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膀胱低度恶性潜能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papillary urothelial neoplasms 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PUNLMP)和低分级乳头状癌[low-grade(grade1)papillary carcinomas,LG]的生物学差异。方法:统计两种肿瘤的2年复发率,并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比较34例膀胱PUNLMP和46例LG的细胞增殖指标(Ki-67)和癌基因/抑癌基因(c-erbB-2、p53)的阳性表达率。结果:PUN-LMP的2年复发率及Ki-67和p53的阳性表达率低于LG,P值分别为0.020、0.001和0.003;而c-erbB-2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膀胱PUNLMP和LG在生物学行为和临床预后上有较明显的差异,但PUNLMP仍需要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膀胱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PUNLMP)临床病理学、免疫组化、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12例进行经尿道膀胱电切术(TURBt),经病理制片,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CK20、Ki-67、34!E12标记。结果:12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3.3岁,临床症状以血尿为主,膀胱镜检查病损均为<3cm。光镜观察均符合PUNLMP的诊断标准。预后10例获随访12~36月不等,均无复发。结论:膀胱PUNLMP属介于良、恶性之间肿瘤的独立类型,需长期随访,偶有复发,大多数病例不进展为癌,应与低级别癌区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EGFL7蛋白及上皮性钙黏附蛋白(E-cadherin)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3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及10例正常人膀胱组织中EGFL7蛋白及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结果:63例膀胱尿路上皮癌中40例EGFL7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为63%;E-cadherin蛋白25例阳性表达,阳性率为40%。膀胱尿路上皮癌和正常膀胱组织中EGFL7蛋白、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均有显著性差(P<0.05)。EGFL7蛋白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不同肿瘤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EGFL7蛋白和E-cadherin蛋白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表达呈负相关。结论:膀胱尿路上皮癌中EGFL7蛋白及E-cadherin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进展密切相关,是判断其生物学行为,预测转移趋势极具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恶性膀胱非尿路上皮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恶性膀胱非尿路上皮肿瘤的临床资料。行膀胱全切术6例,膀胱部分切除术1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2例,1例膀胱小细胞癌因广泛浸润仅作探查活检术。结果恶性膀胱非尿路上皮肿瘤占同期恶性膀胱肿瘤的4.5%。10例随访2月-5年,术后平均生存时间17.4月。结论恶性膀胱非尿路上皮肿瘤临床少见,预后差,膀胱全切术是首选的手术方式,新辅助化疗或术后放化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膀胱尿路上皮癌中Snail与E-cadherin的表达,并探讨其与膀胱癌复发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和20例癌旁组织中Snail、E-cadherin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与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结果: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Snail的阳性率(80%)显著高于癌旁组织(45%)(P<0.05),Snail的表达与膀胱 尿路上皮癌不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肿瘤数量、远处转移及复 发有关(P<0.05);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E-cadherin的阳性率(27.5%)显著低于癌旁组织(65%)(P<0.05),E-cadherin的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不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肿瘤数量及远处转移有关(P<0.05).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Snail与E-cadherin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Snail高表达及E-cadherin低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Snail有可能作为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的重要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S100P在正常膀胱组织和膀胱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5例正常膀胱黏膜、20例内翻性乳头状瘤、72例膀胱癌(包括58例膀胱尿路上皮癌、9例膀胱腺癌和5例膀胱鳞状细胞癌)中S100P的表达.结果:膀胱癌中S100P的阳性表达率为86.11% (62/72),显著高于正常膀胱移行上皮0% (0/15)及内翻性乳头状瘤35%(7/20)两组(P<0.05);S100P的阳性表达率随浸润深度、病理分级的增加及淋巴结的转移而升高(P<0.05);S100P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阳性表达率较膀胱腺癌及鳞状细胞癌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100P在膀胱癌组织中高表达,与膀胱癌的浸润及转移密切相关,其可能在膀胱恶性上皮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诊断膀胱尿路上皮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标记为3,7,17号染色体着丝粒及9号染色体p16位点9p21区带探针,采用FISH对80例膀胱尿路上皮肿瘤患者尿液间期细胞核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同时选取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建立阈值,以组织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统计染色体畸变情况,分析其与病理分期、分级的关系以及染色体畸变组合诊断膀胱尿路上皮肿瘤的敏感性。结果 3、7、17号染色体和9p21的畸变率分别为47.5%(38/80)、60.7%(49/80)、51.3%(41/80)和58.8%(47/80),3、7、9和17号染色体联合检测膀胱癌的阳性率为76.3%(61/80),畸变和肿瘤分期无相关性,3、7、17号染色体与肿瘤病理分级有显著相关性(P﹤0.05)。 