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就喜 《华夏医学》2000,13(1):11-12
目的直接比较吡喹酮和阿苯达唑治疗大鼠异盘肺吸虫病的效果和毒性反应。方法吡喹酮和阿苯达唑均按100mg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阿苯达唑咀嚼片和吡喹酮两组药物治疗华支睾吸虫病的疗效和副作用,为我市开展华支睾吸虫病的群防群治工作选择高效、安全的药物。方法分别应用以上两组药物治疗华支睾吸虫阳性者,治毕1个月以改良加藤氏(Kato-katz)厚涂片法检查粪便样本,以虫卵阴转率为疗效评价指标,并了解药物副作用情况。结果阿苯达唑咀嚼片组在轻度感染组和中重度感染组的转阴率为92.56%,83.33%;吡喹酮组为98.59%,100%。两组药物疗效的分层比较:轻度感染组P=0.115,中度和重度感染组P=0.494,两组药物疗效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阿苯达唑咀嚼片服药后随访254人,其中3人出现腹痛或恶心等现象,吡喹酮组治后随访73人,25人出现腹痛或恶心等副反应(!2=77.31,P<0.001),吡喹酮组病人出现副作用的几率远大于阿苯达唑咀嚼片组。结论阿苯达唑与吡喹酮的疗效没有差异,但副作用较少,在人群普查普治时应首先考虑用阿苯达唑。  相似文献   

3.
预见性干预措施在治疗脑囊虫病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预见性干预措施在吡喹酮、阿苯达唑治疗脑囊虫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07年12月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诊断脑囊虫病患者286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按预见性干预措施程序护理,对照组按常规程序护理,均采用口服吡喹酮、阿苯达唑进行治疗。结果预见性护理组,荨麻疹、肝功损害、癫痫发作、颅内压增高等杀虫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预见性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吡喹酮、阿苯迭唑杀虫反应发生率,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各型囊虫病的治疗效果。方法108例住院囊虫病。其中脑型63例,皮肌型23例,混合型22例,均用阿苯哒唑和吡喹酮治疗2~4个疗程,追踪观察1年。结果脑型、皮肌型、混合型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5.23%、100%、90.9%。结论108例囊虫病治疗总有效率达95.30%,以皮肌型疗效最佳。阿苯哒唑联合吡喹酮是治疗各型囊虫病较为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5.
应用形态学方法,对比观察了吡喹酮,甲苯咪唑和阿苯达对微小膜壳绦虫的杀伤作用,结果表明:吡喹酮作用强而迅速,虫体表皮破损,节片严重溃蚀;甲苯咪唑和阿苯哒唑的作用较弱而缓慢,为临床用药提供了参考,对三种药物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吡喹酮及阿苯达唑单用或联用抗囊尾蚴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筛选吡喹酮及阿苯达唑两种药物治疗脑囊虫病的最佳方案。方法  1)吡喹酮单剂 ,按 2 0mg/kg·d× 6d(每日每公斤体重 2 0mg ,分 3次服用 ,共服 6天 )或 10mg/kg·d× 12d给药 ,间隔 2~ 3个月后重复第一疗程。 2 )阿苯达唑单剂 ,按 15mg/kg·d× 15d给药 ,间隔 2~ 3个月后重复第一疗程。3)阿苯达唑与吡喹酮联合用药 ,第一疗程给予阿苯达唑 2 0mg/kg·d× 12d ,后续吡喹酮30mg/kg·d×12d ,间隔 2~ 3个月后重复第一疗程。 4)吡喹酮及阿苯达唑联合递增用药 ,第一疗程给予阿苯达唑2 0mg/kg·d×12d ,后续吡喹酮 30mg/kg·d× 12d ,间隔 2~ 3个月后 ,据第一疗程服药反应和囊尾蚴感染轻重给予吡喹酮 30mg/kg·d× 12d或 5 0mg/kg·d× 12d ,2~ 3个月后再给予吡喹酮 5 0mg/kg·d×12d。结果  1~ 4种疗法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6 8.1% ,5 5 .0 % ,96 .1%和 98.1% ,按 χ2 检验 ,1、2种疗法的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3、4种疗法的总有效率差异也无显著性 (P >0 .0 5 ) ,但 4种疗法间的总有效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其中 3、4种疗法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 1、2种 (P <0 .0 0 5 )。结论  4种治疗方案均有抗囊尾蚴作用 ,但联合用药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单剂疗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中西药结合治疗脑囊虫病的效果。方法 1.吡喹酮单剂,按20mg/kg.d×6d(每日每公斤体重20mg,分3次服用,共服6d)或10mg/kg.d×12d给药,间隔2~3个月后重复第一疗程。2.阿苯达唑单剂,按15mg/kg.d×15d给药,间隔2~3个月后重复第一疗程。3.干芜散单剂,每次1.56g,每d3次,连续服用1年。4.吡喹酮、阿苯达唑联合用药,第一疗程给予阿苯达唑20mg/kg.d×12d。后续吡喹酮30mg/kg.d×12d,间隔2~3个月后据第一疗程服药反应和囊尾蚴感染轻重给予吡喹酮30mg/kg.d×12d或50mg/kg.d×12d,2~3个月后再给予吡喹酮50mg/kg.d×12d。5.干芜散、吡喹酮、阿苯达唑联合用药,首先服用干芜散单剂6个月,后按4方法服用吡喹酮、阿苯达唑,另外间隔期间继续服用干芜散。结果 1~5种疗法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9.2%,80.0%,69.6%,97.8%和94.8%,按X2检验,1.2.3种疗法的总有效率无差异(P>0.05),4.5种疗法的总有效率亦无差异(P>0.05),但4.5种疗法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1.2.3种(P<0.005),且第5疗法与第4疗法相比杀虫反应大大减轻。结论 中西药结合治疗脑囊虫病不仅能明显提高总有效率,而且可大大减轻杀虫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脑猪囊尾蚴病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脑猪囊尾蚴病误诊原因及治疗效果,以提高对脑猪囊尾蚴病的诊断和防治水平。方法:收集近8年来的我院诊治的35例脑猪囊尾蚴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年龄构成以18-45岁为主(80%,28/35),性别构成男性高于女性(26:9),城镇居民病例数超过农村。35例患经抗囊尾蚴(吡喹酮或阿苯达唑)及脱水、激素治疗,治愈21例(60.0%),好转10例(28.6%),无效4例(11.4%)。结论:吡喹酮、阿苯达唑是治疗脑猪囊尾蚴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9.
张恒  何先弟 《安徽医学》1998,19(1):28-29
<正>我科自1994年8月~1996年12月间收治高颅压型脑囊虫病76例,现结合头颅CT检查结果,阿苯达唑和吡喹酮治疗的反应进行分析,以期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苯达唑联合吡喹酮对肝吸虫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方法将60例肝吸虫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吡喹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阿苯达唑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35(IL-35)和调节性T细胞CD4~+ CD25~+的水平变化以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TNF-α、IL-6、IL-8、IL-35以及调节性T细胞CD4~+ CD25~+水平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TNF-α和调节性T细胞CD4~+ CD25~+分别为(0.56±0.14)ng/ml、(4.45±2.13)%,对照组分别为(2.41±0.67)ng/ml、(9.26±3.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各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苯达唑联合吡喹酮治疗肝吸虫病患者,可降低血清TNF-α及调节性T细胞水平,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