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目的 观察早期不同速度液体复苏对肠系膜淋巴循环的影响,了解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机制. 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46只,失血+断尾法建立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UHS)模型.将动物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对照组(10只)、UHS模型组(12只)、快速复苏组(12只)和限制性复苏组(12只).快速复苏组及限制性复苏组分别以5 ml·kg-1·min-1及1 ml·kg-1·min-1的速度输注乳酸林格液(LR),肠系膜主淋巴管插管收集淋巴液.记录淋巴液流量,检测血浆及淋巴液中蛋白浓度、内毒素及TNF-α的含量. 结果 复苏60 min时,快速复苏组和限制性复苏组淋巴液流量分别为(4.04±0.33) ml·kg-1·h-1和(1.79±0.18) ml·kg-1·h-1(P<0.01);快速复苏组和限制性复苏组蛋白输出量分别为(80.5±10.2) mg·kg-1·h-1和(43.1±9.6) mg·kg-1·h-1(P <0.01).复苏240 min时,快速复苏组和限制性复苏组淋巴液内毒素含量分别为(1.36 ±0.41)EU/ml和(0.81±0.26) EU/ml(P<0.01).复苏120 min时,快速复苏组和限制性复苏组淋巴液中TNF-α含量分别为(3.86±0.23) ng/ml和(2.63±0.52) ng/ml(P <0.05). 结论 UHS导致肠系膜淋巴循环障碍,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改善肠系膜淋巴循环. 相似文献
2.
失血性休克是指各种原因造成机体大量失血所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液体复苏是失血性休克紧急内科治疗的关键环节。腹腔复苏是指通过腹腔穿刺的方式将所需输注的液体注入腹膜腔内的新型液体复苏方法。腹腔补液穿刺点固定、操作简单,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在静脉输液通道建立困难的情况下,可快速建立补液通路,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起到补液抗休克的作用。此外,在静脉补液的同时,辅以腹腔复苏能够改善静脉复苏的效果,在改善微循环、增加脏器血流、减轻组织器官水肿及抑制全身炎症反应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该文就腹腔复苏的优势、液体选择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战伤休克的液体复苏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一般战伤,休克的发生率为10%~15%,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休克的发生率可高达25%~30%。约50%的战伤伤员因失血休克而死,所以战(创)伤休克伤员的早期救治非常重要。近年来随着对休克病理生理、发病机制、组织体液及氧代谢研究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包括军队)在战(创)伤休克的液体复苏时机、早期液体复苏方法与原则、复苏终点与标准,以及复苏液体的选择上作了许多有益探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概念。本文重点对这方面的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4.
5.
近年来 ,淋巴系统在许多疾病中的病理生理学意义逐渐引起学者们的重视[1,2 ] 。我们过去的工作发现 ,休克时有淋巴微循环障碍 ,并促进不可逆休克的发展[3 ] 。为了探讨淋巴微循环与休克进程的关系 ,本文对不同转归过敏性休克大鼠的肠系膜微淋巴管 (MLV)变化进行了比较 ,并且观察肠淋巴流量及其淋巴蛋白含量的变化 ,进一步阐明淋巴微循环在休克中的意义。1 材料和方法实验用Wistar雄性大鼠 ,体重 2 70~ 35 0g。实验前 2周皮下注射羊血清和佐剂 (百日咳菌苗 ,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 )各 0 3ml的混合液致敏 ,隔日用同法增敏 …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高渗盐溶液与生理盐水用于舱室内爆炸伤复合失血致休克大鼠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47只,固定于模拟舱室内,点爆源距大鼠胸腹部中心11~12cm瞬时引爆,迅速抽离舱内烟雾.炸后将大鼠静置于实验台上测量炸后10min平均动脉压(MAP)并以此为零时相点,由股动脉导管匀速放血造成中度休克.将108只大鼠随机分为无复苏组(对照组)、生理盐水组(NS组)及高渗盐溶液组(HSD组),每组36只.对照组致伤后不予治疗;NS组于伤后90min由股静脉匀速输入失血量3倍的NS,30min输注完毕;HSD组以4ml/kg匀速输入7.5%高渗氯化钠/6%右旋醣酐高渗盐溶液,5min输注完毕.各组分别于150、210、270min时点在存活大鼠中随机处死8只大鼠,测量血气指标,并收集肺、脑组织标本检测含水量.另39只大鼠同上分组,每组13只,致伤复苏方法同前,记录30、90、150、210、270min时点各组血压变化及死亡状况.结果 对照组13只大鼠有6只死亡,NS组有3只死亡,HSD组大鼠全部存活至270min时点,组间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150min时点,NS组及HSD组大鼠MAP显著增高,210、270min时点NS组MAP逐渐降低,而HSD组降低不明显,270min时点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150、210、270min时点,HSD组大鼠肺、脑含水量逐渐下降,而NS组则有上升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HSD与NS对血气指标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且在210min及270min时间点,HSD组pH值、PO2高于NS组,乳酸水平低于NS组(P<0.05或P<0.01).结论 HSD可维持爆炸伤复合失血致休克大鼠血流动力学稳定,且在改善血气指标及肺、脑水肿方面的作用优于NS. 相似文献
7.
