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功能性胃排空障碍(FDGE),亦称胃瘫,特别是文献报道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术后早期FDGE的发生率高达20%~50%[1],因此及时准确诊治FDGE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我科在全胃肠外营养(TPN)治疗基础上,利用红霉素具有胃动素激动剂样作用的机理,保守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FDGE l8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清肠汤对大鼠急性胰腺炎(AP)肠动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由胆总管逆行注射牛磺胆酸钠诱导大鼠AP,随后灌服清胰汤,红霉素,观察小肠推进比和血清胃动素水平,结果:AP组较对照组小肠推进比明显减低,血清胃动素水平亦降低,与AP组相比,清胰汤组和红霉素组大鼠的小肠推进比明显提高,清胰汤组胃动素水平明显增高,结论:清胰汤能改善AP大鼠的胃肠动力,其机制可能与其提高血清胃动素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
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胰胆瘘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穆向民  陆寿者 《铁道医学》1997,25(3):159-160
总结预防壶腹周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发胰胆瘘的体会。方法对我院1984年1月-1995年10月38例吸毒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全组术后胰瘘3例,非手术治愈。无胆瘘发生,无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在6只狗的小肠浆膜面各埋植5对双极电极,观察在禁食情况下从十二指肠和回肠末端的肠腔内注入红霉素后对小肠电活动的影响。结果发现十二指肠注入红霉素后,立即在注药局部诱发出不规律的峰电活动,持续20~120秒;在22分钟左右,在十二指肠部位诱发出提前发生的Ⅲ相。回肠末端注入红霉素后,同样能诱发起自十二指肠的早发Ⅲ相,但缺乏局部的峰电活动。以上结果提示,小肠不同部位注入红霉素能诱发IDMECⅢ相提前发生,这可能与红霉素吸收后通过循环引起胃动素释放有关,但十二指肠局部还存在有对红霉素直接反应的受体。  相似文献   

5.
红霉素(erythromycin)促胃肠动力作用研究始于1984年,当初ltol等和Pilot等的研究发现红霉素能刺激狗的胃和十二指肠运动。目前已经证实红霉素的促胃肠运动作用与其副作用有关,其机理是作为胃动素(motilin)受体激动剂(agonist)来促进胃肠运动,加上它的抗菌作用,临床上红霉素给胃肠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治疗带来希望。本文综述红霉素对胃肠动力的影响及临床治疗应用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胰头癌、壶腹周围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10年组12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和1981—2002年组16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的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切除率、手术死亡率和生存率。结果:2003—2010年组和1981—2002年组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胰头、壶腹周围肿瘤符合率分别为90.3%和86.5%;胰十二指肠切除率分别为79.8%和68.2%;手术死亡率分别为0和5.4%;生存率:平均生存期胰头癌分别为16.1个月和11.7个月;壶腹癌分别为18.3个月和12.7个月,胆管下段癌分别为23.1个月和21.8个月;十二指肠癌分别为44.5个月和29.1个月。结论:2003—2010年组胰头癌、壶腹周围癌诊治水平明显高于1981—2002年组;胰十二指肠切除是外科的主要疗法,胰管对空肠粘膜吻合可防止胰瘘的发生,治愈瘘的关键是通畅引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海马微量注射胃动素对十二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肌电活动(migrating myoelectrical complex,MMC)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枢立体定位海马微量注射,多道生理记录仪监测十二指肠MMC的方法,观察海马微量注入胃动素(0.37nmol)对十二指肠MMC的影响。结果海马微量注入胃动素叮以使卜二指肠MMC时相明显变短,峰电振幅增加.峰电频率增快.但对峰电时相无明显影响;膈下迷走冲经切断术可完全阻断海马胃动素对十二指肠MMC的影响:阿托品、酚妥托明、普萘洛尔不能阻断海马胃动素对十二指肠MMC的影响;抗胃动素血清只能部分阻断海马胃动素对十二指肠MMC的影响。结论海马外源性胃动素可以使十二指肠MMC的时相、峰电振幅和峰电频率发生变化.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海马.下丘脑.脑干-迷走神经通路,由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神经元作用于十二指肠平滑肌或者促进胃动素的释放而实现的.海马在十二指肠MMC的调节巾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腺切断部位的设定胡谱绵自1935年Whipple开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以来,世界各国学者十分注重于如何防止术后胰瘘和降低手术死亡率,并在手术上作了不少改进,而对该手术中胰腺切断部位的根治性较少提出讨论。本文分析我院自1975年1月至...  相似文献   

