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心衰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强心、利尿及扩血管等药物,治疗时间均为12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胺碘酮,同时口服厄贝沙坦,治疗时间为12周.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心衰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在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胺碘酮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加厄贝沙坦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心率、射血分数、QT离散度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相应指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应用于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不仅能够提高其临床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心功能,增强其心脏射血分数,降低心率,而且能够减少心肌耗氧量,促进心脏供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配合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92例,给予口服厄贝沙坦(商品名伊达力)配合胺碘酮(商品名可达龙)10周。结果治疗后观察心律失常改善总有效率88.04%,心功能明显提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由(31.3±3.9)%升高至(35.9 3.7)%(*P<0.05),QT离散度(QTd)由(66.06±1.31)ms减至(30.66±6.27)ms(△P<0.01)。结论厄贝沙坦配合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副作用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分析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0月叶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基础治疗+厄贝沙坦治疗,观察组接受基础治疗+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心电图变化(包括心率、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后壁厚度及QT间期离散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5.0%高于对照组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率、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后壁厚度及QT间期离散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可有效控制患者心率,改善其心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予强心、利尿、扩血管及β受体阻滞剂,以及胺碘酮200 mg,每日3次口服,1周后改为每日3次,2周后改为每日3次,逐渐减小到维持量.治疗组同时加用厄贝沙坦起始剂量为每日80 mg,如无不适,改为每日160 mg.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HR治疗后明显降低,且治疗组较对照组的HR降低更显著,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LVEF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达9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4.3%(P<0.05).观察组出现血压降低1例,静脉炎1例,心动过缓1例.对照组出现血压降低3例,静脉炎3例,心动过缓2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8.57%vs 22.86%,P>0.05).结论 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对慢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给予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的价值。方法:遵从“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将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019年1-12月100例慢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胺碘酮常规治疗)和观察组(50例,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心功能[包括6min步行试验距离(6MWT)、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心脏指数(CI)、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0%(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2.23±12.23)%,高于对照组的(44.25±10.23)%,观察组LVEDD、LVESD为(50.23±5.23)mm、(45.23±6.56)mm,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8.56±7.52)mm、(53.23±5.56)mm;观察组的6MWT为(362.98±24.50)m,比对照组的(312.65±25.14)m更长;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I、NT-pro BNP水平分别为(3.00±0.12)L/(min·m^(2))、(433.23±45.23)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1±0.55)L/(min·m^(2))、(599.56±44.12)pg/ml(P<0.05)。两组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心衰伴室性心律失常开展药物治疗,建议采纳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方案,可有效提升临床疗效并改善心功能,用药安全性可靠。  相似文献   

7.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2月--2007年1月本院收治9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男性51例,女性42例;年龄50~76岁,平均(56.2±10.1)岁.病程1~10年.原发病分别为高血压性心脏病29例、冠心病38例、扩张型心肌病10例、心脏瓣膜病8例及其他8例.按照NYHA标准分级,心功能Ⅱ级34例,心功能Ⅲ级47例,心功能Ⅳ级12例.心律失常根据Lown分级:2级,频发单源性室性早搏42例;3级,频发多源性室早36例;4A级,连发成对室性早搏9例;4B级,连发3个或3个以上室性早搏(短阵性室速)6例.  相似文献   

