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表面的血管发生病变,破裂而使血流入或主要地流入蛛网膜下腔时称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如系脑实质出血后,特别血液穿破组织而流进蛛网膜下腔者则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二者均为非损伤性又称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急性脑出血病7%~15%川。其中半数以上是先天性颅内动脉瘤破裂,颅内血管畸形,以及高血压动脉硬化,颅底异常血管网液病等。而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有脑血管痉挛,再出血,脑积水等严重的并发症。给治疗和预后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快速自行吸收的急性硬膜下蛛网膜下腔混合出血的CT特征.方法 对17例常规CT表现为不典型急性硬膜下血肿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脑损伤病人进行了短时间CT复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均表现为类似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新月形混杂高密度影.病灶特点:①病灶吸收很快,在动态CT监测下,病灶多在短时间(1~7 d)内吸收.②病灶密度混杂,可见不规则形或带状低密度区.③病灶临近脑池脑沟密度升高.④病灶多位于额颞部.⑤部分病灶可沿蛛网膜下腔"游动"(血肿重分布).结论 快速自行吸收的急性硬膜下蛛网膜下腔混合出血具有一定的CT特征,由于硬膜下腔及蛛网膜下腔沟通,加速了出血的吸收,应归属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准确诊断及严密观察可避免患者的手术之苦.  相似文献   

3.
贾秀芬  尹剑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3):384-384,388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脑微循环改变较为常见,有文献报道[1],7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但目前大部分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了颅内大血管的损伤方面,并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颅内大血管受累,出现管腔狭窄、管壁增厚等特征性血管痉挛表现,而对脑微循环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分析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影像学资料,旨在  相似文献   

4.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方法:对以外伤后头痛头晕症状明显为主诉,3d内症状无明显缓解的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结合体征及头颅CT检查结果行腰穿检查。结果:头颅CT提示脑皮质点片状高密度影及脑池、脑沟高密度影及可疑脑池、脑沟高密度影患者腰穿结果均证实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头痛头晕症状明显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患者行腰穿90%证实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无论是否伴有恶心呕吐症状或脑膜刺激征,头颅CT提示脑皮质点片状高密度影及脑池、脑沟高密度影及可疑脑池、脑沟高密度影患者均符合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头痛头晕症状明显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3d内症状无明显缓解的患者要高度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能。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刺激征表现可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常由脑动脉瘤破裂引起,再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致命的并发症。首次出血的病死率高达40%,第二次出血的死亡率高达60%以上。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软脑膜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临床起病较急。表现为剧争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及出血性脑脊液等。  相似文献   

7.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探讨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CT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材料与方法:对8年间所诊断的84例患儿临床资料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显示颅内出血率为90.5%,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多见,其次为硬是出血、脑内出血,脑室内出血少见;有2个以上出血部位者占61.9%,可出现大片脑梗褰主脑缺氧缺血性病变。硬膜下血肿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吸较完全,脑内血肿范围较大,特别是伴胸有成竹离梗塞得可有脑国  相似文献   

8.
曹辉  蒋正方 《西南军医》2015,(2):202-205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0%[1]。SAH的最主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约占85.0%。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残、致死重要原因。目前关于造成CVS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较多,由于各种因  相似文献   

9.
人的脑 (脊 )膜有三层 ,即硬膜、软膜和蛛网膜。蛛网膜是一层薄而透明的膜 ,它包绕在软膜之外。在软膜与蛛网膜之间有个空腔 ,叫做蛛网膜下腔。当脑血管破裂出血至蛛网膜下腔时 ,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以青年和壮年为多 ,常见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种 :一是脑动脉瘤的形成 ,这是由于动脉壁的中层 (肌肉层 )发育不良 ,薄弱 ,经不起血流的一再冲击 ,逐渐扩张而变得菲薄 ,因此特别易破出血 ;二是脑血管有先天畸形 ,即动脉不经微血管而直接与静脉沟通 (称动静脉瘘 ) ,由于静脉阻力低 ,导致动静脉瘘的壁扩张变薄 ,久之易发生血液渗漏或破…  相似文献   

10.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是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治疗上较棘手。近年来有关脑血管痉挛治疗研究进展较快,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就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理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婴幼儿脑外积液的MRI特征,明确脑外积液的病因及与脑发育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MRI确诊的46例年龄〈2岁的脑外积液患儿,分析其MRI特征。并按月龄分7组,在T2WI上测量脑外间隙宽度并与正常值对照。结果 引起婴幼儿脑外积液的主要原发病有感染性疾病、硬膜下或蛛网膜下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占67.4%(31/46例),原因不明占26.1%(12/46例)。脑外积液主要发生在大脑凸面的前部,以蛛网膜下腔积液多见,占80.4%(37/46例),硬膜下积液8.7%(4/46例),硬膜下和蛛网膜下积液并存10.9%(5/46例)。其中,化脓性脑膜炎可致硬脑膜或软脑膜的信号在T1WI或T2WI上增高,常引起硬膜下积液或与蛛网膜下腔积液并存。硬膜下和(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常为硬膜下和蛛网膜下腔积液并存,并常见大脑表面静脉(皮质静脉)增粗、淤滞和出血,在T1WI上信号增高。HIE所致脑外积液为蛛网膜下腔积液,可见HIE所致的特征性改变,常有髓鞘化落后占63.6%(7/11例)。原因不明者多为双侧对称性的蛛网膜下腔积液。脑室扩大主要见于HIE和硬膜下或蛛网膜下出血。结论 婴幼儿脑外积液多有明确病因,以出血、感染和HIE为多见,积液的部位与脑发育的特性有关,MRI对明确脑外积液的性质,判断病因有帮助。  相似文献   

