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心房颤动患者临床症状与动态心电变化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心房颤动 (AF)患者临床症状与动态心电变化的关系。记录 6 7例AF病人的 2 4h心电图 ,并记录临床症状及发生时间 ,比较症状发生时动态心电的变化特征。结果 :①持续性AF与阵发性AF相比、夜晚与白天相比、使用与未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相比 ,其病人的平均心室率显著较慢 ,发生长间歇的频次显著较高 ,而不同病因的AF患者之间相比 ,特发性AF其发生长间歇例数及频次均少于其他原因的AF ;②窦性心律转为AF、心室率过快 ( >10 0次 /分 )或过慢 ( <5 0次 /分 )、长间歇 >3s、长间歇连续 3次以上发生均可能导致临床症状的发生 ,其中以心悸、呼吸困难最为常见 ,头晕、黑较少见 ,晕厥最少见。结论 :AF患者的临床症状与AF类型以及一些特征性的动态心电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心室率控制满意的慢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心室率控制满意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表现。方法选择心室率控制满意的122例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Ⅱ~Ⅲ级。回顾性分析其Holter,观察心室率及长RR间期的动态表现,并对部分患者进行随访。结果Holter检查结果示日平均心室率为78.53±8.12(65~90)次/分。平均最快心率143.79±28.85(90~183)次/分,平均最慢心率51.04±7.52(34~71)次/分。62/122例(50.82%)出现<50次/分的心动过缓。32/122例(26.23%)出现<45次/分的心动过缓。95/122例(77.87%)出现>1.5秒的长RR间期,平均最长RR间期为2.38±0.55(4.64~1.60)秒。14/122例(11.48%)出现>3.0秒的长RR间期。随访结果表明,长RR间期未见进一步加重。结论心室率控制满意的房颤患者,休息及睡眠时出现长RR间期及心动过缓是常见现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12导同步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方法 分析263例12导同步动态心电图资料。结果 房性早搏发生率位居第1位占80.23%(211/263),室性早搏位居第2位占66.92%(176/263),房性心动过速居第3位占20.15%(53/263),心房颤动第4位占7.98%(21/263)。结论 房性早搏发生率高于室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发生率高于心房颤动。  相似文献   

5.
动态心电图(DCG)由于监测时间长。故对持续、阵发、快速或缓慢的各型心律失常均能检出。并能观察其过程与规律,对心肌缺血或一过性心肌缺血也能做出定性、定量的诊断。本文对1996年~2002年在我院就诊的50例房颤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动态心电图观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查随访来评价在心房颤动(Af)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对53例心房颤动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前后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心室率变化、长R-R间期频数与临床症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药物使用后心室率明显减慢与临床症状减轻一致,同时发现长R-R间期、室性心律失常、交界性逸搏与交界性逸搏性心律。结论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是心房颤动治疗随访的必要检查,为临床选择适当的治疗及随时调整治疗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动态心电图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心电触发机制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PAf)心电触发因素及其部位,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5例PAf患者的动态心电图人工回放,记录心房颤动(Af)发作次数、发作时间、发作前三个心房周期、联律间期,并根据触发Af的房性期前收缩的P波形态确定房性期前收缩部位。结果45例PAf患者共248次Af发作,心电触发因素中房性期前收缩占84.97%,窦性心动过缓占7.73%,心房扑动占2.14%,房性心动过速占2.57%;房性期前收缩来源于左心房上部占69.96%,左心房下部占12.02%,右心房上部占9.87%,右心房下部占3.86%;触发Af的房性期前收缩比未触发Af的房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缩短25ms以上;PAf发作存在23:00~1:00及9:00~11:00两个高峰,13:00~15:00一个低谷;PAf大多在短-长-短周期后发作,占62.23%,长-长-短周期后发作占21.89%。结论左心房上部房性期前收缩是PAf主要的触发因素,长-短周期现象是PAf发作的重要启动机制,自主神经失衡在PAf发作中起协同作用。