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道9例肝外门静脉阻塞、因门脉胆病所致胆管阻塞而需手术治疗的病例。从1987~1995年共210例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诊断方法为:有脾肿大,内窥镜检查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超声波见门静脉阻塞后再管化和海绵窦样变性。其中9例(4%)因有胆管阻塞症状行手术治疗。5例有胃肠道出血,经内窥镜硬化剂治疗而止血。8例有黄疸,2例有腹痛,1例有胆管炎。血清胆红素为2.2~9.6mg/dL,碱性磷酸酶为310~1100单位。所有患者均行逆行胰胆管造影,提示胆管形态不规则。7例有胆管狭窄,l例胆管狭窄的近端有多发性结石。剖腹探查术中见肝外观…  相似文献   

2.
门静脉高压尤其是门静脉血栓形成引起的肝外型门静脉高压时胆道及胆道周围可发生静脉曲张。门脉性胆道病(portalbiliopathy)是指胆道及胆道周围静脉曲张压迫及阻塞胆道而引起的胆道梗阻。本文总结对一组有症状的门脉性胆道病患者手术治疗的经验。患者:男7冽,女2例,中位年龄21岁(18~36岁).因肝外门静脉阻塞引起的胆道梗阻而接受外科手术治疗。人院时8例患者有黄值,2例腹痛,1例反复发作胆管炎。逆行胆道造影(ERCP)示胆道异常,包括8例明道狭窄、2例胆道结石。该9例患者肝外性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因不明,既往均无腹部手术史,5例…  相似文献   

3.
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不多见,约占门脉高压症的3%~10%,也发生为腹部感染或肿瘤的并发症.作者报道一例36岁男性因腹痛2天并加剧而住院,症状似急性胰腺炎,但淀粉酶测定和腹腔超声检查未能证实,CT扫描示胰腺区一肿瘤,并伴门静脉血栓性阻塞,肠系膜门静脉造影未能显示门脉系统.实验室检查未见血液凝血机制异常.考虑为肿瘤压迫门静脉,行剖腹探查,见CT扫描所示的肿瘤实为充血的静脉团,门静脉完全闭塞,下肠系膜静脉也栓塞.切开门静脉,用Fog-arty导管行血栓切除术,血栓物质部分粘着静脉壁上.术后恢复快,全身肝素化,但2天后CT扫描提示门静脉又栓塞.再次手术,尽量切除血栓,但在下肠系膜静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对肝内胆管腺瘤(BDA)的认识。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及文献报告的7例,共8例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中BDA肿块共10个(3个肿块1例,1个肿块7例),病灶大小0.4~80mm,肿块均位于肝脏表面,其中位于右肝6个,左肝4个;8例中伴胆管内瘤栓形成1例,伴囊肿1例,伴发肝癌3例。8例中行B超、CT及MRI检查3例,行CT、MRI检查2例,单独行B超检查1例,单独行CT检查2例,3例患者进行了血管造影检查。B超表现为结节状高回声1例,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3例;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影,增强后早期和延迟期均有强化改变4例,平扫呈环状高密度影(钙化性胆管腺瘤),增强扫描表现为环状强化,延迟期强化更明显者1例;MRT T1W呈低信号,T2W呈高信号者3例,T1W、T2W均呈高或低信号者各1例;3例血管造影检查均显示肿瘤富血供及肿瘤染色改变。结论对位于近肝脏表面的小肿块,CT、MRI平扫加增强扫描对发现和鉴别BDA具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左楚清  周欣 《腹部外科》1998,11(3):136-136
我科1995年10月~1996年3月手术治疗先天性总胆管囊性扩张症7例,术前均经钡餐、B型超声及CT检查确诊,现介绍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7例,男3例,女4例。年龄3个月~6岁。主要表现有:腹痛5例,腹部包块6例,黄疸3例,白陶土色大便3例,发热2例。术前经钡餐、B型超声及CT检查确诊,均行囊肿全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胆系造影CT扫描方法:应用TOSHIBATC300全身CT机,仰卧位腹部扫描,矩阵256×256及512×512层厚及层距为5mm或10mm,扫描时间25~45秒。采用平扫、增强和CTC(胆系造影CT扫描)三种方法联合应用。增强CT…  相似文献   

