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炎症反应促使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和破裂,并在此基础上发生细胞成分的活化且介导血栓的形成,是大多数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的主要原因。炎症反应在此过程中起了关键性作用,其中产生的如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1、6、8、肿瘤坏死因子浕、P选择素等炎症标志物参与了冠脉血管内膜急性炎症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研究表明,炎症与免疫贯穿动脉粥样硬化全过程,白细胞介素-18(IL-18)是多效能前炎症因子,与斑块脆性有关;金属蛋白酶-1(MMP-1)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相互影响,导致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缺血事件。hs—CRP是最敏感的急性相关蛋白,与IL-18相互作用,加重炎症反应,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我们观察IL-18、MMP-1和hs—CRP水平与急性冠脉病变的关系,旨在为老年人ACS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探讨炎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 ,以及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机制。分别测定 5 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 (急性心肌梗死 2 0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30例 )、3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 3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 6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 ;并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随机抽取 30例患者随机分成辛伐他汀组和常规组 ,每组 15例 ,干预 3周 ,分析比较组间及辛伐他汀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 6、高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水平变化 ,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 6、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发现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血清白细胞介素 6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治疗3周后 ,辛伐他汀组血清白细胞介素 6、高敏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明显下降 (P <0 .0 0 1) ;辛伐他汀组和常规组组间白细胞介素 6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下降率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相关分析显示 ,辛伐他汀组血清白细胞介素 6、高敏C反应蛋白下降与血脂下降无关。单因素回归分析及调整传统冠心病危险因素后的多因素回归分析均显示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心病显著相关 (P <0 .0 5 )。结果提示 ,炎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中起了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内脏脂肪素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两组:急性冠脉综合征组100例和对照组51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测定血浆内脏脂肪素、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空腹血糖等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血浆内脏脂肪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3.4(11.1,15.9)ng/mL比10.2(8.7,12.8)ng/mL,P0.05],调整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吸烟等因素后,差异依然存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内脏脂肪素与MCP-1、白细胞介素-6、空腹血糖呈正相关,回归系数β分别为0.003、0.080和0.358。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内脏脂肪素水平显著升高,与MCP-1、白细胞介素-6和空腹血糖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10、C反应蛋白及其它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促炎和抗炎平衡失调是导致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方法 9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68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8例,另以2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96例冠心病患者和22例正常对照者血浆中的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0、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2p70及重组巨噬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变化进行检测.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10和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 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10和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反映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内斑块的不稳定程度或破裂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介入法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 IL 6、MMP 9及 C反应蛋白的影响,了解介入治疗对于血管内皮的损伤以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42例,分别在手术前及手术后1 d、1周后测IL 6、MMP 9及C反应蛋白。选取身体健康者42例,对于 IL 6、MMP 9及C反应蛋白进行测定,与患者血清含量进行对比。结果手术前,术后1 d,术后1周患者血清 IL 6、MMP 9及C反应蛋白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实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三种测量值均高于健康者(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体内会产生炎症反应,介入法治疗后内皮损伤会造成炎症反应升高,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会下降。  相似文献   

7.
