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玲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9):2332-2334
目的探讨PICC导管末端置于体内最适位置的最佳体外测量方法。方法将86例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采用从右上肢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4cm,或者从左上肢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4cm的测量法,对照组采用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3肋间的测量法,置管到达测量长度后,摄胸部X线片定位。比较两组PICC导管末端置入上腔静脉及置于最适位置的成功率、置管长度。结果观察组置入最适位置36例,成功率92.31%,置入上腔静脉39例,成功率90.70%;对照组置入最适位置12例,成功率38.71%,置入上腔静脉31例,成功率72.09%。观察组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及最适深度的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3.785,4.572;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测得置管长度分别为(48.43±3.20),(50.46±3.20)cm,与实际置管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024,1.509;P〉0.05)。结论采用从右上肢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4cm,从左上肢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4cm的测量方法准确,可提高PICC置管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两种体外测量PICC置管长度的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两种体外测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置管长度的方法。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09年10月本院胃肠外科行PICC置管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3肋间的L型测量法,实验组采用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一字型测量法,在测量数值的基础上加上3cm为总置管长度。置管成功后予胸片定位,比较两组患者PICC置入上腔静脉的成功率。结果实验组PICC置入上腔静脉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ICC置管采用一字型的测量方法,可以保证导管置入上腔静脉,提高了置管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置管(internal jugular vein catheter,JVC)、股静脉置管(femoral vein catheter,FVC)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在神经内科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07年3月至2011年7月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32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其置管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JVC组(n=108)、FVC组(n=63)和PICC组(n=156),比较三种静脉置管方法在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和患者舒适程度方面的差异。结果FVC组和PICC组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3.65%和93.59%,三种静脉置管方法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留置时间最长,平均为(119.78±33.52)d(P〈0.05);三种置管方法在误入动脉、气胸、导管堵塞、血肿、静脉炎和感染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PICC组患者舒适度最好(P〈0.05)。结论PICC在神经内科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姜珍  谢玉娟  徐旭娟 《护理研究》2012,26(21):1952-1953
[目的]探讨有效减少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过程中出血的方法.[方法]按住院病人接受PICC置管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40例)与干预组(38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置管,干预组采取病人低枕平卧位并手臂抬高5 cm、穿刺针接生理盐水、穿刺成功后先注入生理盐水等措施,观察两组出血量.[结果]干预组置管时出血量明显少于时照组(P<0.05).[结论]采取护理干预方法,可有效减少PICC置管过程中的出血.  相似文献   

5.
介绍一种PICC置管送管不畅的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PICC(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在临床中的优越性已被患者和医务人员普遍认可,但在PICC置管过程中送管不畅而导致送管不到位,导致置管失败,给患者造成了身体的痛苦和经济的负担。在临床中,我们摸索出了解决送管不畅的一种方法,效果较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经外周静脉穿刺植入中心静脉置管与股静脉置管的比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相似文献   

7.
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与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杨小娟 《现代护理》2005,11(12):942-943
目的 比较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enl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与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的并发症,为置管前宣教和置管后护理提供根据。方法 将92例恶性肿瘤患者分2组,A组(n=52)采用PICC置管;B组(n=40)采用CVC置管,比较2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A组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脱出、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B组导管相关感染,导管断裂发生率高于A组。结论 肿瘤终末期、机体抵抗力差、长时间卧床的患者行PICC置管较为方便;需要长时间化疗。化疗间歇期需要适当活动,特别是乳腺癌术后术侧肢体需要锻炼的患者,以CVC置管为宜。行CVC置管时,正确固定、严格换药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时穿刺点距肘横纹的不同距离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方法选取PICC门诊中经上臂置入PICC导管的患者150例,分为对照组75例与观察组75例,对照组选择距肘横纹上3~5 cm区域内穿刺置管,观察组选择距肘横纹上6~8 cm区域进行穿刺置管,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期间手臂舒适度、外露导管有无折叠及导管移位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带管期间手臂的舒适度优于对照组(P0.01),患者外露导管折叠发生率和导管移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上臂PICC置管时穿刺点选择距肘横纹上6~8 cm区域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能提高患者带管舒适度,减少外露导管折叠和导管移位的发生,利于导管长期安全留置。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探讨新生儿经上肢置入PICC的体表测量方法和置管深度.方法:对38例新生儿行PICC置管,采用两种体表测量方法,即方法Ⅰ:从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肩峰,再至颈静脉切迹,然后垂直向下至胸骨角;方法Ⅱ:从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肱骨小结节顶点,再至颈静脉切迹,然后垂直向下至胸骨角.对体表测量长度(X)和实际插管长度(Y)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两种方法PICC置管成功率100%,到位率92.11%,留置时间:2~28 d,平均13.8 d,并发症发生率为13.16%.上肢方法Ⅰ和方法Ⅱ体表测量(X)与实际置管长度(Y)的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Y1=0.59+0.87X1,Y2=0.22+0.94X2.结论:PICC置管时可依据不同的体表测量方法及相应的直线回归方程,计算出更为准确的盲插置管深度,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0.
王筱英  吴敏 《全科护理》2013,(36):3418-3419
[目的]探讨不同扩皮方法可减少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穿刺点的渗血.[方法]选择需行PICC置管的227例病人,按其入院先后分为对照组108例和观察组119例,两组均采用赛丁格技术(MST)行上臂PICC穿刺,其中对照组采用穿刺点扩皮方向与皮纹垂直,解剖刀刀锋背向导丝,尖端横向切开皮肤0.3 cm为标准;观察组采用穿刺点扩皮方向与皮纹平行,解剖刀刀锋背向导丝,尖端垂直进入皮肤0.2 cm为标准,比较两组穿刺后穿刺点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穿刺点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行PICC置管时穿刺点扩皮沿皮纹方向可减少穿刺点的渗血,降低病人高风险感染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PICC导管所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张雪花  王秀芬 《护理研究》2006,20(6):1570-1571
[目的]探讨PICC置管早期给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100例确诊为恶性肿瘤需行化疗予PICC置管的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置管后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病人静脉炎发生及治愈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程度明显减轻(P〈0.05),出现时间明显推迟(P〈0.01),但在静脉炎的治愈时间上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部位与静脉炎的发生之间无必然联系。[结论]PICC置管早期给予护理干预可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减轻病人曲痛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贵要静脉与头静脉行PICC的效果比较。方法对24例经贵要静脉穿刺置管组和11例经头静脉穿刺置管组从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术后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两种路径行PICC置管者在这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结论经贵要静脉行PICC置管者在穿刺一次成功率、留置时间、术后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显著优于经头静脉穿刺者。  相似文献   

