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四章心室肥大心室肥大包括心室肥厚和扩张。心室肥厚大多是由于心室收缩期负荷过重所引起,常见于高血压病、主动脉瓣狭窄和肺动脉瓣狭窄等;心室扩张多由于心室舒张期负荷过重所致,常见于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心室肥厚与扩张常同时存在。当心室肥大时,由于心室壁肥厚,表面积和除极面积增大,电偶的数目较正常大大增加,使肥大侧心室的除极心电向量增大,心室除极综合向量的方向偏向肥大侧。其次健侧心室兴奋完了时,肥大侧心室仍在继续激动,特别是左室肥大时除极更加延迟,因此缺乏健侧心室电力的抵消作用,使心室除极综合向量  相似文献   

2.
单心室生理是指一侧心室发育不良或缺如,由发育良好的一侧心室独立供应体循环和肺循环。随着对单心室生理了解的深入和手术方式的改进,单心室患儿的生存期得到了延长。该文就姑息术前、术中和术后单心室解剖、单心室生理以及手术麻醉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ongenital coronary artery fistula,CCAF)心室瘘口的异常血流的特点及价值。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在常规切面和特殊的心肌与心室的交界切面观察CCAF心室瘘口的结构及血流特点,分析总结漏入心室的CCAF的特点及诊断规律。结果 13例CCAF患者中,漏入左心室的6例,漏入右心室的5例,漏入双心室的2例。9例在常规切面行彩色多普勒检查可探及心室瘘口及瘘口异常血流;而13例CCAF患者均在心肌与心室交界切面发现心室内存在肌小梁,且瘘口异常血流由肌小梁间隙汇入心室。结论心肌与心室交界切面较常规切面可更有效的发现漏入心室的CCAF,提示本方法有助于减少CCAF患者的误诊及漏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 获得适用于心肌细胞膜片钳研究的单个心室肌细胞.方法 应用酶消化和机械分离的方法分离出生25~30 d的豚鼠心室肌细胞,从形态学及电生理学方面鉴定急性分离的豚鼠心室肌细胞活性,在电镜下观察活性较好的豚鼠心室肌细胞形态学特点,并选用活性较好的单个心室肌细胞进行膜片钳钳制,记录心室肌细胞Ik电流.结果 形态学方面:活性...  相似文献   

5.
心室內迷路传导(ventricular aberration)又称心室內差異性传导,是指一个室土性激动通过心室吋,由于传导途径发生異常,致該心室激动波在形态上亦发生異常。晚近Schamroth等提出将心室內迷路传导分为二类:一为相性心室內迷路传导(phasic ventricular aberration);一为非相性心室內迷路传导(non-phasic ventricular abetration)。前者包括激动过早抵达心室或因与之有关的心室性心动周期长度改变所致,往往呈单独出现或一时性出现;后者包括心室內传导障碍(如左、右束枝传导阻滞)、梗死周围阻滞、預激症候群及某些結性逸搏或心律伴有房室結与心室間異常传导径路所造成的心室內迷路传导等,往往呈持續性或間歇性出现。关于非相性心室內迷路传导,已屡见报导,本文目的拟結合所见病例,对相性心室內迷路传导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作一簡略探討。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心室自身优先(VIP)功能对减少心室起搏比例的影响.方法 3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安装具有VIP功能双腔起搏器,关闭VIP功能2个月,测量心室起搏比例,开启VIP功能2个月,比较不同功能下心室起搏比例.结果 关闭VIP功能,心室起搏累计百分比为(78.87±18.73)%;打开VIP功能,心室起搏累计百分比为(12.15±11.22)%;打开VIP功能后的心室起搏百分比明显低于关闭VIP功能后的心室起搏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IP功能可有效减少右心室起搏累计百分比.  相似文献   

