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胎儿娩出后,2 h内失血量超过400 ml或24 h内失血量超过500 ml称为产后出血。产后出血是孕产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要保障孕产妇的生命安全,必须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2002年3月~2008年3月我院产科共住院产妇5 650例,发生产后出血87例,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54%,我院产后出血量的测定均采用称重法。产后出血量500~999 ml共75例(占86.21%),1 000~1 499 ml共11例(占12.64%),≥1 500 ml 1例(占11.5%),经积极治疗和护理后87例均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探讨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我科103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预防及护理方法.结果本组103例产后出血患者经精心治疗及护理,无死亡,无并发症,无后遗症.结论早期预防产后出血,正确处理,科学护理,可降低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产后出血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产妇分娩后由于出血而引起的死亡,曾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威胁着产妇的健康和生命.胎儿娩出后24h内,阴道失血量>500ml称为产后出血,是较常见的产科并发症之一,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产后出血多发生在产后2h内,如不及时处理,轻者影响产后身体恢复,重者可危及生命或导致严重的后遗症.加强对产后出血的应急处理和心里护理是抢救成功的重要环节,是促使出血病人早日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妊娠妇女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妇科住院的出现产后出血患者127例,通过产后观察,分析患者产后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及整个产程前后的护理措施。结果 127例患者出血的相关因素,子宫收缩乏力占83.5%,软产道损伤、血肿占7.9%,胎盘因素占3.1%,凝血功能障碍占3.9%,对产后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及精心护理,入院的127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子宫收缩乏力是最主要危险因素,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要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并且改善孕妇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杨云 《吉林医学》2011,(17):3578-3579
目的:预防产后出血,积极配合抢救失血性休克,纠正贫血,控制感染发生。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法:通过对发生产后出血的患者进行观察,总结和探讨病情观察及心理护理。结果:严密的观察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能有效的预防产后出血。结论:积极治疗配合优质的护理,减少死亡,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蒋妮珊 《华夏医学》2009,22(6):1172-1173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h,阴道出血量达到或超过500ml者.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是产妇死亡四大原因之一,至今仍居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之首[1].若在短时间内大量失血,可迅速发生失血性休克.若不及时纠正休克,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DIC,严重者危及产妇生命.若休克时问过长可引起脑垂体缺血坏死,继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希汉综合征[2].因此产后出血的早期观察及护理显得尤为重要.现笔者将产后出血的观察及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产后出血的观察与护理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胎儿娩出后2小时内失血量超过400ml或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称为产后出血。一旦发生产后出血,及时治疗、精心护理是确保孕产妇生命安全的保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129例产后出血观察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曲英 《河北医学》2009,15(5):606-607
目的:讨论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处理、预防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29例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处理方法。结果:129例出血的相关因素分别是:子宫收缩乏力占84.5%,软产道损伤、血肿占8。5%,胎盘因素占3.1%,凝血功能障碍占3.9%,对出血原因给予正确处理。结论:产后出血是产科严重并发症,早期预防、正确处理、及时护理,有助于降低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64例产后出血患者观察,确定产后出血原因,以采取相应措施.方法:对本院产科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64例产后出血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宫缩乏力性出血是引起产后出血的首要原因,其次是胎盘滞留,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等.结论:认真做好产前、产时、产后的预防、观察、急救护理,等措施并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催产素使用指征等,就能有效地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我院收治自2009年9月到2012年8月的8例产后大出血经皮股动脉穿刺行子宫动脉插管并造影的病例资料,通过对术前,术中,术后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股动脉穿刺部位局部的观察护理,观察病情变化,基础护理以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等一系列综合措施,并做好出院指导.结果 8例产后大出血患者经过介入栓塞治疗后成功止血.结论 介入治疗产后出血有效迅速,创伤小,恢复快,配合做好术后护理工作.能预防和减轻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促进患者的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12.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失血量超过或达到500ml。多发生在产后2h内,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产妇贫血、休克、产后感染,重者可并发席汉氏综合征、肾功能衰竭、DIC等,甚至危及生命,是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因此,应特别重视产后出血的防治与护理工作,以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及产妇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符利华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0):231-231
产后出血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产妇分娩后由于出血而引起的死亡,曾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威胁着产妇的健康和生命。本文通过对48例产后出血的观察及其护理,加强对产后出血的应急处理和心理护理是抢救成功的重要环节,是促使产后出血的病人早日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产妇阴道流血量超过500ML者,称产后出血.产后出血可在胎儿娩出后至胎盘娩出前,胎盘娩出后至产后2小时以及产后2小时至24小时3个阶段,多发生在前两期.产后出血为产妇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在我国目前居首位.产妇一旦发生产后出血,预后严重.休克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即使获救,仍有可能发生严重的继发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席汉综合征)后遗症,故应特别重视做好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5.
高娅  高延莉 《大家健康》2013,(11):123-124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观察分析,寻找出血的原因,针对产后出血的原因,采取相应护理措施。方法分析我院救治的产后出血患者的观察与护理情况。结果通过认真观察,并能针对原因,抢救及时,护理得当,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产后出血发病急、病情重,要严密观察,正确估计出血量、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及时报告医生进行积极抢救,针对原因迅速止血,补足血容量,纠正休克,预防感染,同时做好产妇心理护理,可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及产妇死亡率,保障孕产妇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产后大出血的预防、监测、抢救和护理。方法:对我院住院的91例产后出血达500ml以上的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产后出血的治疗和护理体会。结果:产后出血产妇91例,治愈90例,死亡1例。结论:对产后出血产妇,要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和监测,提高产妇自我保健意识,加强产科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17.
庄绪琳  邹作萍 《华夏医学》2002,15(5):635-635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也是导致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胎儿娩出后 2 4h内阴道流血量≥ 5 0 0ml,称为产后出血。产后出血发生率国内 6 0年代报道在 2 %~ 5 %左右 ,近年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和产科医护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 ,发生率明显下降约 1%~ 2 %。临床上除了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外 ,对一些不可避免的产后出血的护理也很重要。1 产后出血的预防宫缩乏力是造成产后出血的首要原因 ,引起子宫收缩乏力的原因有子宫局部情况 ,因双胎、羊水过多、巨大儿等 ,使子宫过度伸展影响产后子宫正常收缩及缩复 ,子宫发育不良 ,妊娠合并…  相似文献   

18.
1 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1.1 子宫收缩乏力根据全国难产及围产会议统计 ,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占产后出血总数的 70 %~ 90 % ,是引起产后出血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多由子宫过度膨胀、急产、巨大儿、多产、贫血、产妇体虚、使用镇静剂过多、产程延长等造成。1.2 胎盘、胎膜因素1.2 .1 胎盘嵌顿 胎盘已剥离 ,但因宫缩不协调 ,宫缩乏力 ,子宫内口附近形成狭窄环 ,使胎盘排出受阻。1.2 .2 前置胎盘 多由于反复人工流产所致 ,子宫下段收缩力差 ,胎盘剥离后血窦不闭合 ,易发生出血。1.2 .3 胎盘粘连、残留 胎盘部分粘连或残留时 ,可因剥离…  相似文献   

19.
回顾2003年1月~2004年12月间42例产后出血患者,在其治疗护理过程中,有几点粗浅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临床护理。方法:对2004年我院669例剖宫产进行分析,对孕妇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和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术后准确测量出血量,出血量测量方法:客量法和称重法。术后专人陪护,严密观察病情。结果:剖宫产产后出血较我院2003年下降0.7%.无孕产妇死亡。结论:对产后出血要有预见性,做好预防措施,准确测量出血量,及时发现和处理产后出血,是降低产后出血率,保证母亲安全的重要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