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肖海 《海南医学》2011,22(17):121-123
动脉溶栓( Intra-artcrial thrombolysi, IAT)是挽救缺血半暗带和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其机制在于使脑血管迅速得到早期再灌注,恢复梗死区脑血流量,缓解因局部脑缺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体征和症状。目前临床报道动脉溶栓治疗的溶通率为21%-93%,但由于溶栓疗法易引起再灌注损伤及闭塞、颅内出血等并发症。为探讨选择急性脑梗死的最佳溶栓方案、最适溶栓剂、最佳给药途径以及最好溶栓时机。本文就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病例筛选、溶栓药的选择及疗效以及治疗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王爱玲 《中外医疗》2011,30(35):98-99
目的观察尿激酶在超早期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安全性以及并发症。方法将60例超早期急性脑梗死病人平均分成2组。对照组:应用降纤酶,隔日1次,共3次,第1次剂量为10BU,第2次及第3次各5BU,加入250mL生理盐水中静滴1h以上。每次用药前均查凝血酶原时间及纤维蛋白原,如高于正常值高限则停用。治疗组:尿激酶100万~150万U溶于坐理盐水100~200mL持续静脉滴注30min。2组患者基础治疗均为甘露醇、奥美拉唑及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细胞药物静点,口服辛伐地汀,拜阿斯匹林(治疗组在溶栓后24h服)。治疗1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率90%,总有效率93%;对照组显效率66%,总有效率8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价值和确定DWI在区分常规MRI上所示的多发梗死灶中急性和非急性梗死方面的能力.方法 对68例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经颅脑CT、常规MRI及DWI检查后,进行影像学的图像特征分析,重点分析信号强度和病灶大小.患者均采用统一的治疗方法.结果 DWI对超急性及急性脑梗死可显示CT、常规MRI不能显示的病灶,并随时间延长显影范围逐渐增大.在常规MRI可显示的病灶中,DWI可更清楚、更全面地显示病灶,且病灶范围更大.亚急性期及慢性期DWI影像逐渐改变成等信号、混杂信号,部分为囊性信号,且不易显示病灶.结论 DWI诊断超早期脑梗死比CT、常规MRI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5.
陈子龙  李先锋 《广西医学》2013,(12):1649-1651
目的观察应用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并发症及预后。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住院单双号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0例采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对照组30例采用静脉溶栓治疗。两组分别于溶栓前及溶栓后2h、24h、7d、14d按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N1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4d后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3.3%(22/30),高于对照组的36.7%(11/30)(P〈0.05)。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再通闭塞的血管,重建血流,从而挽救缺血半暗带,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演变的磁共振波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研究急性脑梗死代谢物的变化规律,以观测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的存在形式和演变过程.方法:44例超急性期(<6 h)与急性期(6-72 h)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发病时间分为5组.均行质子磁共振波谱(Hydrogen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HMRS)、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常规MRI检查,在DWI高信号内梗死核心区、内缘区、外缘区及高信号外周嗣区、对侧镜像区分析代谢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和乳酸(Lac)的含量,并计算NAA/Cr、Lac/Cr.结果:①与对侧镜像区比较:梗死核心区和内缘区在所有时间组NAA/Cr均明显降低,Lac/Cr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缘区NAA/Cr在24 h内轻度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以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时间组Lac/Cr均升高;周围区在48 h以内NAMCr轻度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Lac/Cr升高.但随后时间组内Lac未明显测出.②各兴趣区之间的NAA/Cr和Lae/Cr在发病最初6 h以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进展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①IP在发病的最初12~24 h存在于DWI高信号区内,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向外周推移.②DWI高信号区外也存在IP,时问可以持续至24~48 h.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梗死的常规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措施包括卧床休息、消除脑水肿、活化脑细胞、防治并发症及康复治疗等。比较积极的治疗措施为药物溶栓和用机械的手段再通阻塞的动脉。目前临床上尤为重要的仍为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 选取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行颅脑CT灌注成像检查,观察静脉应用尿激酶溶栓前后病变区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的变化,于溶栓前、后进行NIHSS评分.结果 急性脑梗死发病6h内CT灌注成像均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于的脑灌注异常区,表现为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降低,平均通过时间(MTT)延迟,表明存在缺血半暗带.溶栓后大部分患者脑灌注情况明显改善,梗死核心区rCBF,rCBV与溶栓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缺血半暗带区rCBF显著增加(P<0.01),rMTT减小(P<0.01).溶栓后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行CT灌注成像能显示缺血半暗带,溶栓后缺血半暗带区脑灌注异常明显改善,对静脉溶栓治疗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磁共振扩散成像(DWI)和波谱(MRS)技术界定超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力求提出量化评定标准.方法 13例发病时间在2~6 h以内的超急性脑梗死患者行MRI检查,包括DWI及MRS技术,并在2~28 d内复查T2 WI确定最终梗死范围.对梗死中心区、缺血半暗带及对侧镜像区,测量其扩散变化及代谢改变.结果 ①梗死中心区与缺血半暗带表观扩散系数(ADC)平均值分别为7.01×10-4 mm2/s及9.36×10-4 mm2/s,相对ADC(rADC)平均值分别为0.63及0.87,梗死中心区ADC及rADC均明显降低,缺血半暗带ADC及rADC轻度下降,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超急性脑梗死的典型MRS改变为乳酸(Lac)浓度升高和氮-乙酰天门冬氨酸盐(NAA)水平降低.以肌酸和磷酸肌酸(Cr)为内标准的NAA/Cr比值、Lac/Cr比值及相对NAA(rNAA)在梗死中心区与缺血半暗带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缺血半暗带区ADC值轻度降低(<22%)、Lac升高且NAA正常或轻度下降(<14%);而ADC值明显降低(25%~53%)、Lac升高且NAA明显下降(16%~34%)的区域为不可逆损伤区的可能性大.④1例疑腔隙性脑梗死发病2 h DWI见右丘脑小团异常高信号灶,ADC下降幅度为16%,11d后复查T2 WI见原右丘脑高信号完全消失,提示为缺血半暗带,而非梗死.结论 DWI和MRS的联合应用可发现超急性脑梗死,并预测缺血半暗带.  相似文献   

