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36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TIA,脑血栓形成)的急性期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结果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增高。l资料与方法l.l病例选择正常对照组15人,男9人,女6人,年龄40岁~65岁,平均52岁,均来自门诊志愿者。条件是近1年无脑血管疾病发生,1月内未用过影响血小板的药物,女性为非月经期。病例组为本科近1年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TIA15例,其中男11例,女4例,最大年龄72岁,最小42岁,平均55.6岁;脑血栓形成21例,其中男16例,女5例,最大年龄74岁,最小35岁,平均57.3岁。条件是患者在入院前均未用过…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固原市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12月在固原市医院及其下属5个县级医院住院的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0例资料进行现况调查,观察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种类、停药原因、是否复发,分析住院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种类、停药原因。结果 住院期间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单独口服阿司匹林患者最多,双联抗血小板次之。患者出院后12个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单服阿司匹林为主,出院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率明显下降,拒绝或中断服药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认为没必要服药和担心不良反应而不愿服用。结论 固原市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脑卒中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服用率偏低。  相似文献   

3.
薛慎伍  郭述苏 《医学综述》1995,1(4):182-184
<正>血小板是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成份之一,已有文献报道缺血性中风患者血小板超微结构的改变和粘附,聚集性增高等功能异常,循环中血小板聚集物增加,血小板生存时间的缩短等,并认为这些是缺血性中风的发病因素.本文对50例中风病人(缺血性中风40例、出血性10例)进行了血小板超微结构、血钙、血小板聚集与临床间关系进行研究,并讨论了上述指标变化在诊治中风疾病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临床和基础研究表明,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是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有希望的药物。抵克力得(Ticlid,每片含盐酸氯苄噻啶250 mg)是一种新型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本文观察了43例冠心病患者使用该药前后血小板聚集率(PAGR)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为临床用药提供了实验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观察对象 观察组:43例,男19例,女24例,年龄39~81岁(62±7岁)。冠心病诊断按国际心脏病学会及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他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疗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于3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接受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前、治疗后次日及治疗后1周分别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结果表明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功能无明显改变.本文提示,在接受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的同时应使用其他抗血小板疗法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血小板功能对患者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的影响.方法 临床纳入我院神经内科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首次发生缺血性血管事件的22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给予阿司匹林口服进行二级预防,一周后观察患者血小板情况,出院后继续口服阿司匹林进行预防,随访患者1年,观察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情况.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和未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患者一般资料及血小板情况,有差异项目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分析,观察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的影响因素以及血小板对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的预测作用.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年,其中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者25例,占11.06%.发生缺血性血管事件的患者糖尿病史比例为56%(14/25),花生四烯酸(AA)诱导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AA)、肾上腺素诱导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EPI)以及胶原诱导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COL)分别为(26.96±8.15)%、(62.83±11.56)%及(40.94±15.23)%;未发生缺血性血管事件的患者糖尿病史比例为21%(43/201),MAR-AA、MAR-EPI以及MAR-COL分别为(19.36±6.85)%、(51.25±13.11)%以及(30.76±12.43)%,两组患者上述资料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高血压史、吸烟史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有差异项目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结果显示,糖尿病史、MAR-AA、MAR-EPI及MAR-COL均是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影响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的因素较多,其中血小板功能与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有密切关系,血小板功能的检验可对缺血性血管事件有很好的预测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葛根素为纯中药制剂 ,大量基础及临床研究证实其具有扩张冠状动脉 ,降低外周阻力 ,抑制血小板和红细胞的聚集 ,改善微循环的作用[1] 。我院 2 0 0 0年 5月— 2 0 0 2年 12月应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5 8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择符合WHO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有心绞痛反复发作史及缺血性ST -T改变。112例冠心病患者 ,男 72例 ,女 4 0例 ,年龄 4 5~ 76岁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 5 8例 ,男 37例 ,女 2 1例 ,年龄 4 5~ 74例 ,平均 6 1.2岁 ;对照组 5 4例 ,男 35…  相似文献   

