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手术方法:切口位于龈唇及龈颊沟,必要时超越中线至对侧上颌粗隆,切口深达骨膜,面部软组织从上颌的前面游离至眶下孔,保留眶下神经及血管。鼻小柱从上颌前棘游离。贯通切口将鼻中隔软骨与鼻翼软骨的内侧脚分离,再沿前庭阈作环状切开,仔细识别外上软骨,并小心地将鼻软组织从鼻背软骨及骨性部分离,这样就可使面部的中1/3及鼻脱套,直达鼻根及眶下孔部。牵开软组织,接需要切除骨质,便能进入鼻内及鼻咽区,通常当进入上颌窦时,梨状孔边缘的骨组织及上颌骨的升突用咬骨钳咬除,鼻侧壁连同下鼻甲用骨凿及骨剪移除。于是筛窦广泛暴露,鼻中隔可从附着部游离,并推向一边。蝶窦的前壁  相似文献   

2.
鼻科学     
97 1870汉族青年人外鼻部分角度测量分析/王大国…刀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一1997.13(1)一73~75 讨2()6名18一25岁汉族青年进行了外鼻角度的活体测量观察,其中男性1肠名,女性101名。测量点为鼻梁点、鼻尖点、鼻下点、上唇中点。所测量的角度包括鼻背与鼻高的夹角、鼻小柱与上唇的夹角、鼻背与鼻小柱的夹角、双侧鼻翼角。通过计算分析得出结论.鼻小柱与上唇的夹角、鼻背与鼻小柱的夹角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尸<0.01).而鼻背与鼻高夹角、双侧鼻翼角则没有性别差异(尸<。.饰)。鼻小柱与上唇的夹角、鼻背与鼻小柱的夹角的变异程度较鼻背与鼻高夹…  相似文献   

3.
鞍鼻成形术2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鞍鼻畸形是鼻骨、鼻软骨支架塌陷。植入填充物如固体硅胶或多晶体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粉后 ,畸形可获得满意矫正。我院近两年来收治 2 1例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本组 2 1例 ,男 6例 ,女 1 5例 ;年龄 1 8~ 4 5岁。采用固体硅胶整形者 1 3例 ,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粉整形者 8例。患者平卧 ,用龙胆紫药水在鼻梁正中画出鼻中线 ,干后用乙醇固定。用 1 %的普鲁卡因作双侧滑车上神经、眶下神经阻滞及鼻尖切口区浸润麻醉。作一侧鼻前庭与鼻孔外缘平行切口或鼻尖部的蝶形切口。在鼻背筋膜深层 ,以鼻正中线为中轴 ,向两侧分离至鼻根部 ,形成一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以外径路的鼻整形术来处理鼻尖部的几点优点,特别在再次手术以及鼻腭裂的手术时更为适宜。从解剖上来考虑,鼻外径路对鼻尖部的解剖结构暴露极好。可完全暴露内侧脚、外侧脚和鼻顶背面,可直接见到大翼软骨上缘与侧鼻软骨间的纤维组织、外侧脚上缘与梨状孔缘的相接处。翻起鼻小柱与鼻翼皮肤,还可见到双侧的内侧  相似文献   

5.
患儿男 ,3天。自出生后发现鼻底肿物 ,坠至颏部 ,有碍于吮乳。于 2 0 0 0年 12月 2 0日入院。患儿系第一胎 ,足月顺产。其父母非近亲结婚 ,其母怀孕期间无发热、感冒 ,无药物史 ,入院后检查 :一般情况好。体重 3.6 kg,身长 5 1cm,头颅外形正常 ,外眼、耳正常 ,鼻小柱与右鼻孔下缘处一赘生物 ,表面有稀疏毛发 ,质软 ,蒂部硬 ,呈梨形 ,蒂宽约 2 .5 cm,大小约 6 cm× 5 cm,下缘超过颏部 ,上唇中段薄 ,人中嵴、唇珠、唇角等标志不显现 (图1见附 4页 )。于 12月 6日在基础 +局麻下行鼻底部肿物切除术 ,术中见蒂部位于鼻小柱 ,右侧鼻底和上唇上 1/…  相似文献   

