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运用免疫细胞化学PAP及ABC法,显示大白鼠下丘脑内OXT免疫阳性神经元,并于垂体后叶注射WGA-HRP,显示下丘脑中逆行标记细胞,结合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下丘脑及其邻近区域内HRP与OXT双标记细胞,证实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穹窿前核和后核、血管周细胞群、下丘脑视前区、下丘脑前区及外侧区、背侧副细胞群内、室周部、第三脑室侧壁室管膜细胞下及室间孔部室管膜细胞下,均有OXT免疫阳性神经元,其中至少部分神经元可发出向垂体后叶的投射纤维。位于第三脑室侧壁室管膜下及室间孔部室管膜下的神经元,可能监测脑脊液中各种因素的变化,调节垂体后叶OXT的分泌,也可能直接通过共树突向脑脊液内释放OXT。  相似文献   

2.
用逆行追踪与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的一种方法,证明大鼠垂体后叶中的Ang-Ⅱ能神经纤维主要起源于后大细胞室旁核的前腹侧部和背外侧部,视上核背侧部及环状核;少量双标记细胞出现在室周区和下丘脑前内侧区。这些双标记神经元的分布与加压素能神经元在下丘脑中的分布一致。  相似文献   

3.
实验应用免疫细胞化学 PAP法显示了强啡肽 B免疫活性阳性神经元在大鼠下丘脑形态特征和分布特点。结果表明 :强啡肽 B正常条件下免疫活性阳性神经元仅在下丘脑的视上核、室旁核、环核、附属神经分泌核和室管膜。正中隆起处有强啡肽 B免疫活性阳性纤维分布。侧脑室注射秋水仙素后在下丘脑视前区、前区、室周核、前连合核、交叉上核、交叉后核、弓状核、背侧区、背内侧核、穹隆周核、下丘脑外侧区、腹内侧核、室周大细胞区等核区显示了强啡肽 B免疫活性阳性神经元。双标记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还显示强啡肽 B与精氨酸加压素主要共存于下丘脑室旁核 ,次为视上核 ,附属神经分泌核和下丘脑外侧区  相似文献   

4.
刘少君  鞠躬 《解剖学报》1993,24(4):368-372
用注射WGA-HRP逆行追踪和免疫组织化学引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垂体后叶中胆囊收缩素(CCK)阳性神经纤维的起源,投射到和本后叶的CCK能细胞主要位于室旁核(包括大细胞部和小细胞部)、室周区、内侧视前区和环状核,于室间孔室管膜下,终纹床核、丘脑下部外侧区及视上核背部区域也可见少量染色较浅的双标记细胞。研究表明,垂体后顺CCK能此纤维起源相当广泛,并不主要起源于室旁核。室周区的一些双标记细胞距脑室腔很  相似文献   

5.
实验应用免疫细胞化学PAP法显示了强啡肽B免疫活性阳性神经元在大鼠下丘脑形态特征和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强啡肽B正常条件下免疫活性阳性神经元仅在下丘脑的视上核、室旁核、环核、附属神经分泌核和室管膜.正中隆起处有强啡肽B免疫活性阳纤维分布。侧脑室注射秋水仙素后在下丘脑视前区、前区、室周核、前连合核、交叉上核、交叉后核、弓状核、背侧区、痛内侧核、穹隆周核、下丘脑外侧区、腹内侧核、室周大细胞区等核区显示了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WGA-HRP逆行标记与加压素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的双标记方法,观察了大鼠投射到垂体后叶的加压素神经元在第三脑室周围的分布及其形态特点。发现双标记神经元主要分布在视前区平面、室旁核后大细胞亚核平面处第三脑室的背侧份、交叉上核平面处第三脑室的腹侧份。细胞为圆形、梭形、多角形和梨形。它们嵌入室管膜细胞之间,或紧贴室管膜下层,部分突起伸向第三脑室。在视上核主部和交叉后部,均见到较多的双标记细胞,主部细胞发出许多突起形成丛,伸向脑腹侧面,与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非常接近。作者认为,位于第三脑室周围和软脑膜下投射到垂体后叶的加压素神经元,与脑脊液非常接近,提示它们自脑脊液获得信息,调节垂体后叶加压素的释放,还可能向脑脊液中分泌加压素。  相似文献   

