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悬吊运动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方法 将78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按数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低频脉冲电疗及药物治疗等传统方法;治疗组在传统治疗基础上用悬吊运动疗法治疗,治疗周期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用视觉模拟评分和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和改良Oswestry指数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0.05).结论 悬吊运动疗法能有效改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8周针灸治疗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选取60例男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治疗组采用针灸联合传统的主动运动治疗,对照组只采用传统的主动运动治疗,均为每周5次(共40次)。8周前后使用脊柱功能测试系统(Tergumed)分别对所有患者进行腰背部神经肌肉功能评价和视觉疼痛评分(VAS)疼痛测定。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躯干肌力量、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躯干肌力量较治疗前明显提高,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躯干肌力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屈伸肌力量比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VAS评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针灸治疗能改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疼痛、提高躯干肌力量,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主动运动疗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核心稳定训练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下背痛患者提供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绍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康复训练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训练模式,观察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进行核心稳定训练,2组患者治疗均持续3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T1)、疗程结束时(T2)、疗程结束后3个月(T3)背部疼痛VAS评分、躯干各方位活动范围、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评分、背伸肌肌力,疗程结束时(T2)、疗程结束后3个月(T3)患者康复训练满意度。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各时间点疼痛VAS评分均明显降低(均P<0.05),背伸肌肌力明显增强(均P<0.05),躯干各方位活动范围均明显扩大(均P<0.05),ODI评分明显下降(均P<0.05),康复训练满意度更高(P<0.05)。 结论 核心稳定训练相比常规运动训练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增强背伸肌肌力,明显增大躯干活动范围,对于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十分有效,每一位患者都感到满意。 相似文献
4.
成年人群中60%-80%有下背痛(low back pain,LBP)史,LBP中约85%为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下背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治疗NLBP的方法很多,如药物、推拿、针灸、理疗、局部封闭等单一疗法报道为多见。我们采用以被动、主动牵拉腰臀肌训练为主的综合方法治疗NLBP,对缓解症状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基于脊柱稳定性理论下的悬吊运动疗法(suspension exercise therapy, SET)悬吊系统对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 随机选取2021年5月—2022年2月在江门市人民医院潮连分院(江门市蓬江区潮连医院临床康复医学)就诊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er back pain, CNLBP)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物理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使用SET悬吊系统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疼痛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及功能性动作筛查量表(FMS)、核心区肌肉力量、腰背肌最大肌力。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06,P<0.05);观察组治疗1、3个月的VAS疼痛评分、O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3个月的RMDQ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FMS评分明显高于对...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观察龙虎交战针法对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血浆P物质的影响,初步探讨其镇痛机制.方法 将9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龙虎交战针法组(A组)、平补平泻针法组(B组)和中频理疗组(C组),每日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检测3组治疗前后外周血浆P物质的含量.结果 治疗后临床疗效A组与B、C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血浆P物质含量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治疗后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血浆P物质含量的影响,A组优于B组,B组优于C组.结论 龙虎交战针法是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有效的镇痛针法之一,其镇痛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浆中P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8.
腰痛是全球生产力损失的首要原因,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造成严重影响,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临床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方法虽丰富,但由于其没有已知的病理原因,治疗的重点就放在减少疼痛和减低对日常社会活动的影响上。运动疗法因其便于实施、种类多且成本小的特点,已获专家共识和指南推荐,但哪种运动疗法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效果最好,目前证据还不充分。本文旨在对中西医不同运动方式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干预效果及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c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是当前诊断和处理前列腺癌极有价值的瘤标,其命名旨在强调其组织器官特异性。过去一直认为只有前列腺的上皮细胞才能产生PSA,因为早期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或免疫方法发现它仅存在于正常的或恶性前列腺组织中,由于PSA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这使得对其研究在近10年中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认为PSA不仅存在于前列腺组织中,而且也存在于非前列腺组织中,本文就其非特异性方面的研究情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下背痛是临床常见病症,而肌、筋膜源性下背痛所占比例最大。作者应用小针刀疗法治疗该类疾病154例,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54例,男91例,女63例;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者71岁,平均年龄47岁。按病变部位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11.
12.
腰背痛一直是困扰人类生活与工作的常见疾患之一,每年由腰背痛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数额巨大。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以腰骶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组疾病,中老年人患病率高达70%,由于急性腰背痛复发及慢性疼痛从而导致丧失工作能力的概率为75%~85%。根据LBP联邦指南,将下腰痛分为坐骨神经痛/根性疼痛综合征、特异性下腰痛和非特异性下腰痛。非特异性下腰痛是指始发于腰部,既没有神经根受累也没有严重潜在疾患的下腰痛,至今缺乏针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的诊疗规范。非特异性下腰痛是骨伤科门诊中的常见病,其病因复杂、表现多样、检查不明确、治疗效果不佳等困扰着临床医生,临床上绝大部分腰痛属于非特异性下腰痛。此病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治疗方法众多,主要为运动疗法、传统的中医治疗以及物理疗法,目前预防治疗和微创疗法对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研究也有所增加。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将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治疗进展进行系统陈述。 相似文献
13.