6.
鼻腔中部和后端的阻塞,行鼻中隔或下鼻甲的粘膜下切除术可得到解决,而鼻腔前端阻塞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吸气时,尤其是用力吸气时的鼻阻塞,可因放入窥鼻镜后抬高侧鼻软骨而使鼻阻塞得以改善。对此耳鼻喉科医生称之为“鼻活瓣”。侧鼻软骨上部的塌陷,似为此种鼻阻塞的主要原因。针对此软骨的手术,如扩大与中隔间距离,不仅无效,往往有害。作者认为,鼻中隔前下区基底部的宽度为1cm或1cm以上者并不少见,最大限度地缩窄此宽度而又不致影响其对鼻背的支持作用,可改善因侧鼻软骨塌陷所造成的鼻阻塞。测量鼻中隔前下基底区的宽度,作者用窥鼻镜的两个叶片分别置于两侧鼻孔内,缓慢地将叶片向中隔两面靠拢,然后不要变动鼻镜的握柄取出鼻镜,测量两个叶片的距离,即为鼻中隔的宽度。手术时行上唇下切口,暴露梨状孔嵴和上颌骨前嵴,用钻头将其磨窄1~2mm,在鼻中隔下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 ,11岁。因发现鼻尖部无痛性肿物 1年于 2 0 0 1年 3月 19日以鼻尖部囊肿收住我科。鼻尖部明显膨隆 ,触有囊性感 ,无触痛 ,皮肤表面光滑 ,色泽正常。鼻腔无异常发现。血、尿、粪常规及凝血酶、凝血酶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查正常。于 2 0 0 1年 3月 2 1日在局麻下先作鼻小柱基底部“V”形切口 ,沿鼻小柱两侧向上顺鼻孔缘达顶部后再沿鼻孔缘向外伸展 ,作一鼻孔缘内的蝶形切口 ,切开皮肤及皮下。自切口向上分离 ,暴露囊肿并将其与之相连的皮下及大翼软骨游离 ,囊肿大约1.2 cm× 1.2 cm× 1.5 cm,完整摘除。囊肿摘除后 ,发现因囊肿…  相似文献   

8.
McCurdy 等于1978年倡议用外部切口的鼻成形术途径经蝶切除垂体,作者们于1982~1984年用此法作了14例手术,其中男性10例,女性4例;年龄27~79岁,平均43岁;内有患垂体腺瘤的11例(3例为复发性),前列腺转移癌、淋巴瘤及内翻性乳头状瘤各1例。手术在1%利多卡因局麻下进行,于鼻小柱处作倒"V"字形切口,分离皮瓣,暴露中隔软骨前缘上下端后,顺沿粘膜软骨膜下及粘膜骨膜下剥离鼻中隔,使中隔软骨与上颌嵴分离,但保留此软骨,筛骨的垂直板则予切除。开放蝶窦前壁,切除蝶窦间隔及窦内粘膜,此时由神经外科医师进行垂体手术,术毕以脂肪、筋膜或肌肉填塞蝶窦,用中隔骨或软骨重  相似文献   

9.
鼻侧切开术严格的说,是为了手术暴露而做于耳旁的一个切口,可局限地暴露鼻中隔前部、鼻前庭、下中鼻甲的前端。上颌骨中部切除术是鼻侧切开术的扩展,它已取代鼻侧切开术和其它较局限的手术,成为更实用的手术进路,用于治疗鼻腔各壁和筛窦的大多数肿瘤。手术方法:切口始于眉弓下方内侧,即眶上凹的内侧,向下经内毗和鼻背之间,沿鼻上颌接合处,绕鼻翼皱痕进入鼻前庭。切口的内助部分呈和缓的“W”或“Z”形,以避免术后软组织肿胀。上颌骨全切时加做上唇裂开和睫下切口;眶内容物剜除时加做上、下眼睑切口;鼻上部切开术时加做鼻上部…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50岁.发现左鼻腔内肿物渐进性增大3年余,无疼痛.查体见鼻尖部稍隆起,左鼻腔鼻阈处内侧有一新生物延致鼻中隔软骨部.新生物表面光滑呈暗紫色,基底宽.行手术摘除术,局麻下切开左侧鼻翼及鼻小柱皮肤并延伸至右侧鼻翼,以减少切口张力.分离皮下组织后将两侧旁翼、鼻小柱皮肤穿线固定后翻起,见肿瘤位于左鼻腔中隔前方粘膜下,分离中隔粘膜后紧贴肿瘤包膜分离,完整剥离肿瘤.  相似文献   

