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高原环境下急性高原病预后与慢性高原病关系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在高原环境下急性高原病患者的预后的与慢性高原病的关系。方法:对地处海拔3658m医院40年间(1955年12月-1995年12月)收治并符合筛选标准的18090例住院病例为样本,随访(1-15)年不等,样本中初入高原且以急性高原病首次住院者为病例组,而以非高原病首次住院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在观察期间慢性高原病的发病情况进行临床流行病学的分析。结果:(1)两组慢性高原病患病率随观察年限延长而降低,在第(1-4)年和10年以上观察年度慢性高原病患病率与总患病率,病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5),RR=3.726,AR=73.16%,PAR=9.42%;(2)急性轻型高原病组的各型慢性高原病患病率与总患病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5),并且居急性高原病之最,RR=5.29,AR=81.11%,PAR=13.7%;高原肺水肿与高原脑水肿组的慢性高压病患病率高于对照组是源于高原心脏病发病率高造成;(3)急性轻型高原病组的各型慢性高原病患病率均高于高原肺水肿组(P<0.05-0.005)。结论:急性高原病与慢性高原病有关联,初入高原的急性高原病患者发生高原心脏病风险显著增加,在急性高原病类型中急性轻型高原病与慢性高原病的关系最密切。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地处海拔 36 5 8m的成都军区拉萨总医院 4 0年间 (1 95 6年 1月— 1 995年 1 2月 )收治的符合①移居高原一年以上者 ;②非藏族 ;③有二次或二次以上的住院记录者 ;④二次住院间隔时间不少于 6个月标准的 1 80 90例住院病历为样本 ,随访 (1~ 1 5 )年不等。分为两组 ,病例组为慢性高原病住院者 ,对照组为非高原病首次住院者。观察急性高原病的发病情况并进行临床流行病学的分析。结果表明 :①对照组急性高原病发病率随观察年限延长而增加 ,病例组无此现象。急性高原病逐年发病率与累计发病率 ,病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0 5 …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高原环境下慢性高原病 (CAD)患者的预后与其相互转型的关系。方法 :对地处海拔 36 5 8m医院 40年间 (195 5 - 12~ 1995 - 12 )收治的并符合筛选标准的 180 90例住院病历为样本 ,随访 1年~ 15年不等 ,样本中以CAD首次者为观察组 ,而以非高原病首次住院者为对照组。对二组在观察期间CAD的发病 (观察组为转型率 )情况进行临床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观察组CAD转型率随观察年限延长而下降。第 1~ 7观察年度CAD转型率与总转型率 ,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OR =5 46 ,RR =4 6 5 ,AR =78 49% ,PAR =12 2 6 %。 (2 )除高原心脏病(HAHD)组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HAPC)转型率外 ,各型CAD转型率与总转型率在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3)各型CAD转型率以Monge s病组和HAPC组最高 ,前者以转型为高原高血压 (HAH)和HAPC为显著 ,P <0 0 1;后者以转型为Monge s病为显著 ,P <0 0 5~ 0 0 1。结论 :各型CAD之间可以相互转型 ,尤以患病前 3年为显著 ,HAH和HAPC是CHD与Monge s病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4.
刘兴太  王世鑫 《武警医学》1999,10(12):685-689
目的 了解经空运进驻高原急性高原病症状发生频率 ,比较LakeLouiseAMS症状评分系统与尹昭云等症状评分方法对判定经空运进驻高原急性高原病发病率和严重程度的差异。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确定高原组和对照组。运用症状调查法调查急性高原病的主要症状 ,同时运用LakeLouiseAMS症状评分系统和尹昭云等症状评定方法对其进行判定。结果 经空运进驻高原急性高原病的前 1 6个症状为口渴、头昏、头痛、呼吸困难、鼻出血、头晕、咳嗽、睡眠障碍、食欲减退、恶心、烦躁不安、胸闷、乏力、心悸、食欲增加、气急。LakeLouiseAMS症状评分系统与尹昭云等症状评分法显著相关 (r =0 .85 71 3 ,P <0 0 1 ) 。LakeLouiseAMS症状评分系统判定AMS发病率为 5 1 1 %,尹昭云等症状评分方法判定AMS发病率为 1 1 7%;同时前者轻度反应者和重度反应者也显著高于后者。结论 LakeLouiseAMS症状评分系统过高地估计了AMS的发病。而尹昭云等症状评分方法能较准确地估计经空运进驻高原AMS的发病率及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对于高山病的临床分型,国内外目前尚未臻一致。国内多仍沿用60年代分类法即:急性高原病三型:①急性高原反应;②高原肺水肿;③高原昏迷(高原脑水肿)。慢性高原病五型:①慢性高原反应;②高原心脏病;③高原红细胞增多症;④高原高血压;⑤高原低血压。国外一般分为急性高原病和慢性高原病。前者分为:①急性高山病;②高原肺水肿;后者即monge  相似文献   

6.