探讨氟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7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服用氟伐他汀前后血浆IL-6及MCP-1水平。同时选择40例冠脉造影正常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治疗前,ACS组血浆IL-6[(24.13±6.24)ng/ml]、MCP-1[(18.95±4.53)pg/L]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8.97±5.67)ng/ml和(14.35±4.28)pg/L,P均〈0.01;服用氟伐他汀4周后,ACS组血浆IL-6(19.56±5.87)ng/ml及MCP-1(14.85±4.38)pg/L水平明显下降(P均〈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6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显著升高,提示冠脉综合征与炎症反应有关。氟伐他汀可显著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林丛  周野  孙晓冬 《心脑血管病防治》2006,6(3):177-178,176
目的观察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炎症反应的差异以及评价氟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炎症指标的变化。方法检测48例糖尿病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与年龄和性别匹配的48例非糖尿病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入院时的高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记数,并分析糖尿病组加氟伐他汀和未加氟伐他汀治疗前后高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记数的差异。结果糖尿病组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高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记数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13.13±3.73mg/Lν10.84±3.09 mg/L,P<0.01;8.89±1.65×109/Lν7.98±1.36×109/L,P<0.01),糖尿病组氟伐他汀治疗后高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记数明显要低于治疗前及非氟伐他汀治疗组(9.93±2.60 mg/Lν13.23±3.81mg/L,P<0.01;7.21±1.51×109/Lν9.09±1.75×109/L,P<0.0),(9.93±2.60mg/Lν12.30±2.57 mg/L,P<0.01;7.21±1.51×109/Lν8.26±1.75×109/L,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的病人其炎性指标较非糖尿病病人升高更加明显,氟伐他汀能明显降低糖尿病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的炎性指标。  相似文献   

9.
C反应蛋白(CRP)是各种炎症的中间产物,其升高与冠心病(CHD)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CRP被认为是CHD的独立危险因子之一。1 炎症与CHD的关系 CRP是反映机体急、慢性炎症的蛋白指标,是炎症活动中由活化巨噬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6等细胞因子诱导肝细胞产生的急性期反应蛋白。研究表明,在排除其它引起CRP增高因素的情况下,CRP水平可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的强弱。尸检发现,CHD患者的粥样斑块中有大量炎症细胞聚集。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斑块破裂常见部位在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细胞炎性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冠状动脉(冠脉)局部或全身的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炎症反应可能促使斑块破裂,而后者是引发急性冠脉事件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本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P)及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过程中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sIL 6R)的变化进行检测,旨在观察CRP、TNF α及sIL 6R在该类疾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1 对象与方法UP组32例,男2 8例,女4例,年龄( 60 .1±9.6)岁。均具有以下特点:①符合WHO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中的初发劳累型心…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PCI术后早期康复治疗对炎症因子及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接诊的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择期PCI术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早期康复治疗,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sCD-40L、白细胞介素(IL-6),心肺功能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1秒钟用力呼气量(FVC1)、左室射血分数(LVEF)、收缩压(SBP),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Hs-CRP、IL-6、sCD-40L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VC、FEV1、LVEF、SBP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情感职能、社会职能、精神健康、总体健康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PCI术后采用早期康复治疗,能有效降低病人的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病人心肺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出血病人血清炎症因子和C反应蛋白(CRP)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80名健康对照者及180例老年急性脑出血病人发病24h内、3d、7d及14d时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CRP表达水平,将以上指标与急性脑出血出血量多少、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析。ROC曲线分析其对老年急性脑出血恶化的临床预测意义。结果老年急性脑出血病人不同时期内血清IL-1β、IL-6、IL-8、CRP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IL-1β、IL-6、IL-8和与CRP表达水平与病人脑出血量多少、病情严重程度有关;炎症因子和CRP的表达水平对老年急性脑出血恶化具有的预测价值。结论血清炎症因子和CRP参与了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对于病人病情控制,预后改善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司敏  来庆友 《山东医药》2005,45(20):70-71
