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小儿时期冠状动脉病变多表现为动脉瘤或动脉瘘,两者均有冠状动脉异常扩张,但其血液动力学改变、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明显不同。我科自1994年10月~1997年12月收治冠状动脉瘤及冠状动脉瘘患儿共9例,现作一对比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冠状动脉瘤8例,男6例,女2例,年龄5个月~11岁。原发病:川崎病7例,马凡氏综合征1例。冠状动脉瘘1例,男,8岁,无伴发的其他心脏畸形。冠状动脉瘤患儿均无与冠状动脉瘤直接相关的症状和体征。冠状动脉瘘患儿症状与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相似,表现活动后心悸、气短。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使用低千伏扫描在冠状动脉CTA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36例体质量指数在24以内的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120kV(120kV组)与100kV(100kV 组)进行检查。SimensSOMATOMDefinition双源64层CT 机,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毫安:120kV 组(120kV 组)420 mA、100kV 组(120kV 组)360mA,螺距随心率自动调整(0.2~0.45),准直32×0.6mm,层厚0.75mm。造影剂为欧乃派克(350mgI/ml)70ml,注射速率5.5ml/s,随后以相同速率注射50ml生理盐水。扫描范围气管隆嵴下1cm 至心脏膈面下2cm。将冠状动脉分为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4支进行分析,以横断面为主,3D图像为参考,分4级进行图像质量分级。1级:血管质量优秀,三维重建血管清晰,边缘光滑锐利,无错层伪影;2级:血管质量良好,断层图像较清晰,三维重建血管边缘清,有少许错层伪影,能够诊断;3级:血管质量一般,三维重建血管有伪影,结合断层可诊断;4级:血管质量差,三维重建血管模糊,轮廓不清,伪影重不能诊断。记录加权CT计量指数(CTDIvol)、计量长度乘积(DLP),并通过公式计算出患者有效剂量ED(DLP×0.017)。应用χ2 检验不同千伏组间图像质量有无差异;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 36例患者检查均成功,图像质量分级与千伏剂量之间无显著差异(χ2=2.707,P=0.258),120kV 组平均有效剂量为(16.79±3.04)mSv,100kV组平均有效剂量为(9.2±2.09)mSv,两组平均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18,P<0.05)。结论 对体质量指数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采用100kV检查,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可降低约45.5%,在保证检查质量的同时,可明显减少对患者的损伤,但不建议在高体质量患者中使用。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AC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冠状动脉血管狭窄 >90 %及完全闭塞性病变 ,根据造影结果选择合适的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术。结果 42例 5 1个血管段的 PTCA及支架置入术。急性心肌梗死梗死相关血管单纯 PTCA7例 ,8个血管段病变狭窄 <90 %直接置入支架。 42例 ACS患者共置入 5 5个支架 ,支架置入成功率 10 0 % ,支架置入后管腔残余狭窄程度 ( 0± 10 ) % ,病变成功率为 96.1% ( 49/5 1处 )。 2例因引导钢丝未通过 C型病变而失败 ,无一例死亡、急性心肌梗死、紧急冠脉搭桥、心包填塞等严重并发症 ,术后主要并发症为穿刺部位出血。术后随访 1~ 12月 7例再发心绞痛 ,1例因再狭窄行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治疗 ,无症状及经造影证实靶血管通畅率为 82 .5 % ( 33/4 0例 )。结论 ACS患者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管重建可降低冠心病事件 ,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双源CT(DS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收集104例临床疑诊或确诊冠心病并于30日内先后接受D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以CAG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分别评估D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50%、≥500%和≥75%)的价值.结果 CAG显示1296段冠状动脉.DSCT可评估的冠状动脉为1217段,可评估率为93.90%(1217/1296);诊断<500%、≥50%和≥75%狭窄的敏感度分别为79.12% (144/182) 、84.73% (172/203)和89.83%(106/118),特异度分别为97.33%(802/824) 、99.21%(1006/1014)和99.82%(1097/1099),阳性预测值为86.75%(144/166)、95.56%(172/180)和98.15%(106/108),阴性预测值为95.48%(802/840) 、97.01%(1006/1037)和98.92%(1097/1 109),准确率为94.04%(946/1006) 、96.80% (1178/1217)和98.85%(1203/1217).钙化斑块是导致血管不可评估及误诊的主要原因.结论 DSCT冠状动脉造影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性较高,可作为临床筛查冠心病的较为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介入治疗80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率100%,随访时间为1~80月,中位数为24个月。结果:随访期间死亡2例(2.5%),非致命性急性心肌梗死3例(3,75%),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例,心绞痛复发8例(10.0%),行血运重建术3例(3.75%)。以Kaplan-Meier法计算术后6年生存率为97,5%,无心脏事件生存率1年为89,0%,6年为85.6%。