部队高原病防治系列讲座(4) 急性高原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高原病是指驻平原地区人员进入高原或由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而发生的一种病理生理变化。其常发生于进入高原后的6~96h,吸氧不能完全缓解症状,常需要脱离低氧环境2~3天后才能恢复,因此有学者认为,急性高原病是低氧引起的超时反应[1]。急性高原病的发生过程及其演变机制还不十分清楚。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急性高原病的3种类型(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的发病机制有共同之处,其中液体潴留、液体转移(主要是肺和脑)、睡眠时低氧血症加重、低氧通气反应降低和心功能不全等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1急性高原反应急性高原反应也称急性轻型高原病,是指驻平原地区人员进入高原后,由于对环境的习服适应机制尚未建立而发生的一系列急性低氧应激反应。初上高原1~3天,甚至数小时后就可能出现缺氧症状,多数人能够耐受,5~10天可逐渐缓解。1.1发病诱因高原低氧、低气压是发病的根本原因,但诸多诱发因素也不可忽视,常见因素包括寒冷、感冒、睡眠不足、晕车、精神紧张及劳累等。急速进入高原者发病率高,症状较重,缓慢进入高原者反应较轻。另外,发病还与进入季节有一定关系,往往夏季轻、冬季重。患有慢性疾病或肥胖者更易发生急性高原反应,且症状较重,持续时...  相似文献   

7.
在高原医学实践中 ,常发现部分高原高血压病 (HAH)和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HAPC)患者可转型为高原心脏病(HAHD) ,即传统上称之为高 -心型与红 -心型 (Monge′s病 ) ,且心血管系统病理生理改变各有倾向性不同。那么慢性高原病 (CAD)各型间有无广泛性的联系呢 ?本文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 ,对地处 36 5 8m医院 4 0年 (1 95 5年1 2月~ 1 995年 1 2月 )收治的并符合筛选标准的 1 80 90例住院病历为样本 ,随访 1年~ 1 5年不等 ,样本中以CAD首次者为观察组 ,而以非高原病首次住院者为对照。对两组在观察期间CAD的发病 (观察组为转型组 )情…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阶梯法、非阶梯法进入特高海拔高原急性高原病(AHAD)发病率。方法经体检健康的内地人员6521名,分为阶梯法进入组(4352名)和非阶梯法进入组(2169名);阶梯法进入组:先乘飞机到达拉萨(海拔3650 m),休息3~4 d后再乘汽车到达海拔4500 m地区;非阶梯法进入组:乘飞机到拉萨后,当天乘汽车进入海拔4500 m地区。统计两组人员于进入高原后1~14 d内AHAD发病率。结果阶梯法进入组AHAD发病率为15.88%(691/4352),非阶梯法进入组发病率为74.96%(1626/2169),组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阶梯法可以显著减低进入特高海拔高原AHAD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急性高原病患者治疗前后NO、CGRP和ET的变化及相互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血清一氧化氮 (NitricOxide ,NO)、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和内皮素 (ET)与急性高原病的关系和NO对急性高原病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 4 7例急性高原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 (2 3例 )和NO治疗组 (2 4例 )。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NO和血浆CGRP、ET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对照比较 (NO以其代谢终产物NO3-和NO2-表示 )。结果 :两组治疗后的血清NO和CGRP均显著高于该组治疗前 ,ET则显著低于治疗前 ,NO治疗组P <0 .0 1,常规药物治疗组P <0 .0 5。两组治疗后的NO和ET相差亦具有显著性(P <0 .0 5 )。治疗前血清NO含量与血浆CGRP、ET呈显著的相关性 (r =0 .38,P <0 .0 1和r =- 0 .6 3,P <0 .0 0 1)。结论 :急性高原病患者血清NO、血浆CGRP和ET水平的高低与急性高原病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者有着协调和对抗作用 ,吸入NO治疗急性高原病显著优于常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高原电网建设施工者发生急性高原病的危险因素、发病率和“高原电网建设医疗保障技术标准”在预防急性高原病中的作用。方法 对施工人员急性高原病患者进行急性高原病危险因素及发病率的调查。结果 危险因素主要是施工人员原常住地海拔低,刚进入高原劳动强度大,进入高原速度太快,阶梯习服时间太短,心理因素(对高原环境有较重恐惧感等),年龄大。主要诱发因素是呼吸道感染。结论 针对危险因素制定预防措施能科学有效地预防急性高原病的发生,降低其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新兵对高原地理及急性高原病(AHAD)认知情况,为降低新兵AHAD发病率、提高高原适应能力和作战能力提供建议和参考.方法 对急进海拔3650 m高原地区的280名新兵进行平原及高原跟踪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新兵对高原地理及AHAD的认知率普遍较差,只有18.92%的新兵了解,71.79%的新兵渴望了解.结论 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新兵高原地理及AHAD的认知教育.  相似文献   

12.
