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比较指1(拇指)一腕桡神经与指1-腕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判断其在轻度腕管综合征(CT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症状、体征符合CTS患者正中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期正常的28例(46手)采用顺向性SCV测定法分别测定指1-腕正中神经和指1-腕桡神经SCV、指3腕正中神经SCV,并与28名(56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结果:部分患者指1腕正中神经处可记录到双峰电位,指3-腕正中神经SCV测定阳性率为63%,指1-腕正中神经与指1-腕桡神经SCV差值阳性率为83%。结论:指1腕正中神经和指1-腕桡神经SCV之比较对于鉴别轻度CTS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和分析正中神经指-腕、指-掌、腕-肘感觉神经节段法在腕管综合征(CT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江苏省中医院2021年3月至2021年11月符合CTS诊断标准的患者46例作为CTS组,其中女39例,男7例,年龄29~83岁;单侧病变6例,双侧病变40例,共86例侧。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33例(共63例侧)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正中神经和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和感觉传导速度(SCV)检测及肌电图检测,其中正中神经采用4种节段性感觉传导检测。观察电生理结果,并比较两组正中神经四种感觉检测方法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和SCV。结果:CTS组中,86例侧正中神经中指-腕、环指-腕SCV减慢或SNAP波幅未引出,异常率为100%;36例侧正中神经中指-掌SCV减慢或SNAP波幅未引出,异常率为41.9%(36/86例侧);正中神经腕-肘SCV和SNAP均正常。对照组和CTS组中指-腕、环指-腕和中指-掌三种节段法SCV和SNAP波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V仅在中度和重度CTS中异常,异常率为69.8%(60/86例侧)。中度和重度CTS针极EM...  相似文献   

3.
目的:前瞻性研究三种常用的神经传导检测法在诊断轻度腕管综合征(CTS)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以符合纳入标准的轻度CTS患者34例(计56只腕患CTS)为病例组,以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3名(取56只腕作检测)为对照组,均行常规法、掌刺激法和环指刺激法等三种检测方法进行比较.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正中神经跨腕段运动传导速度(MCV2)和食指一腕感觉传导速度(SCV)减慢,末梢运动潜伏期(DML)延长,感觉电位波幅降低;②以对照组(x)±2.5s为临界值,DML、末梢感觉潜伏期(DSL)、MCV2、末梢感觉潜伏期差(Ddsl)和SCV诊断的敏感性依次为69.6%、50.0%、60.7%、54.5%和53.6%,特异性依次为100%、94.6%、100%、100%和100%;以MCV2≤38m/s为临界值,则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可达91.1%和97.3%.若满足DML≥3.8ms和MCV2≤38m/s即可诊断轻度CTS,其联合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可达94.6%和97.3%.结论:轻度CTS患者正中神经的感觉和运动纤维均有受累;掌刺激法的MCV2的诊断价值较高,而且联用DML和MCV2两个参数诊断轻度CTS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DSL相当.  相似文献   

4.
目的:寻找诊断轻、中度腕管综合征(CTS)敏感的电生理检查方法。方法:对临床症状、体征符合CTS,电生理学检查为轻、中度的CTS患者24例(41手)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14例(28手),采用顺向性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测定法分别测定指3-腕、指3-掌、掌-腕正中神经(MN)SCV及MN远端潜伏期(DML)。(重症CTS者因易于诊断,不列入本研究。)结果:掌到腕MN SCV%47.12m/s,考虑诊断CTS。在所有诊断轻、中度CTS的研究组中,指3到腕MNSCV减慢的占63%,掌到腕MNSCV减慢的占95%,指3到掌MNSCV减慢的占10%。结论:用指3刺激,腕记录和指3刺激,掌记录(掌至腕测量距离为7~8cm)来分别检测并计算出指3到掌和掌到腕段的SCV,在诊断轻度、中度CTS方面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方法,在怀疑CTS时此诊断方法可作为常规的电生理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环指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测定对诊断轻度腕管综合征(CTS)的敏感性。方法:临床症状体征符合CTS,正中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期正常的59例(62手)患者和50名(100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参与本研究,采用顺向SCV测定法分别测定环指(指4)正中神经和尺神经SCV,指3正中神经SCV。结果:指4尺神经SCV〉46.6m/s,指4正中神经SCV〈44.6m/s,和(或)尺神经SCV与正中神经SCV差值〉8.1m/s(x+2s),符合CTS。正中神经SCV指3测定阳性率为70%,指4测定阳性率为82%,指4正中神经与尺神经SCV差值阳性率为96%。指4刺激可在29例(48手)患者腕部正中神经处记录到双峰电位,对照组未见。结论:比较指4正中神经和尺神经SCV的差值在鉴别轻度CTS方面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方法,腕部正中神经处记录到双峰电位是CTS确诊的明确指标。  相似文献   

6.
