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湖南地区首例黑热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以白蛉为传播媒介所引起的地方性传染性寄生虫病,曾经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目前我国北方省份仍有少量散发病例,在长江以南地区尚没有黑热病确诊病例报道,但随着物资和人员的全球化流动,黑热病出现在一些非流行地区。该病与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以及组织胞浆菌病容易误诊。现将湖南地区首例黑热病确诊病例合并败血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自1960年以来,黑热病在山西省大同市有2例报告,雁北地区天镇县有1例报告。但是,关于黑热病的传播媒介白蛉的调查,除武绍庭(1958)在大同市发现中华白蛉外,尚无人进行白蛉调查。为摸清白蛉在我省北部的分布情况,给黑热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新疆疏附县黑热病监测结果,为制定黑热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对2005-2012年疏附县黑热病网络报告发病资料和主动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12年疏附县共报告黑热病8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27/10万。发病地区集中在东部3乡,高发月份为2-7月。发病人群集中在15岁儿童,职业以学生和农民为主。8年共普查33 375名学生和农民,确诊并治疗黑热病病例32例。结论疏附县黑热病疾病负担较重,建议持续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4.
解放前,黑热病在长江以北广大农村流行严重。徐州、淮阴地区发病多见。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积极开展防治工作,黑热病已基本消灭。1973年11月江苏省在徐州地区组织黑热病复查工作,曾在邳县发现一例20余年病程的黑热病侏儒症,经治疗痊愈,连续随访十年,现简要报道如下: 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26岁(1973年)、未婚,江苏省邳县××公社人,农民。约在3岁(1950年)时就患黑热病,常常发热,牙齿出血,鼻衄,“痞块大”,曾接  相似文献   

5.
<正> 一九八○年以来,通于调查,略阳县白水江区具备黑热病传播媒介白蛉,经鉴定为中华白蛉,(?)个别为鳞喙白蛉,并存在保虫宿主和现症黑热病患者6例(全区4668人)。为了解该地区人群对黑热病的免疫情况,我们对该区四个自然村的438人进行了利什曼素皮内试验,结果阳性63人,阳性率为14.0%。与陕北宜川县利什曼素皮试阳性率8.6%(1974年)相比有显著差异(x~2=5.32 0.05>P>0.01)显示该地区  相似文献   

6.
姚正林  周俊  苏惠勇  钟国梁  赵宾 《吉林医学》2009,30(22):2916-2916
黑热病(Kala-azar)又称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oishmaniasis),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morani)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该病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云南为非流行区,2005年6月和2008年7月我们发现了2例黑热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光敏生物素标记k-DNA打点杂交鉴定利什曼原虫种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光敏生物素标记利什曼原虫动基体DNA(k-DNA),以打点杂交鉴定利什曼原虫。结果表明,在前鞭毛体数为10~4~10~5时,此法能显示出利什曼原虫不同的种和株间有明显的区别,并且发现采自国内黑热病流行病学特征不同的地区的虫株间k-DNA 在同源程度上存在差异,但用传统分类法则无法加以鉴别。此法为快速、简便地鉴定利什曼原虫及诊断黑热病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新疆喀什市黑热病防治工作,为今后的黑热病防治工作积累科学经验。方法:对喀什市2010和2011年黑热病防治工作进行普查,对黑热病的普查、落实和预防措施进行分析对比。结果:2010年黑热病46例,发病率11.5642/10万;2011年黑热病22例,发病率为5.5307/10万。2011年比2010年同期发病率降低69.56%。结论:黑热病防治工作中及时发现并组织有效的预防和抢救,不仅能有效地控制黑热病的蔓延,减少病症发生,同时又为医生的临床防治工作提供宝贵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黑热病患者肝脏、脾脏的超声影像表现,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黑热病患者17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相关临床资料,探讨黑热病患者肝脏、脾脏的超声影像表现。结果 17例行肝脏、脾脏腹部超声检查的黑热病患者中,脾脏正常4例,占23.53%;脾脏增大13例,占76.47%,其中脾静脉增宽6例,占35.29%;肝脏正常6例,占35.29%;肝实质回声弥漫性改变11例,占64.71%,其中肝脏增大3例,占17.65%,门静脉增宽3例,占17.65%;肝脏、脾脏均正常4例,占23.53%。结论 76.47%的黑热病患者在早期超声检查中可出现肝脾表现异常,结合疫区居住史及病狗接触史,超声检查可辅助临床对进行早期初步诊断,对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该区首例输入性黑热病流行病学资料,为今后该区防控黑热病提供借鉴。方法接到疫情报告后,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核实诊断,媒介调查,健康教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确定为该区首例输入性黑热病,未发现本地感染病例。结论黑热病在当地传播风险较低,应加强黑热病防治知识培训和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1.
黑热病一例     
解放前黑热病是淮北的地方病,1958年后已极为少见.最近陈德蕙等报告1976冬在内蒙发现一批淋巴结黑热病,开始因缺乏经验而未被及时识别.我院74年曾收治一例黑热病,误诊为“肝硬化’及“再障”,现报告于下,以引起本地区医务人员的注意.  相似文献   

