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草具有益气通阳、清热解毒、补中益气、调和诸药之功,于《伤寒论》中使用高达70次。生、炙甘草于体内的走行方向不同,生甘草偏于向下,炙甘草则向中心聚集。于剂量之中也有巧妙的运用,汤剂最大量用至4两,小至6铢,散剂仅为方寸匕,以补益通阳、缓急止痛为君药用量最重,发汗为佐使者则剂量最小。在配伍上,仲景以辛温发散药与甘草配伍辛甘化阳,以芍药与甘草配伍酸甘化阴、缓急止痛。急症、脏腑实证、痰热湿热互结者皆不用甘草,但病位于中焦或虚实夹杂证者除外。  相似文献   

2.
甘草在方剂中使用广泛,但由于甘草在方剂中多作为佐使药使用,对其用量用法未予足够重视,取舍之间似无圭臬。为此对甘草在方剂中的用量用法确有详加研讨之必要。这对合理用药及提高疗效来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以用量为主线,结合用法,讨论如下。 小剂量使用 小剂量使用时药量为3g左右,一般不超过4.5g,与处方中主要药物相比,约为其用量的  相似文献   

3.
王庆其擅长运用麻黄,临证经验丰富。他常将麻黄分别与桂枝、杏仁、附子、白术、石膏、连翘、升麻、半夏、甘草配伍组方,用于发汗解表、平喘止咳、宣痹止痛、通阳利水、祛风止痒、和阳消癥等;在麻黄的用量上也能突破常用剂量,创新思维,灵活掌握。文中列举验案以说明。  相似文献   

4.
正如意金黄散又名金黄如意散、金黄散,来源于明朝陈实功的《外科正宗》,由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厚朴、天花粉、生天南星、生苍术、陈皮、甘草组成;方中黄柏、大黄、甘草清热解毒,白芷、天花粉消肿排脓,厚朴、生苍术、陈皮燥湿理气化痰,姜黄、生天南星散结消臃肿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除湿散痞、化痰消肿止痛之功。本方可用葱汁、酒、醋、麻油、蜜、菊花露、凉茶、丝瓜叶捣汁调敷,醋调取其散瘀解毒止痛的作用,酒调取其助行药  相似文献   

5.
甘草味甘、性平,归脾胃心肺经,具有缓急止痛、健脾益气、化痰止咳、泻火解毒及调和诸药等功效,为张仲景方剂中使用次数最多、应用范围最广的药物,也是临床最常用药物之一。今结合经方对其用法、用量、配伍及禁忌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6.
芍药甘草附子汤出自《伤寒论》第68条,原用治太阳病发汗后不解致阴阳两虚证.笔者用本方治疗寒痹,屡用屡验,简介如下:用药心法 芍药(赤芍或白芍或二者同用)15~30g,甘草15~30g,附子9~60g(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用量).水煎服,日一剂.应用原方效果最佳,如恶寒疼痛较剧者,可重用附子,温经散寒止痛;久病体弱,全身状况较差者,可加大芍药、甘草用量,益阴扶正;胃纳欠佳,舌苔厚腻者,酌减芍药甘草用量,以防敛邪腻胃.只要辨证准确,常可一剂减,三、五剂愈,重者亦不过十数剂.验案举例 张X,男,56岁,1978年1月27日初诊.一年前因防震露宿,右腿关节疼痛,遇冷加剧.得热可减,诊为“风湿性关节  相似文献   

7.
芍药甘草附子汤出自《伤寒论》第68条,原用于治疗太阳病发汗后不解致阴阳两虚之证。刘定西老中医用本方治疗寒痹,屡用屡验,现简介如下。治疗方药芍药(赤芍或白芍或二者同用)5~30g,甘草15~30g,附子9~60g(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用量)。水煎服,日1剂。应用原方效果最佳,如恶寒疼痛较剧者,可重用附子,温经散寒止痛;久病体弱,全身状况较差者,可加大芍药、甘草用量,益阴扶正;胃纳欠佳,舌苔厚腻者,酌减芍药、甘草用量,以防敛邪腻胃。只要辨证准确,常可一剂减,三五剂而愈,重者亦不过十数剂。  相似文献   