腰酸背痛,也曾使你苦恼不已吗?它可能只是隐隐酸麻,也可能是痛到直不起腰杆,即使在治疗后,也可能有复发之虞,其实通过日常生活作息与姿势调整,才是真正挥别下背痛的方法。“下背痛”即是大家常说的腰酸背痛,通常指的是背部肋骨以下至臀部横纹之间的疼痛,有时候会延伸至下肢或其他部位。而且,门诊中下背痛是仅次于感冒的最常见的一种疾病,所以少有人会幸免。既然要时时和下背痛处于对峙阶段,那么我们就要对它知根知底,做一个快乐的赢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立式八段锦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LBP)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CNLBP患者12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八段组和常规组,每组6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八段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立式八段锦治疗,比较两组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屈伸度[指地距离(FFD)]及治疗疗效、生活质量[日本骨科协会腰痛生活质量评分法(JOA)]。结果八段组和常规组治疗1、3个月后VAS、ODI、FFD明显低于治疗前,且八段组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八段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常规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八段组和常规组治疗1、3个月后JOA明显高于治疗前,且八段组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式八段锦可有效改善CNLBP患者腰部疼痛、功能、屈伸度,有利于提高疗效,且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青年人群发生非特异性下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NLBP)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1年3~6月针对多个社区的青年人群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统计NLBP发病情况。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青年人群NLBP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370份,其中有效问卷356份,有效率为96.22%。NLBP组96例,发生率为36.97%。单因素分析显示,NLBP组与非NLBP组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工作姿势、劳动强度、日均工作时间、有无振动作业、每周锻炼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0岁、BMI≥24.00kg/m2、固定姿势、振动作业、每周锻炼<2次是青年人群发生NLBP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年龄≥30岁、BMI≥24.00kg/m2、固定姿势、振动作业、每周锻炼<2次可增加青年人群NLBP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6.
腰痛是常见的一种健康和社会问题,是所有年龄段都会出现的症状,在中老年阶段发病率最高。根据持续时间可分为急性腰痛、亚急性腰痛和慢性腰痛,临床上绝大部分腰痛是慢性非特异性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持续时间在12周以上,没有明确的病理解剖学原因,也没有具体的方法推荐给临床医生治愈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因其致病因素不明确、持续时间长、预后易反复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治疗方法纷繁多样,目前尚无高质量证据的研究表明哪种治疗方法疗效最好。其中,运动疗法具有危害小、成本低、便于实施等特点,成为临床上改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主流的治疗方法。虽然运动疗法在中国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专家共识、美国医师学会临床实践指南中被推荐用于慢性腰痛的治疗,但哪种特定的运动方式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更好,目前证据还不够充分。运动疗法主要有核心稳定性训练、抗阻训练、有氧运动、伸展运动、普拉提、瑜伽、太极、麦肯基疗法等,随着研究的深入,运动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研究有所增多,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运动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进展进行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针刀软组织松懈术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方便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4月该院收治的118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针刀软组织松懈术,59例)和对照组(针灸,59例),对比观察两组治疗后腰痛及腰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实验组治疗后腰部自感痛VAS(2.2±0.5)分,活动痛VAS(3.8±0.6)分,ODI指数(24.7±8.2)%,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刀软组织松懈术可有效改善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腰痛症状及腰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验证仰卧起坐对产后妇女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作用。方法将234例产后妇女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117例。A组接受仰卧起坐练习,B组不接受任何训练。随访期12~17个月,平均15个月。分别于产后3个月和12个月统计产后妇女的VAS评分。通过SPSS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所有产后妇女均得到随访,两组间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t=12.098,P<0.05)。结论仰卧起坐能够明显减少产后妇女非特弄性下腰痛的发生,说明腹肌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发病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临床观察生物电共振治疗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的镇痛作用。方法:北京军区总医院和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门诊就诊的80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生物电共振仪组(治疗组)与中频电疗仪组(对照组),通过对患者VAS分级与观察疼痛强度指数(PPI)的变化,比较分析两种治疗方法对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镇痛疗效。结果:治疗组对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有非常显著的镇痛效果(与对照组比较,VAS分级下降,t=14.358,P〈0.01;PPI t=11.494,P〈0.01),而治疗组与对照组间愈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4,P〉0.05)。生物电共振仪组共治疗5次;中频电疗组治疗10次。结论:生物电共振仪对非特异性下腰痛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20.
1下背痛的诊断下背痛是临床非常常见的症状综合征,是腰骶臀部等解剖部位出现的疼痛症状,伴有或不伴有下肢的症状。下背痛不是疾病的病理诊断,疼痛的起因可能是局部的骨骼、间盘、关节、神经、肌肉、软组织等受到激惹,这些解剖结构引起的下背痛在临床表现方面没有各自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