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德辉 《糖尿病之友》2009,(1):I0003-I0003
早已证实,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及微循环障碍是糖尿病患者多种并发症的病理基础。糖尿病合并足坏疽的病因除大血管病变外,微血管病变及微循环障碍是导致糖尿病足坏疽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糖尿病病人检测微循环,了解微循环的障碍程度.及时给予活血化瘀治疗对疾病的控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选取62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病例组研究对象,并分为无微血管病变组(27例)与有微血管病变组(35例),选取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对象之间的血小板参数。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的MPV、PDW显著高于健康者,PLT显著低于健康者,有微血管病变组的MPV、PDW显著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PLT显著低于无微血管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存在血小板参数异常,动态了解血小板参数对及早发现并控制糖尿病微循环障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00例(微血管病变患者50例,无微血管病变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值的检测,与50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其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评估的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其观察组分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与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值明显高于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诊断中,对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能及早判断患者微血管病变情况,为其后期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这种方法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将64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无微血管病变组和微血管病变组,测定患者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小板血栓烷素B2(TXB2)水平,对伴有微血管病变患者用脑心遭治疗8周后复查上述指标。结果伴微血管病变患者的GMP-140、TXB2较无微血管病变者明显升高,脑心通治疗8周后上述指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5.
2型糖尿病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CD6 2p、CD6 3的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测定64例 2型糖尿病患者 (有微血管病变者 3 1例 ,无微血管病病变者 3 3例 )及 3 0例健康人血小板膜糖蛋白CD6 2 p、CD6 3,并对部分患者作治疗前后的动态观察。结果 血小板膜糖蛋白CD6 2 p、CD6 3的表达在 2型糖尿病患者中明显高于正常对照 ,伴微血管病变组明显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部分患者在血糖控制后并坚持服用阿斯匹林 6个月 ,所有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在 2型糖尿病病人中 ,CD6 2 p、CD6 3水平与胰岛素敏感指数、年龄及病程有关。结论 血小板膜糖蛋白CD6 2p、CD6 3测定对判断 2型糖尿病病人血小板活化和微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病情分析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其水平变化与胰岛素敏感指数、年龄及病程有关  相似文献   

6.
2型糖尿病患者α-颗粒膜蛋白测定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α颗粒膜蛋白(GMP140)含量测定的临床价值。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104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有微血管病变55例,无微血管病变49例)及38例健康人GMP140含量和血小板直接计数,并对部分患者作治疗前后的动态观察。结果血小板GMP140及血浆GMP140含量,2型糖尿病组显著高于健康人组(P<0.001),有微血管病变组显著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P<0.001),有微血管病变组和无微血管病变组血小板GMP140与血浆GMP140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1=0.69,r2=0.75,P均<0.001);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计数与健康人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部分患者血糖控制后并坚持服用阿斯匹林6个月,GMP140含量及眼底改变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GMP140含量测定对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和病情分析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的变化。方法 采用放免法,检测20例正常人和4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22例无微血管病变,18例有微血管病变)血浆GMP-140的变化,同时观察了患者用己酮可可减治疗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 糖尿病患者GMP-14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己酮可可碱治疗后GMP-140则明显下降,伴微血管病变者比无微血管病者变化,结果 糖尿病患者GM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特征及其与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将78例2型糖尿病患者设为试验组与4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分别进行甲襞微循环检测,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特征;采用中位数法将糖尿病人按甲襞微循环总分(NFM)分为积分≤中位数(NFM≤median)和积分中位数(NFMmedian)两部分,分析其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甲襞微循环的交叉、畸形、渗出、出血、红细胞聚集五项积分高于对照组;NFMmedian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出现频次高于NFM≤median患者(P0.05);NFMmedian患者颈动脉斑块出现频次高于NFM≤median患者(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微循环病变主要表现为交叉、畸形、红细胞聚集、袢周渗出、出血;糖尿病患者微血管与大血管病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病机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决定糖尿病预后的主要因素,是糖尿病并发器官损害的病理基础。因此,研究微血管病变的发病机理,探讨预防和治疗措施是延长病人寿命,维护其正常活动能力的重要课题。微血管一般指介于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之间管腔直径在100微米以下的毛细血管网,它是血液与组织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参与的,其主要特征是基底膜增厚。近年来不少学者还发现糖尿病人有微循环异常。血管壁病变与微循环异常互相影响,加上组织缺氧就使微血管病变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细胞指标在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的表现特点。方法以2017年6月—2018年6月于该院住院治疗的106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伴有微血管病变患者和无微血管病变患者的血细胞检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无微血管病变组相比,微血管病变组患者年龄明显增高,病程明显延长,FPG、TC、LDL、WBC、PDW以及MPV水平均明显增高,而RBC、PLT水平明显降低(P0.05)。血细胞指标中WBC、RBC、PLT以及PDW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与无微血管病变患者相比可表现出FPG、TC、LDL、WBC、PDW以及MPV水平均明显增高,而RBC、PLT水平明显降低的特点,通过监测2型糖尿病相关血细胞水平的变化可为临床预判微血管病变风险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微循环病变可引起哪些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所吃的食物必须经过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并通过大血管的运送,最后经过微循环的交换被细胞吸收。如果微循环出现问题,营养就不能被充分交换。糖尿病并发症中,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较为常见,尤其是微血管的并发症。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容易在微血管发生病变?这期我们就来谈一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长期大剂量舌下含服复方丹参滴丸对2型糖尿病(T2DM)病人微血管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0例T2DM合并微血管病变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复方丹参滴丸长期大剂量舌下含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并分析临床体会。结果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的糖脂代谢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炎症标志物水平、微血管病变指标等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9%与4.44%,P0.05)。结论采用复方丹参滴丸长期大剂量舌下含服辅助治疗T2DM,能显著改善病人的糖脂代谢和血液流变异常,降低炎症标志物水平,延缓和控制肾功能及视网膜微循环的恶化。  相似文献   

13.
