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7~1990年144例单侧听神经瘤患者,经枕下径路行肿瘤全切术并尽量保留其听觉功能。现就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术前言语分辨率(SDS)、术前面神经和三叉神经功能以及听性脑干电反应(ABR)对术后有用听力(SDS>15%,言语接受阈<70dB)保留率的预测进行分析。①听神经瘤向后颅窝扩展≤5mm者25人,有15人(60%)术后保留了有用听力;而肿瘤>25mm者17人,仅3人(18%)  相似文献   

2.
eighth nerve monitoring,DENM)和听觉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在乙状窦后径路听神经瘤切除及听力保存术中的应用。77例患者接受了听神经瘤切除及听力保存手术,肿瘤大小在0·5~2·5?之间。应用DENM时,肿瘤在1?以下患者的听力保存率为71%,肿瘤在1~2·5?之间患者的听力保存率为32%;而应用ABR时,肿瘤在1?以下患者的听力保存率为41%,肿瘤在1~2·5?之间患者的听力保存率为10%。因此,作者认为,与ABR相比,DENM明显提高了听神经瘤切除术的听力保存率。直接第Ⅷ颅神经监测和听觉脑干反应在听神经瘤切除和听力保存术中的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型听神经瘤术中听力保存的影响因素。方法2014年3月~2015年3月共诊治289例听神经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中行单侧听神经瘤切除术术前有实用残余听力的21例大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枕下开颅乙状窦后经内听道入路行全肿瘤切除,术中采用复合动作电位(CAP )和听性脑干反应(ABR)适时监测,分析术后听力保存情况对内听道大小、肿瘤与神经粘连程度、术中是否行听性脑干反应监测、是否实施联合电位监测及是否与神经纤维瘤病II型有关进行Logostic多因素分析,分析可能影响术后听力保存的相关因素。结果术前7例患者听力分级为A级,14例患者听力分组为B级,术后7例A级患者中1例降为B级,其余均降至C、D级,无实用性听力,听力总体保存率14.29%;14例B级患者3例保持B级实用听力,其余听力均降为C、D级,听力保存率为21.42%。内听道扩张、肿瘤和神经粘连、术中听觉脑干反应监测、神经纤维瘤病II型、联合电位检测是大型听神经瘤术中保存听力的影响因素。结论大型听神经瘤术中对听力保存的影响因素与神经瘤解剖部位、与听神经的关系、术中监测等均有关,加强术中监护有助于提高对听力保存。  相似文献   

4.
将视动图(OKP)输入计算机进行分析,分别计算视动性眼震的快、慢相速度,观察幕下病变对视动性眼震快、慢相速度的影响。将经CT或MRI证实为幕下病变的36名患者分四组:①听神经瘤和桥小脑角肿瘤(共16例),按瘤体直径又分≤2cm和>2cm两组;②脑干病变(6例);③小脑病变(7例);④脑干合并小脑病变(7例)。结果,慢相速度:≤2cm听神经瘤和桥小脑角肿瘤慢相速度正常或在临界值(正常值为834名ENG结果),而>2cm者和其余各组有半数以上慢相速度异常;快相速度4例有脑干病变者异常,特别是脑桥病变,≤2cm听神经瘤和桥小脑角肿瘤  相似文献   

5.
听神经瘤手术主要目的是彻底切除肿瘤和保留面神经功能。近10年来,对手术病人同时予以保存听力引起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但除个别病例外,目前对此类病人的肿瘤复发率和听力保持的远期效果缺少研究。该作者自80例桥小脑肿瘤中选择22例行保存听力的手术。其中20例为听神经瘤,2例脑膜瘤。该组病人听力损失平均小于60dB,肿瘤小于2cm,均行枕下进路手术,所有术后保存听力的病人每年行纯音测听、语言测听、听性脑干诱发电位和CT检查。22例病人中11例术后有保存听力,在3~5年观察中,其中2人死于冠状动脉性疾  相似文献   