8.
《光明中医》2012,(2):381-381
方1:【药物组成】威灵仙50g,甘草60g,松针60g。【用法用量】煮药取汁熏洗双足。【功效主治】祛风止痛,散寒除湿。下肢冷痛,不能行走者。方2:【药物组成】吴茱萸20g,生姜3片,大蒜1头。  相似文献   

9.
<正> 甘草虽是一味常用药,但在《伤寒论》中应用却是很严格的。不象一些医者,凡处方最后必加一味甘草,犹作点缀之品,剂量大小更不细究。岂不知误用甘草亦可降低疗效,贻误病机,甚或引起副作用,临症不可不慎。《伤寒论》载方一百一十三首,其中使用甘草者七十一首,无甘草者四十首(有二方缺)。剂量最大四两,最小六铢(二十四铢等于一两)。说明仲景在应用甘草时非常讲  相似文献   

10.
清代医家吴鞠通对甘草的运用有独特见解,在其代表作《温病条辨》中有多处论及甘草加减取舍的情况。吴鞠通临证运用甘草时不单纯局限于药物功效,主张从病证、病位、病性三方面入手,合理使用。在病证方面,偏于实证或有水湿痰饮等有形病理产物阻滞的,因甘草浊腻、易生壅滞,多弃而不用;偏于虚证,需要发挥甘草补益之功时,不可舍用。在病位方面,上焦病常需与桔梗相配,开提肺气;中焦病可巧用甘缓之性,集中药力于病所,取其逗留中焦之意;下焦病常因温病后期热伤真阴,需用甘草坐镇中洲,以待真阴来复。在病性方面,病性急迫需药物迅达祛邪外出的,因甘草能缓和药力而削弱他药疗效,故不宜使用。至于用量,在发挥佐助佐治功效时,用量较少,常为五分或一钱;取清热解毒之意时,多为生用,且用量多在二钱或三钱;取坐镇缓急功用时,多为炙用,且用量要大,范围可在一两至三两之间。  相似文献   

11.
临床应慎用甘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甘草为补气类药 ,具有补益中气、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缓急止痛、缓和药性之功。据其临床应用有生、炙不同 ,或为主药 ,或为使药 ,量可大 ,也可小 ,作用大 ,应用广 ,故社会上曾有“药里的甘草—少不了”之流传 ,但该药在临床使用时。给病人带来的后虑却鲜为人知 ,故不可不慎。1 不宜大量长期与水扬酸衍生物联用通过对甘草的研究证明 ,甘草煎煮液口服经体酶的作用 ,可水解生成甘草次酸和葡萄糖醛酸 ,甘草次酸的化学结构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相似 ,而糖皮质激素与水扬酸衍生物并用 ,能使消化道溃疡的发生率增加。故甘草不宜长期大量与水扬酸衍生…  相似文献   

12.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inflataBatalin.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glabra.的干燥根和根茎,性甘味平,具有补中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能。临床应用广泛,但“是药三分毒”,对其使用应以辨证及药性理论为依据,注意配伍禁忌,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北京儿童医院口服中成药用法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菁  张艳菊 《北京中医药》2011,30(6):465-466
目的 针对我院儿童使用中成药说明书中用法用量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正建议.方法 以113种儿童用口服中成药的说明书为调查对象对用法用量项的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说明书药品标识不明的有56种,占所调查说明书总数的49.56%;有31种中成药服用最小剂量小于最小包装剂量,占到27.43%;用法用量项内容不全的非处方药品有41种,...  相似文献   

