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2.
目的:通过调查PVC腕带在儿科临床的佩戴现状,探讨自制小儿身份识别标识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6例住院号为单号的患儿,对其腕带佩戴情况及其家长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另选择2012年7月~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1例住院号为双号的患儿,为其使用自制的小儿身份识别标识。比较两组患儿的佩戴依从性及其家长的满意程度。结果:我们为患儿使用自制身份识别标识后,其佩戴的依从性得到明显提高,其家长的满意度也从57.1%提高到87.4%。结论:在儿科临床中使用自制身份识别标识可提高患儿的佩戴依从性及家长的满意度,减少科室的经济支出,同时减轻护士的工作量。不过,该标识的材质为棉布,存在耐磨性差,不宜反复使用等缺点,建议将其更换为硅胶材质,以提高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落实患者身份识别标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品管圈方法解决患者身份识别标识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将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的资料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比较两组患者身份识别标识不合格率。结果患者身份识别标识不合格率由改善前的25.13%降至5.17%,试验组患者身份识别标识不合格例数低于对照组,除第4项(床头卡未填写)以外,前3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能有效提高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合格率,使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得以落实,有利于防范差错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探索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肿瘤科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错误率。方法成立品管圈质量控制小组,以“降低肿瘤科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错误率”为主题,进行现状调查,分析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错误率高的原因,针对原因设定目标,制定相应的对策并组织实施。结果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错误率高的原因主要包括患者未佩戴手腕带、护士发药时被询问打断、护士未执行双人查对制度、对新进人员培训不到位。对策实施后,错误率由改善前的71%下降至20%。结论通过运用科学管理方法,降低了肿瘤科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错误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我院是一所二级综合性教学医院,手术室设有5个手术间,承担近150张病床患者的手术治疗.由于手术科室的工作量加大和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大,为了使有限的护理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临床科室的需要,减少手术室与手术科室之间矛盾,缩短病人平均住院日,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提高医院的整体水平,根据我院的具体情况分析了影响手术室护士工作效率的原因,提出一切以满足病人需要为原则,全天候开放手术间、合理安排手术、护士实行弹性工作制、充分利用现有护理人力资源,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管理,以提高手术室护士的工作效率.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实施JCI标准提高患者身份识别正确率,对患者安全的重要挫。方法:依据JCI标准识别患者身份并建立全程监测系统,对标准实施前后患者身份识别的正确率进行数据监测,以数据推动质量改进。结果:标准实施后患者身份核对正确率与标准实施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JCI标准要求的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对消除医疗护理隐患,保证患者安全具有可行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普外二开展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错误率中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以“降低普外二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错误率”为主题,对2012年2月~2013年2月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普外二科(以下简称“我科”)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错误率进行观察,并与2011年1月~2012年1月品管圈活动实施前我科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错误率进行比较,并对品管圈活动前后护士的自我评价得分进行比较。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护士对患者身份错误率由实施前的71%显著降低至23%,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护士的责任心、积极性、沟通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得分分别为(4.5±0.3)、(4.6±0.3)、(4.5±0.3)、(4.4±0.5)分,均显著性高于活动前[(2.9±0.7)、(1.9±1.1)、(3.2±0.5)、(3.4±0.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普外二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错误率,同时提升护士的责任心、积极性、沟通协调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品管圈在提高护士实施患者身份识别双向查对行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19年9月开展品管圈管理方式收治的患者2900例,针对850例患者出现的身份信息识别错误,开展基于品管圈程序选定主题(患者身份识别误差较大)、拟定计划、设计问卷调查现状、采用根因分析,找出主因与要因、根据圈能力设定改善目标... 相似文献
11.
昆明地区护士职业紧张与腰背痛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护士的职业紧张和腰背痛的关系,为提高护士的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昆明市5所医院的1329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以付出-回报失衡模式研究职业紧张,以VOH Korff量表评价腰背痛的情况,运用Epidata和SAS8.2软件统计分析资料.结果 护士付出-回报比平均值为1.21,表明处于较高的职业紧张状态;职业紧张与腰背痛的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职业紧张组是低职业紧张组患腰背痛的1.77倍(P<0.05).结论 职业紧张与护士腰背痛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探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 PLDD)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6月~2013年6月临床诊断为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共28例。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2.5个月,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功能障碍评分变化,按改良MacNab功能评价标准评价患者对治疗的主观满意度。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VAS评分降低(3.7±1.3),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ODI评分降低(13.7±5.0),差异有显著性(P<0.01);无神经根损伤、大出血、死亡病例,显效6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满意度82.1%.结论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为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腰痛患者中绝大部分是下腰痛,而在下腰痛患者中椎间盘源性腰痛大约占85%。椎间盘源性腰痛已经成为目前的研究焦点,它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症状不同于神经根性腰痛。现就有关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椎间盘造影进行阐述,对目前治疗的最新进展,包括微创治疗和开放手术治疗,以及最近正在研究的基因治疗和生物学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分析三阶段培训法提高社区护士健康教育能力的效果.方法 对50名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认知、知识及技能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采用三阶段法对社区护士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并于培训后再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培训后,社区护士对健康教育的认知情况、知识掌握情况与培训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培训前只有23名社区护士经常开展健康教育,培训后50名社区护士均经常开展健康教育;培训前开展健康教育的方式以健康咨询为主,培训后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健康教育.结论 采用三阶段法进行培训,能有效提高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18.
针灸结合蜡疗治疗骨质疏松症腰背痛的临床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针灸结合蜡疗治疗骨质疏松症腰背痛的效果,为骨质疏松症腰背痛提供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138例骨质疏松症腰背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6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基础上,配合针灸和蜡疗.在治疗后1 d、3 d、7 d、14 d、21 d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两组患者腰背痛缓解的程度,并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8天两组患者骨密度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1 d、3 d、7 d、14 d、21 d腰背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146,P<0.001);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1);治疗后两者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腰背疼痛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腰背疼痛消失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针灸结合蜡疗治疗骨质疏松症腰背痛能提高骨质密度,减轻疼痛,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促孕复方促着床作用进行减毒增效研究,最终优化促孕复方。方法对促孕复方进行梯度极性系统的萃取和柱层析分离,结合超排卵(controlled ovarian stimulation,COS)着床障碍动物模型筛选促着床活性成分。将受孕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OS模型组和给药组,对促孕复方不同极性部位及部位活性成分DS-147进行干预,于妊娠第8天(PD8)处死小鼠,观察妊娠率及平均着床点数,进一步对DS-147包含的活性组分进行单一法与去一法筛选,优化其活性组分。结果促孕复方乙酸乙酯部位可将着床障碍小鼠妊娠率提高至50.0%(P〈0.05),乙酸乙酯部位活性成分组合物DS-147可将着床障碍小鼠妊娠率提高至83.3%(P〈0.01),且未发现对正常妊娠有不良影响。结论促孕复方有效部位活性成分DS-147能更显著地提高COS后的妊娠率,且DS-147中各组分通过协同作用共同发挥促进着床障碍小鼠胚胎着床作用。 相似文献
20.
腰椎Modic改变与下腰痛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腰痛是临床常见影响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症状,许多骨科疾病可以引起下腰痛。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腰椎Modic改变是指在腰椎磁共振成像上终板以及终板下组织信号的改变。大量研究表明Modic改变与下腰痛关系密切,腰椎Modic改变在下腰痛患者中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通过对腰椎Modic改变的研究可使下腰痛的诊断更加精确,对下一步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