6.
听神经瘤手术的听力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听神经瘤手术的听力保护.方法报告两例经乙状窦后进路、内镜辅助和术中用CAP和ABR连续适时监测下切除听神经瘤的结果.结果例1 MRI示内听道口外瘤体直径约1.5cm,术前语频纯音听阈平均在30dB,能引出ABR各波.术中以ABR适时监测,完全切除瘤体后仍可引出清楚的ABR Ⅰ、Ⅲ、Ⅴ波,术后无面瘫.术后7个月复诊,纯音听阚及ABR波间期恢复术前水平.例2为双侧听神经瘤.MRI示左右听神经瘤直径分别为4cm和5cm.一侧肿瘤切除后间隔4个月行另一侧听神经瘤切除术.为保留第二次手术耳听力,术中用CAP监测.术中虽未能保留蜗神经,但切除肿瘤后仍可记录到CAP.结论听神经瘤手术中的CAP监测结果无法评判术后能否保留听力,而ABR则能够及时反映听神经及其通路的功能状态,肿瘤切除后引出ABR Ⅰ、Ⅲ、Ⅴ波可有望保存术前听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听神经瘤患者听力受损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单侧听神经瘤患者MRI,颞骨CT及听力学检查结果(纯音听阈及言语识别率),根据术前纯音听阈≤50dB、言语识别率≥50%的标准将患者分为实用听力组和无实用听力组,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大小、肿瘤囊变、脑干受压移位、瘤周有无水肿、内听道宽度、内听道长度、内听道底有无脑脊液等因素。结果内听道扩大程度与听力受损明显相关(P<0.001),肿瘤大小(P=0.25)、脑干受压移位(P=0.38)、瘤周有无水肿(P=0.91)、内听道长度(P=0.75)、内听道底有无脑脊液与听力受损无明显相关(P=0.18);肿瘤囊变可能有相关,但两组患者无统计学意义(P=0.08)。结论内听道扩大的程度与听神经瘤患者听力受损明显相关,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内听道内耳蜗神经长时间受压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术中监测面肌自发与诱发肌电图和听觉诱发电位的经验,分析术中面、听神经解剖功能保留的方法及评估电刺激强度和术后面神经功能的相关性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从2001年10月到2012年10月,共对610例听神经瘤患者进行了术中监测面肌自发与诱发肌电图和听觉诱发电位。结果通过诱发肌电图及BAEP的监测,肿瘤的全切率为96.05%,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95.39%,功能保留率(H-B分级I-II级)91.61%,术末面神经直接刺激脑干端13V即引起肌电反应者,神经保留完整,预后良好。57例肿瘤直径<3cm患者中,听神经解剖保留率70.18%,保留有用听力(功能保留率)31.58%。结论术中面肌自发与诱发肌电图和听觉诱发电位监测,提高了肿瘤的全切率和面听神经保留率,并可以减少或防止脑干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显微手术后听力保存结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1998年1月~2008年1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听神经瘤32例,影像学检查(MRI)确定肿瘤大小及生长部位,听力学检查确定术前、术后听力水平,分析术前听力情况、肿瘤的大小及生长部位与术后听力保存之间的关系。结果32例听神经瘤均实现肿瘤完全切除。术后实用听力保存率为15.6%(5/32)。术前听力水平A级6例,B级8例,术后听力保存率分别为50%(3/6)和25%(2/8)。内听道型肿瘤(IAC)9例,直径1-19mm小肿瘤4例。听力保存率分别为44.4%4/9);和25%(1/4)。20例哑铃型肿瘤,1例术后保存了实用听力。在IAC型肿瘤中,3例中心型肿瘤术后均实现了听力保存,近内耳门型肿瘤2例,1例术后具有实用听力。结论术前听力情况、肿瘤大小及生长部位是预测术后听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听神经瘤切除与面神经功能的保存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切除手术的面神经功能的保存.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8年2月至2003年6月,在术中面神经监测下完成的听神经瘤切除手术48例,对三种手术进路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术前接受纯音测听、声阻抗测试、听觉脑干反应(ABR)、复合动作电位(CAP)及眼震电图(ENG)检查,并进行桥小脑角CT及MRI检查.术中皆进行面神经监测,面神经功能判断标准采用House-Brackmann(简称H-B)分级法.手术采用经迷路进路、乙状窦后进路和颅中窝进路三种.结果根据MRI结果,肿瘤限于内听道内者3耳,内听道外瘤体直径在1~2cm者8耳,2~3cm者12耳,大于3~5cm者25耳.48例中肿瘤完全切除者46例(96%),解剖学上保存面神经者47例(98%),术后7天内面神经功能达到H-B Ⅰ~Ⅱ级者达83%(40/48),其中乙状窦后进路组为84%(21/25),迷路进路组为83%(15/18),经颅中窝进路组为80%(4/5),各手术进路组之间基本相近.经乙状窦后进路组中有3例采用耳窥镜辅助下切除内听道内残存肿瘤,且完整保留面神经功能.结论听神经瘤切除术中应用面神经监测仪监测有助于提高面神经功能的保存率.耳窥镜辅助下克服了传统乙状窦后进路术式的难以完全暴露内听道内肿瘤的弊端.  相似文献   