高原地区失血性休克与液体复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地区失血性休克的病人与平原地区相比,其病理生理变化和临床表现有一定的差异,主要是高原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因此,在抢救高原地区出血性休克病人时,除按平原地区病人常规评估外,还需紧密结合高原地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做出正确评估。 相似文献
8.
创伤性休克复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创伤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介绍创伤休克的概念、诊断,强调止血和液体复苏是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基本治疗,并介绍了液体复苏的发展史和目前一些新的液体复苏策略,液体复苏的目的是恢复终末器官灌注和组织氧供. 相似文献
9.
10.
创伤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伤性休克传统复苏方法主张积极快速复苏,并使用正性肌力或血管活性药物尽快恢复血压,即积极(正压)复苏或即刻复苏。但近年来,随着休克病理生理、组织体液和氧代谢研究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液体复苏逐渐被新的复苏方法所取代。新复苏方法包括限制性(低压性)液体复苏、延迟性液体复苏和低温复苏。 相似文献
11.
12.
非控制性出血休克大鼠早期低压液体复苏的理想复苏压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利用大鼠非控制性出血休克模型,探讨早期低压复苏的理想复苏压力。方法W istar大鼠64只,基础平均动脉血压(MAP)为(129.9±14.3)mmHg,断脾法复制非控制性出血休克模型,将血压(MAP)降至40或50mmHg,分为3个处理时段,第1时段模拟院前救治时段,用2∶1乳酸林格氏液和6%的右旋糖酐输注分别将MAP维持在40、50、60、70、80、100mmHg,维持1小时;第2时段模拟医院确定性处理情况,结扎脾动脉止血,输血输液将MAP恢复至100mmHg,维持2小时;第3时段,观察第1时段不同压力复苏对大鼠休克复苏效果的影响。观察指标包括动物存活情况、血压、液体输注量、血细胞比容及动脉血气等。结果院前急救采用高压复苏(80、100mmHg),动物存活时间短,在第1时段末就有50%的动物死亡,需要的液体输注量大,血液稀释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明显,血气指标差;而以<70mmHg(50、60、70mmHg)的血压复苏,动物存活时间延长,液体输注量小,血液稀释轻,血气指标正常或接近正常;以50、60mmHg血压输注效果最好,但太低的输注压力(40mmHg)也不利于休克复苏,在第三时段末动物死亡率为75%。结论对非控制性出血休克及活动性出血,止血前采用高压复苏会增加血液丢失及血液稀释,明显影响休克复苏效果,适当低压复苏有利于动物的后期恢复,输注压力以50、60mmHg最好,但太低的输注压力(40mmHg)也不利于休克复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抢救骨盆骨折并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09年1月—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51例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根据早期复苏方法分为限制性复苏组(27例)和常规复苏组(24例),通过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早期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等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和疗效评估。结果限制性复苏组:ISS评分30.72,复苏输液量2 089 ml,复苏时间102.72 min,复苏后血红蛋白98.36 g/L;常规复苏组:ISS评分30.90,复苏输液量2 965 ml,复苏时间246 min,复苏后血红蛋白79.90 g/L。两组I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复苏后血红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抢救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能使输液量更少,控制出血更好,复苏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评估院前不同液体复苏方法对严重闭合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影响。方法76例符合诊断标准的严重闭合性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限制液体复苏组和常规液体复苏组,各38例。比较两组入院前后一般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住院期间器官衰竭、感染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院前两组比较,限制液体复苏组输液量较常规液体复苏组显著降低[(789.6±109.4)mlvs(2381.9±403.5)ml,P<0.01],院前复苏时间明显缩短[(59.3±15.5)minvs(80.1±17.4)min,P<0.01];院内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限制液体复苏组血红蛋白(Hb)升高[(101.0±12.9)g/Lvs(92.1±11.8)g/L,P<0.01],凝血功能好转[(78.8±8.2)%vs(63.1±12.6)%,P<0.01],输入血制品减少[浓缩红细胞:(6.4±2.1)Uvs(7.5±4.6)U,P<0.01;冷冻血浆(5.1±3.0)Uvs(6.4±2.0)U,P<0.01];住院期间限制液体复苏组器官衰竭发生率(21.0%vs39.4%,P<0.01)和感染发生率(13.1%vs26.5%,P<0.01)等并发症降低。结论院前维持适量的液体复苏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休克期机体的氧供和凝血功能状态,并降低创伤后期器官衰竭和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