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脾胃病病程日久、症状繁多 ,但究其病机 ,则主要是由于中气不足 ,不能发挥正常的升降功能。《注解伤寒论》说 :“脾助胃消磨水谷 ,脾气不转 ,则胃中水谷不得消磨。”《临床指南·脾胃》云 :“脾宜升则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清气在下 ,则生飧泄。”胃的主要功能是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胃为水谷之海 ,饮食入胃 ,经胃腐熟后 ,必须下行小肠 ,才能将食物进一步消化 ,并将其中的营养物质吸收 ,输送至全身。所以说胃主通降 ,以降为和 ,以降为顺 ,以降为功。《脾胃论》云 :“胃为水谷之海 ,饮食入胃 ,而精气先输脾归肺 ,上行春夏…  相似文献   

2.
<正> 物质代谢是生命的基础。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灵枢·五味篇)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人体由外界摄取物质,在体内不断地进行着代谢,转化为气、血、精、津液等,从而保证人的生存和繁殖。张景岳说:“脾主运化,胃可受纳,通主水谷,五谷入胃,由脾布散”。水谷入胃,在胃的受纳、腐熟,肾气的作用下,借助于脾的运化,其富有营养的物质通过经隧(“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注之于肝,入肝的精华随经脉流于脏腑器官(见  相似文献   

3.
“脾主运化”,即指脾主管消化饮食和输布精微及水液。《内经》“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的论述,揭示饮食入胃,经初步腐熟,由脾(包括胰)进一步消化,所产生的精微物质经肠粘膜吸收入“脾”,由脾气上输心肺,通过心肺而滋养周身。结合现代医学理论看,上述与胃(肠)共同参与消化的“脾”,应包括胰液  相似文献   

4.
问题解答     
问:什么叫“胃气”? 答:胃气,最早出于《内经》,共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指胃的生理功能。《素问·生气通天论》曰:“脾气不濡,胃气乃厚”。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胃壅滞厚重,胃的正常功能将遭到破坏。《素问·厥论》曰:“胃不和则精气竭”。胃的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失调,来源无望,则水谷精气亏乏。可见在此之胃气是指胃腑的受纳、腐熟等功能。 (2)指脾胃的消化、升降运动。《素问·平人气  相似文献   

5.
论“脾统四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提出 :“脾者 ,土也 ,治中央 ,常以四时长四藏 ,各十八日寄治 ,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 ,常著胃土之精也 ,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 ,故上下至头足 ,不得主时也。”强调了脾土之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地位 ,也是“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根据。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 ,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所得 ,认为“元气之充足 ,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 ,而后能滋养元气 ;若胃气之本弱 ,饮食自倍 ,则脾胃之气既伤 ,而元气亦不能充 ,此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因此提出 :“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  相似文献   

6.
一、饮食五味,生命之本《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说明饮食五味乃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气血阴阳化生之源。《内经》认为,饮食五味与五脏功能攸切相关,谷、肉、果、菜虽食之入胃,然其五味又各归所喜、各有所入,以养五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  相似文献   

7.
问题解答     
问:“肝主疏泄”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答:疏泄是疏通、疏散、宜泄的意思。朱丹溪曾说:“司疏泄者肝也’,因而主疏泄是对肝的生理功能的概括,其具体内容可归纳为: (1)分泌胆汁:《东医宝鉴·内景篇》说:“肝之余气,溢入于胆,聚而成精”。就是说肝能分泌及排泄胆汁,而胆汁能助胃肠腐熟水谷,所以唐容川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 (2)为脾散精:脾吸取精微、输布全身,其输布的途径之一是由肝而升散于筋,因而《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3)疏泄血液:虽曰“肝主藏血”,但肝并不是简单的贮藏,而是能根据人体动、静状态,主动的调节  相似文献   

8.
试论脾胃升降功能的重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茂燕 《河北中医》2001,23(2):147-148
升降是指人体脏腑气机运行的一种形式。气机升降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气机升降 ,各脏皆有 ,而脾居中央 ,禀气于胃而浇灌四旁 ,为和济水火之机 ,升降金木之轴 ,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 ,五脏生理活动的中心。脾胃的升降功能 ,主要是指脾胃具有消化食物 ,使其精微上升 ,糟粕下降的功能。正如《素问·平人气象论篇》所言 :“饮食入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历代不少医家强调脾胃升降在整体气机升降出入中的主导地位 ,强调其在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以及其…  相似文献   

9.
祖国医学认为,脾胃是血液之生化之源,其物质基础来自水谷之精微。如《灵抠·决气篇》曰:“中焦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生成后的血液在通过脾的运化上注肺脉。循环运行于脉道之中。以奉养全身。如《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水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脉,肺朝百脉,输精于皮  相似文献   

10.
<正> “食气”一词原出自《黄帝内经》一书,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如“精食气”,“壮火食气”,《素问·经脉别论》亦有“食气入胃”之说。对于“食气”一词的解释,在古代医籍中有几种说法:如《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注言:“精承化养则食气,精若化生则不食气”又言:“气生壮火,故云壮火食气”。明·马元台在《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中言:“食气者,谷气也”,又言:“惟壮火能食人之气,此壮火之所以能散吾人之气也”。张景岳在《类经》中言:“壮火散气,故云食气”。清·恽铁樵言:“壮火盛极将衰之候,故气衰而食气”。这是自唐代以后一些医家的注解。归纳起来,对于“食气”的解释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释为精能饲养气,也作  相似文献   