11.
近20年来听神经纤维瘤的外科手术发生了深刻变化,成功的小肿瘤切除术,不但要求保留面神经的功能,还要试图保存听力,这方面已有个案或小宗病例报道。作者分析1978~1982年间120例听神经纤维瘤手术结果,重点是瘤体位于小脑延髓池内体积小于20mm的术后结果。在30例中有13例(43%)术后早期都保存了听力,其中2例术后不久听力大部分丧失,3~4年后失听,听力保存率为36%,听力的保存与术前听力受损程度无关。术后听力检查结果:纯音听力图2例为斜坡型(术前为7例),11例纯音阈平均提高  相似文献   

12.
听神经瘤(前庭神经雪旺氏细胞瘤)切除术后听觉功能的保存是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临床已将BAEP用于术中听功能监护,但尚无用此方法对术后延迟性听力丧失进行预估的报导。作者对75例听神经瘤切除手术中的26例(29次手术)施行了术中BAEP监护。肿瘤平均直径3.2cm(含内听道部分)经枕下外侧进路切除全部肿瘤(包括内听道)。术中听功能完全丧失9例,听力完全保存9例。11例发生术后延迟性听力丧失。其它检查项目包括术前及术后PTA、语言测听及术后0.5~8kHz短声反应阈及BAEP(方法同术中)。术后复查CT显示肿瘤完全切除,除1例面瘫外,无其它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听神经瘤患者临床听力学特征,为听神经瘤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接诊的394例单侧听神经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纯音测听、言语识别率、听性脑干诱发电位和颅脑增强MRI。结果 患侧听力正常者54例,轻度听力损失58例,中度63例,中重度45例,重度45例,极重度31例,全聋者98例;高频听力损失最多见。24.7%患者言语识别率和纯音测听下降不成比例。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波形正常者8例,波形缺失者228例和其他波形异常者158例;听性脑干诱发电位诊断听神经瘤的敏感度:内听道内肿瘤85.7%,内听道外98.5%。结论 听神经瘤的听力学表型多样,听力正常者不能排除听神经瘤;听力损失程度不能预判肿瘤大小;纯音测听与言语识别率不一致应警惕蜗后病变;听性脑干诱发电位诊断听神经瘤敏感度随肿瘤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听神经纤维瘤术后听力保存率有上升趋势,但文献对手术结果的报道缺乏统一的标准,对“有用听力”的概念不清。本文报道了114例数据完整的单侧听神经纤维瘤手术的病人,讨论了有用听力的标准问题。114例中,61例(54%)的肿瘤大小在2cm以下,23例(20%)肿瘤小于1cm。以0.5、1、2、4kHz平均听阈两耳之差为参数,其中15例两耳平均阈差在20dB内,25例在30dB内。57例(50%)病人最大言语分辨率在50%以上。根据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显微外科切除的手术技巧和术中面听神经保护要点及治疗策略的选择。方法分析2008年10月至2012年4月期间221例单侧听神经瘤病例,其中大型听神经瘤(直径≥3cm)183例(占82.8%),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术中全程行面、三叉神经/和听性脑干反应监测。结果肿瘤全切及近全切除共199例(占90%),次全切除共22例(占10%)。面神经解剖保留201例(占91%),功能保留183例(占82.8%)。耳蜗神经功能保留33%。结论显微手术切除是治疗大型听神经瘤的主要方法,听神经瘤的治疗策略应该根据具体情况个性化选择,目的是患者长期高质量的生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术中听力监测的应用及术后听力保留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16例采用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听神经瘤的成年患者,分为两组,术中采用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和耳蜗电图(electrocochleogram,ECochG)联合监测为监测组(8例),未监测者为未监测组(8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听力保留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分析影响听力保留的可能因素,包括:年龄、病程、肿瘤大小、术前纯音听阈和言语识别率、术中是否行ABR和ECochG联合监测、内听道是否扩大、肿瘤和神经是否粘连等。结果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提示16例患者肿瘤来源于前庭上神经,监测组中6例术中及术毕ABR波Ⅰ、Ⅴ和复合动作电位(CAP)持续存在,术后听力保留;1例术中ABR波Ⅰ、Ⅴ和ECochG CAP持续存在,但术后无可用听力;1例术中切除肿瘤时ECochG与基线重复性良好,ABR波V消失,手术结束波V仍未恢复;监测组术后听力保留率为75.0%(6/8),未监测组术后无一例保留听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病程、肿瘤大小、术前纯音听阈以及内听道扩大与术后听力保留率无关(P>0.05),术前言语识别率、术中ABR和ECochG联合监测、肿瘤和神经粘连与否与术后听力保留率相关(P<0.05)。结论听神经瘤切除术中ABR和ECochG连续监测对指导手术和提高术后听力保留率有重要意义,肿瘤与神经粘连是术后听力保留的重要影响因素,手术技巧、术前听力、肿瘤大小、内听道扩大等是否是术后听力保留的影响因素需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7.
听神经瘤的早期诊断对手术效果和术后听力的保存非常重要。目前用于筛查和诊断听神经瘤的检查方法主要有磁共振(MRI)和传统的听性脑干反应(ABR)。两种方法各有优点,但又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对于较小(小于1cm)的听神经瘤,两种方法的检出效果都受到一定限制。  相似文献   

