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一帆  曾仲  高励 《四川医学》2013,(4):564-565
近十多年来,国内外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广泛地开展起来。但有关介入治疗术的安全性及中长期预后等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本文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如下。1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CAS)1.1 CAS的疗效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之一,约占缺血性卒中病因的  相似文献   

2.
脑血管造影术及数字减影下颅内外血管疾病的治疗,已日益普及并在脑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中日显重要[1].2005年8月至2009年5月.我们为4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行全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术后严密观察和精心护理,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血管超声筛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样本回顾分析2009年6月~2011年5月3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TCD与DSA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 TCD检查3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188例患者检查结果正常,阳性者172例,占47.78%。TCD为阳性的172例住院患者经DSA检查30例(17.44%)为假阳性,阳性者为142例,符合率为82.56%。结论 TCD通过检测颅内外动脉的血流速度、血流方向、形态、频谱等,可较准确地反映脑动脉的狭窄、痉挛、闭塞等状态,可作为一线脑血管病的筛查项目。  相似文献   

4.
5.
何武  曾祥发 《华夏医学》2005,18(2):312-315
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死率与致残率均高,它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多数国家的3大致死疾病,其诊断与治疗一直倍受医学界关注。近20年来,由于放射设备及介入技术的发展.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已成为目前国内外公认的又一种新的重要诊断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过去主要采用药物治疗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和介入神经放射学的发展 ,应用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愈加受到重视 ,现将这两方面情况作一介绍。1 恢复脑血管通畅的手术1 1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1951年Fisher[1] 等对 110 0多例尸体的颈动脉检查 ,发现血管内的血栓样或粥样硬化斑块可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及脑卒中。1953年Strully率先开展了颈动脉内膜切除 (carotidendarderectomy ,CEA) ,欧美国家在 80年代已作 10多万例。 4 0多年的临床验证证明该手术可有效…  相似文献   

7.
8.
宋军  王颖翠 《中外医疗》2014,(9):61+63-61,63
目的深入研究神绎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方式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该院进行治疗的44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并对全部患者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其中24例患者被确诊为颅内动脉瘤,20例患者被确诊为颅内外动脉狭窄。结果对于44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均治疗成功。在栓塞后的DSA检测中,24例动脉瘤患者的微弹簧圈已经被完全闭塞,并且在椎动脉和颈内动脉中的狭窄程度减少了90%。在手术过程中,没有出现和手术操作相关的动脉瘤破裂处薛,卒中,心肌梗死等状况。患者手术之后进行复查TCD和CTA显示血流正常,没有相关后遗症。在术后3个月内,对于全部患者进行随访没有脑梗死的状况发生。结论通过神经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同时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 收集1985年1月—1995年1月在我院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501例,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501例,其中男229例172例;年龄52—74岁。 1.2 病因:高血压190例,动脉硬化12l例,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165例,风心病房颤9例,多发性大动脉炎5例,贫血1例。 1.3 临床类型: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408例,其中左侧198例,右侧195例,双侧15例。颈内动脉血栓21例,椎—基底动脉血栓34例,小脑后下动脉血栓3例;脑栓塞9例,皆为风心病心房纤颤患者;  相似文献   

10.
使用全方位护理技术配合医生行脑动脉DSA介入性救治,使脑动脉瘤栓塞术栓塞成功,没有因护理不当而出现护理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灌注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22例,同时选取同期22例健康正常人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常规进行MR、MRA和DWI检查.结果 3D-ASL脑血流灌注中对照组20例(90.91%)正常灌注,2例(9...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本院2014年1月-2016年5月确诊的18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常规MRI、SWI检查,比较不同序列对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T)的检出情况。结果 180例患者中HT30例,占16.67%,其中HI型25例,PH型5例;常规MRI检出HT18例,其中HI型14例,而SWI检出HT30例,其中HI型25例,SWI对HT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MRI检查(P0.05)。SWI对梗塞伴急性期、梗塞伴亚急性期、小梗死及大面积脑梗死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MRI检查(P0.05)。SWI显示梗死周围微小血管18例,而常规MRI检查无显示。结论 SWI相比常规MRI检查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检测中有明显优势,对继发出血发现时间更早,对病灶周边微小血管可清晰显示。  相似文献   

1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实验研究证明,在一定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向神经细胞分化,促进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种子细胞提供了新的思路。现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移植途径和方法,移植后的体内示踪技术,治疗进展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郭庆龙  江倩 《医学综述》2011,17(1):131-134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很高,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质量。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不仅能提供解剖信息,也能更早和更准确地提供脑血流、代谢等方面的信息,在早期诊断方面提出了新的思路和理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准确确定缺血半暗带和评估脑血流量储备能力,将有利于临床治疗决策,影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盐酸法舒地尔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维惠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5):415-415,429
盐酸法舒地尔是一种新型的细胞内钙离子拮抗剂,其临床应用逐渐受到关注。现将我院应用法舒地尔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随着对阿司匹林作用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其在心、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全因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非致死性卒中的发生率均显著下降,阿司匹林已成为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极化液(GIK)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方法:应用GIK对随机选择的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进行2周的治疗。应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标准对疗效进行判定,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GIK治疗组评分于治疗后第1d、3d、1周、2周,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1。结论:GIK对缺血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肾移植受者远期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远期心脑血管疾病(CVD)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方法 对361例肾移植受者进行长期随访,随访时间点为移植后第1、6、12、24、36、48、60个月,Kaplan-Meier乘积极限法计算CVD累积发病率.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CVD危险因素.结果 移植后1、6、12、24、36、48、60个月新发CVD累积发病率分别为3.1%、5.4%、9.9%、13.0%、18.0%、21.1%、24.1%.多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移植受者术前有CVD和糖尿病史,术后CVD发病相对危险因素(RR)分别为6.34(95%CI 3.76~14.60,P=0.002)和2.19(95%CI 1.32~3.97,P=0.009);移植术后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移植肾功能不全和蛋白尿CVD发病RR分别为2.82(95%CI 1.33~7.26,P=0.002)、1.18(95%CI 1.02~1.34,P=0.04)、2.04(95%CI 1.26~5.17,P=0.008)、1.81(95%CI 1.08~3.21,P=0.03)和1.56(95%CI 1.12~3.54,P=0.05);未见移植受者性别、年龄、肥胖和移植术前高血脂与CVD发病有关.结论 移植受者术前有CVD和糖尿病病史,移植术后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移植肾功能不全和蛋白尿是CV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张强 《医学综述》2006,12(9):536-538
抗血小板治疗是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阿司匹林在卒中的二级预防和急性期治疗中的疗效已得到证实。潘生丁抑制血小板作用持续时间较短且呈剂量依赖性。氯吡格雷是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是合适的阿司匹林替代药。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静脉注射有效而口服的临床结果欠佳。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有利于提高疗效增加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现状和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华 《医学综述》2006,12(10):638-639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仅次于心脏病及癌症,但却是病残的主要原因。临床上大多数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血栓形成所致,一旦脑动脉阻塞,缺血、缺氧区域的脑组织细胞即刻发生一系列的“缺血瀑布样反应”,最后导致细胞死亡。国内外学者对缺血型脑血管病治疗进行了大量研究得出,缺血性脑血管病最终将于基因治疗及细胞治疗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并成为脑血管病治疗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