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有关遗传工程的知识,进展很快。继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和胰岛素的遗传工程获得成功之后,干扰素(IFN)遗传工程又获得了成功。自1957年Isaacs等人首次发现IFN以来,由于它的多种生物学功能,一直都是十分引人注目的课 相似文献
2.
蒋秉东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1978,(2)
遗传工程即基因工程,是研究将基因从一生物体转入另一生物体,创造新的生命形态从而表现新的遗传特征的科学。这门科学目前还在幼年时期。1956年冈田等发现细胞融合现象,到六十年代用病毒作媒介大量进行异源细胞的融合工作,25年来的脱氧核糖 相似文献
3.
最近临床研究认为干扰素γ(IFN-γ)对慢性风湿性关节炎(RA)有效。过去认为这种淋巴因子可加剧免疫亢进状态,而使自身免疫性疾病加重。近年在体外证明IFN对各种细胞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而且对细胞机能的调节活性具有多种作用。本文就IFN对RA 的作用概述如下。单核细胞在炎症过程中担负重要的作用,IFN 对单核细胞具有重要的调节活性。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从病因考虑多采用抑制过剩体液免疫系统的方法。作者等报告了NK 细胞能抑制抗体产生系统,NK 细 相似文献
4.
与干扰素(Interfcron,IFN)有关的种种新发展,甚至在公开发表之前就已经传扬开来。几乎天天都能听到或者读到关于干扰素的性质、应用、临床效果方面的消息。美国癌症学会与国立卫生研究院采购了大批干扰素,以作临床研究之用。 相似文献
5.
余先觉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1978,(2)
遗传工程是在分子生物学发展的基础上新兴的科技领域。分子生物学或分子遗传学揭示了全生物界有共同的遗传和变异的分子基础。生物(除RNA病毒外)的遗传物质是DNA,包括染色体上的DNA和染色体外的DNA;后者如高等生物细胞中的线粒体和 相似文献
6.
顾援朝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1979,(4)
IF 除了抗病毒的能力外,还具有对细胞分裂、对细胞表面抗原、对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为了解IF 在参预调节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所起的作用,本文作者使用吡喃、脂多糖、聚肌胞(pIC)以及粗制和纯化的 IF,对正常鼠和先天性无胸腺鼠及其脾细胞,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结果如下:(1)在正常鼠的腹膜腔内注射上述各种制剂,在3~24小时内鼠脾细胞胞毒作用明显增高;(2)在体外,pIC 或 IF 处理的脾细胞,在45分钟到18小时 相似文献
7.
利用遗传工程的包囊人工细胞可用于治疗先天性代谢缺陷和氨基酸依赖性肿瘤。试验将含有过氧化氢酶的人工细胞植入先天性过氧化氢酶缺陷的小鼠体内,通过替代缺陷的酶类功能而防止小鼠受到氧化物的损害。研究还发现将含有天门冬酰胺酶的人工细胞植入淋巴肉瘤小鼠后,可延缓淋巴肉瘤的发作与生长。但有碍此类含酶的人工细胞临床应用的主要问题是须将人工细胞植入体内。最近的研究发现,口服微包囊苯基丙氨酸氨裂解酶可降低苯丙酮尿症(PKU)大鼠的过高的苯基丙氨酶水平。这也是对机体与肠道之间大量氨基酸再循环的一个最新发现。目前正准备进行去… 相似文献
8.
侯云德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7,21(4):408-411
干扰素在我国已经使用了20多年,特别在治疗乙型肝炎方面累积了大量的经验。但是,目前我国乙型肝炎发病率仍然很高,其他病毒性传染病也很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根据候云德院士等专家的建议,为满足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要求,在本刊特开辟“干扰素专栏”栏目.以期进一步推动干扰素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与发展,为控制我国传染病做出新贡献。我刊将从本期开始,系统地连续刊登有关这方面的综述性文章。增开“干扰素专栏”还特别得到了中国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并干扰素与细胞因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倪健博士的支持,共同把本专栏办好。达到出人才,出成果的目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1999,(2)
人工细胞主要用于医疗和生物技术领域。目前正在研究用包囊细胞治疗糖尿病、肝衰和其它疾病。最近对于包囊遗传工程细胞用于基因治疗进行了广泛研究,发现每日口服人工细胞(每个细胞含有一个遗传工程微生物)可使尿毒症大鼠的尿素水平降至正常范围。最终解决了缺少有效口... 相似文献
10.
侯云德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7,21(4)
1概述
1980年由侯云德编著的"干扰素及其临床应用"一书由江苏人民科技出版社出版以来已经有27年了[1].重组人干扰素自1986年美国FDA及1989年我国SFDA批准投放市场以来也各有21年和18年了,干扰素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又已取得了较大进展. 相似文献
11.