12.
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血管痉挛10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建辉  冀风云 《人民军医》1997,40(5):268-269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急、死亡率高。流入蛛网膜下腔的血液或因直接刺激,或因血细胞破坏,释放大量促血管痉挛物质,引起脑血管痉挛,并发脑梗死,加剧脑水肿,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1)。因此,较好地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并发的脑血管痉挛,成为抢救SAH成功的关键。1991年1月~1996年4月,我们应用尼莫地平治疗SAHIOO例,并与1991年1月以前70例未用尼莫地平治疗的SAH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发现尼莫地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的脑血管痉挛有较好的对抗作用。1临床资料1.五一般情况用尼莫地平组(治疗组)100例与未用尼莫地平…  相似文献   

13.
外部性脑积水(External hydrpcepalus简称EH)是发生于婴儿期的一种良性自愈性疾病。大多数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早产儿、感染等因素有关。本文提供了对EH的认识标准,①短期内头围突然增大.②CT表现双侧额顶部对称性蛛网膜下腔增宽,大脑半球间裂前部开大,可伴有额顶部脑沟增宽硬脑室增大。本文报告的20例EH病的CT表现:①额区及额顶区对称性蛛网膜下腔增宽;②大脑半球间裂前部增宽,其中3例额顶区大脑半球间裂全部增宽;③基底池轻度扩大;④额顶区脑沟增深增宽;⑤脑室不大或有轻度扩大,额区及额顶区蛛网膜下腔增宽及大脑半球间裂前部或全部增宽,是诊断EH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雷益 《放射学实践》1998,13(2):58-60
目的:分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急性期CT表现,为临床诊断DAI提供影像学依据,材料和方法:分析60例临床拟诊为DAI的早期CT表现。结果:CT可见(1)弥漫性脑肿胀;(2)皮层下及脑深部小出血灶;(3)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室内出血,硬膜下/外出血。结论:对有上述CT征象,结合临床表现,可考虑诊断为DAI。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对4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其动脉瘤栓塞后进行持续腰大池引流,将该组病人作为治疗组;将2006年6月—2008年12月收治的在动脉瘤栓塞后采取常规腰椎穿刺的37例动脉瘤性蛛网下腔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头痛程度、脑血管痉挛程度、脑积水等有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头痛程度、脑血管痉挛程度、脑积水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持续腰大池引流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是安全的,具有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特点,能够明显降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痛及脑血管痉挛程度、降低脑积水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低场强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低场强MRI诊断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80例临床疑诊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行MR检查,扫描机为ASM—015p,采用SE序列,参数T2WI≤TR2000/TE100ms,所有病例分别经腰穿、手术或治疗后复查证实,并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脑脊液蛋白量增高的疾病进行了鉴别,与脑出血破入脑室或溢入蛛阿膜下腔者进行对照。结果本组病例在低场强MRI条件下于病变区脑沟(裂池)等蛛网膜下腔T2WI均出现异常高亮脑脊液信号。探其原因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延长T2值。脑脊液蛋白含量高的其它疾病不出现异常高亮信号。结论低场强磁共振成像对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压氧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08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42例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高压氧组(21例)在常规治疗脑血管痉挛基础上辅以高压氧治疗,对照组(21例)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脑血管痉挛,对2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高压氧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为14.3%,脑梗死发生率为4.8%;对照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为47.6%,脑梗死发生率为23.8%.高压氧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和脑梗死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压氧治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西宁地区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诊断(附20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西宁地区(海拔2260m)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高海拔地区410例新生儿头颅CT扫描,对其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200例、新生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92例,脑实质内出血6例、脑室内出血8例、硬膜外及硬膜下出血各1例、其他2例。结论:CT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能清楚显示其出血部位、范围及程度,对患儿损伤小、无痛苦。  相似文献   

19.
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ospasm,CVS)是指颅内动脉的一支或多支发生部分或完全性的狭窄,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并发症。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患者中30%-70%可出现脑血管痉挛,严重的脑血管痉挛可造成脑缺血和脑损害,是增加患者死亡和致残最重要的原因,近年来对SAH后CVS机制研究及治疗方法都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CT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诊断潜能。方法对68例动脉瘤破裂的患者的CT表现进行分析,并与金标准DSA对照。结果首发蛛网膜下腔出血38例,脑内血肿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并硬膜下出血1例,颅内血肿5例,脑室出血2例,脑积液4例,血管痉挛1例;动脉瘤破裂治疗中出现脑血管痉挛18例,脑积液11例。结论CT可显示动脉瘤破裂的一些特征性表现,能够根据不同脑池内积液、脑内血肿的特征性分布大致提示动脉瘤的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