6.
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间接门静脉造影特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的间接门脉造影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8例经超声诊断及造影证实的门静脉海绵样变患儿的间接门脉造影血管造影图像,观察其特征性的血管造影表现,并对其指导临床治疗的意义进行了评价。结果8例中6例清楚显示门脉主要分支近肝门处阻塞,2例门静脉主干阻塞,代之以肿块样纡曲血管并在其周围形成向肝内放射状的侧支血管影像,以及离肝性侧支循环静脉。8例血管造影均能对与分流或断流手术有关的血管解剖提供准确信息。结论儿童CTPV具有特征性的血管造影表现,间接门脉造影对CTPV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门静脉海绵样变及其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立行  杜国元 《腹部外科》1998,11(4):166-167
门脉海绵样变(CTPV)是门静脉阻塞的一种继发改变。当阻塞部位远肝侧出现大量侧支静脉时,门脉造影即显示为CTPV。本文结合2例病人,对CTPV及肝前型门脉高压症进行了讨论。在肝前型门脉高压症治疗方法的选择上,作者认为:对需手术处理者,应首选Warren术式;已行脾切除者,则行较彻底的断流术;硬化治疗宜结合断流手术;已行硬化治疗,门静脉系广泛血栓形成者,则行脾-肺固定术;Warren手术失败者,亦选择脾-肺固定术。  相似文献   

8.
肝内门静脉镜检癌栓常见于转移性肝肿瘤 ,但巨体门静脉癌栓则少见 ,作者报道 4例结肠直肠癌肝转移伴有门静脉叶或肝段支巨体癌栓的诊治经过。日本东京癌肿研究所医院外科等单位于 1990~1999年共为结肠直肠癌肝转移施行治愈性肝切除 ,术中发现 4例伴有巨体门静脉癌栓 ,其特点如下 :4例均作影像学检查 ,如超声、增强 CT扫描或CT动脉造影 ,无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附表  4例原发灶的特点 参数例 1例 2例 3例 4年龄 ,性别 5 4,男 6 0 ,男 6 3,女 6 2 ,女原发灶部位直肠横结肠乙状结肠降结肠直接扩展 p T4p T3 p T3 p T3淋巴结状态 p N2 p …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HIMT)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HIMT的影像学表现。11例均接受CT检查,7例接受增强CT;9例接受MR检查,6例接受增强MR;6例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11例病灶均为单发,8例位于肝右叶,3例位于肝左叶。平扫CT示病灶均呈低密度,其中2例病灶密度不均匀,5例病灶边界模糊;MRT1wI均为低信号,T2wI呈高或等信号。除1例3期增强均无明显强化外,余10例增强扫描动脉期均为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进一步强化。6例超声均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低回声团,部分病灶内见液性低回声区,或病灶内可见带状高回声及密集点状高回声;CDFI均探及少许血流信号。结论HIMT的增强CT及MRI表现有较明显特征,以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为主。  相似文献   

10.
肠系膜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肠系膜上动脉灌注罂粟碱和经皮经肝肠系膜静脉取栓和/或溶栓联合治疗肠系膜静脉血栓(MVT)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北大三院经介入诊治的9例MVT。9例患者均行血管造影检查和超声检查,其中5例行CT检查,2例行MR检查。患者从就诊到明确诊断接受介入治疗的时间间隔为15~168小时。明确诊断MVT后即经外周静脉给予肝素抗凝治疗;9例MVT均行经肠系膜动脉灌注罂粟碱治疗,其中8例同时行经皮经肝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取栓和溶栓治疗。2例怀疑肠坏死介入治疗后行外科肠切除术。结果本组9例MVT中2例血栓局限在肠系膜上静脉内;7例血栓延及门静脉或脾静脉。9例患者7例治愈;1例不明原因猝死;1例因门脉高压行门腔静脉分流术后肝功衰竭死亡。结论经肠系膜动脉灌注罂粟碱联合经皮经肝门静脉、肠系膜静脉取栓和/或溶栓是治疗MVT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消化道腺癌肝转移病灶的多排螺旋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消化道腺癌肝脏转移灶的多排螺旋CT表现。方法收集36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消化道上皮腺癌肝脏转移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其原发灶包括胃癌10例、十二指肠癌1例、结肠癌18例、直肠癌7例。所有病例均行常规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重点观察肝内转移灶的各期CT表现。结果36例中有32例(88.9%)在CT平扫图像上表现为多发的大小不等的低密度结节影,3例(8.3%)为单发的低密度结节影.1例为以囊性病变为主的囊实性肿块。CT增强扫描,有4例(11.1%)病灶周边出现动脉期淡薄的环状强化;门静脉期29例(80.6%)表现为病灶边缘部的轻度环状强化.向内为稍低密度环状软组织影.中心区呈更低密度的圆形影.即典型的“牛眼征”;3例(8.3%)动脉期、门静脉期病灶均无强化。结论病灶边缘部在门静脉期的淡薄环状强化.特别是“牛眼征”是消化道腺癌肝转移的特征性CT表现。  相似文献   

