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目的观察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1月—2012年3月56例踝关节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采取手术治疗,共30例;另一组分为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共26例,将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全部患者进行定期随访,骨折愈合的时间为7~14周,平均11.6周。依据评分标准,其中观察组治疗结果为,优18例(60.0%)、良7例(23.3%)、可3例(10.0%)、差2例(6.6%),优良率为(93.2%)。对照组治疗结果为:优13例(50.0%)、良6例(23.1%)、可2例(7.6%)、差5例(19.2%),优良率为(80.8%),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对于踝关节骨折患者的恢复具有显著疗效,不单可以加速促进骨折处的伤口愈合,还能有助于关节功能的增强,同时降低并发症的产生率。  相似文献   

3.
王齐  吴英华 《中医学报》2020,35(7):1578-1582
目的:系统评价保守治疗与手术切开复位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外文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及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所收录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2010年1月至2019年10月。本研究提取Mazur评分、AOFAS评分、有效率、骨折愈合时间、不良反应及住院费用为评价指标。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有11篇文献纳入研究,均为随机对照试验,总计1 078例患者,其中保守治疗组537例,手术治疗组541例。结果显示,两组患者Mazur评分[MD=-8.19,95%CI(-11.91,-4.46),P0.000 01]、AOFAS评分[MD=-7.62,95%CI(-8.50,-6.73),P0.000 01]、有效率[OR=0.80,95%CI(0.74,0.87),P0.000 01]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优于保守组;两组骨折愈合时间[MD=0.53,95%CI(0.31,076),P0.000 01]、不良反应[MD=2.82,95%CI(1.46,5.44),P=0.002]这两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守组优于手术组。结论: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疗效显著,术后功能恢复好,但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还需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4.
刘振青  朱东海 《安徽医学》2012,33(10):1340-1341
目的探讨手术与手法复位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200名踝关节骨折患者分为手术组和手法组,分别进行手术和手法复位治疗。根据随访结果,将治疗效果分为优、良、可和差4个等级,统计各个等级的患者数以及治疗的优良率,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劣。结果手术组和手法组的整体优良率分别为79.6%和75.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型骨折治疗优良率方面,手术组与手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由于本次样本数量过少,这一结论是否准确,还需要进一步丰富样本数量予以确认。结论踝关节骨折采用手术治疗和手法复位治疗在疗效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至于两种方法在治疗C型踝关节骨折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还需要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5.
穆世民 《黑龙江医学》2019,43(5):462-463
目的对比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与手法复位治疗对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中选取78例,并严格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39例。其中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采用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出现创伤性关节炎、感染、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优良率分别为64.10%和92.31%,观察组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且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77%;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上,采用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效果较之手法复位治疗显著,且能有效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概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41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141例患者,进行电话或者入户随访,随访时间8~36个月,按苟三怀做4级评定:优101例,良30例,可7例,差3例,优良率达92.9%。63例接受手术者术后有2例合并深部感染,2例患者出现伤口边缘皮肤坏死及伤延迟愈合,经相关对症处理后均能治愈。结论:对于不同类型的踝关节骨折,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通过手法复位或者手术治疗,使踝关节骨折得到解剖复位.均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52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优良率为84%,高于对照组的59.26%,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治疗组的踝关节稳定性恢复例数、踝关节活动范围恢复例数以及运动能力恢复例数均多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对148例踝关节骨折均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结果行走、活动后无疼痛131例,行走后轻度疼痛14例,踝关节背伸75°受限2例, 强硬1例,无骨不连.表明正确认识踝关节骨折的损伤程度、术中外踝骨折的首先解剖复位、可靠固定,可获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对踝关节骨折手法整复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优良率差异。方法 对20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采用手法整复、石膏夹外固定和切开复位内固定。伤后到治疗时间平均6.5小时。随访时间1~5年。结果 采用手法整复踝关节骨折共85例,其中,单踝骨折优良率92.1%,双踝骨折优良率87.8%,三踝骨折优良率为50%,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优良率为50%。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121例,其中,单踝骨折优良率95.8%,双踝骨折优良率为96.1%,三踝骨折优良率为93.3%,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优良率为87.5%。双踝骨折、三踝骨折及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优良率手术组较手法整复组明显增高。结果有显著性差异。同时,在消肿时间方面,手术组较手法整复组明显缩短。结论 外踝关节面以下的骨折是造成距骨脱位的主要原因,解剖复位外踝是治疗的关键。双踝、三踝及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骨折应该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的疗效。方法对77例踝关节骨折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旋后内收型23例,旋后外旋型24例,旋前外旋型22例,旋前背屈型8例;所有患者均手术治疗,内踝采用螺钉或张力带钢丝固定,外踝骨折采用环形钢板进行固定,术后进行规范的功能锻炼。结果出:后随访9~30个月,平均为期15个月,优良率90.2%。结论踝关节的复位和牢固的固定方法、术后的功能锻炼对踝关节骨折的远期疗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分别采用AO钢丝张力带、可调试聚髌器、钢丝环扎、粗丝线环扎治疗髌骨骨折167例,其中131例获得随访。结果:术后随访4个月-48个月,AO钢丝张力带、可调试聚髌器治疗的优良率分别高达97.44%和98.20%.结论:AO钢丝张力带及可调试聚髌器治疗髌骨骨折较钢丝环扎和粗丝线环扎优势明显,不仅固定牢固可靠,术后无需借助外固定,而且可以早期进行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大大减少了膝关节粘连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三踝骨折治疗效果.方法 方便选择该院自2010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106例三踝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手术治疗后,69例患者恢复良好,27例患者恢复一般,优良率为90.57%;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为(62.19±14.29)min,术中失血量为(72.38±6.92)mL;有9例患者在术后3 d内出现足背外侧麻木,有4例患者内侧切口发红.临床愈合时间为6~13周,平均时间为(7.97±3.02)周.在术后6个月时行X线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的骨折线均模糊,不良愈合的现象不存在.结论 给予三踝骨折患者行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疗效较好,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3.