7.
陈燕  刘烈  陈东骊  林纯莹  陈泗林  梁远红 《广东医学》2012,33(14):2072-2073
目的研究心室自身优先(VIP)功能对减少心室起搏比例的影响。方法 3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安装具有VIP功能双腔起搏器,关闭VIP功能2个月,测量心室起搏比例,开启VIP功能2个月,比较不同功能下心室起搏比例。结果关闭VIP功能,心室起搏累计百分比为(78.87±18.73)%;打开VIP功能,心室起搏累计百分比为(12.15±11.22)%;打开VIP功能后的心室起搏百分比明显低于关闭VIP功能后的心室起搏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IP功能可有效减少右心室起搏累计百分比。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急性心肌梗塞后心室晚电位与程序电刺激诱发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的关系。17只犬心肌梗塞后3~5天,13只体表记录到心室晚电位,其中12只诱发了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和心室纤颤(94.11%,P<0.01)。结果提示:心室晚电位的出现与程序电刺激诱发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应用心脏电刺激技术和单相动作电位记录技术,从心室复极化时程、时相及复极化离散性和心室肌电稳定性的角度,研究口服奎尼丁和胺碘酮4周后对心室电生理效应的影响及其差异。结果表明,奎尼丁和胺碘酮有相似的心室电生理效应,包括延长心室有效不应期和心室复极化时程。但是奎尼丁对延长复极化后期的作用尤为突出,且使复极化离散性增加,对心室纤颤阈值无显著影响;而胺碘酮均一同步地延长复极化时程,不影响复极化离散性,且使心室纤颤阈值上升,提高心室肌电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是严格控制心室率或宽松控制心室率,哪个更佳?另外找出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心室率控制到多少是最佳,是否存在拐点问题。方法:收集符合标准患者20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宽松心率控制组100例(静息状态下心室率<110次/min)与严格心率控制组100例(静息状态下的心室率<80次/min,活动状态下≤110次/min)。根据心率控制要求单用或联合应用β-R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地高辛,直至心室率达标。结果:心室率严格控制组只有67%心率控制达标,心室率宽松控制组有97%心率控制达标,但两者在心血管原因死亡因心力衰竭住院;中风、晕厥、猝死、影响生命的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心室率宽松控制和严格心室率控制疗效比较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1.
荆刚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5):1094-1095
目的探讨心电监护表现为心室纤颤和心室停搏的心搏骤停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将我院ICU 2008年2月—2010年2月发生心搏骤停患者38例分为心室纤颤组(17例)和心室停搏组(21例)。比较2组冠心病及电解质紊乱、缺氧和高乳酸血症比率并检测血糖。结果 2组患者在患有冠心病、电解质紊乱、缺氧和高乳酸血症的比率及血糖值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心搏骤停以心室纤颤和心室停搏两种心电图表现形式最为常见,表现为心室纤颤者患有冠心病比率较高,但内环境紊乱较轻;而表现为心室停搏者冠心病比率低,但内环境紊乱则较重,需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在急性分离SD大鼠心室肌细胞上,检测Ca2 电流(Ica)和Ca2 浓度[Ca2 ].的变化.方法 改良Langendroff法,用含胶原酶Ⅰ(1750 U/mL)和蛋白酶XⅣ(0.28 mg/mL)的无Ca2 台氏液经大鼠主动脉循环灌流法,急性分离大鼠心室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心室肌细胞的Ica,动态细胞荧光成像技术检测心室肌细胞[Ca2 ]i的变化.结果 在20 rmin内新鲜分离大鼠心室肌细胞,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可记录电刺激引起心室肌细胞Ica,1μmol/L异丙肾上腺素可显著增加Ica;并观察到心室肌细胞[Caa2 ]i以及电刺激增强[Ca2 ]i的效应.结论 大鼠心室肌细胞急性分离方法简便实用,所分离的心室肌细胞形态和功能正常,适用全细胞膜片钳和动态细胞荧光成像技术检测实验.  相似文献   