动态心电图能对PAf治疗提供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伴长R-R间距的24小时心室率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住院者动态心电图(DCG)检查结果,对心房颤动伴长R-R间距32例(A组);窦性心律,偶发房性期前收缩及室性期前收缩28例(B组)。观察两组长间歇出现的规律。采用最高、最低、平均心室率、24h总心室率、每小时平均心率等参数分析心房颤动伴长R-R间距的心室率波动情况。结果大于2s以上长R-R间距90%上出现在晚上(22:00-6:00)。A组最高心室率、平均心室率、24h总心搏数均快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01)。A组最低心室率低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心房颤动者睡眠时出现长R-R间距是常见现象,不应因为DCG发现长间歇而忽视了对心房颤动心室率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并发长间歇57例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临床工作中常可见心房颤动并发长间歇(即长R-R间期)现象,曾有人考虑为心房颤动并发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我们对长R-R间期的发生时间、频率、长度、次数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电散点图在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分析中的应用,为临床诊断实践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将200例心律失常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并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行单导联分析、心电散点图分析,对比心律失常诊出率。结果和单导联分析结果相比较,心电散点图分析结果的诊出率显著更高,两者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动态心电图检查中,心电散点图分析较单导联分析的诊出率更高,更加具有实践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伴长R-R间距活动时的心室率控制情况。方法回顾分析92例住院者的动态心电图(DCG)检查结果,其中:①Af伴长R-R间距62例(A组);②窦性心律、偶发房性早搏及室性早搏30例(B组)。观察两组的心室率分布情况。将A组患者在强心、利尿、抗凝的药物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常规组(A1组)30例,倍他乐克25毫克2/日;非常规组(A2组)32例,倍他乐克50毫克1/日。采用最高、最低、平均心室率、24h总心室率、每小时平均心率等参数,分析Af伴长R-R间距的心室率控制情况。结果 A组最高心率、平均心率、24h总心率均快于B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A组最低心率慢于B组最低心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通过适当增加晨起给药量倍他乐克50毫克1/日能达到更好的运动时心室率的控制。患者的最高心率、平均心率、24h总心率均慢于A1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其最低心率与B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24h DCG对心室率等各项参数进行观察,为临床治疗和疗效的判断提供依据。提示在心室率高峰前用药,即合理增加晨起给药量,可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人动态心电图(DCG)检查各种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方法:对539例进行24hDCG的资料做回顾分析,按年龄分为老年组、中年组、青年组,分析每组各种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发生率,及其与年龄的关系。结果:老年组(231例)复杂性房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48.9%,16.0%)明显高于中、青年组(14.5%,9.1%,P均〈0.01),而心肌缺血老年组与中年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复杂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心肌缺血中年组心肌缺血不低于老年组。因此中、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压患者应重视DCG检测。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时的心电现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继鸿 《心电学杂志》2003,22(3):179-183
宽QRS波群前R-R间期偶联间期后类代偿间歇V1 QRS形态起始向量r波双相三相多变其他整体心室率洋地黄服用无人区电轴心房颤动伴室性期前收缩不一定长短而固定长极少见(5%)92%较少见少见(除非多源性)较慢足量或过量仅见于室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伴心室内差异性传导大多比其它R-R间期长短而不固定不延长较常见(>50%)较少见多见(70%)多见,常有不同程度变异较快未用或不足不可能表1 心房颤动时宽QRS波群的鉴别诊断指标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不仅发生率高,而且危害性大。Framingham的资料表明,去除一切可能的影响因素之后,心…  相似文献   

14.
