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血糖异常患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活性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关系及意义。方法收集血糖异常患者106例,其中糖尿病前期36例,糖尿病患者70例,另设正常对照组25例,检测血浆PAI-1活性及HbA1c水平。结果血糖异常患者PAI-1活性明显升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PAI-1活性升高密切相关。结论血糖异常患者HbA1c水平与血浆PAI-1活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冠脉事件及冠脉病变的发生涉及到血管内皮功能 ,血小板、凝血、纤溶因子等一系列生物分子的参与。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凝血系统活性增强而纤溶活性降低是导致血栓性疾病的直接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患者存在纤溶活性的受损 ,而纤溶活性的降低又常归因于血浆PAI 1水平的增高[1] 。尽管如此 ,血浆PAI 1水平与冠脉事件及冠脉病变的关系尚有争论[2~ 4] ,笔者通过测定不同冠心病患者血浆PAI 1水平及与正常对照组的比较来探讨其与冠脉事件及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1999年 8月~ 2 0 0 0年 8月我科收治的部分冠心病患者 72例 ,男 5 4例 ,女 18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寻找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出现溶栓抵抗的预测因子。方法:将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和溶栓未通组,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不同。结果:溶栓未通组PAI-1、sV-CAM-1水平均显著高于再通组,P<0.05;溶栓未通组和再通组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I-1、sVCAM-1有可能成为溶栓抵抗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动脉粥样硬化被认为是血管壁细胞成分对许多损伤刺激因素的反应所引起的慢性炎症和免疫反应过程。它涉及血管的反复损伤,脂质的沉积,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的沉积,细胞的迁移和增生。近年发现纤溶失衡有助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纤溶系统由一系列级连的蛋白水解酶组成,血管内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itor inhibitor-1,PAI-1)活性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162例)进行检测血浆PAI-1活性。结果(1)急性脑梗死患者PAI-1活性明显升高,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与PAI-1活性升高密切相关(P<0.01)。(2)血脂、体重指数、C-反应蛋白、神经功能评分与PAI-1活性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PAI-1活性升高是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特征之一,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与PAI-1活性升高有关,积极控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可能降低PAl-1活性,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罗格列酮对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CRP、PAI-1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虎子颖  赵建伟 《中原医刊》2007,34(20):27-28
目的 观察罗格列酮对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影响。方法 78例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在原有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方法 分至罗格列酮组及安慰剂组,进行6个月的临床观察,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分别检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 c)、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空腹胰岛素(FINS)、CRP、PAI-1、UAER,比较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罗格列酮治疗6个月患者FPG、HbA1 c、TG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下降,HDL-C则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CRP、PAI-1、UAER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出现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应用罗格列酮治疗,不仅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及糖脂代谢,还可降低患者体内部分炎症因子及微量白蛋白的水平,可能对延缓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的发展有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水平变化与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病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非妊娠组(40例)、正常妊娠组(40例)及妊娠高血压疾病组(50例)血浆中t-PA和PAI-1水平。结果与非妊娠组比较,正常妊娠组和妊娠高血压疾病组t-PA、PAI-1均显著增高;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妊娠高血压疾病组t-PA无显著性改变,随病情变化不明显;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妊娠高血压疾病组PAI-1显著增高,并随病情加重而呈递增趋势。结论 孕妇血浆PAI-1水平是检测妊娠高血压疾病病情进展的重要指标,其水平变化对指导妊娠高血压疾病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PAI-1和超敏CRP与代谢综合征(MS)合并冠心病(CHD)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87例MS患者分为MS合并CHD组和单纯MS组,选择同期正常健康人30例(年龄、性别与代谢综合征两组匹配)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其体重指数(BMI)、腰围(W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三酰甘油(TG)、总胆同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同醇(HDL-C)、空腹血糖(FPG)、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超敏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结果 MS组BMI、WC、FPG、DBP、TG均高于对照组(P<0.05),HDL-C低于对照组(P<0.05).且合并CHD组SBP、DBP均高于单纯MS组(P<0.05),HDL-C低于单纯MS组(P<0.05).WC、TG显著高于单纯MS组(P<0.01).MS组血PAI-1、hsCR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MS合并CHD者血浆PAI-1、hsCRP含量显著高于单纯MS组(P<0.01).PAI-1与WC、SBP、DBP、TG、hsCRP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1,0.42,0.33,0.42和0.50,P<0.05),与HDL-C呈负相关(r=-0.47,P<0.05).