10.
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的存在是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关键.IP的确定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焦点.目前多应用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不一致区作为半暗带存在和溶栓治疗的基础,但半暗带存在的时间一直存在争议[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03年1月~2007年1月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无严重肝肾疾病、血液病、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倾向,随机分为两组,疏血通治疗组38例,复方丹参对照组38例,进行对照观察,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降低;抗凝、溶栓、降血脂等方面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能减少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3年1月-2007年1月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无严重肝肾疾病、血液病、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倾向,随机分为两组,疏血通治疗组38例,复方丹参对照组38例,进行对照观察,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降低;抗凝、溶栓、降血脂等方面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能减少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2011年6月住院治疗的72例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治疗,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9.8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好,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安全性好,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综合疗法与单纯西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采用中西结合用药,早期功能康复训练,心理疗法及针刺疗法。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结果一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4%,治愈率为5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1%,治愈率为28、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综合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能降低脑梗死的致残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综合疗法与单纯西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采用中西结合用药,早期功能康复训练,心理疗法及针刺疗法。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结果 一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4%,治愈率为5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1%,治愈率为28.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综合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能降低脑梗死的致残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梗死药物治疗的经济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药物治疗方案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治疗效果和经济效果.方法:运用药物经济学中的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对不同药物治疗方案进行评价.结果:应用不同疗效指标,各治疗方案的成本效果分析各不相同.结论:药物经济学在帮助临床选择最佳治疗方案、以期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效益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纳络酮 (naloxone)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急性脑梗死 40例用纳络酮治疗 2个疗程后与 40例同样患者用复方丹参或维脑路通治疗对照 ,观察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 ,用 χ2 或u检验。结果 :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5 % ,高于对照组的 70 % (P <0 .0 5 ) ;治疗后血液流变学 5项指标治疗组明显改善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0 1)。结论 :纳络酮对急性脑梗死有明显疗效 ,是治疗本病的有效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8.
岑艳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4):81-82,88
目的观察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西药治疗组(对照组)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观察组)各40例,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0%(χ^2=8.38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2.124、2.572、2.367、P〈0.05),而对照组上述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2.362,2.785,2.524,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优于单纯应用西药治疗的疗效,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大面积脑梗死的特点,探讨降低患者病死率的新内科治疗方案。方法56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予以规范抗栓治疗、严格控制性补液、使用白蛋白改善脑灌注、尽早使用人尿激肽原酶、禁用扩血管药物、控制高危因素及加强并发症处理,总结这些病例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经验。结果治疗后4 d查头颅MRA均证实均为大脑中动脉梗死,死亡仅2例,放弃治疗2例,其余52例患者无任何颅内高压的表现,平稳渡过脑水肿高峰期,(21±4) d后52例患者均好转出院,发病1个月时所有患者病死率7.14%。结论新治疗方案优于传统方案,能明显降低病死率,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钢  白雪  杨思进 《西部医学》2008,20(1):185-187
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灶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其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西医治疗目前主要以溶栓、抗凝、降纤以及脑保护为主。脑梗塞在中医属于“中风”病,近年来应用中医药治疗脑梗塞机制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在改善血流变学、抑制血栓形成、降低血脂、增强机体免疫力以及神经保护作用和针灸治疗的机理等方面,本文仅对这几方面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