12.
手术切除是治愈肝门胆管癌的主要措施,但肿瘤常侵犯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血管结构,使切除和再建成为更加复杂。手术前PTP有助于了解门脉分叉处的受侵情况和类型。日本Nagoya大学医学院第一外科于1977~1998年曾为145例肝门胆管癌施行肝切除术,其中45例还切除和重建门静脉。在前述45例病人中,术前还施行了PTP31冽,传统的动脉门静脉造影12例和经脾门静脉造影2例。在对冽PTP检查中,由于显影质量不高、已行胆道手术以及切除门静脉分支标本不能作病理学检查各2例而不予分析统计在内。仅对余下的25例进行研究。其中男18冽,女7冽,平均59岁…  相似文献   

13.
门静脉血栓形成是指门静脉或属支血栓形成,其临床结局不尽相同,取决于血栓形成的诱因,血栓的部位和范围.本文报告5例门静脉血栓形成,均为腹部CT和超声检查时意外发现.病例1因怀疑腹腔脓肿行腹部CT检查,发现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采用抗生素和抗凝治疗,痊愈出院,感染和血栓的原因不详.例2是急性阑尾炎手术后怀疑腹腔脓肿,CT检查见肝内,肝外门静脉血栓形成,并扩展到肠系膜上静脉,超声检查结果与CT一致;患者经抗生素治疗后痊愈,出院诊断化脓性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在移植肝术后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肝移植术后患者行床旁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超声检查,观察移植肝实质及周围回声变化及肝动、静脉系统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改变。结果38例移植肝中3例(7.8%)肝实质回声增强或肝包膜下见部分大小不一的低回声灶。血流动力学变化:2例(5.2%)肝动脉血流流速减慢,呈低速高阻型,;5例(13.1%)门静脉流速增快;1例(2.6%)肝静脉呈单向波。5例(13.1%)胆总管腔显示不清;11例(28.9%)先后发生排斥反应;1例(2.6%)肝动脉血栓形成(HAT);6例(15.8%)门静脉吻合口狭窄;3例(7.8%)门静脉血栓形成;30例(78.9%)于肝周及胸腹腔有少量积液。结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应用于移植肝术后检测其物理形态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对早期发现肝移植排异反应及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肝移植21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中门静脉血栓的处理方法,评价移植术前门静脉血栓形成对肝移植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67例270次肝移植的临床资料。267例受者中,术中明确存在门静脉血栓者21例,占7.8%,其中12例术前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或磁共振成像明确诊断。按照Yerdel门静脉血栓分级法,1级8例,2级5例,3级6例,4级2例。肝移植术中根据门静脉血栓分级的不同,采取相应处理方式:1级和2级者选择单纯血栓切除或血栓累及段门静脉切除,然后将供、受者的相应血管行端端吻合;3级和4级者采取供者肠系膜上静脉或髂静脉在供肝门静脉与受者肠系膜上静脉或门静脉系统属支间架桥等方式重建供肝门静脉循环。结果21例术前存在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均顺利完成肝移植手术。4例Yerdel分级为3级的受者术后早期(8~21d)死亡,死亡率为19.0%,显著高于术前无门静脉血栓者(8.5%,P(0.01)。21例受者中,1例术后3个月时再次发生门静脉血栓形成,再次血栓形成发生率为4,8%,显著高于术前无门静脉血栓形成者(0.8%,P〈0.01)。17例术前存在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肝移植后康复出院,其1年存活率为94.1%,与术前无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良性肝病受者(93.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存在的门静脉血栓形成并非肝移植的绝对禁忌证,术中根据门静脉血栓分级选择适宜的手术处理方式可顺利完成肝移植手术,并取得与无门静脉血栓形成者相近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6.
