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评价异常肌反应(AMR)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1年4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88例面肌痉挛患者,均行MVD治疗,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AMR波指导手术。结果 术前所有患者均监测到AMR波,压迫面神经的血管减压后76例(86.4%)AMR波消失,12例(13.7%)AMR波未消失。术后随访结果6个月,AMR波消失的76例患者中,75例面肌痉挛消失,1例痉挛程度较术前明显缓解;AMR波未消失的12例患者,8例面肌痉挛消失,3例较术前明显缓解,1例无效。结论 面肌痉挛患者MVD术中监测AMR波有助于鉴别责任血管、评价手术减压效果、判断手术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异常肌反应(AMR)在面肌痉挛(HFS)微血管减压术(MVD)后持续存在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7年2月MVD治疗的168例HFS的临床资料。术中进行电生理监测记录AMR波,其中162例监测到AMR波,术后130例AMR波形消失(AMR波消失组),32例波形未消失(AMR波未消失组)。结果 AMR波消失组术后即刻治愈率(90.8%,118/130)明显高于AMR波未消失组(46.9%,15/32;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3.8% vs. 3.8%;P>0.05)。AMR波消失组12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71个月,平均41.2个月;AMR波未消失32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70个月,平均43.6个月。AMR波消失组随访治愈率(94.5%)与AMR波未消失组(93.8%)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FS病人MVD中,AMR监测对判断面神经减压是否充分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术后AMR波形持续存在并不意味着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异常肌反应(AMR)在面肌痉挛(HFS)微血管减压(MVD)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24例面肌痉挛MVD术治疗患者在术前及术后进行AMR监测;并分析术后AMR是否消失与手术效果的关系.结果 MVD术后,本组患者中有92例患者的AMR消失,30例患者AMR持续存在.AMR消失组患者的术后即刻治愈率(87.0%...  相似文献   