不同传导检测法在腕管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三种神经传导方法在腕管综合征(CT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常规法、掌刺激法、短段刺激法对43例根据临床表现怀疑为CTS的患者进行检测。结果:常规法显示4例正常,34例为CTS,3例为周围神经病,2例为神经根性损害。掌刺激法显示10例CTS传导减慢主要在经腕管段而不是掌到指节段,3例周围神经病患者则相反。短段刺激法显示5例CTS在腕管段测得的潜伏期与腕管远端各段潜伏期差均大于0.5ms,并发现1例常规法检测结果错误。结论:常规法是确诊CTS并明确其病变程度的重要手段。掌部刺激法有助于鉴别CTS与周围神经病。短段刺激法在诊断CTS时很可靠,且有利于确定远端损害部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腕管综合征(CTS)患者的正中神经、尺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和波幅、运动传导末端潜伏期和波幅的改变以及拇短外展肌肌电图(EMG)的变化。方法:对临床拟诊并经EMG确诊的CTS84例患者的神经传导和EMG测定进行回顾,并结合临床分析。结果:本组84例CTS患者的主要异常表现为正中神经的SCV减慢,波幅降低,尤以指3-腕的异常最为明显;58.3%的患者有正中神经末端运动潜伏期延长,拇短外展肌EMG表现为自发电位为主,部分时限延长。结论:SCV测定能早期发现和诊断CTS,特别是对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移技术(inching)在腕管综合征(CT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41例CTS患者和32例正常对照者,均进行微移技术、常规法及比较法的神经传导检测,比较三者对诊断CTS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微移技术检测显示CTS组在腕下2cm至腕下3cm节段的正中神经潜伏期差值显著长于对照组,并且检测的敏感性最高(92.7%),明显高于常规法及比较法(除外正中/尺神经环指-腕末端感觉潜伏期差),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大于90%,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论:微移技术检测是一个敏感、安全、简便、实用的方法,对CTS的诊断、定位及治疗方式的选择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腕管综合征(CTS)患者临床及神经电生理改变特征,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方法:对47例临床症状、体征均符合CTS患者的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各55条分别进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测定,其结果与正常参考值作比较;对拇短展肌和某些病例的掌长肌作针极肌电图(EMG),观察失神经电位以作鉴别诊断。结果:本组正中神经肘-腕MCV有6条未引出动作电位,41条正常,8条减慢,平均MCV较正常参考值减慢,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正中神经远端潜伏期(DML)异常率为96%,平均DML较正常参考值延长,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尺神经肘-腕MCV均在正常范围,其DML异常率为2%,与正常参考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中神经SCV异常率为98%;尺神经SCV异常率为2%;47例共55块拇短展肌EMG有49%见失神经电位。结论:结合临床及神经电生理改变特点,可对CTS作出明确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电刺激术治疗中老年腕管综合征(CT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CT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两组患者在给予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肌电图(EMG)定位定量经皮电刺激治疗;对照组给予低频电刺激治疗。治疗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神经电生理指标变化。结果:临床痊愈率:治疗组为77%,对照组为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对照组为8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电生理指标变化:两组正中神经感觉电位(腕-拇指、腕-中指、腕-环指)传导速度(SCV)及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腕-中指)波幅(Amp)较治疗前均有提高,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正中神经远端运动电位潜伏期改变不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EMG定位给予定量电刺激可明显提高老年患者早期CTS临床治愈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测对腕管综合征(carpaltunnelsyndrome,CT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症状、体征符合CTS的60例患者进行了正中神经运动和感觉传导测定及针极肌电图(EMG)检测。结果:60例患者中,双侧病变39例,单侧病变21例。60例CTS患者99条患侧的正中神经中,15条感觉传导测定诱发波形消失,84条正中神经感觉传导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和(或)感觉传导速度减慢;伴有正中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期延长或动作电位波幅下降93条,6条正中神经运动远端潜伏期和诱发波幅正常。99条患侧的正中神经支配的拇短展肌EMG检测,77块呈神经原性损害。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测在CTS的定位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临床评分和神经传导检测(NCS)评估类固醇腕管局部注射对腕管综合征(CTS)的疗效。方法:2009年4月至2010年1月间就诊的CTS患者共66例,符合纳入标准者41例(64只腕)。进行症状严重程度评分(SSS)、功能状态评分(FSS)以及常规NCS,记录腕-拇短展肌末端运动潜伏期(DML)、拇短展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腕-食指/环指感觉传导速度(SCV)、正中/尺神经感觉潜伏期差(△DSL)和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嘱患者改变生活方式且行夜间腕部夹板,2周后症状无好转者行类固醇腕管局部注射。紧挨掌长肌腱尺侧、腕皱褶近侧,用25号针头以30。角朝向腕管进针,注射利多卡因1ml(20mg)和甲基强的松龙1ml(40mg)。