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脑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5例脑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行支架置入术。结果:35例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为94.3%,术后神经系统缺血事件明显下降,平均随访时间14个月,有1例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脑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但应该严格掌握适应证,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2.
66例颅外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的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66例颅外动脉支架置入术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66例颅外症状性狭窄超过50%或无症状性狭窄超过70%患者在局麻下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随访观察术后并发症、不良事件及再狭窄发生率.结果:手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5.2%,1年后再狭窄发生率7.6%,无血管事件及死亡.结论:颅外动脉支架置入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颅外脑血管狭窄的技术可行性、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对经DSA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示颅外脑动脉狭窄的10例患者(共13处狭窄血管)行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观察其技术成功率、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支架置入情况:共置入支架13枚,均一次性完成支架放置,技术成功率100%,即刻造影显示残余狭窄率〈20%者12处、25%~30%者1处,颅内血管造影显示脑实质血流灌注明显改善。(2)临床效果:术后随访20天至18个月,5例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2.2分降至术后的平均0.8分,临床症状明显改善;3例TIA患者中的2例随访期未再次发作,另1例术后5个月出现非支架侧血管卒中;1例锁骨下动脉盗血患者未再出现盗血现象,1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3)并发症发生情况:出现近期症状性并发症2例,系术中出现、术后持续的颈动脉窦反射导致的心率下降,均为一过性,最长持续时间〈48h;未发现远期支架相关并发症。结论经皮穿刺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外脑血管狭窄手术成功率高、安全、临床效果好,适合在有条件的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宗华  吉训明 《上海医学》2006,29(12):849-851
目的评价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和操作技术。方法17例局限性颅内血管狭窄患者出现与血管狭窄有关的神经功能障碍,内科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无效。采用经皮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使狭窄血管扩张。术后3个月进行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查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及临床症状随访。结果17例患者血管内支架均成功置人,血管狭窄率从术前的平均83%降至术后的5%。均无与手术相关的颅内出血发生。短期内(3个月)随访未见再狭窄,没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发生,临床症状改善。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方法 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DSA显示:4例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4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1例基底动脉狭窄,平均狭窄78.2%,选用球扩式支架.结果 9例患者血管内治疗获得成功,支架释放后平均狭窄从术前的狭窄率78.2%下降到10.5%,未发生严重并发症.9例患者术后随访2~20个月,未发生卒中事件.结论 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技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疗效可靠,操作简单安全,术后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近期临床疗效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入选的68例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于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狭窄处行支架置入治疗,手术前后对患者行经颅脑多普勒超声(TCD)检查,评估颅内血流动力学情况;临床症状体征变化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血管狭窄采用华法令-阿司匹林症状性颅内动脉病变(WASID)标准计算术前术后狭窄率;对术后所有病例进行短期(3~6个月)随访.结果 68例患者共置入73枚支架,手术成功率为95.59%,其中3例因颅内血管过度迂曲,支架未能达到狭窄部位,余支架置入均一次成功,支架位置准确,膨胀良好,血流通畅.1例术中出现血管痉挛,2例出现新发颅内缺血事件,2例出现颅内出血,余患者均反应良好.结论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安全性高、创伤性小,近期疗效明显,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33例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37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其中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14处,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3处,大脑中动脉狭窄3处,椎动脉颅外段狭窄13处,椎动脉颅内段2处,锁骨下动脉2处。结果本组33例患者行37处支架置入术,其中成功置入35枚支架,手术成功率94.59%;1例手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1例手术中并发造影剂过敏,1例手术后并发高灌注综合征。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APOLLO支架置入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包头市中心医院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经全脑血管造影术检查狭窄程度>60%的颅内动脉狭窄接受APOLLO支架置入治疗的住院患者52例。临床随访采用NIHSS评分。影像学随访主要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及颈部血管超声。结果 50例患者成功进行了支架置入术,手术成功率为94.55%(52/55)。术中、术后即刻总的血管事件发生率为9.62%(5/52)。术后30 d内总的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1.76%(6/51)。随访(21.84±13.64)个月,考虑症状性支架内再狭窄2例,再狭窄率为3.92%(2/51)。结论 APOLLO支架置入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中远期随访症状性再狭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M1段狭窄的疗效。方法对17例药物治疗无效的、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有明显脑缺血症状的MCA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行血管造影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并进行影像学随访。结果狭窄的血管均成功扩张,术前与术后狭窄程度分别为(76.3±4.5)%与(14.6.4-4.1)%,术后残余狭窄程度均〈20%。临床随访无TIA或脑卒中再发,全脑血管造影(DSA)随访无血管再狭窄发生,TCD检查显示脑血流明显改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双侧椎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及其随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总结应用脑保护装置进行血管内支架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经验,探讨其适应证、技术要点、并发症及围术期处理。方法双侧椎动脉狭窄症患者在脑保护装置下同时接受双侧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治疗。结果双侧管径恢复正常,术后1h症状缓解,无内膜撕裂、血栓形成和过度再灌注等并发症的发生,临床随访2年获满意疗效,未发生血管再狭窄。结论椎基底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成型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远期效果仍需要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1.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1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通过临床症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其疗效,并随访3~18个月。结果21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狭窄程度明显改善,平均狭窄程度从术前的狭窄率为(77±12)%下降到治疗后的狭窄率为(15±4)%。