7.
大鼠下丘脑内的一氧化氮合酶与雌激素受体双标神经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合酶(NOS)和雌激素受体(ER)在下丘脑诸核团的分布及共存,为揭示雌激素与一氧化氮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NADPH-d组织化学法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雌性大鼠下丘脑内NOS阳性神经元、ER阳性神经元以及NOS/ER双染神经元的形态及分布。结果:NOS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下丘脑室旁核、视上核、下丘脑外侧区和室周核;ER阳性神经元在下丘脑诸核团的表达不及NOS阳性神经元广泛;NOS与ER双染神经元主要分布在下丘脑的室旁核、视上核、下丘脑外侧区及室周核;其他区域可见散在分布的双染神经元。结论:NOS与ER双染神经元主要集中分布在视上核的背内侧和背外侧部及室旁核小细胞部腹内侧区,在下丘脑外侧区分布较广但比较分散,室周核呈散在分布。  相似文献   

8.
为了观察雄激素受体 ( AR)蛋白及其 m RNA在大鼠下丘脑的表达 ,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方法观察了成年 ( 3月龄 )雄性大鼠下丘脑 AR阳性神经元的存在及其表达。结果显示 ,雄激素受体阳性神经元广泛分布于下丘脑诸核 ,尤其是弓状核、腹内侧核、背内侧核、室周核、室旁核 ,阳性神经元多为小细胞。同时在基因水平证实部分下丘脑神经元能合成 AR,提示雄激素可能作用于以上区域。  相似文献   

9.
目的:旨在研究去除窦弓神经是否导致下丘脑室旁核(PVN)氮能神经元处于持续激活状态。方法:成年大鼠行窦弓神经去除术,1周后制备下丘脑脑片,进行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NADPH-d)组织化学结合Fo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在PVN的内侧、背侧和外侧小细胞部有大量Fos阳性神经元分布,并与NADPH-d部分共存,但在PVN的室周和前小细胞部以及大细胞仅观察到弱阳性的Fos信号,偶尔观察到双标记神经元。结论:去窦弓神经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小细胞部氮能神经元处于持续激活状态,可能起代偿性抑制中枢交感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时程应激对大鼠下丘脑弓状核和室周核神经细胞的影响及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变化,为应激性损伤的机制研究提供病理形态学依据。方法:建立每日束缚固定8 h加冰水游泳5 min的应激大鼠模型,分为1、3、7、14、21d组及各时间点正常对照组,采用硫堇染色观察弓状核、室周核内神经细胞尼氏体变化及细胞形态学改变;TH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观察大鼠下丘脑弓状核和室周核内多巴胺能神经细胞阳性表达变化,采用全景组织细胞定量分析系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较长时程反复的应激刺激导致了大鼠弓状核和室周核神经细胞细胞质内尼氏体消失及部分细胞固缩。TH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随着应激时程的延长,下丘脑弓状核和室周核内多巴胺能神经细胞阳性表达数目减少。结论:较长时程的反复应激刺激可导致大鼠下丘脑弓状核和室周核神经细胞损伤及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缺失。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用PA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比观察了雄性与雌性大鼠下丘脑生长抑素(SRIF)神经元胞体、纤维在正常和改变性激素代谢条件下数量或染色程度的差别。结果表明,在室周核(PV)、室旁核(PVN)和视交叉上核(SCN)内,雄性大鼠的阳性细胞和纤维较雌性多。此外,在视前内侧区(MPO)雄性有大量细丝样阳性纤维网络,而雌性只有较稀疏的阳性纤维。切除睾丸后大鼠PV、PVN、SCN阳性细胞和纤维减少,MPO和正中隆起阳性纤维密度降低。而切除卵巢的大鼠在上述区域的阳性胞体和纤维密度增强,当给去性腺的雌、雄性大鼠以同性激素替代后,染色结果接近正常。  相似文献   