卢昌秀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1979,(4)
作者介绍用过碘酸氧化裂解法和在糖基化抑制剂存在条件下诱导 L 细胞的方法,使天然较大分子量类型的鼠 IF 转变成较低分子量形式,称为类 IF,此种类 IF 仍然具有非常完整的生物学活性,因此认为类 IF 及其活性片断的化学合成是可能实现的。其实验方法是:用 LPa 细胞在新城鸡瘟病毒诱导下产生 IF,这种粗制剂用 AmiconYM10膜超过滤浓缩,通过 Affigel 202柱层析纯化。干扰素粗制剂和纯化的制剂用十二酰磺酸钠/聚丙烯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发现鼠干扰素有两种不同分子量类型,一种为38,000道尔敦,另一种为22.000道尔敦。前者占总活性的80%,后者占20%,没有发现更小分子量的活性成份。将38,000道尔敦 IF 用过 相似文献
12.
作者以未经调理的大肠菌株、IgG调理的大肠菌、IgG调理的绵羊红细胞(E-IgG)、IgM加C3调理的绵羊红细胞(E-gMc)为实验材料,研究了MuIFN-α/β和MuIFN-r对鼠腹腔巨噬细胞(MPM)吞噬作用的影响,在4℃和37℃时分别观察MPM的吸附和吞噬作用.作者将MPM与MuIFN-α/β10~2~10~3u/ml4℃培养24小时后发现MPM对大肠菌(未经调理和IgG调理)的吸附与吞噬增强,加入抗-MuIFN-α/β此作用被抑制,用 相似文献
13.
干扰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云德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1979,(4)
1978年10月28日~11月9日,1979年月4月19日~5月9日,笔者分别参观了瑞士、美国有关干扰素(IF)研究的单位,访问了有关学者,出席了今年4月22~24日在纽约召开的第二次国际干扰素会议,重点了解了干扰素研究的进展与趋向。现综述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李玉芝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1979,(4)
IF 有抑制病毒复制、抑制细胞增殖、调节免疫反应、抗肿瘤等作用。本文报告,用以治疗人体肿瘤的那批人白细胞干扰素制品,能增强正常人非致敏淋巴细胞体外杀伤同种异体肿瘤细胞的胞毒作用。所用的靶细胞系为:从 Burkitt 淋巴瘤来的Raji 细胞,从人羊水细胞来的 U 细胞,从骨肉瘤来的393T 细胞及2T 细胞,从人肝来的张细胞。用[~3H]胸苷法测定 DNA 的合成。用微池法及(~51)Cr 释出法测定胞毒作用。测定的结果是:1.IF 及正常人淋巴细胞分别能抑制 Raji 细胞的 DNA 合成,但二者同时使用效果较为明显。这种协同作用可能是由于 IF 对淋巴 相似文献
15.
巨噬细胞(M)是由形态、功能及结构上各异的细胞亚群所组成。它们在宿主对细菌、肿瘤、内环境稳定以及某些疾病防御中的重要作用受到重视。在所有这些作用中,它们的功能严格受细胞外的信号调节。这些信号能激活M(?)以执行多种复杂功能。另外细胞外信号也能改变单核吞噬细胞的势能(potential)以胜任对细胞外信号的反应。本文将从分子学角度着重讨论干扰素和脂多糖作为一种信号在激活巨噬细胞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α-干扰素(IFN-α)和γ-干扰素IFN-γ对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和游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内皮细胞取自猪的胸导管.应用Hoechst和Caspase染色法检测IFN-α和IFN-γ诱导的细胞凋亡;采用划线法和MTT法观察IFN-α和IFN-γ对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和游走的影响;活兔后肢切断淋巴管并分别注射IFN-α和生理盐水,观察淋巴管的再生情况.结果:经IFN-α和IFN-γ处理后,淋巴管内皮细胞其核周围有凋亡小体Caspase染色阳性表达;IFN-α和IFN-γ对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游走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手术切断兔后肢淋巴管后16 d,IFN-α侧仍有大量染料渗漏.结论:IFN-α和IFN-γ具有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IFN-α和IFN-γ对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游走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50年前Issacs和Lindenmann在研究病毒干扰时发现了干扰素。半个世纪以来,干扰素研究始终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的一个前沿领域。对此,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认识。首先,干扰素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细胞因子,也是研究得最清楚的细胞因子之一。干扰素及其他细胞因子是高等动物体内的重要生物调节分子,有关干扰素及细胞因子的研究,长期是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的热点。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甲状腺细胞培养方法,研究α-干扰素(IFN-α)、γ-干扰素(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对甲状腺细胞生成甲状腺球蛋白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在10^-3-10^3u/ml的浓度范围内,IFN-α、IFN-γ及TNF-α均可显著抑制甲状腺细胞基础状态下Tg的分泌;IFN-α不影响TSH的刺激效应,但IFN-γ和TNF-α对TSH诱导的Tg释放具有双重调节作用,氏深度时(10^-3-1 相似文献
20.
α干扰素和IL-2对癌症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美国Roche公司最近报道,给患卡波济氏肉瘤的艾滋病病人使用α干扰素,结果表明干扰素能显著延长这些病人的存活时间。约1/3病人有效,平均存活时间为31个月,而无效者仅存活12个月。体外研究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