高原缺氧高度相关性疾病及对高原病新分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平原存在的疾病,于高原低氧环境下大部分会表现出与平原不同的特征。有的高原特征不明显;而有的疾病高原特征非常明显,与缺氧高度相关。笔者将那些平原已有的、在高原环境下受高原缺氧影响特别大、与高原缺氧相关性特别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高原重体力劳动对心功能的影响及返回低海拔地区后心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 96名快速进入高海拔(3700m)地区的男性官兵按照我国急性高原反应(AHAR)症状学计分方法进行评分和分度,并在从事重体力劳动50d及返回低海拔(1500m)后第2、15天清晨分别进行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1)、Tei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测定,并与低海拔(1500m)地区的50名健康官兵(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96名快速进入高海拔地区的男性官兵中共71例发生AHAR,其中重度24例,轻中度47例,其余25例未发生AHAR.血清CK-MB、LDH-1水平及Tei指数比较,重度AHAR组>轻中度AHAR组>无AHAR组>对照组,LVEF、LVFS比较,重度AHAR组<轻中度AHAR组<无AHAR组<对照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海拔3700m暴露50d时,血清CK-MB、LDH-1与Tei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625、0.598),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r=-0.716、-0.639),与LVFS亦呈显著负相关(r=-0.658、-0.7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海拔3700m暴露50d时,血清CK-MB、LDH-1水平及Tei指数显著高于返回低海拔后第2天、第15天和对照组,且返回低海拔后第2天显著高于返回低海拔后第15天和对照组,LVEF、LVFS显著低于返回低海拔后第2天、第15天和对照组,且返回低海拔后第2天显著低于返回低海拔后第15天和对照组(P<0.01),返回低海拔后15d与对照组之间各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高原重体力劳动对部队官兵的心功能有明显损害,且随着AHAR程度的加重而加重,但返回低海拔后第2天即有显著改善,返回后第15天即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4.
高原肺水肿患者血清肌钙蛋白T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高原肺水肿 (HAPE)患者血清肌钙蛋白 T(cTnT)的变化。方法 :放免法测定HAPE患者在一氧化氮(NO)治疗前后血清cTnT。结果 :cTnT治疗前显著高于治疗后 (P <0 0 1) ,SaO2 治疗后显著高于治疗前 (P <0 0 0 1) ,治愈率为 10 0 0 %。结论 :对较重的HAPE患者有心肌损害和心功能的下降 ;NO治疗HAPE是非常有效的 ,为HAPE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高海拔环境对精神分裂症的影响。方法:对106例高海拔地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高海拔组)的临床特征、疗效、药物副作用进行调查,与同期106例平原精神分裂症患者(平原组)对照。结果:高海拔组临床症状以幻觉、疑病妄想、夸大妄想、紧张冲动行为及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出现频率较高,而对照组以被害妄想、情感淡漠等精神症状出现频率较高(P<0.01或P<0.05);入院时高海拔组总体病情较重(P<0.01);两组间疗效无显著性差异;高海拔组药物不良反应多于平原组。结论:高海拔地区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特征、总体病情严重程度、药物不良反应与平原地区有一定区别,可能与高海拔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上腺皮质激素与急性高原病的关系。方法分别在低海拔区和高海拔区不同时间抽取534名急进高原人群的肘静脉血,放免法检测血浆皮质醇(F)、醛固酮(ALD)、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1I)及睾酮(T)等水平;采用症状评分法评价高原反应程度,分析急进高原人群肾上腺皮质机能状态与急性高原病发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血浆F、AⅡ含量随海拔增高而增高,PRA下降,以F含量增高最显著,而ALD及T变化不明显;进入高原后,随着时问延长,血浆F、AⅡ和T含量明显下降;实验同时表明,在平原血浆F测定值明显低于正常的人易发生急性高原病。结论急进高原人群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与急性高原病的发病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驻守不同海拔地区士兵的认知能力及军事操作的变化,为提高军事训练水平提供心理保障。方法分别对长时间驻守海拔3 700 m的108名士兵和驻守海拔1 700 m的100名士兵进行认知功能测试。采用选择反应时间、数字广度、数字符号、视觉记忆、目标追踪5项测验,并收集被试的射击成绩。结果高海拔组被试的选择反应时间较中海拔组延长(t=4.80~7.69,P<0.01);数字符号、目标追踪2项测验的成绩则高海拔组较中海拔组降低(t=4.11和4.61,P<0.01);数字广度成绩两组间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z=5.53,P<0.01);视觉记忆成绩则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z=0.57,P>0.05);射击成绩则高海拔组低于中海拔组(t=2.49,P<0.05)。结论长时间居留高海拔环境的军人心理知觉和心理运动能力有所下降,同时军事操作能力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急性高原病患者心理状况评定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了解急性轻型高原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改变,为患者心理卫生保健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症状成千上万 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了测评,并与同海拔高度的高原健康人进行了对比;结果:急性高原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以上调查为急性高原病患者心理卫生保健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青年男性完全习服高原环境后的左心超声心动图的变化。方法实验分为平原组(海拔1400m)和高原组(移居海拔3900~4700m高原1年以上),利用超声诊断仪对两组人员进行常规超声心脏检测,测量指标包括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缩短率(LVFS)、每搏输出量(SV)、搏动指数(EF)、每分输出量(CO),比较移居高原习服人群左心超声心动图参数的变化。结果高原组LVEDD、LVESD、SV非常显著低于平原组(P〈0.01),而LVFS、EF值非常显著高于平原组(P〈0.01)。结论移居高原可使左室容量轻微减小,每搏输出量减少,每分输出量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