11.
试论脾胃     
陈道恒 《河北中医》1998,20(5):311-312
脾与胃,位居中焦,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人之既成,虽得益命门先天之精气,以上形体之基,人之既长,却必赖脾胃后天之精微,以成形体之壮.可见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笔者拟从生理、病理、辨证、治疗等方面加以论述.1 生理上为后天之本1.1 生化之源泉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两者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以及水谷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又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阐明脾胃在饮食的消化吸收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脾胃功能旺盛,则消化吸收功能健全,精、气、  相似文献   

12.
李东垣学术成就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胃气为本李氏将《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以脾胃为本,盖人受水谷之气以生”的论述加以阐发,突出人以胃气为本。如在《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中指出:一以《内经》、《外经》悉言人以胃气为本。盖人受水谷之气所生,所谓清气、营气、卫气、春升之气,皆胃气之别称也。夫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这些论述继承和发扬了《索问·经脉别论》对脾胃功能及脾胃与他脏关系的论述,着重阐明了人受水谷之气以生,…  相似文献   

13.
历代以来 ,对脾胃功能在生理上的重要意义已多有阐发 ,其中尤以李东垣之《脾胃论》为精详。至清代叶天士始有脾胃分治之说 ,可见同为后天之本 ,脾胃在脏腑阴阳属性、体用等方面均有所不同。我们认为 ,阳明经腑 (胃 )在病机传变上的意义较脾更为重要 ,试阐述之。1 胃腑的生理功能是其病机传变的基础《灵枢·五味》指出 :“胃者 ,五脏六腑之海也 ,水谷皆入于胃 ,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指出了胃的受纳和消化吸收功能 ;《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人受气于谷 ,谷入于胃 ,……其清者为营 ,浊者为卫”。提示胃参与了营卫气血的化生 ,故有“阳明…  相似文献   

14.
1 概述 “胃脘痛”之名首载于《内经》,如《灵枢·经脉》曰:“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嗣后,《诸病源候论》曰:“足太阴为脾之经与胃合,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这里的胃心痛指胃脘痛。此外,《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证治准绳》等历代医著中亦记载了本病的特点及治疗。 究其病因病机,或因寒、湿、暑等六淫外袭,与胃中有形之物相搏结,致胃脘气机阻滞,血行不畅而疼痛;或因饮食失调,胃腑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疼痛;或脾胃素虚,…  相似文献   

15.
脾升胃降是指消化饮食主要是脾胃协调升清降浊的过程,向多以为升清降浊是脾胃之气所司,但实则脾胃之阴亦参与。高鼓峰说:“胃阴充足则思食”。可知胃阴是指水谷之精微、津液和胃中特具消化作用的物质。明代万密斋说:“受水谷之入而变化者,脾胃之阳也;散水谷之气以成营卫者,脾胃之阴也。”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6.
祖国医学的脾与血有关密切的关系。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又主中焦之气,化生营气,营气是血中之气。《灵枢&#183;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指出了脾与生血有关。生血的原料来自饮食中的精微部分,这主要靠脾对食物的消化和精微物质的吸收与运送.脾气健旺与否和血的旺盛与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素问·经脉别论》篇中,有一段重要经文:“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古今医家一致确认,本段经文阐发了饮食精微在人体内的输布过程。这样理解在大方向上固然不错,但较为笼统和抽象。我们认为,对本段经文尚有重新认识之必要,兹略陈管见如次: 一、关于“散精于肝”古今医家几乎众口一辞地确认,食物入胃,化为精微之后,其输布路线一开始就是两  相似文献   

18.
胃主降质疑     
每言及胃腑功能,总谓“以降为和”,每施治胃法,则曰“以通为补”。此说几成定论,其实未必如此,胃居中焦,主受纳腐熟,为气血生化之源,与脾同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因此,胃气有降必当有升,这才合乎胃的生理常态。纵观《内经》及金元各家之论,皆未见明确论及胃气必降而无升,唯《临证指南医案》多处指出“胃宜降则和”,而治胃当用通降之法。其实《内经》就明确提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胃论》则曰“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血证论》曰:“盖津液足,则胃上输肺”。脾与胃以膈膜相分,胃受纳腐熟水谷,化其精微,然后通过胃气上输入脾,脾气则散布精微归肺而宣发全身。假若胃气不上升,则脾之精微何能散布于肺?可见《内经》的本意,精微输布首由胃气上升为始。脾为阴土,胃为阳土,阴阳协调而使清阳上升也,正如《不居集》所曰:  相似文献   

19.
和胃法属于和法范畴,是治疗胃气不和之大法.祖国医学认为,“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灵枢·五味篇》),“胃不和则精气竭”(《素问·厥论》).可见调和胃气在临床治疗学上占有相当重  相似文献   

20.
张振金 《光明中医》2000,15(5):24-25
口周及口腔生理上与心、脾、胃关系密切 ,“心开窍于舌” ,“舌为心之苗” ,《千金方·心脏脉论》曰 :“舌者 ,心之官 ,故心气通于舌。”心经别络上行于舌 ,心的气血上通舌。《内经》也一再强调 ,脾与胃相表里 ,脾开窍于舌 ,其华在唇。“口为脾之官” ,“脾之合肉也 ,其荣唇也”。《灵枢·脉度篇》说 :“脾气通于口 ,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脾经属脾络胃 ,分支上行挟咽 ,连舌本散舌下 ,胃经属胃络脾 ,起于鼻旁 ,下行鼻孔 ,入口齿 ,环口绕唇。故而口周及口腔皮肤粘膜疾病在病理上与心脾胃关系密切 ,当脾胃有热或心火上炎时 ,口周及口腔皮肤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