结论 膀胱尿路上皮肿瘤的进展可能与染色体的畸变有关,FISH可以作为膀胱尿路上皮肿瘤诊断的一项重要方法,并可能在术后监测复发以及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EGFL7蛋白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探讨EGFL7及MVD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生物学特征的内在联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63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及10例正常人膀胱组织中的EGFL7蛋白进行检测,同时应用八因子抗体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微血管进行染色,结合Meta-Morph显微荧光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并分析63例膀胱尿路上皮癌中微血管密度(MVD)及其与EGFL7和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病理分期、临床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EGFL7在正常膀胱组织均呈阴性表达,4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EGFL7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为63%(P<0.05)。EGFL7蛋白的表达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不同肿瘤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VD值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GFL7和MVD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在膀胱尿路上皮癌浸润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膀胱肿瘤尿路脱落细胞的微卫星状态及其临床病理关系。方法:35例膀胱肿瘤尿液脱落细胞应用多重荧光PCR检测尿路的微卫星状态。结果:35例尿液样本:膀胱肿瘤组15例,有6例MSI-H,8例MSI-L,1例MSS,诊断阳性敏感度达93.33%;膀胱癌术后复查组6例,血尿及尿路上皮轻度异型组7例,正常体检组7例中,在血尿及轻度异型组发现1例MSI-L,其余均为MSS,阴性特异率达95%。结论:尿路脱落细胞的微卫星检测可作为膀胱肿瘤诊断和监测复发的有效非侵袭性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膀胱肿瘤尿路脱落细胞的微卫星状态及其临床病理关系。方法:35例膀胱肿瘤尿液脱落细胞应用多重荧光PCR检测尿路的微卫星状态。结果:35例尿液样本:膀胱肿瘤组15例,有6例MSI-H,8例MSI-L,1例MSS,诊断阳性敏感度达93.33%;膀胱癌术后复查组6例,血尿及尿路上皮轻度异型组7例,正常体检组7例中,在血尿及轻度异型组发现1例MSI-L,其余均为MSS,阴性特异率达95%。结论:尿路脱落细胞的微卫星检测可作为膀胱肿瘤诊断和监测复发的有效非侵袭性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
何露  邹练  张晓毅 《现代肿瘤医学》2012,20(6):1297-1300
原发输尿管尿路上皮癌是临床上相对少见的尿路上皮恶性肿瘤,约占整个尿路上皮肿瘤的5%,其中以移行细胞癌最为常见,约占原发性输尿管癌的95%以上。由于输尿管尿路上皮肿瘤不易直接观察,不易进行局部治疗,发现时较膀胱尿路上皮肿瘤有更高的肿瘤分期,且输尿管肌层薄,而淋巴丰富,故输尿管尿路上皮癌更早出现转移或更易  相似文献   

12.
膀胱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泌尿上皮肿瘤的病理和临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膀胱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泌尿上皮肿瘤(papillary urothelial neoplasm 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PUNLMP)的病理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2006年收治的41例病理证实为PUNLMP的病例,选取同时期收治的28例乳头状瘤和51例乳头状泌尿上皮低级别癌作为对照。结果:在41例PUNLMP中,男31例,女10例,年龄33—87岁,平均61.6岁。其中复发6例(15%),复发时间平均为24.6个月,复发后病理没有进展。在4例多发的患者中,有2例(50%)复发。在28例乳头状瘤中,复发1例(4%),复发后病理没有进展。在51例低级别癌中,复发18例(35%),5例(10%)有进展,肿瘤的复发率在这3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PUNLMP有其独特的病理和临床特点,用“低度恶性潜能”来取代“癌”这一称谓是恰当的,由于有较高的复发率,手术后应当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 SRSF1和 Caspase -3在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5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及10例正常膀胱尿路上皮中 SRSF1及 Caspase -3的表达情况,并探讨二者的相关性。结果:SRSF1在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中高表达,并且与肿瘤的初发和复发、是否转移显著相关。Caspase -3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低表达,与临床及病理指标均无关。相关性分析表明,膀胱尿路上皮癌中SRSF1表达与 Caspase -3表达呈负相关。结论:SRSF1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复发及转移密切相关,其可能通过抑制凋亡相关蛋白 Caspase -3来调控细胞周期及凋亡,参与肿瘤的发生及发展。SRSF1的高表达和Caspase -3蛋白的低表达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蛋白磷酸酶2A癌性抑制因子(cancerous inhibitor of protein phosphatase 2A,CIP2A)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其成为膀胱尿路上皮癌预后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CIP2A mRNA和蛋白在25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和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IP2A在117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和30例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CIP2A与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CIP2A mRNA和蛋白在25例配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CIP2A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6.9%(90/117),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6.7% (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IP2A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P<0.001)、临床分期(P<0.001)、肿瘤大小(P=0.002)和淋巴结转移(P=0.046)有关,但与年龄、性别及肿瘤数目无关(P>0.05).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显示,CIP2A蛋白高表达是总体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的影响因素(P<0.001).Cox多因素风险比例模型显示,与总生存率相关的独立预后因素为临床分期、肿瘤病理分级和CIP2A表达,与无复发生存率相关的独立预后因素亦为临床分期、肿瘤病理分级和CIP2A表达.结论 CIP2A蛋白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高表达,可能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进展有关,其表达状态是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了解膀胱尿路上皮肿瘤细胞核染色体畸变情况及其对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3、7、17号染色体着丝粒及p16基因探针,对33例不同级别膀胱尿路上皮肿瘤组织和10例正常对照膀胱组织进行FISH检测。