12.
黑热病是危害严重的寄生虫病。解放前由于反动统治阶级不关心人民的疾苦,以致造成黑热病在我国长江以北广大地区流行十分猖獗,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解放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大力开展防治工作,我省从1950年患病  相似文献   

13.
黑热病是一种慢性、地方性、传染性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我院1984~1990年共收治黑热病34例,其中内脏型黑热病33例,皮肤结节型黑热病l例。院外误诊22例,误诊率为64.7%。本组病例均经骨髓涂片,黑热病抗原一单克隆抗体斑点试验及皮肤活检证实。  相似文献   

14.
预防方针黑热病的传播机转: 黑热病的病原——杜氏利什曼原虫,由于黑热病人及利什曼病犬(病源)被白蛉叮咬而进入白蛉体内(传播媒介);经过发育和繁殖后,又由于白蛉再次叮咬健康人(易感染者),而把黑热病传播开。在中国传播黑热病的主要媒介为中华白蛉。针对上述情况,扑灭中华白蛉,切断传播环节是黑热病预防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成人黑热病误诊病例分析,提高对成人黑热病的认识。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1例成人黑热病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诊疗过程、误诊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结果 21例成人黑热病均出现误诊,误诊为肝炎、肝硬化、贫血、肺结核、败血症等。结论成人黑热病极易误诊,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这有助于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16.
黑热病 (Kala-azar) ,亦称内脏利什曼病 (Vis-ceral leishmaniasis) ,系利什曼原虫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在解放前 ,黑热病在我国流行十分猖獗 ,危害严重。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将黑热病列为重点消灭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在各流行区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治工作。至 1 95 8年 ,我国大部分流行区已基本消灭了黑热病。 70~ 80年代在苏、皖、鲁、豫、冀南、鄂北及陕西关中等广大平原地区仅出现少数皮肤型黑热病患者以及为数很少且病程较长的成年病人 ,未见新感染的病人 ,媒介中华白蛉数量也很少 ,…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2例黑热病患者临床资料,提高黑热病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黑热病的流行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治及转归。结果:黑热病无特异的临床表现,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减少为黑热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葡萄糖酸锑治疗有效。结论:黑热病误诊率较高。骨髓涂片或活检,查找立什曼原虫,结合39ku蛋白重组抗原(rk39)检测,能正确作出诊断。葡萄糖酸锑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8.
黑热病是以中华白蛉为媒介,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它主要在山西、陕北、川北、甘肃、内蒙古及新疆地区流行[1],但随着近年来物资和人员的大量流动,该病也出现在一些非流行地区.  相似文献   

19.
黑热病的误诊率非常高,误诊原因复杂。该文通过复习相关文献,结合该院新近诊断的2例黑热病的诊断体会及患者的骨髓象特点,对黑热病的误诊情况进行分析,提出黑热病与常见误诊疾病的鉴别方法,以期降低黑热病的误诊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26例儿童黑热病临床和实验室特点,以提高对儿童黑热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0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26例儿童黑热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对其进行总结。结果 (1)26例黑热病患儿早期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以发热(100.00%)、乏力(73.07%)、纳差(88.46%)、咳嗽(69.23%)为主要临床表现,查体主要以贫血貌(84.62%)、精神萎靡(84.62%)、淋巴结肿大(80.77%)、脾肿大(73.07%)、肝肿大(73.07%)为主;(2)脾肿大程度与血细胞降低程度呈正相关;(3)20例骨髓涂片检查到利杜体,另6例结合免疫检测提示阳性。结论儿童出现不规则发热、消瘦、进行性脾脏肿大及全血细胞减少时应考虑到黑热病,早期进行骨髓检查结合免疫检测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减少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