅长搜风走窜、入络搜剔,其功效大致可分为活血化瘀通络、祛风通络止痛、补益培元。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虫类药物可从多角度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如抗炎镇痛、调节免疫、抗凝血、抗氧化、改善骨代谢、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血管新生等。本文基于络病理论探讨虫类药物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应用,以期拓宽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6.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为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以疼痛为主要表现.其病因病机与络病理论密切相关.文章从"络病理论"探析总结血府逐瘀汤在治疗PHN中的临床应用,以期为该病提供治疗思路与方法,为今后运用络病理论指导其他疾病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著名的中医学专家董建华教授在脾胃病治疗方面提出的通降理论,不仅对于脾胃病的药物治疗具有指导作用,对于脾胃病脏腑推拿治疗也有重要的意义。在脾胃病通降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对患者病情的辨证,采用振法、摩法、揉法、推法等多种脏腑推拿手法发挥行气导滞、活血化瘀、祛痰除湿、温阳散寒、疏肝和胃、升清降浊、补益气血、调和阴阳的作用,最终恢复脾胃气机升降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治疗脾胃病。此外,应用通降理论指导脏腑推拿治疗脾胃功能失调引发的其他脏腑疾病亦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肺系疾病从脾胃论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论述与肺与脾胃在生理,病理诸方面的密切关系;提出了肺系疾病从脾胃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讨论了肺病从脾胃论治之常用7法:即健脾化痰法,芳香醒脾法,健脾利水法,通腑降气法,健脾补肺法,养胃益肺法,补益脾肾法等,对肺系疾病的临床治疗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试论吴门医派学术传承和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门医派作为江苏地域性流派,中医学术思想上具有传承和创新的特点。吴门医家对河间、易水、伤寒等学派进行了继承和发扬,同时创立了温病、中西汇通等学术流派,奠定了吴门医派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局方发挥》(以下简称《发挥》)中朱丹溪对脾胃病的认识。[方法] 研读《发挥》,参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下简称《局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素问玄机原病式》《脾胃论》等,梳理朱丹溪对《局方》观点的评议和对诸家学术的传承,并概括朱丹溪对脾胃病的认识。[结果] 朱丹溪对脾胃病的认识主要有:论辨治,脾病证候未必皆寒,故施治当明辨证候,忌率用温补;论方药,平胃散以微汗之法,治上焦之湿,不能补气,不宜常服;论疾病,泄泻与痢疾有别,二病病机热多寒少,实者宜予承气汤下之,寒者宜予姜、附辈温之;论饮食,辛甘美味,性非中和,多服贻害,损伤脾胃。 [结论] 朱丹溪对脾胃病的认识特色鲜明,而且颇具现实意义,是研究丹溪学术,指导脾胃病治疗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1.
《脾胃论》中从肝论治脾胃思想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胃论》是脾胃学说的代表作,其详细阐述了脾胃疾病的辨证论治,对脾胃病系诊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其理论和方剂仍广泛运用于临床。但是《脾胃论》并没有系统论述“从肝论治脾胃”的重要观点,作者就此进行系统整理。  相似文献   

12.
初探李东垣脾胃学说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垣,金元四大家之一,其创立的脾胃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李东垣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内经》,而张仲景、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对李东垣影响也较深,尤以张元素的直接经验对李东垣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影响尤为深刻。李氏认为"脾胃为生化之源",人以胃气为本,人身机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依赖于脾运胃纳。文章从该学说形成的时代背景、典籍和师承的启示及理论依据3方面对李东垣脾胃学说理论作以初探。  相似文献   

13.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但辨证论治并非是僵化的程序。通过介绍陈德润主任治疗脾胃病5个难治之证医案,重点对陈老辨证强调准确、治法讲究法度、精于选方用药和重视对病人心里的疏导等经验详加分析,有助于启迪后学。   相似文献   

14.
从胃病腹诊、胃阴胃气联系考虑、胃病用化瘀药、胃病阴虚夹湿的证治4方面介绍徐景藩教授诊治脾胃病的经验,冀对临床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徐景藩教授分三型治疗胃病的经验.方法:搜集徐景藩教授治疗脾胃病病案,归纳、分析其证治规律,并举三个典型病例进行详述.结果:徐景藩对脾胃病强调定病、定位、定性,重视腹诊,并将胃脘痛分为中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和胃阴不足证三个主要证型,善于发挥升、降、消、补、润、燥、清、化八法的运用经验,其处方往往是集药治、食疗为一体.结论:徐景藩教授的治脾胃病经验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寒热并用的组方策略首见于《黄帝内经》,主要应用于寒热错杂的复杂病证。孙冰认为脾胃病的重要病机是寒热错杂,核心病机为脾寒胃热。脾为太阴,其气易虚,虚则有寒;胃为阳明,受邪易实,实则易热,因而治疗以寒热并用为基本大法,选方宜以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乌梅丸等具有寒热平调作用的方剂为基本方,药物多以黄连、黄芩配伍干姜、吴茱萸、附子,同时强调治疗时应注意脾胃的生理特点,配合健脾益气、疏肝行气、养阴生津的党参、白术、柴胡、玉竹、麦冬、沙参、生地黄等药物,从而达到寒热并用以调阴阳,辛降并进以顺其升降的目的,无论是指导脾胃病的临床治疗,还是阐述方剂的组方原则,都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仲景脾胃学说临证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将《内经》脾胃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对后世脾胃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追根溯源,历代脾胃大家,如李东垣、叶天士等,无不推崇仲景脾胃学术思想。作者通过系统学习仲景脾胃学说,结合临床实践,受益匪浅,仲景首创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疾病,重视阳气的作用,推崇温补脾胃,重视脏腑气机的上下通畅,强调行气导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