8.
9.
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在患有心衰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病人实施胺碘酮治疗后,患有心衰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10月到该院接受治疗经过专科医师确诊患有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病人100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所有研究对象划分成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名研究对象.针对治疗组病人实施胺碘酮进行治疗,针对对照组50名研究对象实施利多卡因进行治疗.治疗完成后对两组病人进行治疗效果进行记录与分析.结果:经过实验发现,使用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病人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使用利多卡因的治疗效果.同时治疗组病人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对照组病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论:对患有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病人实施胺碘酮治疗,可以大幅度提高治疗的有效率,降低病人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李心畅  赵欣 《中外医疗》2013,(23):32-33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来该院就诊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4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予强心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及扩血管药物,同时予胺碘酮200mg,口服3次/d,1周后改为2次/d,2周后改为1次/d,逐渐减小到维持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80mg/d口服,如无不适,改为160mg/d。结果观察组患者心功能治疗后较对照组的疗效明显提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治疗后较对照组的疗效显著提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可以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胺碘酮治疗慢件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慢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65例,应用胺碘酮治疗,对多发、多源或成对室早患者口服胺碘酮0.2g,每日3次,1周后改为0.2g,每日2次,再1周后改为0.2g,每日1次,以后每日0.1~0.2g维持.有阵发性或持续性室速或R-on-T患者,先静脉应用胺碘酮,再同时口服胺碘酮,方法同上.观察用药4周后控制心律失常的效果、心功能变化和副作用等.结果 治疗4周后控制室性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为85.5%,心功能改善的总有效率为96.8%,副作用发生率为15.4%.QT离散度(QTd)由(67.02±10.83)ms减至(43.04±9.87)ms(P<0.01).结论 胺碘酮治疗慢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刘可权  胡文忠  余泳 《实用全科医学》2009,7(3):270-270,281
目的探讨胺碘酮(Amiodarone,AM)静脉注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反复发作持续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患者,男17例,女4例,年龄56—79(53.5±11.7)岁,对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静脉注射AM首剂150—300mg,10min内静脉注入,继以1.0~1.5mr,/min静注维持,以后根据病情加减,静脉给药同时口服胺碘酮600mg/24h,若第一次负荷量后,心律失常控制不满意,可每隔30min再加注75—150mg,直至VT、VF消失为有效。结果第1个24hAM静脉用量(1482.6±304.5)mg,心律失常控制率62%(13/21),72h全部控制。1例大面积心肌梗死15d后再发VT、VF,加用AM后获得控制。2例死于心源性休克。结论静脉注射(AM)治疗AMI后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动过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38例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给以静注胺碘酮治疗,并以治疗前后描记心电图,测定LVEF和LVDd.结果30例病人室速转为窦律,左室射血分数增加,9例发生不良反应,总有效率为78.9%,不良反应率23.7%,无心功能恶化.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室速安全有效.转复律高,起效快.  相似文献   

14.
李东皖 《河北医学》2007,13(3):268-270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方法:4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给予口服胺碘酮治疗8周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两周后观察总有效率63%,治疗8周后观察总有效率78%,心功能改善明显,窦性心率HR由(97.35±16.21)/min减至(62.85±5.31)/min﹙P<0.01﹚QTc由﹙422±36﹚/ms增至(520±69)/ms(P<0.01)QTd由(64.17±9.37)/ms减至(29.42±7.03)/ms(P<0.01).结论: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副作用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叶艳芳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2):1410-1411
目的:探讨使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以供临床参考使用。方法:将我院2010年4月-2011年10月收治的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6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的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其总有效率为90.70%(39/43);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6.74%(33/43),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χ2=5.8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给予胺碘酮辅助治疗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且给药方便,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杨继媛  吴红金 《医学综述》2009,15(9):1347-1349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室性心律失常是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发生率可达80%~95%。目前认为,心力衰竭时,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心肌电生理异常,通过触发活动、自律性异常、折返激动等机制诱发心律失常。临床目前常用的四大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均疗效不佳,因此深入探讨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寻找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新靶点,对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及使用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住院的7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加胺碘酮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抗心律失常及心功能改善比率,比较心率、血压、左室射血分数(LVEF)、QT间期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抗室性心律失常、心功能改善效果及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率、QT间期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实行心律失常的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该院2014年7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9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同时,治疗组给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多卡因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R间期、QPR波时限及心率.结果治疗前,治疗组PR间期为(148.6±21.6)ms、QPR波时限为(91.4±10.5)ms、心率为(102.6±12.8)次/min,对照组PR间期为(148.9±21.3)ms、QPR波时限为(91.7±10.2)ms、心率为(102.9±12.8)次/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PR间期为(189.7±20.6)ms、QPR波时限为(114.6±11.5)ms高于对照组PR间期为(172.8±20.6)ms、QPR波时限为(102.3±11.2)ms,治疗组心率为(72.2±9.8)次/min,低于对照组心率为(189.6±8.4)次/min;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3.8%,高于对照组7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后,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电图情况,刺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