Cox回归分析显示:支架放置与心脏事件呈负相关,而病变支数与心脏事件呈正相关。糖尿病病史、病变支数与心绞痛复发呈正相关。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预后良好,可明显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的冠状动脉造影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畸形的特征及评价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在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总结2024例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并确诊各种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结果:2024例冠状动脉造影中检出42例冠状动脉畸形。9例冠脉起源异常;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检出33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24例,右冠状动脉左室瘘4例,右冠状动脉右室瘘1例,左冠状动脉右室瘘1例,前降支左室瘘2例,回旋支左室瘘1例。9例经手术证实。2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予介入栓塞治疗。结论:冠状动脉畸形是少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新医学》1970,(3)
综述22例冠状动脉创伤,进医院前死亡率为32%。于进院时尚生存的15例中,10例(67%)终于救活。枪火伤比穿刺伤的死亡率大。冠状动脉创伤比没有冠状动脉损害的心脏贯穿性创伤的住院死亡率要高20%,原因是心律紊乱和心源性休克比较多见。于手术前或手术中7例伴有或发展为心室纤维震颤,4例出现收  相似文献   

9.
临床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所继发的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最常见病因。然而,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正常冠状动脉情况下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冠状动脉栓塞是导致这种特殊情况的较常见原因。多种心血管疾病(如房颤、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结构异常、人工瓣膜等)均可以导致冠状动脉栓塞,但对冠状动脉栓塞的诊断和治疗,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痉挛,是因一枝或多枝冠状动脉自发的持续性的收缩而导致受这些动脉供应的心肌发生缺血及功能障碍。冠状动脉痉挛也造成浦氏心绞痛(Prinzmetal's angina)即变异性心绞痛(休息时发生心绞痛)。并且已经知道在没有冠状动脉阻塞的病人,也能导致心肌梗塞。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临床疑似冠心病或已经确诊的冠心病患者的DSCTA和CAG检查资料。以CAG结果为金标准,计算DSCTA诊断轻度(管腔狭窄<50%)、中度(管腔狭窄50%~75%)、重度(管腔狭窄≥75%)冠状动脉狭窄及D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总体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结果 41例患者共546个直径≥1.5 mm的冠状动脉节段中535个满足诊断要求,其余11个因钙化斑块遮蔽管腔而无法诊断。DSCTA诊断轻度、中度、重度冠状动脉狭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69.23%(36/52)、96.60%(341/353)、75.00%(36/48)、95.52%(341/357)、93.09%(377/405),68.42%(26/38)、99.42%(341/343)、92.86%(26/28)、96.60%(341/353)、96.33%(367/381),70.67%(53/75)、99.71%(341/342)、98.15%(53/54)、93.94%(341/363)、94.48%(394/417),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总体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64.61%(115/178)、95.52%(341/357)、87.79%(115/131)、84.41%(341/404)、85.23%(456/535)。结论 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DSCTA对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吕海权 《临床荟萃》2005,20(3):172-172
患者,女,45岁,以“发作性心前区闷痛5天,再发4小时”入院,患者于入院前5天夜间睡眠中突发心前区闷痛而醒,伴左背部放射痛,持续约10余分钟自行逐渐缓解。入院前4小时于凌晨睡眠中心前区闷痛再发,伴恶心、出冷汗,症状持续4小时无缓解而住院。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史,家族中无心脏病患者。体检:血压140/85mmHg(1mmHg=0.133kPa),双肺听诊正常,心界叩诊不大,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导致冠状动脉破裂,主要是指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或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操作过程中造成冠状动脉内皮及中层的局限性撕裂或完全破裂[1]。2006-121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置入支架处的冠状动脉发生完全性破裂患者,经我们急诊开胸探查止血和冠状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造影中严重冠状动脉痉挛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68岁.因"头晕5年,黑朦、胸闷5个月,加重1个月"入院.入院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血压3级.动态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最慢约31次/分)、室上性期前收缩,部分构成短阵房速、停搏(2.82 s).  相似文献   

15.