13.
阙子文  谢燕芳  吕玉洁 《现代护理》2007,13(24):2257-2258
目的探讨两种导管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肿瘤患者65例,按单双日随机分成中心静脉导管组(35例)和PICC导管组(30例),观察两种导管置管的应用情况。结果两种导管置管在操作时间、操作中渗血量、一次置管成功率等方面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的发生及平均置管天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组置管可用于肿瘤手术患者较长时间的补液和术后常规化疗的患者,而对于非手术、需长时间化疗、需大剂量使用刺激性强的化疗药物的患者,则应选用PICC导管置管。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改良扩皮方法在B超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行PICC置管的患者257例分为3组。穿刺成功后:A组采用横切(20°)扩皮法;B组采用纵切(90°)扩皮法;C组采用纵切(0°)扩皮法。观察并比较3组患者置管后穿刺点出血情况、患者疼痛度、送鞘成功率。结果 C组患者扩皮后即刻、置管后24 h及72 h出血量、疼痛度低于A组和B组(P0.01);C组一次送鞘成功率高于A组和B组(P0.01)。结论 B超引导下PICC置管扩皮时采用纵切(0°)扩皮法可有效减少扩皮后出血量,减轻患者疼痛,一次送鞘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348例行PICC的肿瘤患者根据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分为感染组61例和对照组287例,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临床资料,筛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文化程度、病程、是否应用高营养化疗药物、是否应用激素、白细胞计数(WBC)、是否掌握PICC自我护理知识、置管部位、导管类型、留置时间及操作者的经验等因素均与导管相关性感染相关(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静脉高营养、应用激素、PICC自我护理知识掌握不良、导管留置时间长、留置部位为股静脉、操作者经验少、WBC降低为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或P0.01)。结论 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受多重因素影响,临床应针对上述因素进行干预,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老年脑卒中患者PICC并发症特点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老年脑卒中患者应用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总结68例老年脑卒中患者PICC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原因。结果68例患者中留置尿管时间为14~126 d,平均39 d,因并发症而需拔管的占23.8%,主要并发症依次为:局部渗血、送管困难或导管异位、导管阻塞、静脉炎、导管脱出和感染等。结论老年脑卒中患者PICC局部渗血的发生率较高,而堵管率较低;针对局部渗血、送管困难、导管阻塞等并发症特点,采取穿刺部位首选健侧肢体的贵要静脉、加强局部止血、防止血液返流等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冯灵  冯先琼  杨蓉  陈静 《护理研究》2006,20(17):1511-1512
阐述了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留置(PICC)的适应证与禁忌证、置管方法、封管方法、封管液的选择及并发症的护理。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留置(PICC)的适应证与禁忌证、置管方法、封管方法、封管液的选择及并发症的护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肿瘤患者化疗过程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对86例采用PICC置管的肿瘤化疗患者在操作、维护、健康教育等方面实施规范化管理,预防或减轻并发症。结果 86例患者均顺利度过化疗周期,未发生导管脱出、导管破裂、导管感染及败血症等并发症,患者生活质量得到不同程度提高,效果满意。结论 PICC置管既有保护血管、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又可以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并可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