4.
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异常肌反应监测价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异常肌反应(AMR)监测在鉴别责任血管、评估减压效果以及判断预后方面的作用。方法24例面肌痉挛患者接受了术中AMR监测的研究,麻醉诱导后不使用肌松剂。采取刺激面神经颧支,记录同侧颏肌电反应的方法,分析AMR监测结果与术后疗效的关系。结果术中所有患者均记录到特征性的AMR波形。面神经根减压后AMR消失20例,AMR未消失4例。AMR消失的20例患者术后1周17例患者面肌痉挛消失,随访结果20例患者面肌痉挛消失。术中AMR未消失的4例患者术后1周1例患者面肌痉挛消失,随访结果2例患者面肌痉挛消失。经统计学分析AMR消失组的疗效明显好于AMR未消失组。结论术中AMR监测有助于鉴别责任血管,评估即刻减压效果,有助于判断手术的预后,能够显著提高面肌痉挛患者手术的长期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异常肌反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AMR)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科接受治疗的241例典型面肌痉挛患者临床资料并检索数据库中关于AMR监测与面肌痉挛MVD手术疗效关系的临床研究文章,采用RevMan 5.1荟萃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对AMR变化程度与术后疗效关系采用优势比(Odds ratio,OR)进行评价.结果 A组(AMR完全消失或波幅下降超过80%),B组的手术有效率分别为96.2%,82.1%,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荟萃分析显示AMR消失组的术后治愈率是AMR未消失组的3.53倍[OR=3.53,95%置信区间95%CI(2.28,5.48)].结论 面肌痉李微血管减压术中行AMR监测可有效指导手术,提高手术治愈率,应将AMR作为MVD术中常规监测项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刺激强度下诱发的异常肌反应(AMR)对面肌痉挛(HFS)显微血管减压术(MVD)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在AMR指导下MVD治疗的53例HFS的临床资料。术中处理血管后,刺激强度增加到100 mA时,AMR消失,表明减压充分,结束手术;如AMR未消失,则继续对面神经颅内段及其出脑干区进一步探查,对可疑因素进一步处理,若未发现可疑因素,则结束手术。结果 53例在麻醉完成后、手术开始前均稳定出现AMR。术中38例AMR消失后增加刺激强度到100 mA,AMR始终未出现;13例AMR消失后刺激强度增加到50~70 mA时AMR重新出现,进行相关操作后AMR消失,刺激强度增加到100 mA,AMR未出现。52例(98.11%)术后即刻症状消失;1例(1.89%)出院时面部有轻微抽动症状,出院后随访2个月,症状消失。术后并发症包括轻、中度面瘫5例、听力减退2例、脑脊液漏合并颅内感染2例,均治愈。结论MVD中应用较低的刺激强度(<30 mA)诱导的AMR消失时,增加刺激强度,部分病人的AMR可再次出现。这可进一步指导发现面神经根部的动脉细小分支...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荟萃分析对异常肌反应(AMR)监测在面肌痉挛(HFS)微血管减压手术(MVD)中的作用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科接受治疗的33例典型面肌痉挛患者临床资料,计算机检索数据库中关于AMR监测与面肌痉挛MVD术后疗效关系的临床研究,采用Rev Man5.3荟萃分析软件进行分析,采用优势比(OR)对术中AMR变化程度与术后疗效的关系进行评价。结果AMR消失组,显著变化组,未消失组的手术有效率分别为96.6%,50%,5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荟萃分析显示AMR消失组的术后治愈率是AMR未消失组的2.94倍[OR=2.94,95%CI为(2.03~4.27)]。结论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进行AMR监测可有效提高手术治愈率,应将AMR作为面肌痉挛MVD术中常规电生理监测项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面神经根解剖变异与原发性面肌痉挛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0月~2006年6月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的787例面肌痉挛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0.6%)术中探查时发现面神经根存在解剖变异.面神经根出脑干区距离听神经根进脑干区均大于10mm。均成功行MVD治疗。其中2例采用责任动脉悬吊法。结果5例病人术后面肌痉挛均立即消失。分别随访2、7、14、50、63个月,均无复发。术后并发症:中度面瘫1例,随访期间恢复为轻度:展神经麻痹致复视2例.随访期间恢复正常1例,好转1例。结论桥小脑角面神经根出脑干区异位至距离听神经根进脑干区大于10mm者罕见.动脉性血管压迫仍然是此类病人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主要病因.采用MVD治疗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MVD)术中监测侧方扩散反应(LSR)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乙状窦后入路面神经MVD,术中电生理监测LSR。结果 35例病人术中均监测到LSR,LSR术中消失33例,术后病人症状完全消失者;2例术中LSR未消失,其中症状部分缓解1例,未缓解1例。结论 MVD术中监测LSR能够帮助术者判断责任血管,减少神经、血管牵拉时间,提高面肌痉挛MVD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面肌痉挛责任血管类型与减压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面肌痉挛病例资料,均采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按责任血管类型分为两组:特殊组(责任血管包含椎基底动脉)20例,普通组(责任血管不含椎基底动脉)66例。比较两组病人手术并发症、术后近期和远期疗效。结果特殊组病人术后远期疗效比普通组差(P=0.02),两组病人术后近期疗效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责任血管包含椎基底动脉是术后远期疗效差的独立危险因素(OR=9.826,95%CI:1.811~53.315)。结论责任血管包含椎基底动脉的面肌痉挛病人预后更差,MVD需保证术中充分减压和防止术后椎基底动脉移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影响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0年10月间我科收治的852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所见、电生理监测及疗效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面肌痉挛患者手术的预后因素.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患者病程长短(P=0.034)、术中发现明确的责任血管(P=0.029)、面神经表面有血管压迹(P=0.000)以及术后异常肌反应(AMR)完全消失(P=0.013)是影响面肌痉挛术后完全缓解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应全程探查面神经,寻找是否有神经压迹,对责任血管的准确判断及电生理监测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面、听神经监测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40例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均在面肌诱发肌电图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监测下行MVD术.根据监测波形变化指导手术.结果 MVD术前记录到异常诱发电位波形136例,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20个月;手术治愈131例(96.3%),好转3例(2.2%),复发2例(1.5%).MVD术前未记录到异常诱发电位波形4例,术中均未发现明确血管压迫,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术后长期并发症主要是听力下降17例,经对症治疗不同程度恢复15例,未恢复2例;短期并发症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经过对症治疗均得以缓解.结论 术中面肌诱发肌电图及BAEP监测可客观指导和判断责任血管和减压效果,对提高手术治愈率及减少听力丧失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后面肌痉挛缓解率与神经受压程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面神经严重受压(A组)和同期365例面神经受压不明显的面肌痉挛病人(B组)的临床资料,均行微血管减压术,并对比两组术后效果.结果 A组:术后面肌痉挛即刻完全缓解44例(91.7%),明显减轻2例,部分减轻2例,总有效率为95.8%;术后并发症3例(6.2%).B组:术后面肌痉挛即刻完全缓解338例(92.6%),明显减轻18例,部分减轻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5%;术后并发症19例(5.2%).两组术后即刻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首选方法,面神经受压程度对微血管减压术后痉挛缓解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examine a new abnormal muscle response (AMR) monitoring method during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MVD) for hemifacial spasm.