结论 表明PAI-1和hsCRP与代谢综合征、冠心病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在代谢综合征、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测定血浆PAI-1、hsCRP有可能作为代谢综合征冠心病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 1)、胰岛素抵抗和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患者行冠脉造影,其中冠心病组60例,非冠心病组60例,测定血清胰岛素、血浆PAI1抗原含量等指标,各检测指标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度积分(CSS)行直线相关分析及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砖果: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PAI1水平逐渐增高,INS敏感性指数逐渐下降。血浆PAI1水平、空腹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与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和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发现血浆PAI1抗原含量与冠脉病变严重性积分和支数相关。结论:血浆PAI1水平和胰岛素抵抗对预测冠状动脉病变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入院后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及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必要性。方法收集10个月因怀疑冠心病而住院的心内科患者116例,住院期间行OGTT试验及冠脉造影并检测HbAlc,比较各组Gensini积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以及二者相关性。结果OGTT试验发现84例(72.4%)糖代谢异常患者,但空腹血糖检查仪发现10例(9%)。比较三纽之间的HbAlc及冠心病痛变程度(Gensini积分),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异常组及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分别同单纯冠心病组比较均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异常组及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间的HbAlc与冠心病病变程度相关性良好(R=0.76,P〈0.01)。结论对怀疑冠心病住院患者,单纯空腹血糖监测会漏诊大量糖代谢异常患者,冠心病住院患者多合并血糖代谢异常,入院常规的OGTT试验可帮助筛查和明确。HbAlc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后常规监测可帮助评估血糖控制情况及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患者的相关代谢特点、冠心病患病情况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2005~2007年在本院疑诊冠心病住院的392例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及冠脉造影结果.结果 (1)糖尿病组(DM)总胆固醇显著高于正常血糖组(NGT)、IFG组(P<0.05),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尿酸、高血压病在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NGT、IFG、DM组冠脉造影阳性率分别为56.5%、78.3%、 91.4%;IFG、DM组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以三支及弥漫血管病变为主.IFG、DM组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总积分高于NGT组,且冠脉以极重度狭窄为主.(3)logistic回归分析示IFG是冠心病发生危险因素,Spearman秩相关示空腹血糖与冠脉病变程度积分呈正相关.结论 空腹血糖调节受损与冠心病发生及其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征,以及其糖代谢状况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2006年1月 ̄7月住院期间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23例,均在入院后进行75g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实验)测定0h及糖负荷后2h血糖,与同期青壮年冠心病为对照组比较,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特征,及冠状动脉病变和不同糖代谢状况的关系。结果:研究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较重,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双支及3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5.61%vs54.22%,P<0.01),单支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4.39%vs45.78%P<0.05),弥散性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1.79%vs32.53%P<0.001)。研究组中,Ⅱ型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随着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的出现,多支病变、弥散性病变和末梢型病变发生率增加(P<0.001)。结论:糖耐量异常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多表现为多支、弥散性和末梢血管病变,且随Ⅱ型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的患病率增高而增加。通过糖耐量试验可以早期发现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患者,有利于冠心病的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征,以及其糖代谢状况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2006年1月~7月住院期间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23例,均在人院后进行75g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实验)测定0h及糖负荷后2h血糖.与同期青壮年冠心病为对照组比较.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特征.及冠状动脉病变和不同糖代谢状况的关系。结果:研究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较重,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双支及3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5.61%VS54.22%,P〈0.01),单支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4.39%VS45.78%P〈0.05),弥散性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1.79%VS32.53%P〈0.001)。研究组中.Ⅱ型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随着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的出现,多支病变、弥散性病变和末梢型病变发生率增加(P〈0.001)。结论:糖耐量异常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多表现为多支、弥散性和末梢血管病变,且随Ⅱ型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的患病率增高而增加。通过糖耐量试验可以早期发现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患者.有利于冠心病的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15.