8.
介绍一种简单、快速的定量测定循环血小板聚集率的方法——F-EDTA法。对34例以此法测定的血小板聚集率,与以电镜检测的血小板聚集型和聚集数相关有显著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5111和0.5794(P<0.05)。12份血样相隔30′~60′两次计数,结果差异不显著。 52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44.75±2.88)增高,与37例对照血小板聚集率(29.75±2.07)差异有显著性(P<0.001)。表明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上有重要作用。 认为此方法简便、可靠。可用作研究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筛选其危险因素、评定其治疗效果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他汀类药与抗血小板聚集药联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1年10月乌海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结果经过10周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92.50%,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57,P<0.05).结论他汀类药与抗血小板聚集药联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有效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我院2002年采用通心络胶囊治疗缺血性脑梗死患者8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80例,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38~72(65.28±4.36)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对24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两周后,分别使用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作为诱导剂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小板的聚集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无论以ADP还是AA作为诱导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出现了明显的降低,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能够使29例阿司匹林非敏感患者中23例转为阿司匹林敏感(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可以有效的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并且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阿司匹林抵抗。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45例脑卒中(41例脑血栓形成,14例脑出血)进行了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测定。结果表明,脑血栓形成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脑出血则无明显改变。作者结合文献,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增高在缺血性中风的发病机理及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本研究对本社区内糖尿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情况作一调查,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本社区内诊断明确的糖尿病患者共323例,男165例,女158例;年龄52~78岁,平均65.32±8.12岁,均为社区医院管辖范围内长住居民.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了解复方丹参的疗效机理,我们重点观察了复方丹参对急性心肌梗塞病例治疗前后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变化。1、观察对象本组35例急性心肌梗塞系根据国内1981年建议的诊断标准。治疗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35~75岁。对照组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28~73岁。2、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入院后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毫升加入5%葡萄糖500毫升静脉滴注.  相似文献   

15.
以往的研究证实〔1、2〕葛根素注射液具有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降低心肌耗氧量,抗纤溶活性,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自1998年8月~1999年11月间,观察了葛根素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参照1980年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关于冠心病命名及诊断标准的建议》〔3〕,选择50例心绞痛反复发作,常规心电图有缺血性ST—T改变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6例,男22例,女4例,年龄35~75岁,平均63.67±11.58岁;合并高血压20例,劳累性恶化型心绞痛18例,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5例,自发性心绞痛3例,陈旧性心肌梗塞6例;…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老年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我院自1985年7月~1987年10月,对35例缺血性完全卒中稳定期的老年患者,施行了带蒂颞肌颞浅动脉筋膜瓣——大脑皮层贴合术,疗效较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35例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60~72岁;平均65.5岁.病程6个月~4年8个月,均为缺血性完全卒中稳定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测试临床各种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病人血小板聚集功能(PAG),来探讨COPD与血小板聚积功能的关系。病例和方法临床上肺气肿26例,慢性支气管炎10例,哮喘4例,共40例。按临床专业会议诊断标准诊断为COPD,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岁分别为63.7±10.7岁和64.4±9.6岁。按Born法用MG-176型血小板聚集仪测定原发性聚集率(1分钟聚集率A_1)和继发性聚集率(最大聚集率Amax)。结果 40例病人中A_1 35%低下,17.5%升高(亢进),而Amax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提示急性发作期血小板功能低下,PAG紊乱。  相似文献   

18.
用国产BS631型血小板聚集仪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对于诊断血栓及出血性疾病有一定价值。我科近年来用血小板聚集仪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结果颇为满意,兹报告如下: 检测对象 正常人男性25例,女性22例,年龄范围21~52岁。脑血管意外患者41例(男性31例,女性10例),年龄范围44~77岁。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肺心病血液流变学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们观察了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合并肺心病的患者148例,就其血小板聚集(PA)与血液流变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作了初步探讨.对象与方法一、对象慢支伴肺气肿(COPD)组:共30例,男25例,女7例,年龄48~73岁,平均59.0岁.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CPA)组:共71例,男59例,女12例,年龄35~78岁,平均60.3岁.慢性肺心病伴肺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病因是脑动脉血栓形成和脑动脉栓塞,两者临床上有时不易区别。鉴于早期诊断处理之重要,现将我院35例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一般资料 35例患者中,男27例,女8例;发病时年龄3~63岁,逾40岁者占74.3%。全部患者以缺血性脑卒中表现并诊断为脑动脉血栓形成收住入院。起病类型主要分两类:一类为急起型,共22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