14.
风湿病、跌打损伤为常见、多发病。笔者在长期医疗实践中,自拟凤仙辣蓼煎薰洗,具有经济、方便、效好的特点,述之供同道参考。药物组成及用法凤仙辣蓼煎是由凤仙花和辣蓼两味药组成。凤仙花亦叫指甲草、急性子、指甲桃花等,城市乡村多裁培观赏。其性温平,味甘苦辛,有通经活血、散瘀止痛、软坚透骨之力。辣蓼亦叫水蓼、水蓼子。多生于水边或潮湿处。其性温味辛辣,有祛风利湿、清热解毒、消滞散瘀之效。二药合用祛风、除湿、活血散瘀,行滞止痛之力尤殊。取凤仙花(鲜草)15~30克,鲜辣蓼30~60克,水煎,先熏后洗。一日1~2次。凤仙草最少用量15~30克,必要时视病情面积大小可用到60克。冬季两味中药可用干品代煎。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人体群体药代动力学的中药上市后用法用量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姜俊杰  谢雁鸣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20):2811-2812
现代中成药的用法用量是经过严格的Ⅰ,Ⅱ,Ⅲ期临床试验确定的,上市后亦缺少关于用法用量再评价的深入研究.因此,临床应用中成药时,其用法用量基本固定,并没有依据个体情况调整给药剂量,这种用药方法不符合个体化治疗的理念.人体群体药代动力学可为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数据支持,从而实现中药上市后用法用量再评价.该文简要介绍中药上市后用法用量再评价的现状、意义,以及人体群体药代动力学在中药上市后用法用量再评价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傅延龄  马浔  王欣榕 《北京中医药》2017,36(6):554-555,564
甘草具有益气、补中、缓急、止咳、平喘、利咽、解毒、和药、助补等功效,由汉代至今临床应用广泛,但自宋代以来其用量范围明显缩小,导致其功用未得到应有发挥。基于甘草2000年用量流域,发掘仲景甘草应用经验,结合历代医家对甘草的认识,指出甘草的用量范围应宽大而不应狭小,尤其在清热解毒、缓急、平喘、止泻诸方面用量应足够大。  相似文献   

17.
甘草酸生产的膜技术创新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缓和药性、调和诸药等功效.甘草有效成分为甘草酸、甘草黄酮及甘草多糖等[1].甘草酸是甘草甜味的主要成分,纯的甘草酸是一种优质药物,可用于防治病毒性肝炎、高脂血症和癌症等疾病.甘草酸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粉末,溶于水和热的稀乙醇[2],不溶于无水乙醇和乙醚,遇酸则沉淀.  相似文献   

18.
动物药整理研究—穿山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淼  李娜  胡丽娜  林喆 《吉林中医药》2009,29(6):514-516
穿山甲药用部位主要为鳞甲,名穿山甲。通过对古籍文献的查阅和研究,穿山甲的传统功效主要包括解毒、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益精髓等,用法大多与其它药物配伍使用,其中主要配伍对象有当归、乳香、白芷、没药、大黄、甘草、防风、川芎等,用量主要在5分到4两之间变化,其中以1两的使用最为常见,次数多达86次。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具有减低血液黏度,延长凝血时间,升高白细胞,消肿排痈等药理作用,对乳腺疾病,前列腺疾病,血栓性疾病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杨瑞  王礼强  刘颖 《中草药》2014,45(12):1796-1802
甘草为我国常用的大宗药材之一,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和调和诸药等作用,素有"国老"、"十方九草"之誉,国内外用量很大。由于过度采挖,甘草野生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而大部分栽培甘草存在品质退化和甘草酸量低等问题。为了很好地解决甘草资源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很多研究者开展了甘草组织培养的研究。对甘草组织培养中外植体来源及预处理、愈伤组织诱导、再生植株诱导、快速繁殖研究、毛状根诱导以及组织培养物中活性成分6个方面结合实际工作进行了归纳与综述,以期为部分解决甘草的资源替代问题以及以组织培养为基础的基因与代谢工程研究提供理论及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20.
李振英 《河北中医》2006,28(7):530-531
如意金黄散首见于《医宗金鉴》。药物组成:姜黄、大黄、黄柏、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天南星、白芷、天花粉。其组方严谨,使用方便,疗效显著。功效清热解毒,除湿散瘀,化痰消肿止痛。临床治疗诸般疮疡,成为“外科医生药囊中不可或少的有效良方”。笔者临床每遇阳证疮疡,多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