注射前、注射(3.23±0.56)个月后分别进行临床评分和NCS。结果:①18例(28只腕)进行了注射,12例(19只腕)完成随访。与注射前比较,注射后SSS和FSS减少、DML缩短、△DSL减小、腕-环指SCV增快、SNAPCMAP波幅增高。注射前、注射后SSS分别为(2.31±0.45)、(1.89±0.46)(t=5.82,P=0.000:FSS为(2.29±0.64)、(1.79±0.59)(t=5.21,P=0.000);DML(ms)为(5.08±1.58)、(4.66±1.76)(t=2.81,P=0.012);△DSL(ms)为(1.25±40.67)、(0.93±0.67)(t=3.90,P=0.002);SCV(m/s)为(40.55±11.48)、(44.70±13.66)(t=-2.55,P=0.029);SNAP波幅(uV)为(12.72±10.83)、(15.07±11.00)(t=-2.17,P=0.048);CMAP波幅(mV)为(5.31±3.37)、(6.13±3.04)(t=-2.42,P=0.026);3例(4只腕、21%)注射后临床评分无改善。②SSS、FSS与NCS各参数之间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CTS患者类固醇腕管局部注射治疗至少在短期内有效;临床评分与NCS无相关性,两者共同评估疗效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α-硫辛酸在糖尿病(DM)合并腕管综合征(CTS)治疗中的作用。方法:40例DM+CTS及37例非DM的CTS患者均给予α-硫辛酸+甲钴胺+维生素B1治疗,并于治疗前后行电生理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经治疗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及运动神经复合肌动作电位波幅均有改善,但DM+CTS组改善更明显,尤其对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能更好地改善DM+CTS患者的感觉神经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诊断早期腕管综合征的电生理指标,比较其敏感性。方法:对临床诊断为早期腕管综合征、正中神经远端运动电位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DML)<4.5ms的患者50例60侧,测定正中神经、尺神经环指-腕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潜伏期差值,正中神经、桡神经拇指-腕的SNAP潜伏期差值,以及正中神经节段检查两点间潜伏期差值,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正中神经、尺神经环指-腕的SNAP潜伏期差值异常(≥0.4ms)者58侧,达96.6%;正中神经、桡神经拇指-腕的SNAP潜伏期差值异常(≥0.4ms)者40侧,达80%;正中神经节段检查两点间潜伏期差值异常(≥0.4ms)者25侧,达41.6%。结论:正中神经、尺神经环指-腕的SNAP潜伏期差值异常是早期腕管综合征最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测在腕管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2例临床诊断为腕管综合征的患者进行了神经传导速度和针极肌电图的检测。结果:22例患者中,10条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测定诱发波形消失,14条正中神经感觉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或(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感觉神经异常率为96%;伴有正中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期延长或动作电位波幅下降19条,运动神经异常率为76%。11块拇短展肌可见失神经电位,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延长19块。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测对腕管综合征有重要的定位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感觉传导速度测定比运动传导速度测定的异常率高,增加掌心一腕的感觉传导速度测定可有效提高检测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前臂段运动传导(fMCV)与腕管综合征(CTS)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初步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以符合纳入标准的CTS患者66例(126只患手)为病例组,年龄、性别匹配的96例健康志愿者的非利手为对照组,均行神经电生理检测。采用正中神经末端运动潜伏期(DML)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作为CTS严重程度指标,并研究其与fMCV的相关性。结果:①尺神经: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各电生理参数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t检验,P〉0.05);②正中神经:在病例组(n=126)和对照组(n=96),DML(ms)分别为5.0±1.3、3.0±0.3,腕-掌段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s)分别为22.2±7.3、56.9±8.3,fMCV(m/s)分别为53.7±5.5、59.2±3.6,拇短展肌CMAP波幅(mV)分别为7.3±2.9、10.1±1.9。以上所有参数的值均经t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③相关性:在病例组,fMCV与DML呈负相关(r=-0.35,P〈0.05),与拇短展肌CMAP呈正相关(r=0.18,P〈0.05)。结论:fMCV的异常与CTS患者的严重程度相关,且正中神经逆行性变为其可能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症腕管综合征(CTS)的神经电生理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常规神经电生理检查正中神经运动和感觉传导均未诱发出电位即重症CTS者38例(44只手),分别在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手腕处刺激,在第二蚓状肌和手掌骨间肌记录混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起始潜伏时差。结果:重症CTS44只手中,40只手(91%)在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刺激时,第二蚓状肌和手掌骨间肌记录CMAP起始潜伏时差延长,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只手第二蚓状肌记录未引出波形;拇短展肌肌电图全部异常。结论:第二蚓状肌和手掌骨间肌记录CMAP起始潜伏时差测定是一项快速、简单而准确的诊断重症CTS的神经电生理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