9.
红霉素作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代表药物 ,临床应用近4 0年 ,随着其临床和药理研究的逐步深入 ,其抗菌以外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现综述如下。1 治疗胃轻瘫红霉素作为抗生素中唯一的胃动素受体激动剂能直接作用于消化道平滑肌细胞上的胃动素受体 ,促进胆碱能神经释放乙酰胆碱 ,具有明显促进胃肠动力作用。能提高食管下括约肌张力 ,协调胃、十二指肠运动 ,促进胃对液体或固体食物的排空 ,促进胃肠内容物向前推进。钱才凤[1 ] 用红霉素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 6 6例 ,给予红霉素 12 5mg,3次 d,2周后症状无明显改善者加至 2 5 0mg ,4次 d ,总…  相似文献   

10.
报告13例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其中十二指肠癌7例,空、回肠癌6例。CT确诊7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节段性肠切除术6例,剖腹探查术1例,手术切除率为76%。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术后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50%和25%,行节段性肠切除术患者的术后3年和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50%和20%,行剖腹探查术患者术后3个月死亡。提示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以十二指肠癌多见,能获得胰十二指肠切除和节段性肠切除患者的近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一例王道荣(仪征市人民医院,仪征211400)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胃排空延迟患者男性,60岁,农民。因进行性无痛性黄疸,拟诊断阻塞性黄疸,壶腹区肿瘤,收住院。于1995年7月14日在全麻下行剖腹术,证实为十二指...  相似文献   

12.
大鼠杏仁核胃动素受体分布及其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大鼠杏仁核胃动素受体分布及杏仁核基底外侧核胃动素受体与外源性胃动素结合或者毁损后对十二指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肌电活动(MMC)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中枢立体定位杏仁核微量注射、杏仁核毁损、多道生理记录仪监测十二指肠MMC的方法,探讨大鼠杏仁核胃动素受体的作用。结果杏仁核各亚核团都有胃动素受体分布.以杏仁内侧核分布最多;杏仁基底外侧核也有较多分布,后部多于前部;分布较少的核团是杏仁基底内侧核、杏仁中央核、杏仁基底外侧核:杏仁核基底外侧核胃动素受体与外源性胃动素结合后可以使十二指肠MMC时相变短,峰电振幅增加,峰电频率增快;膈下迷走神经切断术可完全阻断这种效应:阿托品、酚妥拉明、普萘洛尔不能阻断这种效心;抗胃动素血清只能部分阻断这种效应:杏仁基底外侧核核团毁损对十二指肠MMC影响不明品。结论杏仁核各亚核团都有胃动素受体分布,杏仁内侧核是胃动素受体分布最多的部位。杏仁核微量注射胃动素可以使十二指肠MMC的时相、峰电振幅和峰电频率发生变化.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杏仁核-下丘脑-脑干.迷走神经通路实现的.提示杏仁核胃动素受体存对十二指肠MMC的中枢性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中胰管内置支撑管行胰肠捆绑式吻合术的安全性。方法:选择从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在本院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的患者34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经病理学诊断均是恶性肿瘤,其中低位胆管腺癌18例,胰腺囊腺癌8例,浸润导管腺癌8例。无腹泻、胰瘘,有1例因腹水转内科治疗并痊愈出院。随访2年,1年于术后16天因重感染病死,1例于术后20月因肺部感染病死,4例于12-22月因肿瘤远处转移病死,6例于术后14-23月因肝功能损害病死。无失访,其余均存活 24个月以上。结论:在切除胰十二指肠中胰管内置支撑管行胰肠捆绑式吻合术是安全、可靠的,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腹部较复杂的手术,作者自1981年以来施此术16例,介绍诊断及手术治疗的体会。1临床资料本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21~65岁。术后病理诊断壶腹腺癌7例,胰头癌4例,胰头炎性纤维包块2例,十二指肠腺癌、胆总管下端癌、十二指肠乳头腺癌各1例。无手术死亡。随访12例,11例1年后健在,1例术后8个月死于脑出血。2讨论2.1壶腹周围肿块的诊断壶腹周围癌包括胰头癌、胆总管下端癌、十二指肠乳头癌。目前,由于诊断技术提高,对壶腹癌所包括的内容和范围,有新的认识和概念.其应指发生在十二指肠乳头、乳头附近的肠粘膜、…  相似文献   