Methods

486 patients with hemifacial spasm were monitored for an AMR during MVD with a new method involving preoperative mapping and intraoperative centrifugal stimulation of the facial nerve. For the last 62 patients, we performed the AMR monitoring using both, the new and conventional methods simultaneously.

Results

Preoperative facial nerve mapping showed that the maximal AMR was detected most frequently (66.9%) at the “F” location (the direction towards the frontalis muscle). An intraoperative AMR was observed in 86.2% of the patients, which disappeared after MVD in 96.4% of the patients. A comparison of the new and conventional methods respectively showed that AMR disappearance after MVD was observed in 98.2% and 61.8% of the patients, no AMR in 0% and 9.1%, and persistent AMR after MVD in 1.8% and 29.1%.

Conclusions

The new AMR monitoring method demonstrated greater AMR monitoring efficacy and supports the finding that disappearance of an AMR is a good indicator of effective decompression during MVD surgery.

Significance

Preoperative mapping and intraoperative centrifugal stimulation of the facial nerve during MVD surgery in HFS patients showed greater efficacy of AMR monitoring.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原发性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MVD)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的241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中均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包括异常肌反应(AMR)、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面神经自由描记肌电图(Free-EMG).对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 与手术疗效及术后并...  相似文献   

16.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125例面肌痉挛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HFS)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125例HFS患者行乙状窦后入路面神经根MVD,手术时经绒球小叶显露面神经脑干段,仔细找寻责任血管后,将其推移离开面神经,在血管与脑干之间放置Teflon棉固定。结果术中发现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63例,小脑后下动脉34例,椎基动脉6例,椎基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小脑前下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共同压迫22例。术后随访4年,全部病例抽搐完全消失,有效率为100%。1例术后出现面瘫(0.8%),经针灸、理疗、药物治疗后仍有轻微的面瘫(House-Brackmann评分II级);3例出现迟发性面瘫(2.4%),经针灸、理疗、药物治疗后均完全恢复;1例出现咽部不适(0.8%)。无脑脊液漏及死亡病例。结论MVD是HFS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中不遗漏责任血管,在血管与脑干间恰当的放置Teflon棉,使责任血管远离面神经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面神经根解剖变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地 探讨小脑脑桥角面神经根解剖变异与原发性面肌痉挛的关系及手术治疗.方法 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1221例面肌痉挛病例中,10例(0.82%)术中探查发现面神经根存在解剖变异,面神经根出脑干区距离听神经根进脑干区均大于10mm.均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其中4例术中采用责任动脉悬吊法.结果 9例患者术后面肌痉挛立即消失,1例患者术后痉挛减轻但未消失,随访5个月时完全消失.所有患者随访2-96个月,平均26.8个月,复发1例,治愈率90%.术后并发症包括:中度面瘫2例,1例随访期间恢复正常,1例轻度恢复;展神经麻痹致复视3例,2例随访期间恢复正常,1例仅随访3个月,有好转;患侧听力丧失1例,随访21个月未恢复.结论 小脑脑桥角面神经出脑干区异位至距离听神经进脑干区大于10mm者罕见,动脉性血管压迫仍然是此类患者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主要病因,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可获良效,但术后发生面瘫、展神经麻痹、听力障碍的概率升高.应用责任动脉悬吊法有利于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