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A型题:1.最早提出方剂组成原则的书籍是: A.《伤寒药方明理论》B.《脾胃论》 C.《内经》D.《医学新悟》 E.《药对》2.最早明确提出“七方”名称的书籍是: A.《内经》B.《伤寒药方明理论》 C.《医方考》D.《千金要方》 E.《医学全书》3.最早把方剂按病证分类的方书应是: A.《五十二病方》B.《汉书·艺文志》 C.《类方准绳》D.《备急千金要方》 E.《太平圣惠方》4.后人尊为“方书之祖”的医书是: A.《内经》B.《伤寒药方明理论》 C.《局方》D.《伤寒杂病论》 E.《太平圣惠方》5.历代载方最多(61139首)的一部医学专 著是: A.《景岳全…  相似文献   

2.
天地人时空体系与自然之数,是《易》学的基本要素.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虽未明言依用《易》经学说,然其运用时空数理藉以阐释人体生理、病理、证候、传变、诊断、治疗、预后等诸方面,则是毋庸置疑的.探讨《周易》与《伤寒论》时空数理之间的关系,旨在揭示《周易》是科学无玄的,并试图说明《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以及对《易》学思想的运用与发展,以期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此乃本文撰写之目的.  相似文献   

3.
《马王堆汉墓帛书》与《伤寒杂病论》和《内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一些人认为《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我国最古最早的医书,因此认为张仲景是根据《内经》撰写了《伤寒杂病论》.近来有不少国内外学者对此抱有质疑,但因证据不多至今未能改变这种观点.《马王堆汉墓帛书》(以下简称《帛书》)的出土,给了人们考证的机会,今提出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以供同道参考.一、从《帛书》的成书年代看不论从字体和内容看,《帛书》的产生不晚于秦汉之际,当早于《内经》纂成时期.在《帛书》中有不少与《内经》相同的内容,如《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全文和体例接近《内经·经脉篇》;竹简《十问》中有“黄帝问曰”等字样.因此张仲景有可能继承于《内经》,更有可能继承于《帛  相似文献   

4.
《神农本草经》原书早已失传,但是它的内容,通过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苏敬《新修本草》、马志等《开宝本草》、掌禹锡《嘉祐本草》等被保存在宋·唐慎微《证类本草》中.最早辑《神农本草经》的是宋代王炎,惜该辑本没有传下来,仅有一序留存于王氏《双溪文集》中.现存的辑本有九家(共26种版本),兹列举如下:一、卢复《神农本草经》(简称《卢本》),不分卷,成书于1616年,1种抄本,2种刊本.二、孙星衍、孙冯翼合辑《神农本草经》(简称《孙本》)3卷,成书于1799年,1种抄本,7种刊本.三、顾观光《神农本草经》(简称《顾本》)4种刊本.四、王闿运《神农本草经》(简称《王本》)3卷,附本说1卷,成书于1885年,1种刊本.五、姜国伊《神农本草经》(简称《姜本》)1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博大精深,是医学史上的一个亮点,作为一部临床医学著作能够流传1800余年而不衰,而且渐渐演变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足见其价值.注《伤寒论》者,凡数百家,名贤辈出,今研治伤寒者,更是曾出不穷.李时珍《本草纲目》对《伤寒论》也多有研究,本文仅就《本草纲目》对《伤寒论》方药的贡献作以探讨,旨在将李时珍《本草纲目》对《伤寒论》方药研究昭彰于世.其言亦不被掩质埋光,或于研究伤寒者有竹头木屑之益.  相似文献   

6.
在李云先生《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新校》的基础上,对《难经》一书在皇甫谧《甲乙经》中被引用的情况进行了粗浅的讨论和分析.初步的结论是:皇甫谧对于《难经》的引用是有选择性的,并非《难经》一书中所有关于针灸部分的内容均被其书穷尽性地加以引用.虽然尚缺乏更为有力的直接证据,但从相关信息初步推测,皇甫谧所引用的《难经》有可能是吴·吕广的《众难经注》.  相似文献   