急性冠状动脉(下称冠脉)综合征(ACS)为冠脉粥样硬化的严重并发症,是以冠脉内皮下不稳定斑块破裂、表面微糜烂或出血、急性血栓形成,冠脉不同程度急性狭窄及血流下降为基本特征的急性冠脉事件,临床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Q波型心肌梗死(下称心梗)、Q波型心梗和心源性猝死。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炎症反应的激活可能是导致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的重要因素,C-反应蛋白(CRP)是急、慢性炎症敏感的但非特异性的标记物之一。其由肝脏细胞合成,受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及肿瘤坏死因子a(TNF—a)调控。与AC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用于ACS风险预测、预后评估及靶向治疗.现将其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与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对一定浓度的C反应蛋白或细菌脂多糖刺激的炎症反应,并观察普伐他汀的干预效应。方法 采集并培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n =15 )和健康志愿者(健康组,n =15 )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别用C反应蛋白(终浓度为2 0mg/L)或细菌脂多糖(终浓度10 μg/L)直接刺激2 4h。或用不同浓度(1、5和10 μmol/L)的普伐他汀预先孵育细胞2h ,再用C反应蛋白刺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结果 健康组受C反应蛋白刺激后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表达增加,分别为5 5 8±15 2ng/L和987±10 2ng/L ;受细菌脂多糖刺激后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增加显著,分别为10 5 4±371ng/L和185 4±4 6 7ng/L。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受C反应蛋白刺激后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表达水平分别为15 5 4±784ng/L和312 9±333ng/L ;受细菌脂多糖刺激后分别为186 5±75 3ng/L和32 16±70 3ng/L。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在1、5和10 μmol/L普伐他汀干预后,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分别下降14 %、36 %和4 9% ;白细胞介素6表达分别下降18%、2 6 %和36 % ,各亚组与C反应蛋白单独刺激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健康组在普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炎性受体NOD2在心房颤动病人血小板中的表达水平及与炎症因子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心房颤动病人80例为房颤组,入选同期非房颤病人8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两组的血小板NOD2受体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的炎症因子水平,并探讨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相较于正常对照组,房颤组病人的血小板NOD2受体表达以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升高(P 0.05),且血小板NOD2受体表达水平与IL-1β、IL-6、TNF、hs-CRP水平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 0.05)。结论房颤病人血小板NOD2受体表达升高,且与炎症因子水平呈现相关性,NOD2水平可能对房颤病人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具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_6),白细胞介素8(IL_8),白细胞介素1β(IL_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_α)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hs_CRP )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及免疫比浊法检测36例健康对照组(NC )、41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 )、52例ACS患者(包括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32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清IL_6、IL_8、IL_1β、TNF_α及hs_CRP的水平。结果与NC组和SA组比较,ACS组患者血清IL_6、IL_8、IL_1β、TNF_α及hs_CRP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SA组与NC组比较血清IL_6、IL_8、IL_1β、TNF_α及hs_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检测ACS患者炎症因子的水平,有助于预测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及监测ACS患者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患者脂联素水平与炎症因子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将102例患者分为2组,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57例(代谢综合征组);冠心病不合并代谢综合征45例(非代谢综合征组).检测血清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并以冠状动脉病变积分评价其病变程度.结果:代谢综合征组和非代谢综合征组年龄、性别、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胰岛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代谢综合征组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非代谢综合征组(P<0.05),肿瘤坏死因子-a、白细胞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显著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P<0.05~0.01),冠状动脉三支病变发生率和病变总积分显著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P<0.05).脂联素与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较为普遍,且脂联素水平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18.
背景和目的:通过蛋白质组学筛选出来的血清淀粉样物质A(Serum amyloid A,SAA)有可能成为COPD急性加重(AECOPD)的一个新的生物标记物.SAA是一种急性相蛋白,与C反应蛋白一样,由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和肿瘤坏死因子-所诱导,在AECOPD时急性升高.  相似文献   

19.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症性病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更与炎症密切相关。C反应蛋白是一种典型的炎症急性相反应蛋白,其血浆水平的高低可直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状态及稳定程度。目前,把血浆C反应蛋白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危险分层和预后判定指标的临床价值已逐渐得到认同,但最新研究发现,新蝶呤和脑利钠肽等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评估可能较C反应蛋白更为特异而敏感。  相似文献   

20.
炎性小体是一类由凋亡相关微粒蛋白、半胱天冬酶(caspase)及 NOD 样受体组成的多蛋白复合物,它能介导 caspase-1活化,促进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8前体成熟。该文主要介绍急性冠脉综合征与炎性小体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