术后无颅内出血、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例有新的TIA发作,但无新的脑梗死,DSA复查15例发现2例再狭窄其狭窄率均约50%但无症状。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一个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总结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组80例患者经颈部超声检查、MRI及全脑血管造影确诊颈动脉狭窄,经股动脉入路应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结果8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颈动脉狭窄得到有效改善,临床缺血症状术后得到明显改善,短期随访6个月未出现新发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随访2年末发现明显颈内动脉支架部位再狭窄,支架形态无改变.结论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探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5例椎动脉狭窄患者实施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结果:25例患者技术成功率100%,术前平均狭窄率82.5%,术后平均狭窄率12.7%。随访6~18月,共有5例复查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1例患者出现轻度再狭窄;未出现后循环卒中。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椎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可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通过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脑缺血,在预防与延迟致死性中风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安全性、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入选的20例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于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狭窄处行支架置入治疗。结果 20例患者所有23枚支架置入均一次成功,术后造影显示,支架位置准确,膨胀良好,支架内及远端血管血流通畅。置入后随访,均未出现TIA及其他临床症状。结论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安全、创伤性小,近期疗效明显,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弓上颅外动脉狭窄(SECA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我院神经内科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SECAS患者32例,完善相关影像学检查后行支架置入术,观察其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年支架再狭窄率、卒中复发率和死亡率。结果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支架置入24例、椎动脉开口狭窄支架置入12例、锁骨下动脉狭窄支架置入2例,其中6例为同期行颈动脉和椎动脉支架置入术,技术成功率为100%;颈动脉支架患者18例发生颈动脉窦反应,5例磁共振弥散成像发现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灶,1例出现穿刺部位损伤,1例出现桥脑腔隙性梗死,所有患者未出现永久性神经损害;无动脉夹层、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脑出血和心肌梗死等并发症。随访1年,1例椎动脉支架狭窄,无临床症状;无卒中复发和死亡患者。结论支架置入术是一种治疗SECAS安全、有效的方法,严格纳入患者和规范操作有利于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CTA)对大脑中动脉非钙化性斑块支架术后再狭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连续收集2009年6月~至2012年1月就诊于沧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大脑中动脉非钙化性斑块支架成形术治疗的患者资料,于术后第12个月对随访患者进行CTA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分别测量血管狭窄程度,以DSA检查结果作标准,评价CTA对支架内再狭窄诊断的准确性。结果:58例大脑中动脉狭窄(60处)所致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60.4±5.1)岁(男性18例,60%),全部患者成功实施动脉支架成形术,术后支架内管径CTA和DSA检查结果无统计学差异[(2.40±0.36)mm比(2.31±0.34)mm,t=0.21,P=0.83])。术后第12个月,32例患者完成CTA及DSA随访,8例患者(25%)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狭窄程度>50%),支架内管径CTA和DSA检查结果无统计学差异[(1.61±1.00)mm比(1.71±0.87)mm,t=0.30,P=0.76]),但对于支架内再狭窄(狭窄程度>80%)的患者,CTA所测支架内管径显著小于DSA测量结果[(1.51±0.87)mm比(1.81±1.00)mm,t=0.26,P=0.79])。结论:CTA在诊断术后支架内管径无差异,但在诊断支架内再狭窄(狭窄程度>50%)的准确性上与DSA相同,但是在诊断支架内再狭窄(狭窄程度>80%)的准确性上与DSA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在运用脑保护装置的情况下用颈动脉血管成型和支架置入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本组34例由颈部血管彩色超声,MRA、DSA确诊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均在动脉保护伞保护的情况下行狭窄段血管成型及支架置入.结果 34名患者均一次治疗成功,其中有3例患者出现可逆性小卒中,4名患者出现血管痉挛,3名患者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1例患者出现术后高灌注综合征,经过积极处理,均未留下严重后果,出院时所有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都获得改善.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和抗凝治疗6个月~1年,其中11名患者获得随访6个月~2年不等,复查DSA及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无一例复发形成血栓及支架再狭窄.结论 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头颈部动脉狭窄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易行、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Wingspan支架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情况,评价其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应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36例,观察围手术期情况及术后随访情况,观察支架置入的手术成功率、狭窄率的改变、围手术期并发症、临床随访及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本组36例手术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术后30d)并发症发生率为5.6%(2例)。28例患者接受了影像学(DSA或CTA)随访,在12个月随访期间,2例患者出现无症状性支架内再狭窄,1例患者出现症状性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率为10.7%,1年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3%。结论:对药物难治性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行Wingspan支架成形术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症状性动脉狭窄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28例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其中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1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2例,椎动脉颅外段狭窄9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4例,基底动脉狭窄3例.结果 28例患者支架成形术均获成功,术后狭窄率<15%,28例患者术中未发生脑血管痉挛,其中1例患者发生偏身感觉障碍,1例术后两周发生脑出血死亡.结论 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症状性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0.
马力军 《吉林医学》2009,30(13):1303-1303
目的:观察经皮血管内成型术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12例有症状的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均经股动脉行狭窄部位球囊扩张术,扩张后给予支架置入,术中及术后给予抗凝治疗。结果:术前锁骨下动脉及全脑血管造影锁骨下动脉狭窄78.5%,椎动脉逆行显影,并充盈锁骨下动脉,经皮血管内成型术和支架置入术后,锁骨下动脉狭窄减少到20%,12例椎动脉均正向显影,术前术后患肢平均收缩压差由60mmHg下降到10mmHg,无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个月,临床症状均缓解,无一例复发。结论:经皮血管内成型术联合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安全有效的方法,与单纯经皮血管内成型术相比,临床症状复发率降低,近期疗效满意,需远期临床及影像随访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