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至如礔礰,薄为肠澼《素问·著至教论篇》说:"三阳独治者,是三阳并治,并治如风雨,上为巅疾,下为漏病。外无期,内无正,不中经纪,诊无上下……,三阳者,至阳也,积并则为驚,病起疾风,至如礔礰,九窍皆塞,阳气滂溢,干嗌喉塞,并于阴,则上下无常,薄为肠澼??按此文"积并则为驚"之"驚",《说文·马部》说:"驚,骇也",《素问·举痛论篇》说:"驚则气乱",《素问·生气通天论篇》  相似文献   

2.
正冠心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已成为WHO公认的首位死亡原因[1]。冠心病属中医学"胸痹心痛"、"真心痛"范畴,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痹论》载:"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又如《灵枢·厥病》载:"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而"胸痹"病名最  相似文献   

3.
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病情轻者,一般在短时间内苏醒,但病情重者,则昏厥时间较长,严重者甚至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1].厥证之记载,始于《内经》.《素问·厥论》:“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阴气盛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素问·大奇论》亦说:“暴厥者,不知与人言.”  相似文献   

4.
100例"心痹病"临床辨病与辨证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痹病"属中医古病名."心痹"一词,语出《素问·痹论》,原文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称之为"胸痹心痛".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急骤,突发严重的头痛,随即意识模糊或昏迷,甚至导致突然死亡。祖国医学中虽无此病名,但《内经》中有相类似的记载。《素问·厥论篇》曰: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歧伯曰:“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临床观察及追问病  相似文献   

6.
侯春光  杨涛 《光明中医》2010,25(11):2094-2094
<正>《灵枢·厥病》篇谓:"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者,胃心痛也。"这是对心胃同病的最早描述。心居胸中,胃居膈下,两者以横膈相邻,经脉络属,关系密切,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指出虚里之搏动,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论述了“人之神”与生命及身心健康的关系,对身心发展规律和保健养生方法,都有精辟的论述。这些论述在《素问》与《灵枢》诸篇中均有体现。《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主血脉,血运不畅,则形伤而神不得外明。《素问》的《生气通天论》、《脉要精微论》、《方盛衰论》均论及“神明”,即“神能外明”,提示本质属性主宰着外在征象,精神对形体有着调控作用。《素问·举痛论》提出了“百病生于气”的病因学说。《素问·调经论》也指出:“气血不和,百疾乃变化而生。”唐·王冰进一步指出:“血气者,人之神…  相似文献   

8.
<正>1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说:"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按此文"天年"之"年",篆文作"季",《说文·禾部》说:"季,毂孰也,从禾,千声,《春秋传》曰:‘大有季'。"《玉篇·禾部》说:  相似文献   

9.
<正>【经典提要】《素问·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臂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素问·三部九候论》:"中部乍疏乍数者死,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  相似文献   

10.
<正>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卧等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胸痹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有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阐述胸痹的病机在于"脉不通"。当今临床胸痹的辨证多在于辨别虚实。郭利平教授在胸痹的辨证上有自己的特点,他认为辨证是治疗的根本和核心,临床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