<正>心房颤动(Atria fibrillation,AF)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之一。本文采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2878例心血管病患者及非心血管病患者进行检测,以评价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阵发性房颤的诊断价值,为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0岁以上老年人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特点.方法:对198例DCG心律失常进行分析.结果:198例共检出心律失常173例次,房性早博最多见(84.8%),其次是室性早博(74.2%).结论: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与评估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是临床上发现老年人心律失常重要的有效的诊断工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阵发性心房颤动诊断和疗效判断的意义。方法分析7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和80例对照组的24h动态心电图。统计单个期前收缩总数、心房颤动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心房颤动相关的偶联间期、非心房颤动患者房性期前收缩的偶联间期及24h房性期前收缩总数。结果心房颤动组:共发作33314阵心房颤动,其中36例11173阵发生在8∶00至22∶00,74例22141阵发生在22∶00至8∶00。平均24h房性期前收缩8242±1245个,心房颤动456±122阵。诱发心房颤动的,17例为单一房性期前收缩的偶联间期,33例为两种房性期前收缩的偶联间期,28例为两种以上房性期前收缩的偶联间期。发作前与发作相关的房性期前收缩偶联间期为0.429±0.089s,54例房性期前收缩伴心室内差异性传导,平均心率175±41次/min,64例6284阵心房颤动时伴有心悸、胸闷等症状,而69例27026阵发作时前无明显症状。对照组无心房颤动发生,35例有短阵房性心动过速,24例有频发房性期前收缩,56例有偶发房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偶联间期0.633±0.014s,明显长于心房颤动组发作前与心房颤动相关的房性期前收缩及未下传的房性期前收缩偶联间期(P<0.01)。结论动态心电图监测是阵发性心房颤动诊断和疗效评价方面可靠、高效、重复性好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24 h动态心电图观察阵发性心房颤动,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作特点.方法 对3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24 h心房颤动的发生、持续时间和次数进行统计.结果 3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颤动的发生和持续时间均有2个高峰,发生高峰在0∶00~1∶00和15∶00~16∶00,持续高峰在2∶00~4∶00和16∶00~18∶00时间段,终止高峰在8∶00~10∶00.结论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作、持续均有2个高峰期,有着昼夜节律性规律,夜间发作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疾病、年龄偏小、男性患者,持续时间较长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疾病、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 2 4h心室率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持续性 AF患者 79例 ,根据是否合并心力衰竭分为非心力衰竭组与心力衰竭组 ,两组病人均行 2 4h动态心电图检查 ,采用最快心室率、最慢心室率、平均心室率、2 4h总心搏数、2 4h每小时的平均心室率等参数分析 2 4h心室率波动情况。结果 心力衰竭组因使用地高辛控制心室率 ,非心力衰竭组各心室率指标最快、最慢及平均心室率均快于心力衰竭组 ,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P<0 .0 0 1) ,2 4h总心搏数也多于心力衰竭组 ,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 P<0 .0 0 1)。AF患者 2 4h每小时平均心室率的趋势图表明 :两组病人心室率于凌晨 6:0 0开始上升 ,至上午 8:0 0~ 10 :0 0达高峰 (最快心室率非心力衰竭组为 10 3 bpm ,心力衰竭组为 87bpm ) ,而在夜间 0 :0 0~ 5 :0 0最慢 (非心力衰竭组为 76bpm ,心力衰竭组为 65 bpm ) ,两组病人均有昼快夜慢节律变化 ;心力衰竭组每小时的平均心室率均低于非心力衰竭组。结论 根据本文结果 ,建议临床于心室率高峰前用药 ,旨在有效地控制最快心室率 ,使之维持活动时合适的心室率 ,改善血流动力学变化 ,减轻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阵发性心房颤动24h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昼夜规律,采用动态心电图对73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24h心房颤动的发生、持续时间以及终止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有两个高峰(14:00、21:00~24:00)和两个低谷(04:00~06:00、12:00);其持续的高峰(13:00)与发生的高峰相接近,而终止的高峰(04:00~05:00)与发生低谷相对应,认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昼夜节律可能对心房颤动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的发作持续时间有无昼夜分布节律及其与患者性别、年龄和左房内径的关系。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或门诊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的66例 PAF 患者(PAF 组),并随机选择60例住院患者(对照组),均经动态心电图检查排除心房颤动。分析 PAF 组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数据,统计每个时间段房颤持续的时间,同时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和左房内径等。结果PAF 的发作与维持有昼夜分布节律,与患者的年龄、左房内径等关系密切。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测 PAF 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可重复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