1989~1995年,198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在作者单位作了手术治疗。作者选择技作者改良方法作Sugiura-Futagawa手术病人,随机分为脾切除组和非脾切除组,进行对比研究。脾切除组:23例,平均年龄40.4岁(12~70岁),男13例,女10例。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18例,B5例。手术死亡率为9%、无严重脾亢病例。腹部手术平均手术时间255分钟(18~540分钟)。术中输血60Oml(0~2000ml)。术后再出血2例(9%)。血管造影发现15例以前门静脉畅通者有3例(2%)发生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1年存活率为75%,4年存活率为62%。非脾切除组:22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和超声造影(CEUS)在检测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并对两者进行比较。方法对肝移植术后患者常规行CDU检查,对CDU疑肝血管血流异常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肝动脉、门静脉、下腔静脉及肝实质的血流灌注,对其中29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或CT血管造影(CTA)/MR血管造影(MRA)证实病例的CDU及造影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后血管并发症患者29例,其中肝动脉狭窄22例,肝动脉血栓闭塞3例(肝动脉血栓闭塞合并肝梗死2例),门静脉狭窄2例,下腔静脉狭窄1例,另1例为肝门部血肿并肝动脉、门静脉受压狭窄。CDU显示25例狭窄均有血流参数异常,但不能判断狭窄部位及程度,3例血栓闭塞者,动脉血流均未显示,但不能肯定诊断;超声造影可明确诊断肝动脉血栓闭塞,显示肝动脉、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狭窄,与DSA或CTA/MRA结果符合率分别为100%(3,3)、90.9%(20/22)、100%(2/2)及100%(1/1)。结论CDU与超声造影互为补充,有利于提高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肝移植后无症状性肝动脉血栓形成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导致移植肝动脉阻塞后无症状的可能原因。方法 通过肝功能监测、彩色多普勒超声、肝动脉造影、肝组织活检以及胆道造影等手段追踪观察肝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经过,综合分析导致“无症状”的各种可能因素。结果 肝移植术后第4d肝动脉吻合出现血栓形成,至20d肝动脉接近完全阻塞;肝组织学检查见肝内胆汁淤积、肝细胞水样变性、小胆管上皮细胞萎缩以及汇管区纤维化等病理学改变。肝功能检查提示除γ0谷氨本主酶和碱笥磷酸酶升高之外,肝功能恢复顺利。术后71d血管造影显示肝动脉完全阻塞,但有侧枝循环建立和门静脉代偿性扩张。术后患者始终未出现肝动脉阻塞所特有的临床症状。结论 侧枝循环的建立和门静脉的代偿,使移植肝得以存活;术后2周之内经常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肝动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19.
我院1992年1月至1998年9月间,共收治创伤性脾破裂29例,根据病情选择了不同治疗方法,通过2个月至6年的随访,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23例,女6例。年龄7~60岁,平均30岁。致伤原因为车祸17例(58.6%),坠落伤8例(27.6%),钝挫伤4例(13.8%)。受伤至就诊时间1小时至5天。除依据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外,腹腔穿刺均获不凝血。B超检查27例(余2例行CT检查),提示脾下极破裂11例,上极4例,中央5例,多发7例,并均提示腹腔有不同量积血。CT检查14例与B超结果符合。本组29例中行脾切除10例(其…  相似文献   

20.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院 1992~ 2 0 0 0年共收治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PVCT)患者 15例 ,手术 14例 ,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共 15例 ,男 9例 ,女 6例 ;年龄 10~ 48岁 ,平均 2 4岁。主要症状为反复呕血、黑便 ,脾肿大、脾亢进 ,腹水等。其中 6例患者在外院行过“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 15例患者均经Duplex超声检查 ;8例行间接门静脉造影 ,5例门静脉主干狭窄或不显影 ,侧支循环开放 ;3例肝内门静脉分支变细扭曲呈蜂窝状。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5例 ,提示PVCT伴侧支大量开放。术中 3例行直接门静脉造影。术前检查胃底食管下段静脉重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