卢钦安  李伟 《山东医药》2001,41(7):29-30
糖尿病 ( DM)导致的微血管病变是本病并发脏器损害的主要原因 ,病程越长 ,治疗越不及时 ,其微血管病变的发生率越高。部分 DM患者在就诊前即伴有微血管病变[1] 。无症状性糖尿病 ( ADM)患者多被偶然发现 ,常易延误诊断和治疗。为探讨其微血管病变的发生情况 ,我们对 2 5例无临床症状的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 NIDDM)患者进行了眼底检查、尿白蛋白测定及 2 4小时动态血压检测 ,并与 30例有症状的 NIDDM( CDM)患者进行对比分析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ADM患者 2 5例 ,均于查体时发现 ,男 1 4例、女 1 1例 ,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判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6月间该院114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微血管病变分为A组(n=54,有微血管病变)、B组(n=60,无微血管病变)。随机选取同期5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C组。A组、B组分别在确诊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C组体检时检测,比较检测结果。并分析HbA1c水平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相关性。结果A组HbA1c水平、HbA1c阳性率高于B组、C组,且B组高于C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HbA1c水平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生呈正相关(P<0.05)。结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存在明显HbA1c异常升高现象,且HbA1c阳性率高于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患者、健康人,HbA1c水平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生呈正相关,临床可经检测HbA1c判断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5.
心肌梗死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是当前重建冠脉血管,恢复心肌再灌注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临床上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微血管功能障碍或阻塞,导致冠脉血供异常而出现再灌注后冠脉无复流或慢血流现象。近年来心血管磁共振对冠脉微血管病变的准确评估及防治对改善临床预后的独特优势得到显现和重视,其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安全性、灵活性和准确性得到临床肯定。本文阐述心脏磁共振(CMR)在PCI术后微血管病变的临床评估和应用价值,以期探讨冠脉微循环障碍的精准化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中最重要的表现,临床治疗时首先应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对血脂和血压过高者进行对症治疗,应针对视网膜病变采用多贝斯胶囊、曲安奈德和抗新生血管因子药物进行治疗,根据相应适应症进行激光治疗或冷凝治疗,必要时采用手术治疗,使患者得到积极良好的治疗,不断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中最重要的表现,临床治疗时首先应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对血脂和血压过高者进行对症治疗,应针对视网膜病变采用多贝斯胶囊、曲安奈德和抗新生血管因子药物进行治疗,根据相应适应症进行激光治疗或冷凝治疗,必要时采用手术治疗,使患者得到积极良好的治疗,不断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的标志,其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广泛受累。它使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致残率和死亡率增加,亦使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健康恶化。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机制尚未确定。作者提出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结构异常起源于早期所特有的血液动力学紊乱。最初的改变是微循环静水压增加,继之血浆蛋白漏出和沉积于血管壁,使已受压力损伤和糖尿病异常改变影响的基底膜发生变化。作者于糖尿病损害的不同器官和组织中验证了这一假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羟苯磺酸钙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疗效及对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分析。方法 选取2021年6—11月火箭军广州特勤疗养中心收治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100例,以随机数表法分成两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研究组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血脂与凝血指标,评价治疗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血糖、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项血糖、血脂指标较治疗前均改善,且研究组血糖、血脂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治疗的药物选择上,羟苯磺酸钙治疗,相对于常规的治疗方式使患者的血糖指标水平与血脂水平显著降低,临床治疗的疗效显著提升,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微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了822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血压、血脂、全天7点血糖、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尿白蛋白排泄率、餐前血糖曲线下面积和餐后血糖曲线下面积,采用稳态模式评价胰岛素抵抗。根据微血管病变数量分为无微血管病变组、1种微血管病变组、2种微血管病变组和3种微血管病变组。依据微血管病变数量、不同时间血糖曲线下面积进行分析。结果随着微血管病变数目增多,空腹血糖、尿白蛋白排泄率、收缩压、舒张压、体重指数和餐前血糖曲线下面积呈升高趋势(P〈0.05)。累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舒张压和早餐后血糖曲线下面积是影响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可能与早餐后血糖波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