12.
我们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ICC)对大白鼠下丘脑中加压素(VP)免疫反应阳性的神经元作了较详细研究。观察到VP阳性神经元存在于下丘脑室旁核(PVN)各亚核、视上核(SON)、交叉上核(SCN)、室周核(PN)及一些附属核团,包括环状核(CN)、交叉后核(RCN)、下丘脑外侧核(HLN)、穹窿周围核(PFN)。且发现一特殊的VP阳性胞体聚集区—很可能是多巴胺神经元聚集区A_(14)中的细胞,位于第三脑室侧壁中1/3段两侧,腹内侧核背侧。本文首次观察到在PVN和SON之间有VP阳性的神经纤维相联系。ICC和免疫电镜研究进一步证明在正中隆起外带存在VP阳性纤维,含大颗粒囊泡的VP末梢紧邻门脉毛细血管。将HRP注入第四脑室用HRP逆行追踪与ICC方法相结合,在PVN中观察到双标细胞,与直接用ICC法所见VP阳性轴突伸入第三脑室腔的结果一致。说明PVN中存在接触脑脊液神经元。干渴动物正中隆起的内、外带中的VP免疫反应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13.
对经福氏痢疾杆菌免疫后的Wistar老龄、壮龄大鼠,腹膜腔注入致病量福氏痢疾杆菌F1b(活菌492万个/g体重),24h后处死取材,用ABC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下观察下丘脑及垂体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和卜内啡肽样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形态、分布并进行计数,再通过图像分析仪测其灰度值.结果:下丘脑弓状核含此二种活性物质的阳性细胞数量,老龄鼠明显低于壮龄鼠.多数鼠第三脑室室周层出现许多β-内啡肽样强阳性细胞.再感染老龄鼠弓状核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佯阳性细胞灰度值显著高于再感染壮龄鼠,但其β-内啡肽样阳性细胞灰度值却显著低于再感染壮龄鼠.再感染老龄鼠垂体前叶的此2种活性物质阳性细胞灰度值均显著低于再感染壮龄鼠.提示:弓状核和垂体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β-内啡肽含量的变化以及二者间比例的失调,与老龄鼠免疫功能减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正常Wistar大鼠,雌雄不拘,老龄鼠(20个月)8只,壮龄鼠(8个月)13只。石蜡切片,ABC法染色,DAB显色.光镜下观察下丘脑及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免疫反应(ACTH-ir)和β-内啡肽样免疫反应(β-ENry-ir)阳性细胞的形态、分布和计数。图像分析仪测其灰度值、结果:下丘脑弓状核β-END-ir阳性细胞可分为胞核不明显、着色较深、数量较多的强阳性细胞和胞核明显、着色较淡、数量较少的弱阳性细胞;ACTH-ir阳性细胞,胞核明显,胞体较大,类似于β-END-ir弱阳性细胞。老龄大鼠这两种阳性细胞出现率均明显低于壮龄大鼠。弓状核和垂体前叶ACTH-ir阳性细胞灰度值老龄鼠显著低于壮龄鼠,而β-END-ir阳性细胞灰度值老龄鼠则显著高于壮龄鼠。  相似文献   