王津生 《河南医学研究》2011,(3):274-276,279
摘要:目的:探讨无糖代谢异常史的冠心病住院患者的糖代谢异常状况.方法:对无糖代谢异常史的150例冠心病住院患者进行随意餐后2h血糖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测糖代谢状况.结果:无糖代谢异常史的冠心病住院患者中,经OGTT发现糖尿病患病率为21.3%,糖调节受损患病率为36.0%,糖代谢异常患病率为57.3%;...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高胰岛素血症患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 PAI-1)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及意义. 方法:收集97例冠心病患者,其中单纯冠心病组32例,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异常(IGT)组31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T2DM)组34例. 所有患者均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空腹胰岛素(INS),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PAI-1活性. 根据住院期间冠脉造影(CAG)结果,采用冠脉狭窄程度积分(coronary narrow degree integral)统计冠脉狭窄程度,作为冠脉病变程度的指标. 结果: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的血浆PAI-1、胰岛素水平及冠脉狭窄程度积分均较单纯冠心病组及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异常组明显升高;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异常组明显高于单纯冠心病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在冠心病合并高胰岛素血症患者中,血浆PAI-1水平与血清INS水平及冠脉狭窄程度积分呈正相关. 结论:冠心病合并高胰岛素血症患者存在纤溶活性异常,同时血浆PAI-1水平与血清INS水平及冠脉狭窄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范泉  郭文怡  贾国良 《医学争鸣》2006,27(8):698-700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及意义. 方法: 收集97例冠心病患者,其中单纯冠心病组32例,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异常(IGT)组31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T2DM)组3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HbA1c,根据住院期间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采用冠脉狭窄程度积分统计冠脉狭窄程度,作为冠脉病变程度的指标. 结果: 冠心病合并T2DM组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冠脉狭窄程度积分均较单纯冠心病组及冠心病合并IGT组明显升高(P《0.05);冠心病合并IGT组明显高于单纯冠心病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冠脉病变积分呈正相关(r=0.6447, P《0.01),在剔除了其他常见影响因素后这种相关性仍然存在. 结论: HbA1c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积分呈正相关. HbA1c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脂联素(adiponectin, ADPN) 在合并糖代谢异常的冠心病患者血浆中浓度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 年8 月至2010 年4 月在湘雅医院心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 CAG) 检查证实为冠心病的患者87 名,根据糖代谢情况分为单纯冠心病组(coronary heart disease group, CHD 组,n=31)、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异常组(CHD combine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group, CHD+IGT 组,n=28) 和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CHDcombine with diabetes mellitus group, CHD+DM 组,n=28),另选健康体检者31 例为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 group, NC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ADPN 水平;为所有受试对象测身高、体质量、腰围、血压;测空腹血糖、胰岛素、血脂、高敏C 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 FFA) 和肝、肾功能等,计算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 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for insulin resistance, HOMAIR)。结果:1) CHD 组、CHD+IGT 组、CHD+DM 组患者血浆ADPN 水平均低于NC 组(P<0.05);2) 与CHD 组相比,CHD+DM 组ADPN 水平最低,CHD+IGT 组次之,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 ADPN 与HDL-C 呈正相关(r=0.483,P<0.01),与hs-CRP 和冠脉Gensini 积分呈负相关(r=-0.489,P<0.05;r= -0.252,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ADPN浓度降低;合并糖代谢异常的冠心病患者血浆ADPN浓度更低,且随着糖代谢异常程度加重降低更显著;冠心病与糖代谢异常是影响血浆ADPN 浓度改变的两个重要因素,血浆ADPN 水平显著降低反映了上述两种疾病状态的叠加作用。ADPN 联合HDL-C,hs-CRP,Gensini 积分等血清学指标可为判断合并糖代谢异常的冠心病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和对糖代谢状况的分析,探讨糖代谢异常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0年4~12月,贵阳医学院明确诊断的冠心病住院患者480例.分析冠心病患者糖代谢状况及糖化血红蛋白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相关性.结果 480例冠心病患者,414例(86.25%)存在糖代谢异常,单纯测空腹血糖,新诊断的糖尿病中漏诊52.14%,糖代谢异常漏诊69.86%.346例未明确诊断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异常245例,占70.81%.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测出糖代谢异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46例未明确诊断糖尿病患者相关性分析表明,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血糖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446、r =0.732(P <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大部分合并糖代谢异常,应对冠心病患者常规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及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尤其可以将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调节受损简单易行的诊断标准,早期发现糖代谢异常,及早干预,防止糖尿病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雁  胡申江 《浙江医学》2010,32(11):1604-1606
目的通过测定既往无糖尿病史的冠心病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评估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异常的发病率,并探讨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糖代谢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冠心病患者15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二支及三支病变组,同期另择非冠心病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比较各组对象FPG、2hPG以及HbAlC水平,并分析不同冠状动脉病变与血糖的相关性。结果正常对照组与单支病变组2hPG及HbAlC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二支及三支病变组2hPG、HbAlC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单支病变组(均P〈0.05)。血糖正常者84例,糖调节受损32例,糖尿病36例,糖代谢异常发生率为44.7%。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各组间糖代谢异常发生率逐渐增高,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样,随着糖代谢异常程度的加重,多支病变率(二支及三支病变)也逐渐增加。糖代谢异常的冠心病患者较糖代谢正常的冠心病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FPG、2hPG、HbAlC均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较高。糖调节受损的患者多支病变率、弥漫性病变程度与糖尿病患者相似。应加强糖调节受损人群的早期发现及干预,防止或延缓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