髋臼骨折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探讨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998-2008年65例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致病原因、骨折分型、手术方法、治疗评定、随访结果等情况。结果:依据美国矫形外科研究院评价髋关节功能的标准,对65例患者的随访结果中,优18例、良22例、可14例、差11例。结论:髋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与骨折类型、复位情况、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是否合并髋关节脱位均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制活血消肿药物对踝部骨折早期肿胀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本院门诊以及住院收治的200例踝部骨折早期肿胀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四组,分别为中药外洗组、七叶皂苷钠组、中药外洗加七叶皂苷钠组以及空白对照组,每组各50例。比较四组患者治疗后的以及疼痛情况。结果:中药外洗组加七叶皂苷钠组在用药3 d后肢体消肿情况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外洗加七叶皂苷钠组在敷药5 d后踝部疼痛改善情况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活血消肿药物能够降低踝部骨折早期肿胀度以及疼痛度,降低患者的伤残率,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少,同时具有安全性以及可靠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踝骨折在漂浮体位下行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三踝骨折患者122例,随机分为A组(漂浮体位)63例,B组(常规仰卧位)59例,A组采用漂浮体位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B组采用常规卧位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固定顺序均为外踝、后踝、内踝;术后早期功能锻炼,6~8周开始部分负重.结果:A组61例获得随访,B组5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36个月,平均14个月,A组手术时间小于B组(P<0.05),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定标准评定,A组优良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踝关节复杂骨折采用漂浮体位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所用手术时间及术后优良率明显优于常规卧位,术后踝关节功能可达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比较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4年6月—2016年7月期间在该院进行诊断治疗的胸腰椎骨折且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120例,按手术方法不同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1﹑ 治疗组2和治疗组3,每组40例.分别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椎体后凸成形术和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观察3组患者术后病情进展,评估疗效,并分析不同方法的利弊.结果 治疗组1平均手术时间最短,为(0.45±0.20)h,平均骨水泥注入量(3.1±1.50)mL,较节约成本;治疗组2术中失血量少,平均失血量为(15.7±2.60)mL,骨水泥渗漏率10.0%,疗效较好;治疗组3手术创口微小,但手术时间较长;3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缓解,脊柱减压有效率均>70.0%,患者术后椎体高度均有上升,VAS评分分数均有下降,表明手术治疗效果良好,但3组患者脊柱减压有效率﹑椎体平均高度﹑VAS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椎体后凸成形术和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于治疗胸腰椎骨折均有良好的临床效果,经皮椎体成形术手术时间短﹑耗材少,椎体后凸成形术术中失血量少﹑骨水泥渗漏率低,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创口小,疗效明显.临床治疗应根据病情指征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两种心肺复苏(CPR)操作技术的有效性。方法:对16例次心脏骤停患者采取2010年美国心脏病协会CPR和心血管病急症救治指南(新指南)操作技术进行抢救为研究组,回顾性分析心脏骤停实施2005年美国CPR救治指南(旧指南)操作技术抢救21例次患者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研究组16例次自主循环恢复时间3~15min,平均(6.2±3.3)min。对照组21例自主循环恢复时间4~16min,平均(10.5±6.7)min。研究组抢救16例次成功7例次,成功率43.75%,对照组抢救21例次,成功6例次,成功率28.57%。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心脏骤停后迅速有效的心脏按压是提高CPR成功的关键,新指南CPR程序C-A-B-D较A-B-C-D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临床分析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手术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0-03~ 2013-03间收治的80例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骨折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其分为PFNA组和DHS组,每组各40例,对每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 经过治疗后,给予12 ~24个月随访,平均14.7个月,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PFN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手术时间均明显少于DHS组,两组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髋关节评分,PFNA组显著高于DHS组,两组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针对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给予PFNA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