13.
限制型心肌病(restrictive cardimoyopathy,RCM)亦称闭塞性心肌病,包括在热带地区常见的心内膜心肌纤维化(endomyocardial fibrosis,EMF)和温带地区多见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心内膜心肌病(deosinophilic encomyocardial disease).近年研究表明,可能是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表现.一病是以心室内膜、内膜下或内膜心肌纤维增厚累及一侧及两侧心室,引起舒张期心室伸展障碍和充盈受限为特征,而无心室明显肥厚或扩张的心肌疾病.心室腔缩小,甚至闭塞,心室舒张阻抗增高.排血减少,最后发生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心室率控制对冠心病伴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160例冠心病伴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高心室率组和低心室率组,两组患者均经美托洛尔缓释片单药或联合胺碘酮控制心室率,治疗目标:高心室率组为80次/分≤心室率<100次/分,低心室率组为60次/分≤心室率<80次/分。根据心室率达目标值后开始进入观察期2年。观察2年内患者临床心力衰竭症状变化、心绞痛发作情况、血清N端脑钠素前体(NT-proBNP)浓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变化。结果 治疗前两组各项数据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高心室率组临床心功能不全情况优于低心室率组,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无明显差别。NT-proBNP、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在治疗后两组均有下降,但高心室率组下降更显著(P<0.01)。结论 冠心病伴心力衰竭合并慢性房颤患者的心室率控制在80~100次/分相对优于60~80次/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比索洛尔与美托洛尔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活动过程中心室率影响的差异。方法 根据药物使用种类及时间进行分组,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7年9月42例窦性心律患者(23例使用美托洛尔,19例使用比索洛尔)和5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28例使用美托洛尔,22例使用比索洛尔)在6 min步行试验过程中的心室率变化情况,从而分析比索洛尔和美托洛尔对心室率的不同作用特点。结果 所有患者在使用药物前后,活动过程中心室率变化均经历了先上升再下降的过程。使用药物前,窦性心律组在活动过程中的最大心室率出现在第5分钟,房颤组出现在第3分钟;使用美托洛尔后,窦性心律组患者活动过程中的最大心室率仍出现在第5分钟,房颤组患者活动过程中的最大心室率仍出现在第3分钟;使用比索洛尔后,窦性心律组患者活动过程中的最大心室率延迟出现在第6分钟,房颤组患者活动过程中的最大心室率延迟出现在第5分钟。窦性心律组,使用两种药物的患者休息5 min后心室率与活动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使用两种药物的患者休息5 min后心室率与活动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较之于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降低患者活动过程中最大心室率方面的作用更明显;比索洛尔可能具有延迟患者活动过程中心室率峰值再出现的作用,可能具有更为明显的心室率控制潜能。  相似文献   

16.
有搏动性双向Glenn分流术后早期单心室负荷与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有搏动性双向Glenn分流术后早期单心室负荷与功能的变化。方法:对16例功能性单心室患儿施行了有搏动性双向Glenn分流术,分别于术前、术后24h及术后7d,测定其动脉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压、心室舒张期末容积和收缩期室壁应力、心室后壁厚度以及心室收缩功能指标。结果: 早期,动脉血氧饱和度显著上升,收缩压降低,但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均无明显改变;心室舒张期末容积及收缩期室壁应力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成年大鼠心室肌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提高细胞存活时间。方法:采用LANGENDORFF灌流法,胶原酶P酶解分离心室肌细胞,并用M199培养基进行培养。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结构,并予电刺激观察心室肌细胞的收缩情况。结果:心室肌细胞分离、存活率高,形态结构良好,存活可达7 d。电刺激下心室肌细胞出现同步收缩;若去除细胞外液中的钙离子,则不再收缩。表明心室肌细胞活性完好。结论:改进后的分离和培养方法,能使急性分离的成年大鼠心肌细胞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 ,心室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室肌工作细胞和浦肯野纤维上 ,而有关心室肌工作细胞的电、机械及药理知识也几乎均来源于心内膜下心室肌细胞。近年来 ,随着心室肌中层细胞 (M细胞 )的发现和研究的深入 ,发现心内膜下心肌细胞、心外膜下心肌细胞及M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有很大差别 ,主要表现在动作电位形态、离子通道特性以及对各种病理生理因素的反应都有差异 ,称为心室肌跨壁电生理异质性。心室肌跨壁电生理异质性的提出和重视是近年来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和心电图复极波形成基础方面的研究进展之一。本文就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  相似文献   

19.
心室电风暴     
心室电风暴是心室电活动极度不稳定所导致的恶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机制.随着ICD的临床应用及冠心病发病率的逐年增加,心室电风暴的发生率较前显著增加.本文对心室电风暴病因及诱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及治疗加以简述.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临床应用中,几乎所有的双腔心脏起搏器均设有心室安全起搏(VSP)功能.双腔心脏起搏器的心房起搏信号发出后,先后进入心房后心室空白期、交叉感知窗(CDW)、正常感知窗.心室线路在CDW内感知到心室自身激动(QRS波)或心外干扰信号,起搏器于心房脉冲(AP)后100~120 ms处发放心室脉冲(VP),保证心室起搏安全的程序称VSP(图1),心电图表现可见房室间期(AVI)较正常PR间期短,称为非生理性AVI(NPAV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