7.
《脉经》魏·王叔和撰.全书10卷,97篇,以“类例相从”的方法,对魏以前医学文献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今考《脉经》,其中有22篇内容引用了《难经》条文,涉及《难经》20难.本文将《脉经》与《难经》共有条文进行了比较研究.文字几乎相同者仅见1篇;文字出入较大者仅见2篇;除前两种情况,其余19篇,文字略有出入,但并不影响对经文的正确理解.此外,叔和在撰集《脉经》时,亦对《难经》条文进行了组合与离析.这是《脉经》“类例相从”之体例所决定的.这一比较研究,不仅对《脉经》一书的成书基础及其本质的探析有所裨益,对《难经》一书的校勘与整理亦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1.我国第一部外感热病的专著是《伤寒论》。 2.最早创六经辫证者是((伤寒论》作者张仲景。 3.最早整理《伤寒论》者是晋·王叔和。 4。最早注解《伤寒论》者是金·成无己。5.最早校正王叔和编次的《伤寒论》者是宋·林亿。 6.最早以分类归纳法研究《伤寒论》是喻昌。 7.《伤寒论》方剂中使用最多的药物是甘草。 8.《伤寒论》中药味最多的方剂是麻黄升麻汤,14」味药。 9.《伤寒论》中的方剂,以桂枝类方RlJ最多。《伤寒论》之最@张安富$重庆江津造纸厂卫生所~~  相似文献   

9.
《神农本草经》与宋本《伤寒论》虽都有药物枳实,但实质不同,《神农本草经》中的枳实,当是芸香科植物枸橘的成熟果实,主要产于北方;宋本《伤寒论》的枳实,当是芸香科植物酸橙的幼果,主产于南方.宋本《伤寒论》的枳实,不但药物基原发生变化,且从用药上分出枳实、枳壳二种,故宋本《伤寒论》中的枳实,是药物品种变迁及分化后的枳实.《神农本草经》与宋本《伤寒论》的枳实名实不合.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所记载的甘草泻心汤药物组成不完全相同:《伤寒论》所载甘草泻心汤中的甘草为炙甘草,是否载有人参尚不明确;《金匮要略》所载甘草泻心汤中的甘草为生甘草,方中明确载有人参.从原文出发,《伤寒论》甘草泻心汤证为脾胃虚弱、痞利俱盛,用炙甘草补中和胃,且方中当有人参.《金匮要略》甘草泻心汤证为中焦湿热内蕴成...  相似文献   

11.
李怀芝 《陕西中医》2008,29(7):902-903
《黄帝内经》因其流传途径不同,而出现了各种版本之间的文句互异。今以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明嘉靖赵府居敬堂刊本的《灵枢经》、1982年影印《东洋医学善本丛书》所收日本仁和寺《太素》影印本及1980年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影印《缺卷复刻黄帝内经太素》三卷为对象,仅对其中因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而造成的异文进行研究,分析原因,寻求规律,以期对今后医8经文献的学习与研究有所裨益。常尚《灵枢.小针解》:“察后与先若亡存者,言气之虚实,补泻之先后也,察其气之已下与常存也。”常,《太素》卷二十一“九针要解”作“尚”。又《灵枢.热病》:“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热病者脉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尚,《太素》卷二十五“热病说”作“常”。常,通“尚”,仍旧、尚且之义。常、尚古音均属禅纽阳部,音同,故可通假。如《墨子.非命下》:“上帝不常,九有已亡。”孔诒让闲诂:“常当读为尚。”《文选.枚乘〈七发八首〉》:“常无离侧。”旧校:“常,五臣本作尚。”落络《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落,《甲乙经》卷二第一上作“络”,《太素》卷八“经脉连环”...  相似文献   