18.
听神经瘤切除术,应当完全切除肿瘤,不过多损伤神经,以及保存面神经功能及部分听力。这与肿瘤的大小,肿瘤与面神经的联系以及手术者的经验有关。本文认为手术者有能力在不重伤神经并保存完好面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完整切除听神经瘤。指出术后面神经功能的完好取决于面神经解剖与生理的完整。方法是在切除听神经瘤时采取对面神经进行肌电图监控。其作用原理是:以音频诱发的肌电图活动可提示切除听神经瘤时有否损伤面神经的信息,以避免术中对面神经有所损伤。作者们在20个月中,对18例听神经瘤患者(肿瘤大小为1cm~4.5cm)进行了迷路切除听神经瘤的手术。术中均以面神经肌电图监控。7例以Cadwell型5200A双导诱发潜在系统监控,  相似文献   

19.
由于脑下诱发反应(ABR)的普及和CT精确度的提高,对过去认为颇准诊断的小听神经瘤也能诊断了。但对于完全无脑干症状及其他颅神经症状的小听神经瘤确定手术时机仍有不少困难。本文就6例能较长期观察其过程的听神经瘤研究了肿瘤增大速度。男女各3名,年龄33~72岁,CT扫描测定肿瘤大小,1例局限于内听道,其余5例均突进桥小脑角,最大直径12mm。因机体其他原因未行手术治疗,1例观察4个月,5例观察1年以上(12~31个月)。观察期间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手术的听力保留。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至2012年在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经听力保留手术切除听神经瘤的病例。结果 32例患者中,术后成功保留听力者为43.8%(14/32)。其中,听功能A级者5例,B级者5例,C级者3例,D级者1例。结论保留听力的听神经瘤切除术可取得相当的听力保存率,是可选择的听神经瘤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