11.
患者 ,男 ,3 7岁。因鼻、上唇红肿糜烂 4年 ,逐渐加重 ,伴脓涕 ,于 2 0 0 0年 1 0月 1日入院。检查 :神志清楚 ,痛苦面容。浅表淋巴结不肿大 ,心肺正常 ,肝脾不大。专科情况 :双侧鼻翼、鼻尖、鼻小柱、鼻前庭及上唇皮肤红肿糜烂 ,表面附干脓痂 ,左侧前鼻孔缩小 ,鼻内充满脓性分泌物 ,通气尚可。口内软腭及硬腭表面散在溃疡及结节状增生 ,悬雍垂表面亦可见结节状增生。胸片、鼻窦摄片均未见异常。鼻分泌物涂片未找到抗酸杆菌。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 ,皮丘直径大于 1 5 mm)。于左鼻前庭近鼻小柱根部及口内取活检 ,病理报告 :(鼻及口内 )表面鳞状…  相似文献   

12.
资料与方法:鼻腔鼻窦肿瘤病人16例中,男12例,女4例.年龄28~78岁,平均46岁.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10例,上颌窦血管瘤4例,上颌窦浆细胞肉芽肿1例,双鼻腔、筛、蝶窦软骨瘤1例.病程6个月~10年.全部病例术前均作鼻窦CT扫描.16例中仅1例因软骨瘤侵犯双鼻腔、筛窦、蝶窦达前颅窝底而行双侧改良面中部掀翻术切除肿瘤;另15例病变仅位于一侧鼻腔及鼻窦,均以单侧改良面中部掀翻术完成手术.病人仰卧,肩下垫枕,气管插管全麻,切口局部注射适量0.9%氯化钠加1‰肾上腺素,以减少出血.切口:①双侧唇龈沟上0.5cm切开粘骨膜,若病变仅限于一侧,则该切口达对侧尖牙或第1磨牙上方即可.沿骨膜下分离软组织,术侧达眶下孔,对侧达梨状孔,暴露上颌骨前鼻棘;②鼻小柱与鼻中隔间贯通切口,在相当于大翼软骨内侧脚和鼻中隔软骨前缘之间作贯通切口达鼻前庭底;③鼻前庭底部切口,从切口②末端继续向外下沿前庭底部相当于梨状孔下缘作皮肤切口,达鼻翼软骨内侧,至此②③切口互相连接成"C"形切口.与经典面中部掀翻术切口圈状省略了鼻侧软骨与鼻翼软骨切口.同时,沿梨状孔缘外切开鼻腔外壁粘膜.用2根纱条由双侧鼻前孔穿入,将上唇、鼻锥前部、面中部软组织牵拉向上翻起,可暴露面中部骨性结构,根据肿瘤部位及手术需要,切除上颌窦前壁、内壁及上颌骨额突后切除肿瘤.本组1例双侧鼻腔、筛窦、蝶窦软骨瘤,达前中颅底,经此法切除全部肿瘤.术腔均以明胶海绵及碘仿纱条填塞.  相似文献   

13.
伴或不伴眶内容剜出的上颌骨全切是上颌窦恶性肿瘤外科治疗的标准术式之一,其经皮肤切口是We-ber-Fergusson切口,虽暴露良好,但易发生下睑术后睑外翻和长期水肿等并发症.该作者介绍用延长的鼻侧切开切口行保留眶内容的上颌骨全切术,既能充分暴露术野完成手术,又能避免术后眼睑并发症.皮肤切口上端起自术侧眉毛下缘距眉内端外方1~1.5cm处,呈弧形向下通过内眦与鼻中线间的中点,继续延长达术侧鼻翼皱折处后绕鼻翼向内方至鼻中隔小柱基部,再转直角向下切开上唇(即改良的Weber-Fergusson切口).  相似文献   

14.
鼻小柱径路外鼻成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介绍一种外鼻成形术的鼻小柱切口,其优点为可避免损伤鼻翼软骨,减少手术并发症。在鼻小柱中点设计一横过鼻小柱的倒海鸥形切口,此切口可避免伤口愈合时收缩,并掩饰所形成的疤痕。切口形成5个角,为缝合时  相似文献   

15.
随着外鼻成形术的不断开展 ,鼻小柱切口可能会损伤鼻小柱动脉而引起鼻尖部变形或皮肤坏死 ,因此鼻尖部血液供应特点的研究倍受重视。以往的研究对象多为白种人 ,亚洲人的鼻外形有着自己的特点 ,为了研究亚洲人的鼻尖部血液供应 ,对 51具亚洲人尸体的10 2侧鼻尖部血管进行了解剖 :动脉灌注后 ,肉眼观察血管形态、分支来源及走行分布 ,同时对皮下血管的位置和来源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 :鼻尖部的最主要营养血管是鼻外侧动脉 (始自于面动脉 ) ,占 78% ( 80 /10 2 ) ,另有 2 2 %由鼻背动脉供应 (始自于眼动脉 ) ,来自于上唇动脉的鼻小柱分支血管…  相似文献   