15.
红霉素是临床常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但近年有报道表明,它能模拟胃动素诱发消化间期移行性综合运动,且指出红霉素是通过激动胃动素受体而产生胃肠道作用的。这些研究结果为临床提供了一类新型的胃肠道动力药──红霉素及其它14碳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胃动素对胃肠道的作用胃动素(motilinMT)是一个由22个氨基酸组成的胃肠肽,它的主要生理作用为启动胃肠道的移行性综合运动(migratingmotorcomplexMMC)。MMC的一个周期为2h,包括Ⅰ相电活动和动力活动静止状态、Ⅱ相不规则活动状态、Ⅲ相持续数分钟的发生于胃或小肠能传播的电活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认识套入式胰肠粘膜、粘膜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关键作用。方法通过我院从1997~2003年8例患者应用套入式胰肠粘膜、粘膜吻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总结。结果8例患者均应用套入式胰肠粘膜、粘膜吻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临床效果良好。结论套入式胰肠粘膜、粘膜吻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无1例胰瘘发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总结预防壶腹部周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发胰胆瘘的体会。方法对我院1984年1月~1995年10月3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术后胰瘘3例(7.7%),非手术治愈。无胆瘘发生,无手术死亡率。结论胰漏的预防关键在于胰腺残端常规楔形切除与合掌式缝合,胰空肠端端套入吻合,吻合层次精确,吻合口无张力,胰管内置多侧孔引流管,胰液输出通畅。胆肠胰肠吻合口相距5cm~6cm。胆肠吻合口的胆总管周围组织游离长度以1cm为宜,保证胆肠吻合血供。胆肠胰肠吻合口附近各置质软腔大的硅胶管充分引流。消化道重建以Child术式为佳。  相似文献   

18.
吗丁啉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吗丁啉 (多潘立酮 ,哌双米酮 ,度哌酮 ,Motilium ,Naugelin)本品为外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1] ,直接作用于胃肠壁 ,增加食管下部括约肌张力 ,防止胃 -食管反流 ,增强胃蠕动 ,促进胃排空 ,协调胃与十二指肠运动 ,抑制恶心、呕吐等作用 ,是目前临床常用的胃动力药。应用中发现 ,它与许多药物产生相互作用 ,本文对此作一简析 ,供临床参考。1 协同作用的配伍1 1 红霉素 :本品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研究证实对食管、胃和小肠均有胃动素样作用。有报道 ,可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和胃食管反流 ,并对食管切除术后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有较…  相似文献   

19.
1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治疗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普外科顾晋,祝学光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致命并发症之一,治疗效果不满意。我院1970~1989年中共6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现将术后12例发生胰瘘病人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作一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漏的原因,预防方法。方法:对2002年以后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改变胰肠吻合方式,重视吻合端腔内引流,早期使用生长抑素情况分析。结果胰瘘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要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关键在于吻合方法的改进,良好的手术技巧,吻合口肠袢内的引流减压,早期使用生长抑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