《新医学》1974,(4)
本文在110例尸解材料上,用血管内注入红色赛璐珞的方法,系统地观察了心脏冠状动脉的分支、分布和肉眼可能看到的吻合。重点描述了副冠状动脉。副冠状动脉出现率为60.0±4.7%。分支仅1~2支,无3支者。管径0.6~1.5毫米占大多数(77.08%)。此外,本文还对副冠状动脉的起始、供给范围、吻合等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6.
少见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的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少见的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的冠状动脉造影的表现,探讨冠状动脉造影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1997-1999年410例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共16例,其中壁冠状动脉8例,冠状动脉瘘6例及先天性右冠状动脉缺如2例。冠状动脉造影,动态下观察,并进行必要的测量。结果 8例壁冠状动脉均表现为收缩期狭窄,1级3例,2级4例,3级1例。狭窄段长度17.2mm,其中3级1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6例冠状动脉瘘,5例源自左冠状动脉,1例源自双侧冠状动脉,2例引流入肺动脉干,4例引流入右心室。2例右冠状动脉缺如,经冠状动脉造影及主动脉造影证实。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少见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的重要手段,动态下观察是发现病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了解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UCAD)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 104例UCAD患做冠状动脉造影,对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UCAD病变部位最多见于左前降支,占46.3%(P<0.05);初发劳力型心绞痛单支病变占53.8%,较其他各型多(P<0.05),恶化劳力型、静息型、梗塞后心绞痛、非Q波心肌梗塞(NQMI)多支病变多见(P<0.05),分别占67.8%、63.7%、77.3%、81.9%,这4型之间无差异(P>0.05);各型UCAD病变血管多为50%-89%狭窄(P<0.05)。结论 通过对UCAD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对比研究,表明冠心病危险程度的关键除血管的狭窄程度外,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HIV感染者冠状动脉易损斑块是否与非HIV感染者存在差异,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167例HIV感染者(HIV感染组)及185例非感染者(非感染组)行冠状动脉CTA(CCTA),将存在≥2种高危形态学特征的斑块定义为易损斑块,对比分析2组患者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类型、位置、发生率,以及HIV感染者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2组最常见易损斑块类型均为低衰减斑块+正性重构,多位于前降支近段(S6);HIV组≥1个冠状动脉节段出现易损斑块的发生率较非HIV组增加(34.73% vs 24.32%,P<0.05)。HIV组冠状动脉易损斑块与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药物治疗时间独立相关[OR=1.29,95%CI(1.04,1.59),P=0.02]。结论 HIV感染者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率较非感染者增加;ART药物治疗可能是HIV感染者出现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中的冠状动脉破裂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成形术中冠状动脉破裂的可能原因。方法:对所有介入治疗前的靶病变行定性和定量造影分析,并选择在发生冠状动脉破裂前最近一次的血管内超声(IVUS)图像进行分析。结果:在5个心脏介入中心总共1 506例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患者中,发生冠状动脉破裂15例(1.0%),其中6例与操作导丝相关,1例与单纯球囊扩张相关,8例与支架植入相关。6例与导丝相关的破裂均由亲水涂层或中等硬度导丝所致,靶病变包括3例闭塞、4例偏心和3例分叉病变。与球囊或支架相关冠状动脉破裂包括6例偏心、6例中等至严重钙化病变。有血管内超声分析的5例,其病变偏心率均小于0.4,钙化弓在42~109度。除了单纯球囊破裂病例,在所有支架植入导致的破裂,球囊/管腔比值均超过1.3。所有与导丝相关冠状动脉破裂属于EllisⅡ级,与球囊或支架相关的2例属Ⅱ级,7例属Ⅲ级。结论:导丝相关的冠状动脉破裂常发生在采用亲水涂层或中等硬度导丝对偏心、分叉或闭塞病变进行操作;球囊或支架相关冠状动脉破裂经常与球囊尺寸过大或压力过大有关,常发生在偏心和伴钙化的病变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