16.
以往标准的整形方法,应用断层或全层皮肤移植,常因颜色不相配、组织不适当以及皮肤收缩等因素而不能令人满意。比较成功的整形术应具有下列条件:①皮肤颜色相配;②切口小;③供皮区愈合后不影响外观;④一期完成;⑤皮瓣机动性好;⑥能提供较大面积的皮肤和皮下脂肪,并确保其存活。采用皮下蒂鼻唇皮瓣整复大块鼻缺损,可满足上述要求。作者报道两例,疗效良好。方法:皮瓣定位在鼻唇沟的外侧,皮下蒂在眶下区,蒂的宽度和皮瓣的长度一样。根据皮瓣的大小作梭形切口,切开皮肤。上方的切口沿皮下向上分离至眶下,向内侧与鼻梁的缺损处相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矫正术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5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行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矫正术。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左侧前端切口,分离左侧黏软骨骨膜,分离软骨与骨性部相连处并切除细条状软骨,切除偏曲骨质。软骨部偏曲者则接受划痕切开或选择性小块切除软骨。结果 随访6个月,5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 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矫正术疗效好,损伤小,鼻中隔矫正满意,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1992年以来,我们用自体耳郭复合组织瓣修补外鼻部分缺损,效果较满意,报告如下. 外鼻部分缺损9例中男6例,女3例,16~54岁.外伤6例,外鼻肿瘤2例,先天性鼻尖缺损1例.单侧鼻翼缺损4例,左侧3例,右侧1例,鼻尖部缺损3例,鼻尖及鼻小柱复合损伤2例.患者均用1%~2%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作局部浸润麻醉.术后除1例鼻尖皮肤鳞癌1年后局部复发外,余8例全部成活,色泽、外形满意.经随访1年以上,缺损修补处瘢痕增生隆起不明显,不须Ⅱ期手术修平.  相似文献   

19.
因肿瘤而致鼻尖部缺损的重建效果难以令人满意。全厚、中厚皮瓣移植常出现瘢痕挛缩,颜色改变,与外鼻结构不协调。以长斜方形、扭转徙前皮瓣及鼻唇皮瓣整复能防止颜色改变,并能使外鼻结构对称。但远期随访可出现鼻翼切迹及游离缘缩短。鼻肌皮瓣是鼻尖部重建的理想方法。而动脉和上唇动脉分支穿过皮瓣下的鼻肌提供血运。整复后皮瓣色泽良好,外鼻结构对称,而且切口藏于鼻翼沟中。重建鼻尖部时,可以前移1.5cm。皮瓣下的鼻肌始于梨状孔和上颌骨尖牙突,起始处和下1/3较厚。达鼻翼基部时,形成腱膜,仍被脂肪层  相似文献   

20.
上颌窦囊肿14例中,男6例,女8例,15~61岁,其中多发性囊肿1例,伴有鼻内隔偏曲、钩突肥大5例.术前患者均有头痛或鼻腔流出淡黄色液体等症状,术前均行鼻窦冠状位CT检查.患者取仰卧位用1%丁卡因/肾上腺素液浸润棉片表面麻醉鼻黏膜,用2%利多卡因/肾上腺素液浸润麻醉犬齿窝.有鼻腔病变者先行处理.下鼻道进路按上颌窦穿刺操作法,即将直径4.5mm套管穿刺针刺入上颌窦,拔出针芯,保留套管.犬齿窝进路,术者立于患者右侧,用左手拇指、食指翻开患者上唇,将直径4.5mm上颌窦穿刺针放置在犬齿窝处,右手食指摸到眶下切迹,以避免损伤眶下神经.右手旋转将穿刺针刺入上颌窦,不做黏膜切口.保留套管,用70°内窥镜经套管观察窦内病变,另一穿刺孔置吸引器,吸除窦内血液或分泌物、囊液,并不断用盐水冲洗,以使术野清晰、直视下切除窦内各壁囊肿.术毕拔出套管,上唇复位后,稍加揉压,不缝合口腔黏膜.鼻内切口贴敷明胶海绵,禁用力擤鼻1周,应用呋麻液滴鼻1周.14例随访6月以上,患者头痛症状消失或好转,无复发,无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