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UCG)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SPE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CHD)诊断及心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118例疑似CHD患者,入院后均接受UCG和SPECT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UCG和SPECT对CHD的诊断价值,计算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比较UCG和SPECT...  相似文献   

2.
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超声心动图在冠心病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主要包括对冠心病的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发现、心肌梗死并发症的诊断、再灌注治疗后疗效的评估、心肌存活性的判定和预后危险度分层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6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给予观察组患者采用桡动脉介入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25例患者显效的有13例,有效的有11例,而对照组患者显效的有6例,有效的有8例,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采用经桡动脉介入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取得明显有效的临床治疗效果,安全可靠,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lncRNA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诊断和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68例冠心病住院患者和同期接受检查的7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观察对象,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集两组受检者的空腹肘静脉血,提取RNA(Trizol法),测定RNA浓度,合成cDNA,应用雅培Abbott ...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病率在我国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其诊治一直是医疗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随着经皮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及冠状动脉血管超声的应用,其诊断越来越精确,但其创伤性和并发症较多也限制了其更加广泛应用。本研究旨在分析16层螺旋CT应用对冠心病患者血管狭窄程度的诊断及粥样斑块上的检测。  相似文献   

7.
8.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脏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冠心病病因主要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约占全部病因的90%以上,冠状动脉痉挛也是病因之一;非粥样硬化因素引起的冠脉狭窄较少见,病因有数十种.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吸烟、静坐、酗酒、高尿酸血症、精神因素等.在粥样硬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代谢紊乱综合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包括了混合型脂质异常血症、胰岛素分泌过多、糖耐量降低、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其中,胰岛素抵抗是关键因素.在上述综合因素作用下,冠状动脉发生脂质沉积和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致使管腔狭窄;当粥样斑块发生破裂后,引起红色或白色血栓形成,致使管腔完全性或非完全性堵塞;从而引起心肌缺血或坏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和40例正常人vWF因子水平的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vWF因子水平明显增高.结论:vWF 因子水平的检测可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诊断指标,同时可作为血栓形成和血管损伤的研究指标.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粥硬化性心脏病或称冠心病,是内科常见、多发疾病之一。死亡率高,是当今世界人类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本院二年来收治的冠心病134例患者,经心电图、心电负荷试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血清心肌酶、X线等检查总结病例,分析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被公认的心身疾病,焦虑障碍是最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两者常合并存在。焦虑障碍对冠心病的影响机制目前尚未十分明确,但有不少假说提示焦虑障碍严重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治疗可通过三种方法进行干预,即药物治疗、心理社会干预和运动疗法。临床医师往往仅给予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对焦虑障碍的识别率不高,造成误诊、漏诊,使患者的疗效欠佳。现就冠心病和焦虑障碍的相关联系、发病机制及治疗方面的研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董霄 《医学综述》2011,17(23):3524-3526
维生素D是机体内维持钙磷平衡的重要有机物质。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机体内维生素D水平的失衡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发病密切相关。维生素D失衡可能会导致冠状动脉血管炎症、钙化,心肌肥厚,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并且终末期的肾病患者易罹患冠心病。维生素D水平的失衡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这为干预冠心病高危人群、探索冠心病临床辅助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由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导致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所引发的以持续性高血糖为代表的长期代谢紊乱可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特别是心血管系统的损害、功能障碍或衰竭。糖尿病对心血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其发生机制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虽然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病死率较高,但如果合理治疗控制病情,可稳定并发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缺血程度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评价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8年7月就诊于西电集团医院及榆林市第一医院影像科的8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均行MSCTA检查,以CAG检查为对照,计算MSCTA检查冠脉狭窄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并比较CAG、MSCTA检出冠脉狭窄程度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健康人和不同阶段冠心病患者的血清乳脂肪球表皮生长因子8(MFG-E8)浓度,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经冠脉造影确认冠心病的患者295例,健康人对照176例。通过Gensini评分来评估冠心病严重程度,用酶免疫设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MFG-E8浓度,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其他相关指标,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的血清MFG-E8水平极显著下降(P<0.0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MFG-E8水平显著低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0.05)。MFG-E8与Gensini评分和hs-CRP呈负相关(r=-0.590,P<0.05;r=-0.512,P<0.05)。结论:血清MFG-E8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临床事件的风险性呈负相关,MFG-E8有潜力成为血管并发症的一个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林鸿 《医学综述》2012,18(3):354-35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脂联素(APN)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密切相关。APN的基因多态性及其分泌部位的不同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相关。APN的血浆浓度可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其预后。APN的抗炎及稳定斑块的作用可以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现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APN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预测,诊断及治疗的相关文献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李庆海教授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为本虚标实证,本虚有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等,其中以气阴两虚多见;标实为寒邪痹阻、痰饮水停、瘀血阻脉等,以痰瘀互结阻滞心脉多见。所以将本病的中医证型归纳为以"气阴两虚、痰瘀互结"为主。李教授坚持以"通补兼施、邪去正安"为原则,提出了"益气养阴、化痰祛瘀"的治疗大法,并自拟冠脉宁通方,在临床中不仅有效控制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心前区疼痛,对于长期坚持服药的患者可以达到逆转冠脉粥样斑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徐达华  高潮  韩玉龙 《医学综述》2007,13(18):1366-1368
白细胞介素18是新发现的一种前炎性细胞因子,是白细胞介素1家族中的一个新成员,在免疫及炎性反应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其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及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本文就IL-18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旷英华  朱勇  戴宏勋  熊明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6):3513-3514
目的:评价心达康胶囊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8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心达康胶囊组(10mg,3次/d,90例);心血康胶囊(0.2g,3次/d,90例)。疗程28d,对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进行观察。结果:心达康胶囊组治疗总有效率达84.4%,心血康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心达康胶囊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报》2013,(11):1643-1645
目的:总结刘志明教授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总结其治疗冠心病经验的相关文献。结果:刘老对冠心病病因、病机提出独到见解,认为冠心病辨因析理,肇始于肾推求病机,肾匮为根。结论:刘老凝炼补肾通阳祛邪三法,临床之时,辨证施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