12.
《方剂学》《中药学》是介于中医学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学科.在对统编教材《方剂学》《中药学》及日本医家吉益东洞著作《药征》的学习和临床运用中,发现这些教材存在试图借助病因病机,模糊药物客观指征的现象,以酸枣仁汤、小青龙汤、济川煎等方剂以及酸枣仁、麻黄、桂枝等药物为例对此问题重点阐述.认为过于强调方剂或药物对应的病机在组方遣药治病中的重要性可能是症结所在,而相比之下《药征》对每昧药物分别从功效主治、考征、互考、辨误和品考这5方面进行论述,很好地弥补了当前《方剂学》《中药学》重病因病机,轻方证、药证之不足,对于今天临床用药遣方更有直接指导意义.故此提出,方证、药证应当分别是方剂学和中药学核心,寻找方药与其主治病证症状体征的对应关系是方剂学和中药学教学的关键,重视方药使用的客观证据指征是方药学的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3.
将战国玉杖首《行气铭》的铭文,与竹简书《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比较研究,知其内容同属房室养生学的范畴.因此,有必要研究其学术之间的血缘联系.  相似文献   

14.
王清华 《四川中医》2007,25(8):35-37
通过对《证治准绳.七窍门》和《审视瑶函》两书眼科方剂的比较,发现后者补充前者的方剂达150首,《审视瑶函》虽对《证治准绳.七窍门》有较多的继承和吸收,但在选方用药上有较多新的发展,并进一步从方剂学的角度阐发了《审视瑶函》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由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伤寒论》专家陈亦人教授主编的《伤寒论译释》(以下简称《译释》)第三版,已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笔者认为,三版《译释》有如下几个特点:1 提纲挈领,执简驭繁《译释》分上、下两编.为了学习《伤寒论》者的方便,作者首先在上编对《伤寒论》进行了总的概括,对《伤寒论》中的有关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该编分《太阳病篇》、  相似文献   

16.
《内经》是我国早期的医学典籍,由《素问》、《灵枢》两部分构成.全书集此期医学之大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医学理论.其于外感热病之认识,较为全面系统,包括了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预后转归等.其专篇论述外感热病学术思想者,有《热论》、《评热病论》、《刺热论》、《寒热病》、《热病》等篇.而散在之有关论述,则于全书各篇中时可或见.系统总结其有关理论,于伤寒学术起源之认识不无裨益.故而在此就书中有关内容,简要撰述如次.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太素》(下称《太素》)是现存《内经》最早的注本.由隋唐·杨上善编纂。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然而对《太素》其书的起源问题,至今仍众说纷纭。许多专家学者对《太素》是否由杨上善编次的问题提出种种异议.为了明确《太素》的学术价值和杨上善的学术成就,有必要对诸说进行考辨.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一书,今日所见,即宋以后遗存之《素问》与《灵枢》,为中医学术的奠基之作,故后世奉之为经典.就其内容而论,涉及中医理论与学说的诸多方面,"腧穴"问题,其中之一也.然就今存《素问》与《灵枢》文本之有关篇章,对腧穴之某些问题,存有诸多疑处,以下仅从两个方面,举例说明,并聊为考析.  相似文献   

19.
《金匮钩玄》成书年月不详,刊于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清代因避康熙名讳而将"钩玄"改为"钩元".《薛氏医案》收入本书时改名为《平治荟萃》.后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民国十三年(1924年)等均有翻刻.其他如《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周氏医学丛书》、《四库全书》等均收录本书.  相似文献   

20.
<正> 张仲景《伤寒论》引起了国内外历代医家极大兴趣,这是与其主导思想分不开的.仅就《伤寒论》的主导思想作以初步探讨.试观《伤寒论》397法、113方,在理论上,几乎条条论及阴阳;治疗上,几乎方方调治阴阳.可见,仲景已经把《内经》中阴阳的概念,融汇在《伤寒论》的字里行间.人体"阴平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