15.
用HRP注入下丘脑室旁核逆行追踪与抗Fos和抗酪氨酸羟化酶(TH)双重免疫细胞化学相结合的三重标记方法,对大鼠孤束核和延髓腹外侧区至下丘脑室旁核的儿茶酚胺能投射神经元对胃伤害性刺激后的c-fos表达进行了观察,发现孤束核和延髓腹外侧区有7种不同的标记细胞:HRP、Fos、TH单标细胞,Fos/HRP、Fos/TH、HRP/TH双标细胞,Fos/HRP/TH三标细胞。上述7种标记细胞主要分布在延髓中、尾段孤束核的内侧亚核、连合亚核和延髓腹外侧区以及两者之间的网状结构。HRP标记细胞以注射侧为主,对侧有少量分布。本文结果证明,大鼠孤束核和延髓腹外侧区至下丘脑室旁核投射的部分儿茶酚胺能神经元可能参与胃伤害性刺激的传导和调控。  相似文献   

16.
大鼠下丘脑弓状核神经元的神经支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HRP逆行追踪和免疫细胞化学与电镜结合法研究了下丘脑弓状核神经元的神经支配。结果表明,室旁核向弓状核投射的神经元中,有一部分为催产素免疫反应阳性,一部分为后叶加压素免疫反应阳性,视上核也有部分OT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发出纤维投射至弓状核。将零乱毒素B亚单位结合HRP注入第三脑室后,可见弓状核内有逆行标记细胞,电镜观察发现弓状核内的脑啡肽免疫反应阳性的树突接受HRP反应阳性的触液神经元的轴突形成突触  相似文献   

17.
大鼠室旁核内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构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黄递酶组织化学染色 ,观察鼠脑室旁核各亚核内 NOS阳性神经元的构筑。结果显示室旁核内 NOS阳性神经元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大型 NOS阳性神经元 ,占大部分 ,相对密集、成群分布于室旁核四个大细胞亚核即 :前连合核、内侧室旁核、外侧室旁核、室旁核后亚核 ;小型 NOS阳性神经元 ,占小部分 ,散在分布于大细胞亚核内或小细胞部 ,如室旁核前小细胞部、背外侧帽。结果提示 ,室旁核各亚核内 NOS阳性神经元的形态与分布存在着差别 ,意味着具有多种相应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8.
取正常Wistar大鼠,雌雄兼用.老龄鼠(20个月)9只,壮龄鼠(8个月)10只.通过腹膜腔注入致病量福氏痢疾杆菌F1b(活菌492万个/克体重),24h后,处死取材;常规脱水,石蜡切片;ABC法染色,DAB显色.光镜下观察下丘脑及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免疫反应(ACTH-ir)和β-内啡肽样免疫反应(β-END-ir)阳性细胞的形态、分布和计数.图像分析仪测其灰度值.结果:多数鼠第三脑室室周层出现许多β-END-ir强阳性细胞.ACTH-ir阳性细胞数量,感染老龄鼠显著低于感染壮龄鼠,β-END-r阳性细胞数量,感染老、壮龄鼠间无差异.感染老龄鼠弓状核和垂体前叶ACTH-ir阳性细胞灰度显著高于壮龄鼠,垂体前叶β-END-ir阳性细胞灰度则显著低于壮龄鼠.与正常组比较,感染老龄鼠弓状核和垂体前叶的ACTH-ir阳细胞灰度显著上升,壮龄鼠则下降;老龄鼠弓状核β-END-ir阳性细胞灰度上升,垂体则下降,壮龄鼠全上升.提示:ACTH和β-END与抗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雄性大鼠去势后下丘脑NOS神经元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明  丁炯  左国平 《解剖学杂志》2001,24(4):352-356
目的:探讨雄性大鼠去势术后下丘脑内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的改变。方法:发育期雄性SD大鼠,分三组:假手术组,去势组和去势+睾酮替代治疗组,利用黄递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与比较各组大鼠与生殖相关各下丘脑核团内NOS神经元数目与密度,结果:在下丘脑的视前内侧核,视前室周核,正中隆起,弓状核均可见到NOS阳性标记细胞。去势术后视前内侧核内NOS神经元数目及密度降低,睾酮替代治疗可逆转,结论:一氧化氮在雄激素对下丘脑的反馈调节中起重要的介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