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欧阳卫权教授从《伤寒论》经方中探索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中医六经辨证理论,认为临床中应先辨六经,后辨方证,方证须对应,勿忘整体的治疗思路。只有彻底践行辨证论治与整体观念的治疗理念,活学活用伤寒论方,方可造福一方。  相似文献   

2.
<正>《伤寒论》第317条方后注:"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强调方证相应。方证即方药的适应证。《伤寒论》的六经八纲辨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反应,辨清表、理病位,辨清阴、阳、寒、热、虚、实病性,但对于临床的实际应用,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最后还必须辨清属何方证。方证是《伤寒论》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也即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关键就在于方证是否辨正确[1]。小柴胡汤是《伤寒论》少阳病的主治方,临床应用广泛,该方不但治外感热病,而且对  相似文献   

3.
芍药甘草汤方证特征与拓展应用思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赵国平  钱三旗  李志强 《中成药》2007,29(10):1503-1504
“方证”是选用方剂的依据、应用方剂的诊断标准[1]。芍药甘草汤,《伤寒论》原治误汗后“脚挛急”,药味简少,力专效宏,被后世拓展应用于多种疾病。探讨如何根据该方的方证特征进行拓展应用,对于指导临床遣方用药具有实际意义。1方证特征1.1症状特征《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方证对应规律的数学三维解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在建立《伤寒论》常用73味"药力"的基础上,根据"药证相应"、"方证相应"原理,将《伤寒论》中药、方、证全部放到一个具有客观的相对精确数据要求的数学模型中,试图用现代数学语言解析中医的临床经验、药物性能和辨证术语,客观展现抽象的中医概念,可视化方证对应规律。方法:应用数学方法、计算机模型法和计算机软件技术对《伤寒论》方证质点对应规律进行空间描述并进行数学三维解析及量化表达。结果:在获得有关《伤寒论》药、方、证量化数据的基础上,将《伤寒论》方证对应质点图形化、量化显示在模型软件的空间坐标系中,通过数学三维解析使传统的中医方证对应规律图形化、量化表达。结论:利用模型软件可以清晰地演示《伤寒论》中药、方、证质点在三维空间的变化轨迹,可视化方证对应规律的同时,也客观展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辨过程,为中医的量化模式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流传至今已千余年,但《伤寒论》医案方书,历来很少。欲从医案学习前人运用《伤寒论》方之经验者深感遗憾。笔者近读到浙江科技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伤寒论方运用法》一书,此书对96《伤寒论》方证的病机、方药作用及配伍意义、后世方的衍生发展、前人注解的错误、方证的八纲属性及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16,(11):2292-2294
目的:证明"特异性方证"是《伤寒论》方证中的精华。方法:文献研究方法。结果:通过对《伤寒论》全文的研究,发现《伤寒论》主要由条文组成,而条文的结构主要是前面是证,后面是方,证和方同条,证和方相连,即条文的结构主要是证和方,现在习惯称为"方证";证和方的关系有主之、宜、可与、不可与的区分,表示证和方的关联程度不同,主之的关联程度最高,疗效最好,可以达到方到证除的特效,文章称为"特异性方证";只有没有方可用的证才用"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方法,即现在所称的"辨证论治"。结论:《伤寒论》的核心是方证,"特异性方证"是方证中的精华。  相似文献   

7.
本文概述脏腑与六经辨证及辨方证三种方法相结合,应用张仲景《伤寒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斑秃、荨麻疹、痤疮、激素依赖性皮炎等皮肤科常见病的经验,并举隅个案,阐明方证相应病机特点和应用经方治疗皮肤病的心得体会,对临床皮肤病辨证论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五苓散证发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柯雪帆 《天津中医药》2007,24(4):265-368
五苓散证是《伤寒论》重点汤方证,又是临床常用方。文章就《伤寒论》五苓散证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论述,并吸收历代《伤寒论》注家的观点,并结合当代的临床实际经验及实验研究,来验证、阐明过去认为难以理解或有歧义的《伤寒论》中的某些证候,使古老的汤方证论治在现代临床重现生机。  相似文献   

9.
罗燕文 《新中医》2021,53(11):5-11
六经-八纲-方证经方辨证施治理论是著名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首先提出的。现将《伤寒论》中有"汗出"这一病理性反应并且提供了相应治疗方的条文整理出来,以六经-八纲-方证经方辨证施治理论进行分析,以方为纲,条文为目,条分缕析,总结出《伤寒论》中这些汗证治疗方的六经归属以及方证辨证要点。认为除厥阴病条文中未涉及汗出的方证外,《伤寒论》记载了23个汗证的治疗方,其汗出症状可有部位、数量、性质、气味以及伴随症状的不同,但证候仍不外六经病或者六经病之间的并(合)病。  相似文献   