结果 3、7、17染色体及p16扩增率与缺失率,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与其他5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其他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种探针联合检测≥2个指标出现异常,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占100%,与其他5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该指标对浸润性尿路上皮癌诊断敏感性为81.82%、特异性为91.67%。结论应用FISH技术,可以了解膀胱尿路上皮肿瘤组织3、7、17染色体及p16基因的畸变情况,FISH技术还可作为尿路上皮肿瘤病理学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术后监测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完全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及膀胱袖状切除术治疗上尿路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入组上尿路肿瘤患者20例,均采用完全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及膀胱袖状切除术治疗.结果 20例患者手术全部顺利完成,均未出现淋巴结肿大,术中均未见感染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患者手术时间(3.0±0.5)h;患者失血量(85.6 +20.5) mL,均未进行输血;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1.0±1.2)d;引流管拔除时间(3.5±0.6)d;肠胃恢复时间(1.5±0.9)d;患者住院时间(4.5±1.2)d.患者经过术后病理诊断后确诊全部为上尿路肿瘤,其中肾盂癌患者16例,右输尿管癌患者4例,对这20例患者随访6个月,肿瘤均未见转移.结论 完全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及膀胱袖状切除术治疗上尿路肿瘤的治疗效果良好,手术切口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路会景  于艳艳  吕悦 《癌症进展》2021,19(16):1658-1660,1709
目的 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联合尿液dachshund同源基因2(DACH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级别鉴定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88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尿路上皮增生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检查各患者尿液DACH2水平,同时比较低级别和高级别患者剪切波弹性成像参数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尿液DACH2水平为(7.29±1.16)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34±0.87)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最大弹性值(Emax)、平均弹性值(Emean)、DACH2水平均明显高于低级别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Emax、Emean、DACH2以及联合检查诊断高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4、0.819、0.704和0.982.结论 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尿液DACH2水平上调,与病理分级有关;剪切波弹性成像联合尿液DACH2鉴别低级别和高级别胱尿路上皮癌有较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膀胱原位癌(bladder caner in situ,BCIS)是膀胱粘膜移行上皮内形成稍突起的绒毛状红色片块,不侵犯基底膜,具有细胞分化不良等恶性形态的非乳头状尿路上皮的早期癌变.膀胱原位癌很少单独存在,常同时伴有恶性度高的、浸润深的或分化不良的乳头状癌.因此,将膀胱原位癌分为两类:一类为原发性原位癌;另一类为原位癌伴其他类型癌.后者又分为邻近原肿瘤与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尿路上皮肿瘤患者尿液脱落细胞染色体的缺失和非整倍异常,探讨FISH技术作为尿路上皮肿瘤患者无创诊断方法的价值.方法:收集可疑尿路上皮肿瘤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的新鲜尿液,同步进行细胞形态学分析及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3号、7号及17号染色体、9号染色体p16位点异常.共入选可疑尿路上皮肿瘤患者100例,正常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正常对照组患者各染色体异常数据设定阈值用于肿瘤患者的实验室诊断.根据检验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分别计算FISH和脱落细胞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尿路上皮肿瘤患者尿液脱落细胞染色体异常明显增多.尿脱落细胞学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和80%,FISH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和80%(P<0.01).根据两种检测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绘制的接受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尿脱落细胞学和FISH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8和0.842.结论:对可疑尿路上皮肿瘤的患者进行FISH检测是一种有价值的无创检测方法.FISH的总体敏感度高于尿脱落细胞学,特异度与尿脱落细胞学相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伴有结石样钙化灶的膀胱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伴有结石样钙化灶的膀胱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这些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尿路刺激症状,其中发生尿路感染者8例(88.9%)、伴有肉眼血尿者5例(55.6%)、伴排尿突然中断者3例(33.3%)、有排尿梗阻症状者3例(33.3%)、尿中有结石排出者1例(11.1%).入院前B超检查均发现膀胱结石,其中单发结石7例(77.8%)、多发结石2例(22.2%);尿路平片检查发现膀胱结石者6例(66.7%).7例患者于术前行膀胱镜检查发现膀胱肿瘤,另2例患者于术中发现膀胱肿瘤.2例多发肿瘤患者行全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7例单发患者中有5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1例行膀胱部分切除+(左)输尿管再植术、1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结果:9例患者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膀胱泌尿上皮癌,其中2例为低级别、7例为高级别;T2a 2例、T2b 5例、T3a 1例、T4a 1例.9例患者随访2~6年.1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患者于术后7个月复发,2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的患者分别于术后13和17个月复发.结论:伴有结石样钙化灶的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尿频、尿急和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为主,此类肿瘤恶性程度高、易发生肌层浸润,治疗上必须采取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或膀胱部分切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