10.
用阴阳对应性思维阅读、研习《伤寒论》是读经典的一个门径。《伤寒论》首创六经辨证并将其运用临床,这里的六经是病理概念。少阳主枢理论方证相应,其所创柴胡汤类方至今仍在临床广泛运用。少阴、厥阴何为阴经之枢存在争议。《伤寒论》注重临床实践,方证相应,有此证便予此方,此乃传承的精华。  相似文献   

11.
从《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中探索慢性荨麻疹的中医辨证方法,认为临床中应穷究病因,重视基础疾病在辨证中的重要意义。只有方证相应,方随法出,方可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纲,以方证为目,首创方证辨证,有很好的客观性和通用性。在《伤寒论》,教学实践中围绕“方-方证-辨方证”展开方证教学,以方证为中心,认真讲解经方的组方理论、药物配伍规律,使学生全面掌握各个方证内在的应用指征,深入理解仲景方证的“辨证心法”、“辨证思路”实质,深刻掌握仲景的“六经方证体系”精髓,融会“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辨证方法,突出方证“辨”的特色,培养学生树立方证的概念和以方证为核心的临床辨治思维。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注本不少,能阐述运用经验者却不多。浙江科技出版社最近出版《伤寒论方运用法》,颇符合此一著书目的. 此书重点阐述《伤寒论》方的运用规律与方法。在每个方剂下,分析方证病机,对方药作用及配伍意义,后世方的衍生发展,前人注解的错误,  相似文献   

14.
方证对应是通过探讨方剂与病证之间内在规律而进行临床辨证的一种学说,亦是一种独特的辨证思维,是辨证论治的核心与精髓。方证对应始载于《伤寒论》,方包括经验方,经方,时方;证是症状,更是病机,方证对应即方剂与病机相对应。疾病在不同患者表现不同的证,同一患者疾病在不同发展阶段证又随之变化,因此单纯应用经方原方不能更好的体现“随证治之”的辨证原则,亦不能解决复杂的临床问题。掌握了方证对应原则不仅能提高辨证的准确性,还可以知常达变,随证治之,才能掌握辨证的核心与精髓。经方中方药与其适应证之间的关系最为固定,由此经方可作为探讨方证对应的典型代表。本文以《伤寒论》为例,将方证对应原则概括为以经类证、以方类证、明辨主证、守证守方、药随证变、方随证合、量随证更、平脉辨证、依时辨证的九大原则,通过对《伤寒论》原文分析,阐述了九大原则的应用,旨在发掘方证对应的科学内涵,提高辨证的准确率,拓展经方的应用范围,为灵活应用经方,提高临床疗效做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在中医界,一般认为《伤寒论》是论外感病,《金匮要略》是论内伤杂病,此观点已被多数医家所接受。但细读《伤寒论》全文,探究《伤寒论》方证治法,似觉此说法不妥,甚或是错误的。误导了医家对《伤寒论》的正确学习、全面理解和临证应用。有必要对《伤寒论》方证治法中的杂病作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以正视听,准确辨证,灵活运用,提高疗效。1《伤寒论》方证治法中的杂病1.1脾胃虚寒的小建中汤方证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第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腹中急痛,心中…  相似文献   

16.
桂枝汤方证临床应用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枝汤是《伤寒论》的第一方,历代医家对其推崇备至,加以研究和应用,不仅获得了卓著的疗效,而且证明了该方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极大地丰富了本方的理法方药理论体系,本文就桂枝汤方证的临床应用概况作一叙述。  相似文献   

17.
真武汤考析     
真武汤方确切记载出自《伤寒论》,其所载真武汤方证共2处,一是《伤寒论》第82条和第316条,本文探讨了真武汤的历史源流、病机及方解,明确了此方原名玄武汤因避讳而改作真武汤,并沿用至今,全面了解此方以便能更好地运用于临床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18.
论方证相应说及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论方证相应说及其意义黄煌(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29)关键词方剂证候方证相应说方证相应说是探讨临床处方药物应用规律的学说之一。该学说首见于《伤寒论》,后经众多医家的发挥,成为中医临床的原则和方法。方证相应说强调方与证的对应性,证以方名,方为证立,...  相似文献   

19.
吴英举 《国医论坛》2019,34(6):54-56
目的:总结冯世纶教授运用肾着汤的治疗经验。方法:通过跟师临证,对病案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冯师认为,《伤寒论》体系不同于《黄帝内经》,《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临床中提倡先辨六经,再辨方证,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应用肾着汤,首先辨六经为里虚寒、水饮内停的太阴证,同时"腰冷重、小便自利",即可辨证为肾着汤方证。临证随症合方及增损药物,多可获得良效。结论:冯师运用肾着汤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中“证”的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闵范忠  管金芳 《河南中医》2009,29(4):318-319
“证”字在《伤寒论》398条条文中出现了34次,《伤寒论》113方都是“证以方名,方由证立,方证一体,有是证必用是方。”“证”在《伤寒论》中有四种涵义:①证指症状;②证指证候;③证的精微之处便是“机”;④证是病的互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